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杂谈】战车、长戟、连环马 -- 任爱杰

共:💬21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杂谈】战车、长戟、连环马

战车、长戟、连环马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战车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连环马

《说岳全传》里面说岳飞大破金兵连环马。金兵把几匹马连成一排冲锋,所向无敌。岳飞只好用钩镰枪,专砍马腿。于是一马倒地其余众马皆倒,连环马遂破。

史书里金兵并没有连环马,但是有拐子马,铁浮屠等等。如果我没有记错,五胡乱华倒是有连环马。于是有人认为都是一类东西。不过这两年大家又争论说这不过是一种阵势和重装骑兵罢了。

连环马,拐子马,铁浮屠等等究竟是什么东西暂且不论。但是从对连环马的描述来看,这不就是中国传统的“驷马”战车么?中国传统的战车就是把四匹马套在一起拉的独辕双轮车。乘员一般为三人。一名御手,两名战士。

下面是战国战车复员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了。战车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很长。但是战车的致命弱点就像《说岳全传》里面说的连环马,只要一匹马倒地,整个战车就完蛋了。顺便说一句,这个问题在西方古代也是存在的。虽然西方的战车是用两匹马拉的,作战中死掉一匹也是够呛的。那么为什么战车没有遭到像连环马那样的命运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看还是要从战车是如何作战的角度来考虑。

受大多数西方古装战争片的影响,很多人以为战车或骑兵的冲锋就是硬碰硬的对准敌人长矛如林的大阵直接冲过去。这的确是很英雄主义,很壮观的,但是也的确就像大多数电影里描述的,接下来人和马就给穿到敌人的枪尖上去了。

西方的战车是怎样打仗的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中国战车的作战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先是战车全速前进,战车上的战士发射弓箭。由于战车本身的速度(时速接近40公里),车上射出的弓箭初速比站在地面上静止射出的要快得多,因此射程会远一点。这主要是为了压制敌方弓箭手的火力。待到逼近敌阵后,战车方向一拐,变成绕着敌阵而行。战车上的一名武士操起超长的戈或戟,像农村用长柄大镰刀割庄稼那样对敌人的战士进行横扫。借助战车本身的冲力,敌人当然是望风披靡。而另一名武士则继续射箭,一方面继续杀伤敌人,同时也继续压制敌弓箭手的火力。

敌人当然也不会闲着,如果是步兵,一方面会用盾牌抵抗,另一方面也采用射人先射马的办法攻击拉车的战马。这时候战车的御手就很忙了。一面要控制住战车和敌人的距离。太远了长戈发挥不了作用,太近了又会被敌人的步兵攻击。另一方面御手又要随时注意是否有战马倒下。如果某匹战马倒下,他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战马的辕套砍开以避免战车倾覆。

中国的战车后面都要跟随步兵。每辆配置的人数从10人到72人不等。等到战车的第一轮冲击把敌人的阵势打乱(也就是俗话说的乱了阵脚),步兵就一拥而上。这基本上就是一战里坦克的用法。不同的是坦克可以硬冲,马拉的战车则不能这么干。

如果对方只有步兵的话,在开阔地带上遇上战车的集团冲锋基本上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一般作战不会都只有步兵参加,因此作战时双方都会投入战车作战。这时候就要看谁的战车多,谁的驾车技术好,和谁的兵器足够长了。

什么,您说这和兵器长有什么关系?关系大着呢。兵器越长,则离敌人越远,在双方都是高速运动的颠簸状态下,射箭的效果比不上用长柄兵器干掉对方的一匹马或者车上的战士。如果兵器比对手的长就可以起到打击敌人,敌人却无法还手的效果。

从出土文物看,戈和戟这两种典型的战车兵器变得越来越长。有些甚至长达三米以上。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的短刀破长枪的镜头多半是用短刀的逼近用长枪的,抢入枪杆的位置,则长枪就失去效果了。用长戈,长戟也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敌人竟然横下一条心,冲入长戈,长戟的内圈就不好办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是加长刃的长度。比如说,我有一把两米长的兵器,如果只在两米的顶端有0.2 米的刃,显然在横扫的时候,杀伤范围是个肉径0.2米的环。敌人不论在环内还是环外都不会受伤。但是如果我把刃的长度加到1.2米,则很显然的杀伤范围就变成了一个肉径1.2米的环。理论上的杀伤效果增加到了六倍。

