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郭氏锦囊》精华析解  -- 京城马国兴

共:💬12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郭氏锦囊》精华析解 

 《郭氏锦囊》是八卦掌第三代传人郭古民先生之遗著,是他自己习武生涯的精华之总结。其中较清楚地将八卦掌练、用之精髓进行了阐述,是修炼八卦掌者必精读细研之谱籍,更是习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任何门派、拳种之功夫者必选的善本之谱。若能精研细读,领会其中之精髓妙义,自有解疑释难捷径之妙。

  然其中多有精妙之论,现时之习拳者难以领会其中精髓妙义而不能予以修炼,或错误领会而产生错误的练法,致使攻防功夫不能提高。故暂选三个题目,详细论之析解,以飨读者。

一、歌诀的理解

背似无功确有功,不讲背形不能通。

圆为箕底方为紧,掌穿力自如反弓。

这本是一首总结身法中的“身弓”用法,腰脉提、气贴背、沉肩坠肘、上打背发劲的穿掌之功夫的。然此四句话,初习拳者皆不知其中之意为何;而已习拳之功夫但不深者,又常犯三种身法错误,只因对歌诀的精髓理解不透,私以己欲揣度之,致使穿掌之法运用不爽,反被人制。下面予以通解之。

背似无功确有功:习拳练艺、攻防之道,如以拳打脚踢为法,背部好像没有功夫可用。其实不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功夫,是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为法的。而在四种发劲法即“上打背发劲、下打尾发劲、胯打鲤鱼打挺、全身发力法”中,背发劲乃其中之一种发劲方法。《内功四经》中有“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的说法,其中“贴背以转斗”,即气贴背骨,左蓄右发,右蓄左发,便于左右手的攻防之转换。凡发劲之侧,皆谓之背发劲。而能左蓄右发、右蓄左发,通变自如,蓄发相生,是为背通。通背拳取义于此背发劲左右背通而立拳名。可见背部确有功夫可得而用矣!此乃第一句之精义。

不讲背形不能通:既然后背有背发劲的功夫可用,那么就需要专项修炼了。首先应是调整背的形状。若后背的形状调整不正,则左右背骨不能相通,内劲不能左蓄右发、右蓄左发,要想以背发劲的方法打人,也是不可能的。此乃“欲想练拳先正形”的精义。然何为背形的正确之形状呢?这就是第二句转第三句之精义了。

圆如箕底方为紧:身法要求“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中正安舒、立如平准。整体讲要“背圆胸方”,前后阴阳匹配;“虚胸实少腹”,上下虚实匹配。所以此处之“圆”是指背圆而言的。这要有沉肩坠肘和腰脉提(即拔背)及气贴背,方能使之背圆。然背圆之背所指部位是何处?此中有讲究,即上至大椎、下至背骨(肩胛骨)下沿边、左右肩头之间。背圆之形状是怎样的呢?即“圆如箕底方为紧”。箕者,柳条所编的簸箕。簸箕后背高起,如以簸箕扣在做好的背形上,则背形恰与之相合。然这句歌诀的妙义在”箕底方”三个字中。“背圆”上面解析清楚了。但肩胛骨(背骨)下边沿至腰部的这段身法形状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箕底方”三个字所表达的形状了。簸箕底部前后向平直,左右向微弧似平,正是“箕底方”之形状。为何是这样的形状呢?因为有“腰脉提”亦名“拔背”之说,此二说都讲的是这个部位的调形之法和调形后的效果之形状。

  然此处如何做到“微弧似平”?并非依靠单纯地“腰脉提”,即“拔背”就能独立完成得了的。这要在“腰脉提”、“拔背”的同时,劲意还要向前收敛而使此部位的“背肌”彻底放松,可使内气上下往来畅通无阻。此正是“箕底方为紧”中之“紧”字的精义。劲意收敛至背肌底层部位时止住,此为“紧”,此乃劲紧形松的状态。这样,这个部位与胸腹相应部位形成了“后紧前松”的“松紧匹配”一致的状态了。此正符合身法“后丰前空”、“前散后趋”的法则,有利于攻防变化的转换。

  而此“紧”字,对于“背圆”的上面部位来说,就是肩胛骨下边沿以上的部位来说,乃指沉肩坠肘的“内劲之蓄势”状态的“肩撑肘横”之“肩撑”而言的,是指内劲蓄足充沛之状况而说的。《内功四经》说:“劲松而紧,惟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此乃“形松劲紧”之说。如以“柔刚”立论,则外形松柔、内劲刚紧,柔化刚发,以柔用刚,即以外形用内劲。背发劲,乃以背松用内劲之紧发。故同一“紧”字,用于背圆之部位和箕底方之部位,其义不同,两者功效乃相辅相成。此中精义不如此析解,如何能知之!

