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1894 中国 -- 华恩

共:💬112 🌺154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1894 中国

1894年,是中华民族不能承受之痛。

这一年,回首看自1860年开始的30余年改革及所谓丰硕的改革成果,仿佛是做了一场梦。

这一年,发现不仅是欧美列强,就连当年的小弟,学生,穷邻居,现在都敢到头上拉屎拉尿了。

以这一年为分割线,前有“同治中兴”,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后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15年之后,回首看这段往事,似乎并不能用前尘往事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一年。中国这个巨人在这不堪回首的一年里所遭遇的,但愿永远成为一个过去式。

仅仅一年的时间啊,就把30年改革的成果消耗殆尽。如果说是一连串的励精图治造就了前面30年的辉煌,那么,同样,一连串的臭招导致了1894年之败及后来中国被瓜分的处境。

在这样的论点下,看1894年前后满清中央政府的言论,思考和行动,很多问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首先,就是路人皆知的直接导致中日海战失败的慈禧寿宴事件。1894年,伴随在朝鲜,鸭绿江,旅顺和威海卫的损兵失地,慈禧寿宴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天可怜中华,如今再也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寿宴导致国家败亡了。据说1999年阅兵,都遭到过激烈的反对,放在南联盟使馆被炸及中国处理此事过程的背景下来看,这次阅兵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北洋舰队的军费开支,以这样离奇的方式被克扣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力主优先发展海军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消息顿足叹道:“人方谋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而按照历史家范文澜的分析,“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而这种斗争在战中都存在: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主动出海决战。

其次,看李鸿章对北洋舰队的评价。“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这本无可厚非,但联系李在战中一连串“保船”的指示来看,当时日本军队的目的很明显,保船并无实际的可行性,李的这一连串指示似乎只是其下意识地保护自己实力的举动。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后,负有直接责任的李还能留任,确实也是一大奇事。

再次,在国防战略上,满清中央政府毫无制海权概念。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就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以世界第九,亚洲第一海军的实力,制海权尽失,也确实是件难事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杞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尽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三是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把整个战争基点放在制海权的争夺上。

如果以中国改革30年后现在的状态来比较,1894年的中国国防其实也到了量变到质变的当口了。有还算强大的海军而国防仍然以保卫大陆为主,毫无在海洋上进取的意愿。突然间想到那句话:“天假汝手,不取不吉”。

从北洋舰队主力舰是从英国和德国采购到来看,差不多与当时中国同时崛起的德国似乎被当成了朋友,而当时第一大国英国也是不可得罪的。这个“远交”却没有“近攻”配合。以致1894年,日本要对中国动手时,奇迹般的,英美等国宣布解除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看到这些,再回味刘铭传说“人方谋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的心情,真是沉痛。人家从来就没打算跟你和睦啊?!

比较有意思的是,自1860年满清自强,所有首脑主战的战争都胜利了。而所有主和的战争都失败了。

1874年,收复新疆,时左宗棠以64岁高龄,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奇差的李鸿章以当年日本入侵台湾,“海防”、“塞防”“力难兼顾”为由,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而左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

1884年,镇南关大捷,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主战,起用老将冯子材,筹饷备械,后有镇南关大捷。

1894年之败作为一个局部战争的失败,其实也并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当时就海军来说,还有南洋,福建,广东另三支舰队。陆军来说,也有可圈点之处。以此国力,与日军拼死一战,也未必就有《马关条约》的结果。而满清中央政府急急忙忙地与日本讲和,难怪当时日本外务大臣会激动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至此,中华民族已为夷族所不齿,仅隔3年,八国联军开始瓜分中国。非为传教士,是觉取之容易也。

关键词(Tags): #草民论史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沉宝。
家园 清末的历史看起来最让人郁闷

我是最不愿看这段历史的

家园 不妨假设甲午海战中国胜利

以后的日俄战争,日本估计就没什么资本了。中国东北的利益可能也没日本什么事了。9.18事变或许根本不会发生。日本也可能不会成为二战的策源地之一,或者比意大利好不了多少。

一个沉沦中的国家,多败一场,命运还是沉沦。

一个上升中的国家,早胜一役,似乎大不相同。

家园 拉倒吧,北洋是不是洋枪洋炮,管带是不是多留过洋?

军力是很少吗?这样的败,是能够避免的吗?

家园 这。。。怎么说呢?

这似乎是近代唯一一次装备上不吃亏的作战。理论上还是有赢得的希望的。

我只是想把这个假设作为一种思考方法,就像研究基因的功能,把本来并不表达的基因高表达,可以很好的看清这个基因的作用。

家园 是啊,这场仗,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从一开始,中国方面就没往打赢的方向准备.

家园 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观点:政治上的破产的源于财政上的破产,而财政上破产萌芽于各种税赋的增加,而这种增加又是源于官僚体制占有资源的自我膨大而无节制。

仅把甲午的失利归咎于慈禧任意挪用军费,不公允;但也正是从这一滴水里,可以看到整个晚清政府无以挽回的衰败。当统治阶层对自我膨大的彻底失去约束的时候,那么必然日近西山。

从军力对比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偶然。。。但实际也必然,如果这一次清政府侥幸胜利了,那还会有下一次,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否则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竟然只有一场战争。。。那只是导火索,揭去了天堂的面纱。

偶然和必然,在历史中就如两个非相干的光源相互干涉,只是,我们只知道其中一个的参数,另一个未知。。。

家园 大厦将倾,总有落日余辉!