但是在古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关系,刃长的增加是有限度的。所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一个柄上戈的数目。例如下面这柄战国三戈戟就是这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三米长的戈和戟到了秦汉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发现了将近7米长的长矛。这才是比较有趣的话题。按照某些专家的意见,这些长矛是步兵用来抵抗骑兵或车兵冲击用的,和西方的长矛类似。但是反过来说的话,如果有7米的长柄,似乎更加适合用在战车上使用的戈和戟上。这点暂且存疑。

在马镫没有发明之前,对付战车最有效的武器还是战车。战车之战打到后来很快就会成为双方的短兵相接。原因无他,大家都知道只要干掉对方的一匹或两匹马就可以让对方丧失战斗力。由于战车的特点,双方的交战只能是平行对冲。即所谓的错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的就是冲在车前的马毫无防备的暴露给敌人的长兵器。所以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要说“左骖殪兮右刃伤。”

再仔细想想,两列战车的对阵倒颇似海军的战列舰对阵。最能发挥火力优势的方向都是侧面。不知道战车对阵是否也要抢占那“丁”字的一横呢?

如果丧失了战车,车上武士唯一的选择就是下车硬拼。但这时就是虎落平阳,龙困浅滩了。

战车的最终退出舞台应当是在马镫发明之后。配有马镫的骑兵既有战车的高速,又有战车的稳定,还没有战车的种种缺点和对资源的大量浪费(驷马缺一,余马皆废),当然迅速得取代了战车。

不过,在宋金战争时期,女真是否有可能在小范围内恢复战车的使用呢?相当难说。《说岳全传》作于清朝。但其所叙述的故事从元朝的话本就有了。拐子马,铁浮屠到底是什么东西,还要有待出土文物的验证了。

附:《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R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系四马,援玉?①饣髅?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R。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转过不少的文章 - 有关重装甲骑兵的分析 (ZT)

我是大天才007 2002年07月18日 13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 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 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 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 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 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 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 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轻骑兵面对人 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 依靠机动性获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 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 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

  中国出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 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 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后来 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 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 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装步兵。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 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 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 凭自己勉强的站立。

  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和生 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 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 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体力超马的怪 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 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 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贵族子弟 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 流浪汉冒险家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 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 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这些有钱 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 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 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产,拒绝国王 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但是养着这 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 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小民族的进 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 皇帝同一个氏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 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 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来。从这个角 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 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 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饥渴失去战 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 么?只有偷袭,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 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 马爬山和穿过丛林)。

  他们总是需要慢慢的披挂、慢慢的上马、慢慢的排队――注意, 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 严重的互相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 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 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 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 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兵种加以配合, 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

  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 (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轻步兵 (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 在弓箭手(正规军、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 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队、贫穷贵族子弟、流 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 应该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

  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 载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 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 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大量的轻 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 人如果从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 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 损失。

  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 冲锋――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 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 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敌人的薄 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重装甲骑兵排列的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 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追尾”。这样一 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 面也就是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 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X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 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进攻 目标。

  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 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 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 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 兵围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 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过 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 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

  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 英国长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 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 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

  一般臂力的砍杀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 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 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 锏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 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

  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 斧。第一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 西欧的重装甲骑兵到火枪出现以后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的重装 甲骑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绝迹,宋朝的时候还曾经嚣张过,但是被岳飞 很轻松的用最简单的步兵散兵战术和障碍类武器搞定了――岳飞是古 代战争史上少见的骑兵出身,但却最擅长用步兵战胜骑兵的天才将 领,擅长轻骑兵战术的金人错误的使用重装甲骑兵当然不会在岳爷爷 那里讨到好。

  重装甲骑兵的互相攻击简直就是灾难。除了互相冲锋,恐怕就没 有什么其他的作战方式了。冲过去,再冲回来,人越来越少,速度越 来越慢,直到双方精疲力竭才鸣金收兵,很难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如 果有一支哪怕只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设立粗陋的阵地,恐怕对方也要 多少处于下风了。

  蒙古人的轻骑兵面对看起来非常强大和威猛的西欧骑士团们,采 用了远距离用弓箭骚扰,并故意暴露弱点的骚扰战术,等到重装甲骑 兵气喘吁吁的冲上来,他们一哄而散;对方只要重新列队,他们又过 来远远的射箭。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 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露在蒙古人的重骑兵攻击 下(蒙古人的重骑兵只不过是装备比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 要部位的少量的钢质甲片,基本上和欧洲的轻骑兵或者上马步兵是一 个防护档次)。

  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这 边的战役没有结束,蒙古人突然一夜之间从面前消失,等得到消息的 时候,他们已经跑到自己后方攻下好几个城堡了!