  正因为背发劲的背形有“圆如箕底方为紧”的如此精微之妙义,为习拳者不易知,故在调整自己身法之“背形”的时候,多有做的不正确之形病。常见者有将“背圆箕底方为紧”的箕底方平之部位,做成圆形背形的状态。这是因为没有“腰脉提、拔背”所致,故两“肩胛骨”中间部位呈凹陷状态。正确者,此处应为饱满圆弧形状,不能出现凹陷。由于错误的背形状态,造成不能气贴背、虚领顶劲神贯顶,后背部位背肌紧张,不能放松,而表皮又撑紧,似乎自觉有力,实则前胸不能松空,而膈肌暗自用力,双手臂掩裹必定用力内合方能到位,则胃脘腹部紧张,内气不能下沉丹田,反而胃气上逆,造成练功打呃的现象。如此之病态的背形必然造成左右双手攻防变换不灵敏,背发劲之方法虽然勉强作出,然无内劲发放之威力。此病态背形造成劲力下聚而集,会对腰部产生下压之势,腰肾部位不爽,变换转化涩滞,久则胸闷。习拳者有此“背形”之病者不在少数,希引起习拳者高度的重视。第三句之精义明矣。

掌穿力自如反弓:上述正确的背形做到,则背通,以利于穿掌之用,即利于背发劲的穿掌之疾。背发劲是局部发劲方法,如以鲤鱼打挺或全身发力法为根基,再同时配合背发劲的穿掌,即在匀速之中含有加速度在其中,穿掌的发人之威力骤增。此中加速度乃指“背发劲”而言的。

  不单如此,还有“张弓放箭”的身弓法用穿掌的方法,即背发劲的穿掌同时又有身弓的“弓张把顶”的以“腰顶”的方法助攻,其威力自然雄厚势猛。腰乃身弓之把,身弓蓄势时,百会和会阴的上下长度缩短,乃腰部微微后撑后移,是为身弓之蓄势。发穿掌时,掌向前穿,同时后足跟蹬地,腰微向前顶,百会上长,则百会和会阴的上下长度张长,此与穿掌到位同时,就是“弓张把要顶”的开弓放箭之打法。箭者,穿掌也。此即“穿掌之力来自身弓之开张势”的说法。

  但为何又言“如反弓”?反弓者何也?即此“反弓”之“反”字是针对什么而言的?有反必有正,此“反”自然是针对“正”而言的,即“正弓”法,一正一反,相对而言的。古有弓箭手,以弓射箭而击敌;张弓射箭时,弓背在前,弓弦在后,箭尾搭弓弦上,箭头指向弓背方向,后手引弓弦带箭后扯,前手推弓背里把处,前推后扯张弓如满月;瞄准后,撒后手放箭靠弓背上下张开之势崩紧弓弦将箭射出,离弦之箭朝弓背之方向前方疾行飞去直中目标。此乃弓箭手的“正弓”放箭的方式,不管弓箭手以何种射姿发箭,箭杆之头永远朝弓背所指方向飞去,故曰“正弓”法。

  “反弓”之说乃言说拳术中自身之身弓的射法,又名“窝里放箭”。身弓的弓背乃百会、颈骨、脊背、腰、会阴(亦有说是大椎至尾闾的)。腰为弓把,上下端即百会、会阴为弓梢,百会、会阴的垂线即虚中为弓弦,以穿掌为箭。身弓蓄势时,腰微微放松而后撑,百会、会阴的上下距离缩短,欲穿之掌在胸前,此为蓄势待发之时。发穿掌向前击出,同时后足跟蹬地,腰把前顶、百会上长。会阴至百会上下距离骤长,与穿掌同到位,此喻为以身弓放箭,又名“窝里放箭”,即发穿掌,此即“打人如放箭”。然在此“发掌如放箭”之说法中,则是弓背在身后,弓弦在前,所发之箭,即穿掌的前进之方向与弓背所指方向相反,却与弓弦方向相同。这正与弓箭手持弓射箭的弓背、弓弦、箭杆方向相反,故前贤将此身弓发穿掌之法称为“反弓”。这就是“掌穿力自如反弓”的精义。凡前发之拳掌,皆如是法,不独穿掌。这符合传统拳法中的“腰顶”之发劲法,即身法的“弓张把要顶”的“窝里放箭”。

