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公共服务产业化 -- 常乐

共:💬35 🌺6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公共服务产业化

公共服务产业化,是我杜撰的名称,主要包括90年代开始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社保基金产业化和路桥(高速公路和部分大桥)产业化。公共服务本应是非盈利的,由政府、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资金,政府资金来自税费征收、国有自然资源(如城市土地)出租收入和公有企业盈利,事业单位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和民间捐款,非政府组织资金来自民间捐款和政府拨款。但是由于90年代特殊的财政和观念背景,政府引导上述多项公共服务追求盈利,引入企业化经营方法,甚至向企业转型。

当时的财政背景是政府为促进公有企业发展壮大,只向后者收税而不征收利润分成。税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成,中央政府分成较少,财政困难。朱镕基搞了国税和地税分家,和各省分别谈判,把多数优质税源纳入国税。中央财政增收,而地方财政减收,有些省财政困难。1998年为了应付东亚金融风暴引起的增长放缓,中央政府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限制。城市政府批租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税费收入逐渐增加,一般曾经占到财政收入的六成,有的城市甚至占到九成。城市和省份财政日子也好过了。但是近一年多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冻结并发展到下跌,有些城市(如深圳)已下跌较大幅度,部分城市和省份财政因此又日子不好过了。

观念背景是市场经济万能,导致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扩展到公共服务。

教育产业化涉及公立高中和大学。公立高中由县、地或省政府拨款,大学由省或/和中央政府拨款。教育产业化是公立高中和大学引入创收的企业化经营方法。这些方法有:大幅提高学生学费、收择校费等、办创收班。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一是非基础公立教育费用上涨过大过快,二是公立教育按质论价与非基础教育的按才能筛选原则冲突,三是部分教育从业人员用纳税人的投资为自己取得过高的收益。

教育产业化不涉及基础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后者主要由基层政府(小学——城市的区和农村的乡镇,初中——城市的区和农村的县)拨款,但贫困地区基础义务教育的资金就不足。非基层政府直到近几年才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义务教育的资金补助。

医疗产业化涉及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由地方政府拨款。医疗产业化是推动公立医院向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转型。公立医院的企业化经营方法有:医院药房的药品大幅加价、医疗按质论价。医疗产业化的问题,一是公立医疗费用上涨过大过快,二是部分医疗从业人员用纳税人的投资为自己取得过高的收益。

社保基金产业化的财政背景更久远。1949年后的很长时间,政府对劳动者实行高征收,但因为投资效益低,到了1990年代,财政依然紧张,拿不出钱还劳动者的债,为打算建立的社保基金提供部分资金。朱镕基决定让部分国企非流通股上市,抛售所得转给社保基金。这个打算引发熊市,未能如愿。近年来社保基金投资股市大发横财,部分恐怕要归功于政府发消息前打招呼。社保基金还是远远不够,因此有些学者和官员提出逐渐提高退休年龄。

路桥产业化,就是高速公路和部分大桥收费。高速公路和大桥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或企业投资的。投资者逐渐收回投资并赚取合理的利润,有利于调动投资积极性,但收费期无尽头,就是暴利了。

家园 沙发
家园 【原创】中国养老金的难题

中国养老金的现状,相当复杂。粗略的养老金平均数,企业员工是1000元、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是2000-3000元、农民是0元。实际上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这三类人内部的养老金数额差异很大,因为行业、地域、单位等的不同。

私企员工的养老金是每月领取所交养老金保险总额的一定比例,而国企员工、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养老金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每月领取所交养老金保险总额的一定比例。老人老办法是因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前开始工作的人,养老金保险交得少,照此领养老金就少了,所以虽然要交养老金保险,但退休后还是按照老办法领取退休金,退休金按照原工资打折扣。作为打折基数的原工资是基本工资,不包括种类繁多的奖金和补贴。

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的基本工资级别是全国统一的,过去一两年普加一次基本工资,也是全国统一的。

企业的薪酬和基本工资级别及其增加,并不统一,是企业自行决定的。为了把收入跟效益挂钩,往往根据企业效益增加奖金,而不增加基本工资。多年后,企业员工的基本工资就远低于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这样前者的退休金就远低于后者。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说的只是基本工资的差距,效益可以的企业员工,基本工资加上奖金、补贴后,薪酬可能高于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

