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请给孩子留下自尊 -- 喜欢
昨天从广播里听见一条新闻,今天从“报纸”上看到详情。感慨良多,不得不写。
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发生地点在多伦多以北100公里左右的Barrie市。
一个15岁的中学10年级(这里的学制从1到12年级,跨小学、中学、高中)男生,Brandon Crisp,在感恩节那个周一(10月13日)离家出走。人们找了他很多天,但遍寻不果。二十多天后的一个早上,即昨天(或前天,报道未明确指出具体日期)清晨,人们在某小镇私人所属的玉米地里发现了他的尸体。初步迹象显示,他死于体温过低,警方还在调查实际的死因。【注】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父母没收了他的游戏机Xbox。
父母的解释是,他过于沉迷于游戏。在他宣布离家出走时,父亲Steve还帮他收拾了背包。这位父亲在两周前这样对媒体说:"I really thought he would be home later that day with his tail between his legs,"——“我当时真的认为他当晚就会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转回家来。”
尸体被发现后这父亲说的是:我的儿子死了,"it's over." ——“一切都完结了。”
只看这样的报道令我不能释怀。再找,找到下面这篇对于事情的起因介绍得比较详细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5日的,尸体已经被发现,那么推断下来,尸体应是5日早上发现的。
看完上面这篇文章,结论是,孩子是好孩子,家庭是好家庭。孩子不幸深陷游戏之中(联网游戏,跟全世界的玩家互动,练升级。沉迷者不计其数),不但经常因为玩连饭都不跟家人一起吃,前面的一天更为玩游戏而旷课,父母发现后暂时没收游戏机——这手段已经用过多次。这次周末,却被孩子找出来游戏机偷偷接着玩,故此游戏机被“永久没收”,于是孩子愤怒之下决定:离家出走。于是,父亲看着他收拾背包,嘱他带上御寒的衣服,然后一家人(爸爸妈妈和一对孪生姐姐)目送他骑了自己的自行车,出走。
家人都以为他晚上就会回来,不料孩子此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的自行车被发现遭弃置,因为轮胎已经瘪掉。家里电话留言,父亲表示家人都担心他,爱他,并盼他回来。家人向警方、向媒体、向公众求助,展开搜索,有人见过他的踪迹,搜寻却一直无果……
一个花样年华的孩子,生命戛然而止。这三个多星期以来,他经历了什么?他在生命结束前刻,又经历了什么?
该谴责谁?游戏开发者?父母?孩子本人?
游戏,它就是可能上瘾。我就是一个可能对游戏上瘾的人。不过我毕竟不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玩瘾”能适当控制,不至使它干扰到我的正常生活。但我对玩游戏上瘾的人还是很能理解。
我要说的是:孩子,当你明知不该玩还非玩不可时,你可以说是处于某种程度的“病态”了,你将不得不为自己的“玩瘾”付出代价了。你一定要想办法用自身和外界的力量把你从正向其中滑下去的泥沼中拉出来!