  然对此“反弓”方法的认识、理解,有些习拳者却出现了误读,认为“反弓”的意思是“拳向前击出而腰向后顶撑而后移,可有腰与手的对拉拔长之劲力”。结果造成前击出之掌无势无力无功效,反而还造成身法的腰轴之僵死、六合一体之形的散乱。此中已违反了拳法的三项法则、概念。之所以如此,乃是以误传误、以讹传讹,不求至理之故。

  一者,违反了“梢节领、中节随、根节追”的法则。拳向前方击打时,头为身法之梢节必向前领身而行,腰为中节必随头前行而往,足为梢节必摧劲而成行。此即“三节齐到力增加”之精义。拳向前击打时,腰反向后移动,此乃一反也。

  二者,违反了“对拔拉长”的概念。对拉拔长,如以手臂而言,乃手头与肩胛骨的对拉拔长而言。尤其是发拳时求自身稳健的方法,的确不会出现手头与腰的对拉拔长。在单项操练时可以,但在打套路和施招用手时绝不会有此方法的。此乃二反也。

  三者,违反了“弓张把要顶”的所“顶”之方向,是概念性错误,是不知“反弓”所指为何的方向上概念的错误。此三反也。

  为何要如此详细地论述析解清楚此”反弓”法的内容呢?这是因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如今,我在北京地区各公园中所看到的修炼传统拳术套路者,不分拳种、门派,历代皆有多数习拳者犯此病。而有习攻防技击者亦犯此病,即手前击腰后移的错误理解“反弓”之说法的。故今日借此歌诀将此阐释清楚、解析明白,以为习拳者戒。

  歌诀精义解析至此,可谓详且尽矣,习拳者勿以为儿戏之谈,一定要精细研究掌握此中要领,才能正确地修炼。不独习八卦掌者应如此,凡习传统拳术者皆不例外。

家园 蜘蛛游网 

 如果说前面歌诀之解析是对初习拳者有益的话,此“蜘蛛游网”的解释,乃针对有一定功夫的习拳者而说了。拳法中说“打重容易打轻难”。初习拳者的功夫要以松沉而拳势沉重见功夫。在拳势松沉而势重娴熟后,就要转化到轻灵而又稳健的境界中,方见功夫精纯。此“蜘蛛游网”既是转法的方法又是转法后轻灵稳健之借喻说法。

  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明、暗、化”三境的整体系统工程的过程来讲,明劲法是松沉势重的阶段,娴熟后就要及时转法到暗劲的修炼,即劲形反蓄、阴阳逆从,亦名“来回劲”,或曰“势去意回”法。如果说明劲法的内劲之收放是以丹田气海为中心,与外形收放同步到位为基本方法,则暗劲法已是内劲由足踝为根的全身吸提呼放法,和以中为根的全身内外涨渺的方法,两法相互为用,逆向配合外形的开合和起落以成攻防拳势的。此乃劲形伏机双控的机制,故以轻灵稳健敏捷为尚。轻灵稳健敏捷之势态如何,即“蜘蛛游网”的态势如何才能达到呢?只有“意气换的灵”才是轻灵稳健敏捷的基本法则,即无滞无呆,尚意不尚力才能做得到。即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又尚意不尚力,才能动变轻灵如蜘蛛游网而又稳健。整体如此,但要局部求之。

  步足的轻灵,步如载身之舟车,双足平敷于地,劲意在足踝,则双足之尖根力的转化轻灵,则能足落蹬踩,内劲上升之势充沛而灵,以助拳势之威力。此即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踩浮萍、踏雪无痕等步法轻灵,如“蜘蛛游网”之谓、之借喻也。

  手法的轻灵,手法攻防首当其冲,负责着攻防之始终的听探对方虚实的任务,寻出对方间隙之部位,并领带全身攻击对方的责任,必须以轻称重,即以铢称镒,方能称量对方的轻沉准确,方能集中优势兵力击溃对方而制胜,此乃“以镒称铢”之谓矣!按拳法说:彼之劲一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其骨里,就知其轻沉虚实,不改变对方,接定彼劲,因时而变,借力而用,此为手法之轻灵的“蜘蛛游网”之精义。

