淘客熙熙

主题:【开京腔儿】泰式红咖喱鸡 -- GraceUSA

共:💬103 🌺2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哎呀,我这是野路子耍着玩的~~
家园 明白了~~~ 这个不难理解不是?

谢谢。

家园 好,我尽力!
家园 葛教授啊,你说的这个葱头是大葱是小葱还是洋葱啊
家园 送朵花,等着看您的新文章!
家园 red葱头, shallot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n you see the pictures?

家园 图片只能打开一半,但能看明白是什么东西

小个的洋葱嘛

家园 你的北京话真地道——兼谈老北京话

正确地说是北平话,1928-1949年间的北京方言。只有那个时候,北京话里才没有官腔——不同于清朝、北洋政府时期,也不同于后来的新中国,那时首都已经迁走,皇帝或者军阀先后离开,北平这地界儿就是个实实在在的文化城。北平话少了几分皇城根下子民的优越感,却多了平等和友善的意味。

最地道的北平话还有地域限制,仅限于内九外八北京城圈子内,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所操的语言,只有一个城圈子外的例外:海淀镇。

这样的京腔京韵现在在北京也是希罕物儿,早先会说能说的人们大多已经凋谢,或者跑去台湾。老舍先生自然是留在北京的大家;齐如山、唐鲁孙那一代人曾经在海峡对岸晚年的回忆中用过北平话,北平长大、漂流异乡的作家还有林海音、小民、喜乐、郭立诚、侯榕生等。在海外,也许不难找到七八十年代台版他们的著作,那里的北平话透着一股浓郁的乡愁。

不要小看方言,它是一块土地上人们文化的积淀。老北京话幽默、风趣、耐琢磨、富于创造和想像力,惹人发噱又入木三分,是北京城土壤里结出的语言之花。虽然有些词语对京外朋友不容易听懂,但解释后会觉得非常贴切和俏皮。北京话与其它方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产生于连续八百年的古都,必然融汇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语言文化,而又深刻影响着其它方言,对后来统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特殊的贡献。

如今,生于黄浦江畔的葛教授把北京话演绎得如此出色,值得看客们顾不上欣赏她的美味佳肴,先为这些段子鼓鼓掌——哪怕它是现学现卖的!

通宝推:leqian,GraceUSA,
家园 这个“不是”曾经让老外困惑

上研究生时,我们的英语外教是个来自英格兰的姑娘。有一次某宿舍发生了一起小火灾,我告诉她:“刚才那边不是着火了么。”她马上困惑地重复:“不是着火了……?”,我赶忙解释:“就是着火了。”

家园 del
家园 我这是名副其实的抛砖引玉啊~~

谢谢您这篇兼谈,收藏了!

我喜欢看唐先生说吃,好些个东西都是从他的文章里了解的,相应地也学了一些北京话

我特别喜欢北京话的俏皮,还有一个好处是外地人也能听懂个八九不离十;不像上海话,北方人听起来找不到北

想来河里对这样话题关注的人应该不少,您若乐意不妨去人文版聊聊,我一定第一个去捧场

有人愿意骂街吵架那是他(她)们的事。我们自有清流~~~

家园 哪里哪里~~

您学的北京话才美呢。而且您对北京话的理解特别到位,我有时间写点自己的想法,那也得说是在您的触发下产生的。

其实说话写文章内容固然第一,形式也很重要,像这样聊着做菜,用上点有趣的方言,“又好看又好吃”,挺提人胃口的。是吧。

家园 您说得是~~~

我是想借菜说话儿来着。

我做菜是“三脚猫”,写字是大白话,为了有点看头,我就把片片拍得挺馋人

其实,没一样拿得起来。

家园 哈,三脚猫

三脚猫应该是吴语吧,俏皮又形象。

从前我养过一只猫,小家伙过于淘气,爪子被烧开水的壶烫了一下肿了,就成了“三脚猫”。每天它都吊起那只受伤的爪,用三条好腿一蹦一跳地走,挺招人可怜。后来,脚伤痊愈了,在无人处它就用四只脚正常走路。见了主人会忽然想起自己是“病猫”,马上吊起腿来跳着走,继续装三脚猫。哈哈。

家园 真不错,收藏了下回做给老婆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