孩子,十几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最难把握的时段。他们有了独力的意识,却没有独力的本领;他们自觉长大了,却实在还不成熟;他们不希望自己仍被当做孩子,却仍像孩子一样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他们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
玩,跟朋友在一起,互相影响、学习、依赖,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那么,如果你有带给你正面影响的朋友,你就有福了;如果你的朋友带给你的是负面的影响,唉,你就危险了。
我对青春期孩子说的话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你无论做什么,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将来不会后悔为准——将来悔不悔无法知道,但你至少现在得认为将来不会后悔。如果已经对此有疑问,即将来可能会为现在的做为后悔,那么还是不要做为好。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现在该如何做,就去听听长辈的意见。他们都是过来人,他们的意见往往是经验教训的结晶。
家长,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面临人生的新考验。往往,孩子青春期,家长更年期,家里的火药味小不了。要怎么教育孩子?家长也需要学习。
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是怎么过来的吧。你听得进大人的话吗?你希望大人怎样对待你?你希望自己能得到什么?换位思考,把孩子当成自己,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要耍大人的威风,不要怒气冲冲,不要一言堂,不要想当然。
平心静气地跟孩子谈你所担忧的/设想的/需要了解的问题。如果觉得面对面说话别扭又尴尬,找点不伤脑筋的事情共同去做,边做边聊。
诱发孩子的倾诉欲,让他把心里话对你说。但你要像朋友那样支持他或提出相反意见,但不能武断、非接受你的意见不可。你只要讲道理,孩子总会听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教育孩子要从小做起。从小就让他在有纪律的环境下成长。纪律,却不是一味否定,要让孩子既自由又自律地生长。如果小时一味娇纵,过后发现苗头不好忽然强行设禁,他就会很难适应。
最后,关键的一条:给孩子留下自尊。
上面悲惨事件的具体情形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情况是这样:
孩子沉迷于游戏了,因为练级使他很有成就感;家长初时赞扬,但开始对情况失控不满:该吃饭了!该睡觉了!但级别正在下降、心急火燎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于是每天上映“呵斥-不满-无果”的循环;一怒之下,家长夺过游戏机/拔掉电源;发现禁令被违抗,一怒之下,家长宣布再也不许孩子玩这游戏了。
其实家长没错。任其发展而不加管束才错。
但孩子他肯定接受不了这个结果:一年的心血将白费,他心里全部的希望就要被强行毁灭,家长简直就是暴君,自己理亏却难以做到家长的要求,我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了,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思?死的心都有了,还有什么可怕?走吧。我走,离开你们,不要你们管我!
好啊。你走啊。你有本事哈?你上哪儿去?你吃什么?住什么?
反正不要你管!
好啊,有本事你就别回来。
不回来就不回来。
上面是我的假想。可能过了,但我总对家长目送孩子出走而不加阻拦耿耿于怀,对那父亲说的那句话耿耿于怀:“我肯定他会夹着尾巴灰溜溜地回家转。”有的时候恶劣的态度/羞辱/对自尊的摧残足以杀掉一个人,即使不是生理上杀掉他,也可能令他心死,造成永久性伤害。
你应该对你自己的孩子有所了解,对他的自尊心有所了解,对他的承受能力有所了解。如果他不是那种没心没肺、说过就忘的人,你就不能下死手,你得给他留下自尊,给他留下回转的余地。
那天,你是否在言辞上/面子上断了孩子回家的路?
那天,假如晚上他真的回来了,你是不是还会羞辱他一下?
但愿,但愿我的假想都是错误的,都是与实情相去甚远的。可是,孩子,那你为什么坚决不回家?夜里,我在有暖气的房子里还盖了两三层毯子。你,却是怎么度过那苦寒之夜的?连续二十余天??
很早很早,我就对女儿说过这样的话、交过这样的底:无论妈妈多么凶,怎样骂了你,那都不是真心的,都是一时没忍住怒气,或者因为你太不听话。但无论怎样,你不能出走,不能做伤害自己的傻事,那样我也活不了。你不能怨恨父母。双方消了气,问题一定能好好解决,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口语里,也许说得不是这么麻,但意思是这样。)
女儿郑重地向我点了头,接受了跟我的这个约定。因此,我不必担心女儿会做出类似这样的事。
当然,我得从要求我自己做起:我尽量不跟女儿发火,有话好好说。如果真在气头上说得、做得过份了,我过后会主动跟女儿和好并道歉。女儿若有错,她也总会主动跟我和好并道歉。
谁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谁都不想发生悲剧。但是,如何避免发生悲剧,如何帮孩子平安渡过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是每个家长都要认真考虑和反省的问题。
事件中的孩子,Brandon Crisp,愿你安息!
------------------------
【注】上文写于2008年11月7日。今天,11月8日,新闻中有了新情况:解剖后的死因结论,那孩子死于“坠树”,胸部的创伤导致死亡。
Brandon Crisp killed by fall from tree
我则更迷惑了。不知道这后面还会不会有别的故事?