  身法的轻灵,气贯周身,节节贯穿。腰随背,背随项,项随首;首随肩,肩随肘,肘随腕;腕随掌,掌随十指尖,指尖随十趾足尖;足随胫、胫随膝、膝随股、股随臀。如此相随,乃为身随,一唱百和,内外虚实相需,一而贯之,自不期然而然,外形节节由内劲一气贯而穿之,可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极轻灵毫不受力的身法的轻灵如蜘蛛游网之艺境。有了这样轻灵的身法,才能具备“随其变化示神奇”的攻防之妙用,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

  故曰: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而用,则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尚意不尚力,乃自身如“蜘蛛游网”之轻灵境界;较技时尚意不尚力,顺随为法。以静用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柔化刚发、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以听探用顺化、外形有疆界、内劲知分寸,内外无过无不及,即时能“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人”,则无不胜也。此乃攻防之用的“蜘蛛游网”的轻灵稳重敏捷之艺境。

  只有通过暗劲的功夫艺境阶段,才能进一步修炼“健顺之德体”的和之至的“太和一气”的“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与“无形无象”的无极道境,进入轻灵虚空妙有的神明艺境,达到“神化之功”的无上境界。此乃“蜘蛛游网”之借喻说法的其中所涵之精义,即练、用之过程的精义。

家园 荷叶滚珠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乃方圆立体的攻防之技术、技巧的修证之功夫,是最节能、全方位的立体打法之技术功夫。古言“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无处不打人的功夫,少林拳法说“八锋不挠”,太极拳门讲“浑身无处无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以上所论,都是解释“用后天之真人呼吸法、寻得真人呼吸处”的尚意不尚力、尚德不尚力的真拳术攻防功夫。

  而炼己既勤,积德通感,至德三光显献,眼藏青苍神光;身有灵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黄光闪烁。功德至此,是谓“通德三光”。三光浑一,则听探清晰、顺化精明,变化无形,入手神妙。故能有感而应,随感而用,应感而发,无不中的,正是“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周身光芒不断”的神化之功夫艺境。

  而郭古民前辈正是用“荷叶滚珠”这四字,对“八锋锐利不挠”的艺境到“周身光芒不断”的“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准确地作了精辟的总结。同是“挨着何处何处发”,但有功夫境界层次的不同,而“荷叶滚珠”却能全面地概括之。

  “荷叶滚珠”之“珠”,正是孙禄堂先生所论述的“太极一点子”中的“一点子”,也是《拳经拳法备要》所言的“心之所在力随往,上下一线似金梭”中的“金梭”,《太极拳论》中“我顺人背谓之粘”的“粘”之刚劲之点。

  而“荷叶滚珠”之“荷叶”,乃指自身之外形,珠之所以滚动不止,乃荷叶之动所造之形而有珠的滚动之势生焉。由此而推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劲形匹配如一的攻防技术方法,就是“柔化刚发”,即“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乃以外形用内劲的柔化刚发。荷叶滚珠之精义,正好借荷叶之动变造成珠之滚动不息,自有性德相同之借用。

由上述歌诀、术语之精义的解析,可知郭古民前辈的功夫艺境之高深、见解之精辟,由此亦可证《郭氏锦囊》实乃传统拳学经典著作之一善本,习拳者必读而精研之,略释一斑,可窥其全貌矣!

家园 献花!

讲的好!向前辈致敬!

听到妙处,喜不自胜!

家园 【原创】卷珠倒流注解·点评

歌诀十五法

此掌与人大不同,未击西兮先声东。

指上打下孰得知,卷珠倒流更神通。

【注解】

八卦掌的功法功夫与他人的拳法大不相同,未击打西边的时后先在东边造成攻击的声势。形式指向对方的面门之处确是击打他的下阴之处,这种“明招暗手”的诡道法式对方如何能够知道呢?运用“暗劲”之对法的“卷珠倒流”的法式则更为神妙玄通,对方不知如何就落败了。

这首歌诀最为真实奇妙的功夫就是“卷珠倒流”的法式之说法了。因为这“卷珠倒流”的法式之实施,已经是大成无形神拳神明功夫艺境了。也就是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攻防功夫艺境了,故而一般的拳术修炼者不好理解这首歌诀中的“卷珠倒流”之功法、艺境,其究竟是什么样的攻防功夫呢?这只好专门命题论述了,以资对照并为了说明问题,将我的一篇文章录之如下:

“卷珠倒流”功法解析

如果说下面的“太极边球”说,将其理解成“珠”的概念,则就明白了所介绍的诸法,皆为“卷珠倒流”的功法内容了。希望读者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理解“卷珠倒流”功法的奥妙所在。这样,“卷珠倒流”的功法得矣!就开始观看下面的内容吧!

