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闻二则有感 -- 晨枫
一则新闻是女大学生自卖自身,不过不是为了养老养幼什么的,而是为了买长期饭票。明码实价,老少无欺。据说还有买家“验货”时发现不是处女之身要求退货之类的闹剧。买家的道义基础不去说他,这女大学生以为这真能买到长期饭票吗?既然这已经是商品交易了,那商品就是有有效期的,有效期一到,就是以旧换新的时候了。即使在有效期内,也不妨碍“试用新产品”。对于买家来说,来得容易去得快,何况可以用婚前协议之类的东西保护“买家利益”,到时候鸡飞蛋打怨谁呢?
另一则新闻是中山大学和国内一些大学开始开设博雅学院,号称没有专业,专门是培养学生开阔视界、“做大学问”的。上课以精读中外古典著作为主,注重研习而不是知识。毕业时挂一个哲学(博雅)学生的学位,据说好些有钱人家的家长开始打电话问讯了。这条消息看得啼笑皆非。大学问是什么东西我不懂,要是这指开拓性的学问,那这就和“培养天才”一样荒唐。做学问和遗传一样,有遗传和变异两个事情。遗传这一头是可以教和学的,变异这一头是可遇不可求的,怎么个教学生“做大学问”法?或者说,这些教授要是懂得如何做大学问,他们自己怎么不做一点出来让世界震惊一把?这种一看就知道的狗皮膏药的东西,竟然会有人上钩?
我记得“博雅”这个词出自于香港岭南大学对liberal arts的翻译。中山大学这个是不是就不知道了。
看到本校干这种事情,就是一阵不爽。中大在华南老是要争先近些年已经成习惯了,就不知道这次争先是和哪里比。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课程表(2009学年第一学期)
星期一: 8:00-9:40: 英语,
9:50-11:30: 诗经,
15:20-17:55: 古希腊史诗;
星期二: 8:00- 9:40:拉丁语,
9:50- 11:30: 诗经,
14:25-16:05: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星期三: 8:00- 9:40: 拉丁语,
9:50-12:25: 数学;
星期四: 15:20-17:00: 书法;
可以肯定的是, 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肤浅. 只是, 究竟效果如何, 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美式的文理学院也不是这样的。
学了四年,出来就是侃山功夫。把个人修养的东西上升为超越谋生手段的东西,只有谋生不用担心的人才有这个闲工夫。
“做大学问”、“大思想家”的说法是他们自己在人民日报上说的,不是我给他们编出来的。
:“你们(博雅新生)千万不要成为古板的家伙,不要因为学拉丁文、柏拉图就搞得很古板,搞什么‘柏拉图式的恋爱’。你们都是21世纪的年轻人,不要古板。”
这个课程表也没啥,不过是学些最基础的东西罢了。这则新闻的措辞都蛮有意思:“据说好些有钱人家的家长开始打电话问讯了”。言下之意,这种大而无当的专业只有有钱人才喜欢吗?
楼主看到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是否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
的大漏洞。就让他们/她们孤芳自赏去吧,老百姓是不会凑这个热闹的。
也许将来再逢世变,某学员又写一部新石头记也不一定
其学问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