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抗战老八路孟繁俊生平 -- 微湖春晓

共:💬4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抗战老八路孟繁俊生平

孟繁俊于1928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获嘉县照井乡东仓村一农民家庭,七岁时同其舅父读私书。家庭有父母亲、祖母和两个弟弟加其本人共六口人,土地百余亩,房子十余间,骡、马、牛、驴各一头,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父亲早年曾在本县沁阳读过师范学校,一年后回家务农。十一岁时,母亲因生其一个小妹致病死亡,其两个弟弟亦于同年患病先后死亡。其父亲也在这年生病并染上了吸食毒品的恶习,不能劳动,家里的土地全部租给外人耕种。这年,孟繁俊则由舅父家里返回,进入本村小学读书,同时帮助父亲做些零活。十三岁时,其父因病重亦死亡。只剩未成年的孟繁俊和年近六十的祖母二人,家庭一切无人照料,经济情况也逐渐破落。读书也基本上停止了。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上的当权人士对其家庭的任意欺负愈来愈多,虽其祖母仍希望其继续读书成家立业。然而那些外来的敲诈和欺讹被迫无法生活,其祖母经常哭泣,不断生病,这对年幼的孟繁俊刺激很大,虽然他年幼无知,但在这种威迫和愤恨的情况下,开始萌发了一种寻找出路、抗拒压迫的思想。

194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孟繁俊其父亲昔日的同学和好友王丹臣同志,他曾在本村小学校当过教员,以做生意为名外出数年未有消息。(此时已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五分区敌工站站长、中共地下党),来到孟的家里,问过其家里的情况后,对其家庭的遭遇十分同情,既开始动员其参加八路军,并对其作了抗日的宣传工作,当时孟繁俊年纪小,什么也不懂,只是认为他过去同家里关系很好,绝不会把自己拉到坏的道路上去,其祖母也很同意随他去。次日晚上,王丹臣离开了孟的家,并约定了找他的地址,不久孟繁俊就到了开封市亚西亚旅社找到王丹臣,后随他由开封坐车到内黄车站下车步行到了解放区(1943年12月底)。这是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五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的驻地。当时孟繁俊只有十五岁。

1944年1月,冀鲁豫军区五分区敌工科将孟繁俊等介绍到该分区教导队学习,(三个月)至此,孟繁俊正式入伍参加革命,年仅16岁。

1944年春天,由于分区教导队当时处于日寇及伪军不断出击扫荡的情况下,教导队为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一面进行教育,一面频繁进行游击行动。该教导队结束后,仍将孟繁俊分配到敌工科任敌工员,经过短期的业务训练,其主要是做地下工作及往敌

占区送宣传资料和联络工作。曾参加了攻打日本碉堡和护送我党重要领导人的护送任务。

1945年6月,孟繁俊因病组织上将其由敌占区转至太行山医院休养。期间,又被分配在获嘉县的八区工作,此时该县刚解放不到几个月,又被国民党进攻,被迫又转入太行山打游击。由于其年纪比较小,组织上又把他送到豫北干部中学学习。

1945年8月20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冀豫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

1946年春天,孟繁俊返回了冀鲁豫军区五分区被分配在供给处被服所任文化干事。不久,国民党既开始对该地区实行大举进攻,分区机关除一部分坚持军事斗争外,后方机关全部向黄河以北撤退。当时领导上指定孟繁俊负责后方运输任务,负责组织大车、担架队、押运被服和其它物质向黄河以北转移。

1946年的冬天,组织上决定派孟繁俊到黄河北阳谷县随营学校学习(一期),被分配在政治队学习政治及支部工作。

1947年8月,随营学校毕业后,孟繁俊被分配到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十四团一连任文化干事。同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第1、第2、第3旅在河南省项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

1947年10月根据战斗需要,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基干第九团与五分区十四团奉命合并组成冀鲁豫军区机动部队。

1948年1月,冀鲁豫军区机动部队整编,原三分区基干第九团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三旅第七团”,原五分区十四团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三旅第八团“。

1948年3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孟繁俊任三旅八团文化干事),闵学胜任旅长(后任第二野战军十七军五十一师师长)。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武城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4月下旬进至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睢县东北方向逻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75师。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结束后,孟繁俊由连队文化干事调至团政治处任油印员工作,为保证部队在频繁的行军与追击敌人行动中能有饱满的政治情绪完成任务,组织上决定团出版油印刊物《前进报》,孟繁俊还兼任了编辑与组织报道工作。