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精义解

太极边球法攻防功夫概念的确立

拳诀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说的就是无形法身道体的体用功能作用的关系。例如:太极边球法九宫动变化打合一攻防功夫的功法、艺境概念之确立,就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太极边球乃是本体的存在,当它运动的时候就体现出其攻防功能制胜的巨大作用之优势了。

太极边球法九宫动变化打合一攻防功夫功法、艺境概念的确立,是由内功养生之道的“太极边球法”的修炼,经过自己攻防较技的实践验证,弟子修炼、至用的印证,而确立的攻防功夫之一。为了了解“太极边球法”九宫动变化打合一攻防功夫的概念,必须首先了解内功养生之道的“太极边球法”功夫的修炼内容,才能得以知之。故而,将“太极边球”法的修炼内容,录之如下:

太极边球功法

此功法可以单独而修炼,单独修炼时的起功法,与其它功法的起始方法一样。此处介绍的是接“托塔拎锤桩”功法派生出来的法式。

【功法步骤】

①、眼神内观注视两手心内又形成皮球大小状的球体,心意默想着将两手相对,两个气体的球幻化成为一个直径25-30厘米的球体了。眼神内观随时注视此球,运用两手的往来引领,运使此球在自身体表任意的滚动。就是一个法则,不管此球体如何的在身体表面滚动,身体要柔弱无骨般的随此球的滚动而作“形体如流水”的节节贯串的运动。要做的一身无有棱角,圆活自然流畅,才见功夫。即同时又切实的体会此球在身体表面滚动时的自身每一个表皮细胞都在做着又接又送的事情,要觉知的细腻入微而又清晰,方入佳境。

以此功法修炼,属于内外功双修的法式。此球体为内功法,动练为外形体的功法,乃“以内练外”的法式。双修者,即能修炼“听探之良知”的功能,又能修炼了“顺化之良能”的功夫。只在修炼者自己的立项侧重点不同而已。

此功法的修炼之姿式动作的随机性特别的强,可以说是无拘无束,任意施为,只要遵守既定的法则就可以了。得此法而修炼者,有的姿态不亚于专业的舞蹈演员的舞姿。这就是前贤所说的:

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摘自《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以上几个功法,即可单独修炼,又可接连修炼。但是,不管是单独修炼,还是接连修炼,或是修炼的时间长与短,只要是不再修炼了,就要如法的收功。即:

①、收功,都要将内气收到丹田时就幻化成一乒乓球大小的球体。眼神内观注视着此气球,运用心意活动揉化着此气球,此气球越揉越小,越小越亮。经十来次的心意活动之揉化,此气球小如黍米粒般大小而又贼亮贼亮的耀眼之亮点。此时,以心意活动将此亮点往下一放,眼神内视不见此亮点了,是为藏好了,是为“服食”,以备下次练功时启用。

②、将亮点藏好了,收拢双手小臂,两手掌心面轻轻相搓,同时心中和悦欢喜,脸面眉开眼笑(注意:不要睁眼,不要张开嘴巴),要笑得极为轻松自然开心时就用双手轻轻上下搓搓脸面,随着双手的搓着脸面随即睁开双眼,随即轻轻的从头开始依次活动全身直至移动步履,恢复常人状态,此为一次的练功完毕。

功法作用和功能分析

此功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修炼大成攻防功夫中的“八风不挠”和“无点不弹簧”的“一触即发”之攻防功夫艺境全部内容的基本功法。

攻防功夫艺境全部内容:一是听探的知人之功夫能力,一是发放人的良能。听探功能达到“粘衣如号脉”的知人不误;发放人的良能达到“粘衣十八跌”的艺境。由于此功法运用自己内劲所成之球,在自身体表任意自如的滚动之缘故,可使自身体表的听探功能敏捷;内劲发放他人的机制灵动能力达到粘连黏随的自动化之艺境的缘故,故而能在大成艺境时轻易的做到“一触即发”乃成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自然之势。