国企员工和事业单位员工、公务员基本工资差距引起的退休金差距,早已反映到有关部门,并实行调整。办法是国企员工一两年普加一次基本工资,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减少基本工资增加,改为补贴增加。这样扬低抑高以缩小国企员工和事业单位、公务员养老金的差距。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前参加工作的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养老金的一部分由养老基金支付,与老式退休金的差额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财政支付。很多地方政府称财政已承担不了这笔支出,因此中央政府同意广东、上海等地政府准备试点减少事业单位员工的退休金。据说广东省政府计划减少事业单位员工退休金的一半。这样做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不容乐观。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前参加工作的国企员工,养老金的一部分也是由养老基金支付,与老式退休金的差额由国企支付。

私企员工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后参加工作的国企员工、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养老金由养老基金支付。

有些学者和官员提出,数年后养老基金不足以支付参加养老保险者的养老金,因此建议数年后提高退休年龄,但这已被高层否定,因为这会减少为年轻人提供的职位。剩下的办法或许只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向养老基金高额注资,但很多地方政府有无财力和意愿注资呢?

有些学者和官员建议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扩展到覆盖农民,这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向养老基金更高额地注资,但这更让人质疑很多地方政府有无财力和意愿注资。

家园 这是世界性的难题
家园 就基本养老金来说,世界分为两半

一半是有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金的多个经济体,另一半是还没有的更多经济体。中国属于后一半,眼下的难题是怎样维持和改进尚未覆盖全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然后的难题是怎样将此制度改进和扩展到覆盖全民,以便自我升级到世界的前一半。此后面对的难题才是怎样实现覆盖全民的更高养老金。

家园 不错

但要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第一,鼓励就业,因此正如楼主所说,很难延后退休年龄;

第二,老龄化,尽管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寿命特别在沿海地区已接近发达国家;综合一二,意味着社会基本养老覆盖的时间段长,再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加强医疗保险,全民吸烟率的降低等),人均寿命还将继续延长;

第三,独生子女的政策意味着PAYG的养老体制不可能持续发展,现在尚有农村和农民工可供“剥削”,一旦实现全民保险,人口结构的问题必然立刻显现。

我想在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具体可参考荷兰CDC企业年金制度和澳大利亚super-annuitation的方法。

一家拙见,勿笑。

不错
家园 学习和发展非基本养老制度是需要的

养老制度发展应该是综合的,不过眼下突出的难题(维持尚未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制度)和另一更大难题(将基本养老制度扩展到覆盖全民),恐怕是绕不过去的。

家园 难在哪?能否详细说说。
家园 我觉得最难的地方是没有那么多钱去提高养老金水平

据说普通英国老人的养老金水平也比在职人员低很多

家园 最难的是现收现支

一般老百姓都认为自己的养老金是一部分收入存在某处(国家,保险公司等等),退休的时候拿回来。这是一个误解。

家园 如果要详细说,可以写一本书

那就简单讲一讲吧。

普遍社会养老金类似于企业养老金里的“定额”养老金,也就是说达到退休年龄后每年领取养老金的数额要么是事先固定的,要么可以按照某个公式确定算出来。

排除利率不稳定因素,如果未来现金流量固定,那么就可以通过折现的方法确定出在没有退休之前任意时点的养老金净现值。

比如说,假设65岁退休的人平均可活10年,每年领取1万元,那么在55岁的时候应该积累起6万元(随便假设,具体数字不重要)。

如果是企业退休计划,那么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法律,企业基本上要在员工退休前积累提取起一定的帐户金额,比如55岁时3万元,那么称为50%的minimum funding ratio。

可是世界上很少有国家采用funded的普遍年金,而多半是采用pay-as-you-go的随付制度,也就是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际上来自就业人群交付的税金(有些国家单独加纳专门用于养老金的款项,但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税)。

这种PAYG的制度说的不好听一点就象庞氏骗局或老鼠会,其致命之处在于:

1。人均寿命总在不断增长中,按照英国精算协会预计,如果英国人口寿命增长延续过去十年的趋势到2010年,则65岁男性平均寿命将延长1.5岁,到2020年,为2.1岁,若到2040年,则为3.4岁-寿命延长意味着支出增加;