:(
11月9日的消息更详细一点,但没有特别实质的变更或进展:
但至今仍记忆犹新,我和父母关系较为冷淡估计也源至于此。
是啊,做父母的不能跟孩子志气,就是生气了,也不能说什么特过分的话。
我经常跟两孩子说:妈妈生气不是因为不爱你们了,而是自己的原因!自己没有控制住自己,妈妈永远爱你们,就是你们犯错了,妈妈还是爱。
我觉得谁都是有自尊的,孩子和大人是一样平等的,大人没有权利因为所谓原因,就剥夺孩子的尊严。
所以俺是相当同意你的观点的!!!!!!
加油,咱们一起加油!当然了,其实我还有好多要跟你学习的呢。毕竟我孩子还小,还有好多没有经历过的呢。
儿子15了,挺聪明,人缘也不错。功课不费劲(也不愿费劲)而成绩很好。他妈很爱他,想学什么,想买什么,想加入什么运动队,基本都随他。可是这孩子上课自以为懂了就不听了,作业有时候不交,考试粗枝大叶,明明喜欢数学,有时候成绩却来个70、80分。还有就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可能也是打网上游戏,反正我经常一进他房间,就看他电脑上是这玩意)。
上周先是早上不起床,他妈一阵声嘶力竭的怒吼把我都吓着了,还居然罚他在寒冷的门外呆了45分钟(只穿睡觉的衣服)。后来一天,见他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她妈又声色俱厉地训斥他,而且几次三番到他房间教训他,并说你不能去摔交队练习和比赛了。这下要了儿子的命根。他突然情绪失控,把他妈也惊住了。晚上儿子一边跟我哭诉,一边说你得给我找个心理医生看看,分明是有心结了。
我小时偶尔被父亲怒斥和处罚,是很伤心很记恨的,到很大年龄还不能释怀。因此对儿子是温和有余,严格不足。他妈则是热乎起来很热,可脾气上来连大人都难以抵挡。我们之间因她对儿子的发怒而时有冲突。
我深知维护孩子自尊的重要,很同意楼主的观点和方法,平时也努力如此行事。可是,如何应对跟另一半的差异,协调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却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愿闻有切身体会的河友高见。
到这个时候再来硬的,只能一蹦两散,两败俱伤。个人认为,这家父母到了需要采用这样极端的做法的时候,家庭教育已经失败了。如果不是从过去就溺爱,何至于现在?这个长周末女儿回家,和她说起这件事。她说,还好我从小你们就不给我买Nintendo,我那个时候真是想啊。其实我们那个时候是穷,不过家里电视机还是有的,她从小在weekday是不能看电视的,只有很特别的节目可以偶尔例外。否则一天泡几个小时的电视剧也是很容易的事。这个事情要从小抓起,不要“他还小,等以后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多数中国的父母跟孩子都绝不是朋友关系,他们说一不二,他们从不认错,他们对孩子的态度不是平等的。
我也是中国的孩子之一,也是中国的父母之一,但我常常在反思:家长对孩子这样说话,同样的话,孩子能不能拿来对家长说?
大家不妨试试看,无论你是以家长还是孩子的身份,试试我上面提出的问题。
我敢肯定,绝大多数的话都是单向的,即,如果孩子拿来对家长说同样的话,绝对大逆不道,因为太没礼貌。
那么,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话,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吗?
深切理解。祝有机会打开这个心结。
在国外,感触最深的就是多数西方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跟我们见过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完全不同。
哪怕是对小于五、六岁的孩子,家长也从来不呵斥。他们也会约束,然态度明确、严格,却并不严厉,效果却出奇地好。
我希望我能学到他们的这一手。我们互相学习,谁的做法好就跟谁学。:)
我们家自打有了孩子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平时不看电视,只有在周末的时候,给孩子大概看一个小时左右的儿童专栏。
我想生活中有太多远比看电视要好玩、有趣的东西,如果现在就沉溺于看电视,那得少多少乐趣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