  蒙古人的后勤保障十分简单――每个士兵都可以靠着简单的肉 干、淡水、野菜、马尿等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保持战斗力数个月, 他们可以从莫斯科出发,马不停蹄(一人二马)的用半个月时间奔袭 到匈牙利,也可以穿过险阻的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平原 上。对于这样的敌人,缺乏组织和统一的欧洲无法与之对抗,尤其是 蒙古人还拥有俘虏的宋人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攻城技术和化学武器,这 就是简陋的欧洲城堡完全显得不堪一击。

  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连整 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

  几乎同一时间,百年战争中的英王亨利五世用三千英国长弓 手――就是后人称为“小精灵”的那种妖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两 万法国骑士,这种辉煌的战绩一方面来自于片面相信重装甲骑兵威力 的法国国王的愚蠢――他驱赶自己勇敢的骑士冲向敌人准备充分的拒 马阵地,并忽视了可以穿透重装甲的英国长弓的重箭;另一方面则是 英王成功使用多兵种配合,并运用轻骑兵战术对敌人后方进行骚扰和 引诱的结果。从这次战争之后,重装甲的骑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 台,从辉煌的主角变成了次要的配角,最终完全被火枪手轰碎。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好像也只有南北朝的铁浮屠能够真正的称为重 装甲,由于本身出身于游牧民族,重装甲骑兵的拥有者很容易的就意识到了这兵种的缺陷和成本,也由于亚洲人本身的体能限制,很快的 就改良了重装甲的配重,使他们可以更多的依靠自己,而不是扈从。

  后来的战场上,尤其是隋末唐初,重装甲骑兵也曾扮演重要角 色,但是这时候的重装甲骑兵已经成为了相对概念――他们是装甲更 加完备的轻骑兵,他们有灵活的四肢、强大的弓箭或马弩,不需要更 多的扈从,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他们是精挑细选的强壮的老兵 和武术高手,他们可以长途奔袭,因为他们的重量可以被一般的马匹 承受而不一定非要精良的战马,他们可以下马战斗,也可以跋山涉水。

  这种重骑兵的装甲只是重要部位加厚而已,更多的保护来自他们 手中的重武器和严格的团队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速度和机 动性仍然不如轻骑兵,而且面对长矛步兵组成的方阵和弓箭手的箭雨 仍旧缺乏对策,他们最终还是用来充当近卫军和战役最后的决定性力 量,但绝对不是战场上最经常用到的兵种。往往他们还没有出现,战 斗就已经结束了。

  随着唐朝期间的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轻骑兵,尤其是贫穷游牧 民族的轻骑兵渐渐的显露出大集团运动作战的明显优势――是的,轻 骑兵可以单兵种完成综合任务,重骑兵则不可以。面对轻骑兵和渐渐 成熟的步兵方阵战术(中国有名的“阵法”),重骑兵越来越成为仪 仗用具,退出了中国的战常

家园 怎一个“棒”字了得!

我顶先。

家园 【原创】关于铁浮屠和拐子马的看法

关于铁浮屠和拐子马的看法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关于铁浮屠和拐子马到底是什么东西,这里补充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近几年,认为拐子马是一种阵型,铁浮屠是重甲骑兵或重甲步兵的看法比较占上风。对铁浮屠是指重装甲的看法比较一致。争论比较多的是对拐子马的看法。阵型说的拥护者一般认为拐子马是指将骑兵布置在两翼以便快速包抄。

不过拐子马即为连环马的说法出自《宋史.岳飞传》。记载如下:“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宋史》为元朝编撰。蒙古以弓马得天下,精于骑射,其间还与金人恶战连年,如果对金人惯用的阵势都不了解,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从这个记载来看,“拐子马”的特征和中国古代的战车的配置相仿。特别要注意的是“三人为联”这个描述。为什么不说“三骑为联”或“三马为联”呢?文言文虽然有时含糊不清,但是在名词,量词的运用上却往往很精确。如果我们看一下战车成员的配置就可以发现一辆战车的成员正好是三人。

有论者指出,中国重甲骑兵的连续作战能力不佳。这是因为中国马匹品种普遍矮小,如果背着几十斤铁甲很容易体力透支的关系。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重甲骑兵的作战能力很差,金兀术又何必费力训练这支部队呢?