2。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中,除某些移民国家外,大部分国家(老欧洲)就业人口减少,就业人口减少意味着税收减少;

此消彼长,造成难以解决的养老金危机。

有反对者认为养老金危机并不存在,但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其理由逐渐站不住脚:

1。政府可以通过增税增加收入-只要庞局还玩得下去,没有政党愿意现在增税解决未来的问题。更何况现在各国政府已背上了bail-out的重担;

2。企业年金-国际会计准则给了各国企业养老金一道免死金牌,但按市场价计,我估计大部分的企业定额养老金实际上已经破产,至于定缴年金,嘿嘿,没跌掉30%以上算你幸运;

3。“房产是你的养老金”-过去这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按揭买房,65岁时取得房产,再逆按揭(reverse mortgage)用于养老-现在房产已成了负资产;

综合世界各国的经验,普遍养老金的难题是一个政治性难题-“哪管生后洪水滔天”的想法意味着窟窿只会越留越大,没有政府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增税和延长退休年龄(工会势力越大,越“社会主义”的国家尤甚),我想中国也不例外。

所幸中国的企业养老金制度刚起步,中国人又注重个人养老,我想走这两条路的政治成本会低很多。

四年前在国内巡回研讨会上我就阐明了这个观点,同时指出培养企业养老金对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和培养机构投资者等方面有更广泛的意义。最近上海等城市开始试行类似荷兰的集体定缴的企业年金制度,说明我们的政府是从各个方面考虑到了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幸甚。

家园 一、既然随付制度有这么多的弊端,

为什么还被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

二、照这样下去,养老金会不会破产?也就是说到我60岁退休的时候领不到养老金,只能睡马路?

家园 历史遗留问题

所谓的“现代福利制度”,源于铁血俾斯麦时的社会政策,二战后英国首先宣布实现了所谓的全民福利,在那个时候,各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呈金字塔型,因此可以支持随付制度。

社会养老金的破产完全有可能,比如美国某些州的公众养老金(地方政府破产自然无法实现养老金承诺),我想冰岛的情况也一样(未经验证)。当然,国家永远可以开动印钞机来兑现所谓的承诺-我读茨威格自传时有一个情节深入脑海:他的祖父是奥匈帝国的高级政府官员,但经历了一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他的养老金就够他在路边买一杯咖啡!

现代许多国家的公众养老金是和通胀挂钩的,目的就在于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水平,问题是老欧洲如果国家都破产了,又怎么维护其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当然老百姓还不至于睡马路。

某些国家开始试验新的养老金制度,如强制存款,或者设立主权基金来储备未来的养老金,前者如澳大利亚,后者如挪威。

个人认为公众养老金的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想要在退休以后颐养天年,还是要靠自己啊!

不错
家园 不发动战争的前提下,要增加社会养老经费,

除了自身储蓄和子孙供养外,第三条道路应该是劫富济贫。也就是设置较高的遗产税等不利于巨富人群的财富世代累加的税收办法来提高低收入人群养老金额。

中国走美国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钱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老有所养资金的来源从根源上来说只有两条:一个是自己的储蓄,包括房产、投资、保险等形式;一个是子孙辈的供养,包括赡养费用和以税收形式征收的养老(社保)经费。——美国的社保制度之所以被认为是成功的无非是战后“婴儿潮”的因素,一个老人由好几个年轻人以税收的渠道间接供养,呃,还有隐含的麦道夫机制和累累国债在支撑。今天,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注定让老人接受子孙辈的大比例供养也是不现实的(但取消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无非击鼓传花,总有一代人要承担后果),那么没有储蓄的老人注定只能接受生活水平下降的现实。个人认为,考虑到社会稳定因素,退休工资的政策是不会取消的,但实际的收入肯定会下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喜好储蓄也不是坏事。

辉汉如雨:我国的社保体系应该怎样建立呢?也就储蓄型社保吧?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就算是每人头上摊上4000元,按照正常的投资收益率,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哦,还得扣除中国人寿高管那高得吓死人的年薪和上市后的股份分红,等退休时每人每年平均能有多少钱?这点钱对困难群众的生活或许有不小的帮助,但对一般生活水平的人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说得好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