如果戊戌变法没有触动既得利益,那大约就不会失败。 没有甲午之败就没有新军的训练。这两个事情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而看为什么大清会崩溃。说财政不堪这不对。不管大清的财政如何,上层人物的收入总以几何级增加。 而甲午之败导致的新思想对中国人的诱惑这是大清最直接的危害。大清害怕新思想和改革的原因是既得利益层对利益的控制。 在广大的人民来说,一个社会的公平比什么都重要。而满清的阶级社会里,严重的阶级对立才是满清灭亡的原因。 保路运动,国人希望自己也能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但利益阶级对次表现了对人民的敌视所以国人对大清彻底失去了希望。所以满清在武昌的一次骚乱中就崩溃了。 关于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崩溃。我认为还是阶级问题。大清的国体是家天下的国体,这个国家的一切和人民都无关系。人民有的只有纳税的权利。所以那里有不崩溃的道理。 今天讲和谐,但实际上是有力人士和利益集团的和谐。国民这是他们压榨的目标,这个国家的事情,国民连知道的权利都没有。 说满清是灭亡是什么革命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人民对国家的不信任造成的崩溃。 今天,中国社会里,他们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一个政府,一千万政府官员,九千万靠国家财政吃饭的人。加起来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国家财政在办公费用上开支都大。而这些人还要靠贪污来过上奢靡的生活。这百姓的负担更不堪。 所以,和谐不能解决问题。和谐只会把问题发展到最深重的方向去。 官员需要和谐,因为和谐他就可以从利益集团手中搞钱,利益集团需要和谐。他们需要官员去为他们的抢夺开路。公务员要和谐。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而普通的国民就要被和谐。 现在,经历了多次通涨后的中国社会,低收入的人群收入在减少,低收入的人群在抗大。这怎么会是和谐的社会? 实际上,中国今天的社会,和满清最后时代并无什么不同。不过是满人变成了黄俄罗斯。我们照样得让他们无条件和谐!

家园 现今对于甲午海战分析还是多源于泱泱大国之理

如老佛爷之言,日本乃撮耳小国。

其实,论一战之成败和一国之兴衰,时而相符,时而相离。

现今的观点多是立足于清的国力所推导。

其实,纯军事观点,北洋丁汝昌马上杀敌,海上嘛,后人看来是失败者,其下中层军官多留洋者,众多海龟,从组建之初,其军事指挥,战略构想始终未能统一,即便现在,海军思想也未能统一(如何突破防御链,中华海军应扬威于何处,是否能如某小国之扬国威于万里波涛?)

这就直接带来了战时的指挥思想不统一,朝廷内部主战主和派熙熙攘攘,直应了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天的我们看来,那些皆为蝇头小利。

北洋内部,中层军官海龟团体傲视丁汝昌,但说实话,那些海龟只是学得了单艇作战之技能,对于甲午以致未来海战之趋势未有谋者,海战初期变阵失败,穿甲弹和自爆弹不合理使用,鱼类艇所犯的愚蠢错误等,重炮巨舰不敌排炮轻舰,海战中有誓死杀敌者,有溜之大吉者,被分而歼之。

至于当时主战派的游离舰队于外海,伺机与敌舰决战的观点那更是找死。北洋发展之初的思想就是防御,于刘公岛所建岸基巨炮,成钳口之势。船舰多铁甲巨炮,移动缓慢,如出海决战,只能望洋兴叹,鬼子的航速高不少。

甲午海战,自军事角度,北洋完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无论军事素养,海军的远海战略,大清的政治体制,都是禁锢,不突破这些,海军难得一胜。

我认为,既然百年前已经失败,可以踏踏实实研究一下战败的原因,而不应该以现今的角度去揣测百年以前那场战争如何打才能不失败。

丁汝昌棺椁加铁链捆绑,阴魂不眠,海军自北洋后连一张光鲜的面皮都没有,何时才能拓万里波涛?

一直认为:对于大国,海军是扩张的武器,绝不是防御的武器。

家园 介个介个

没有改革,只有洋务

镇南关大捷的同期是马江丧师基澎沦陷,勉强平手;

没有谁来“谓”“丰硕的成果”,只有李鸿章裱糊匠的感叹;

前面30年并没有辉煌,只有少许人的振作和更多人的敷衍因循

李鸿章并非一味拒绝出战,曾经指示水师出海巡游但被舰队指挥官拒绝。

后面的错误也是在太多了……

家园 完全看不出来赢的可能性在那里

到甲午,中国的陆军、海军、政府财政和国家金融技巧已经全面落后日本,实在看不出来哪里可能赢……你倒不妨穿越过去做做设定看怎么玩

家园 不好意思暂时有事情一时不能做答

del

家园 所谓30年辉煌与否

要看看和世界对比。相对于世界我们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仅仅拿30年后和30年前对比,得出了有些进步的结论,又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为“辉煌”的呢?就算是爬30年也爬出好几里地了。和世界对比一下,至少就没比过日本。

家园 葡萄兄忙中抽出时间来提供资料。在下很为感激。

1894年,在下以为,对于亚洲局势来说是个战略年。这点跟1870年对于欧洲局势有相似之处。

写此文的时候,我是想到了胡总所说近年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有原子弹的中国,应该不至于再象115年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杀开一条出路。但是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自保的国防战略,资源投入型经济战略都有点不符合新形势下的需求了。

静看老兄所说中国及周边国家近年的举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