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

1949年2月5日,全国解放军番号同一颁布,第二野战军奉命由中原野战军改编而成,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9个军。第十七军隶属第五兵团建制,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十七军军长王秉璋、政委赵健民。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三旅第七、八团及冀鲁豫军区三分区二、三营合并于河南省项城县李湾寨奉命编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一五二团辖一、二、三营,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团直辖警卫连、通信连、炮兵连、辎重连、宣传队、轮训队。五十一师师长闵学胜,政委崔子明。全军共2 .4万余人。(孟繁俊任五十一师一五二团文化干事)

1949年4月初,党中央根据战局的发展,命令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解放贵州、四川、云南、西藏四省。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担负解放贵州的任务。4月下旬,第十七军在安徽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九十六军逃兵8000余人。5月中旬,第十七军进至闽北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地区整训。9月初,五兵团从江西上饶等地踏上征途,经过数千里艰苦跋涉,10月下旬到达湖南西部地区。10月21日至23日,五兵团党委和中共贵州省委在邵阳召开联席会议,作出进军贵州的部署,五兵团发出《战字第3号命令》,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率领所属十六、十七、十八3个军挺进贵州,拉开了解放贵州的序幕。而后,十七军参加了西南战役和执行剿匪、建立地方人们政权的工作任务。

1950年1月,孟繁俊在贵州省惠水县由团宣教股长李惠民、保卫股长赵九福二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宣教干事。当时正值剿匪开始,部队连续进行铁壁合围,翻山越岭,孟繁俊随同部队执行剿匪任务,同时兼负剿匪中的宣传教育及通讯报道工作。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第十七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四十九师兼兴仁军分区、第五十师兼镇远军分区、第五十一师兼独山军分区。(孟繁俊任独山军分区一五二团宣传干事)。 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5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1951年7月,孟繁俊任贵州省独山军分区一五二团俱乐部主任,同年11月任一五二团参谋处作战股长。

孟繁俊在战争时期三次负伤,1.左下腿盲管枪伤.2.左下腹部炸伤.3.左腮部炸伤。

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1952年5月24日,铁道工程第六师师部机关由贵州省军区、镇远、独山、遵义等军分区各一部组成,师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分别由原十七军四十九师的一四七团、五十师的一五零团、五十一师的一五二团顺序改编,由野战军战斗部队改编为工程部队,隶属中央军委和铁道部双重领导。

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奉命整编,归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六师建制,由五十一师一五三团调入500名班以下人员及贵州省独山军分区直属及11个警备营调入400名人员后,全团3014人,于5月中旬在独山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孟繁俊任十八团参谋处指挥股长)。团辖4个营共16个连,1个特务排。

1952年,六师参加建筑天成铁路(天水—成都),铁路修到了陕川交界区域时改线修往宝鸡。后称宝成(宝鸡—成都)铁路。同年底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赴朝鲜修建铁路。

1953年1月,铁道工程六师十八团随师参加抗美援朝,执行铁路抢建抢修任务,在朝其间,六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4月,孟繁俊任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施工技术处技术科付科长)。

1954年4月六师回国。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十八团于甘肃省天水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十八团”,同时分出一部分组成 “铁道兵六师二十九团”(孟繁俊仍任六师技术科付科长)。7月23日,中央军委向铁道兵下达了修建黎湛、鹰厦铁路的命令。8月,铁道兵部队同时接受了黎湛(黎塘—湛江)、鹰厦(鹰坛—厦门)两条铁路的新建任务。9月25日,黎湛铁路正式开工。黎湛铁路起自广西黎塘,经贵县、玉林、陆川、廉江、遂溪,至广东省湛江市,全长315.6公里。铁道兵第一、二、四、六、十一师和独立桥梁团参加施工。沿线地方政府动员民工10万余人,1955年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

1955年8月,鹰厦铁路正式开工。六师和独立桥梁团完成黎湛线收尾工程后,分别于9月和10月转入鹰厦线。

鹰厦铁路起自江西省鹰潭市,经资溪、福建省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漳平至厦门。全长697.7公里,另有外洋至南平支线24.2公里,漳州至郭坑支线11.3公里,总计733.2公里。参加鹰厦铁路修建的铁道兵计8个师,1个独立团。闽赣两省动员12万民工参加筑路,1955年2月重点工程开工,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

1955年10月1日,孟繁俊被授予解放奖章一枚。10日,被授于大尉军衔。

1956年1月,孟繁俊任六师施工技术处技术科科长,10月,调六师二十七团任第一付团长兼参谋长。

1958年4月,孟繁俊转业到柳州铁路局任工务段付段长,7月调柳州铁路局区工会任宣传部长,1962年12月调柳州铁路运输学校任党委书记。

因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孟繁俊于1966年8月23日去世,终年38岁。

(以上内容源于孟繁俊本人档案、老站友回忆、网上查询等资料编制)

家园 来自军史还是地方志?
家园 好文呀...
家园 本文的成文,反映了人本精神的体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