《中华拳术明镜录功法卷内功心法篇》

太极边球法九宫动变化打合一基本具体方法

手臂的法式

以单手臂为例,当对方以一种攻击手法触及到自己手臂的瞬间,以接触点为界靠我手臂的另一侧有一个内劲形成的直径大于50厘米的球形物,此球形物靠双方接触点的位置为头,离双方接触点的远点位置为球尾。自己可以运用这个球形物的尾部按照九宫图的方位——上、下、左(前)、右(后)的四正法式,左(前)上、右(后)上、左(前)下、右(后)下的四隅法式的八方变位,再加之中宫球形物的直吞直吐方法,即时可以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方位的动变,即可以形成化打合一的法式将其击败。

身法的法式

如上的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法式,亦可以运用于身法的接触点位之球形物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法式以制胜。具体方法是,以正身法接对方双手虎扑式扑击自己胸部的范式:当对方以虎扑手法触及到自己胸部的瞬间,以接触点为界靠我身的一侧有一个内劲形成的直径大于50厘米的球形物,此球形物靠双方胸部接触点的位置为头,离双方胸部接触点的远点位置为球尾。自己可以运用这个球形物的尾部按照九宫图的方位——上、下、左、右的四正法式,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四隅法式的八方变位,再加之中宫球形物的直吞直吐方法,即时可以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方位的动变,即可以形成化打合一的法式将其击败。

太极推手周身法式的修炼

有了上述手臂太极边球九宫动变法式和身法太极边球九宫动变法式具体应用的方法,就要将这个法式运用到太极推手运动中,不断的体认自己周身各部位的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法式,一定要将自己周身的全部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法式研究通透,而能精熟之。所谓精熟之,就是在太极推手运动中能够达到见境生情,随机而用,左右逢源,任凭对方百般刁难无不应机化解于无形之中。最终达到寂感遂通,应物自然的自动化状态,是为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功夫艺境成矣!正果得矣!

攻防较技实施攻防招法周身法式的修炼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最终要在攻防较技实战中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艺境为归宿,才是正果。这就要求:在与人攻防较技中实施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功法以制胜。攻防较技运动比较太极推手运动,难度就大的多了。太极推手有双方的手法先接触才开始的攻防运动,方便实施“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功夫。故而在太极推手运动中容易操作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法式以制胜;而攻防较技乃是双方不先接触,一旦接触则胜负立判矣!故而,在攻防较技实战中实施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以制胜的难度要大的多了。

虽然难度大的多,可这是在小成形拳招熟功夫艺境基础上才开始修炼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功法的,又是在太极推手运动中实施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功夫精熟的基础上修炼攻防较技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攻防功夫的,也就不觉的难了。

只要陆续的在各种惯用而又精熟的攻防招式手法中,遵法领会到如何运用太极边球九宫动变化打合一的法式以制胜的要领,就能一一的纯熟而容易掌握了。

当然,这其中亦包括先“喂手”单操,自己熟练;而后与人“盘较”的反复修炼体认、印证。再加之持之以恒的反复修炼,就能将太极边球九宫动变以制胜的法式运用在攻防招法的实施中,并够达到得心应手的艺境,继而达到寂感遂通,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艺境了。

关键词(Tags): #【原创】卷珠倒流
家园 【讨论】请问

摘星手:

妙在何处?能否见告?

是修炼八卦掌拳法的吗?

关键词(Tags): #【讨论】请问
家园 回马前辈

后学修学形意,八卦两种拳法。

所学与马前辈所论有契合之处,故脱口叫好。望前辈不以后学轻浮为意。

家园 请教马先生

郭氏锦囊有无电子版,如果有可否赐予一观。

[email protected]

家园 回复

没有独立的《郭氏锦囊》电子版稿,只有《八卦掌拳谱大全·注解·点评》全集共三册,又不零售!

关键词(Tags): #回复
回复
家园 能提供下目录和价钱吗?

马先生对传统武术资料的整理和留存是有贡献的。

家园 【讨论】回复

书之目录可以到“中医道”网上查看,价钱与我联系洽谈

关键词(Tags): #【讨论】回复
家园 再请马先生

www.zhongyidao.com,是这个吗?没有找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