产生于元末明初描写宋朝的小说《水浒传》中提到了连环马。书中呼延灼的连环马的配置是三十匹一连,三千“连环马”分作一百队锁定,五千步军在后策应。

这个配置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联马在前,步兵随后跟进正是传统车阵的作战方式。而且每列连环马配置50名步兵的体制也是传统的战车配置(每辆战车配备10名到72名步兵)。

《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是其素材来自更加古老的宋元话本。因此这类描写可以看作对当时实际存在的某个兵种的小说化描写。细节上或许有出入,大体还是不错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铁浮屠和拐子马其实是乘坐战车的重装甲兵。拉车的马可能不止传统的四匹而是更多,成员仍为三人。这才能够较好的解决马体力不足与装甲厚重之间的矛盾。

家园 战车并没有这么快退出

东晋时代,战车还是主力,刘裕对抗骑兵的法宝便是战车。明朝也有所谓的车营,当然那是装载火器,也不是冲锋的时候所用了。

战车冲击或许是不如骑兵了,但是在防御作战中还是占有相当的优势,配置上弩箭就是骑兵的克星,此外,运输上战车也比骑兵有效率。

战车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制造维护的价格太高,一般的大国很难支撑一个价格如此之高,又只能在平地作战的战车部队

家园 7米的兵器不能在战车上使用

7米长的兵器,如果是重骑兵用来冲击刺杀还情有可原

但在战车上用,横扫敌人,只要稍微遇到格挡 在末梢产生的力量就不是任何人可以承受的。

另外,战车是用来冲击纪律涣散的步兵的,在贵族时代,平民为步兵,只是陪衬,一般没有什么纪律和荣誉感,采取密集队型多半会自相践踏,所以,一般是比较疏散的队型。贵族武士的战车冲来,优势不仅仅是速度和兵器,还有作战决心和素质。

所以,正面冲击步兵也是经常发生的

家园 这才是篇像样的文章

我以前看过,似乎是在SonicBBS。

说到底,重装甲骑兵就是古代的坦克,利用自己强大动量所提供的冲击力和防护能力来冲垮对方的战线,因此主要用在决定胜负的致命一击。但是它的弱点也很清楚,那就是过于昂贵的构造维护成本和机动性的丧失。前者是如此的昂贵,以至于有可能搞得军队的主人破产;而后者则使得对手只要注意不给它提供冲击的目标,它也就没用了,蒙古军队对付欧洲重骑兵的策略就在于此。

英国长弓手的那场辉煌,主要是由于对手的战术错误。类似的错误,义和团也犯过。

家园 岳武穆不是还要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阕

家园 哎呀

棒!

家园 邓广铭考证甚详

“拐子”是当时的俗语,有拐子城,拐子马等词语,即左右翼骑兵。

铁浮屠即重装骑兵。

家园 呵呵,没错。不过《满江红》是否岳飞所作有争议

我比较倾向于是明朝人伪托。

家园 关于“拐子马”“铁浮图”<<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刘??..>>

说法与<<宋史-岳飞列传>>矛盾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

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

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军所杀。"

家园 矛盾不是很大

前面说过,铁浮屠是重甲兵,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拐子马是什么大家争论不小。

拐子马布置在两翼和拐子马相连并不矛盾。

不过这个记载里的步兵战法倒是相当有趣。将人也连在一起,后面用拒马逼着前进,摆明了给敌人当靶子。如果是真的也是够愚蠢的。

家园 看起来拐子马跟慕容恪用的也差不多

怎么结果差那么远呢。

难道冉闵的强横只是书上吹出来的?

家园 重甲骑兵的主要问题好像不是盔甲的重量。

看过一篇文章,出处不记得的了。

说的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的盔甲大致在20pd到40pd左右,

而且重量是全身分配的,骑士从小就穿着盔甲训练,所

以重量不是问题。马匹也是如此。大凡欧洲的骑士即使

在装备盔甲的情况下也能运动自如。

而盔甲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其散热,战斗中人体产生的

热量和太阳的热量,常常使骑士昏厥甚至死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