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鹿事件反思 -- malloc

共:💬16 🌺4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鹿事件反思

民以食为天!

这两天一直关注三鹿事件的走向。这件事情确实让人很震惊!虽然知道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很严峻,但是没想到会严重到如此程度。三鹿事件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本土奶制品产业的大崩盘。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市场,一日之间土崩瓦解。无论有什么理由什么借口,三鹿所作的是对整个民族的犯罪。他们那边经销商和员工自己肯定是不会喝自己的奶的。

从道德角度批判是很容易的,但是不解决任何问题,如果道德能约束坏人,那要警察干吗?让我们从经济人的角度分析三鹿事件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三鹿被捅了出来?

因为它做的太狠了,人家都是几百毫克,他自己搞到两千多毫克。不出事才见鬼了呢。

为什么其他22家厂家也有?

因为他们知道找个添加量能够在利润和风险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他们知道他们的产品对小孩有害,但是不会到把你害死的程度。要不是三鹿捅了天大的篓子,他们也不会被发现的。

到底是谁加的?

大家都加了一把。奶农加了一把,生产厂商也加了一把。

奶农为什么要加?生产厂商为什么要加?以前的加了没有?为什么其他有的厂商没加?

钱,钱,钱,钱。

都是为了钱。奶农的收入不高,没人保护他们的利益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CCTV的一个专访讲奶牛贱卖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挤点买买,能够不亏本,不挤就亏本的状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03/content_6467834.htm ,你老实交好奶,你就得亏本,你得养家糊口, 你是农民你会怎么办?

那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因为企业把养奶牛的风险转移给了农民。因为奶牛的养殖是个长期的投资,你不可能今天因为牛奶需求大,你就可以随便搞到奶源。因为奶牛不是变出来的。如果牛奶需求滑坡,如果企业自己养牛,它可能得赔钱,给奶牛喂饲料。与其这样子,为了达到奶牛加工业的scalability,就让农民去养奶牛,行业好的时候,我就到处收,鼓励你养牛,我还可以到处挖奶源。行情不好,我就挑,那些我卖不出去的牛奶,管我啥事,赔的也不是我的钱。

那为啥生产厂商也要加呢?

因为当你就算老老实实把质量关,做好牛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运营成本加上原材料成本,还不如零售价格的时候,或者无利可图的时候。作为厂商,贪婪的商人,没有监督的商人,你该怎么办?奶农加得为啥我加不得,找几个生化博士看看加多少合适。Ok let’s do it.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这就说起来复杂了,按道理来说,所有的商品的价格是供需之间的一种平衡。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平衡打破之后,那么价格也会相应的做调整,这本来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平衡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政策。其实直接影响最大的政策就是年初推出的限价令。虽然初衷是好的,比如就限制奶粉价格不许随便涨价,涨价必须要报×××审批。这个政策初衷是非常好的,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买得起奶粉。但是好心办了坏事,成本上升了,销售价格又不能变,那么我是厂里的财务,我会给老板提一条建议,降低成本,一可以再压压那些奶农的价格,就算你饲料长了30%,你卖给我的牛奶也只能涨10%,另外就是本来1吨原奶产100kg的奶粉,那你现在就得给我产130公斤,具体怎么弄,技术人员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我的利润。

最后整个产业链彻底崩溃了,是个多输的结果。可以预见的是:

奶农,损失巨大,大量奶牛会变成肉牛,倾家荡产的不在少数。

奶粉厂,液态奶厂,奶制品厂会严重开工不足,能够不倒闭就是天大的胜利。

用户:大量原来的牛奶用户转向豆浆(植物蛋白)。要么就要买高价的进口奶粉。而且会带来心理阴影。

政府:普通老百姓,买不到合格的低价奶粉了。产业链崩溃。政府在拯救奶制品企业的时候,牺牲了政府的信用。特别是地方政府,信用进一步透支。经济上,稳定的税收大减。失业问题,农民破产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公信力问题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除了部分进口奶粉以外,没有赢家。

这种事情将来如何避免呢?

1. 加强社会的保障体系。与其把钱扔到美国买人家国债还不如好好建设国内的保障体系。这样以后当发生通货膨胀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用保障体系保障需要保障的人,而不是强制企业不许提价。计划经济,在有的行业是行不通的。

2. 将强质量监督体系。现在的质检质监就是个joke。没有监督,没有处罚啥都是空的。

3.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农民的收入太低了。过去的10年,城镇的居民收入涨了多少。农村的居民收入才涨了多少。我上小学时,玉米的价格和今年的价格基本上没啥变化。大米变化也不大。虽然取消了皇粮国税,但是生产资料的价格暴涨。化肥,农药,地膜都涨的很厉害。而且部分大型垄断国企吃里扒外。比如中化合伙哄抬农资价格。

老毛说过,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总有一天会尝到恶果的。

国内的农产品价格是相当便宜的,美国一个无子西瓜大概要10美元左右。一台普通的微波炉40~60美元左右。6个西瓜就能换个微波炉。国内一农用车西瓜未必能换一个微波炉。

为什么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如此的便宜,说到底这是一项政策的结果,学习前苏联农业补贴工业,剪刀差。这项政策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是非常有效果的。但是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希望,以后这些农民能够团结起来,富裕起来。不在永远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家园 首花就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还有就是对中国人而言,低价格的吸引力仍然大于高质量的吸引

18块一包的婴儿奶粉,只要自己不欺骗自己,都知道质量好不到哪去。

家园 这个和缺乏独立可信赖的质量检测机制也有一定关系

高价格也未必能高质量,那么不如选低价格的

家园 我想不通厂商为什么要加。

三鹿是免检的,没必要考虑蛋白质含量。如果是为了重量,那就更离谱了

家园 为了利润

本来本来的牛奶那么点的蛋白质含量,只能做那么多奶粉。现在要省钱,那就掺假。

家园 这话你说错了

首先,选择给婴儿吃18块钱奶粉的,家里的困窘情况估计外人很难想象,比如在杭州这地方,就算住房开销不算,月收入夫妇俩加在一起在3000多的,大有人在,民工比这低的多。况且这些低收入家庭其实更难享受到孕妇带薪假期的优惠。

所以,未必人家选择18块的奶粉是出于什么吸引力,我觉得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没有选择的必然。

其次呢,即使对有选择能力的人而言,虽然不会选择18块的奶粉,但是也不会去选择太过于高昂价格的产品。可是这也不是所谓的对中国人的吸引力取向问题。

价格是实实在在大家看得到的东西,质量恐怕就未必,而就目前这种政府公信力,社会公信力而言,让大家相信高价格能代表高质量?恐怕谁都不会这么干。

其实话说开了的话,不但乳制品行业,食品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也不是如此么?谁不知道高档产品利润高?谁不想去产业升级赚高额利润呢?

但是在目前的整个社会,从政府带头开始,这个公信力的环境下,有产业升级的可能么?

中国人真的是喜欢低价超过高质?君不见有那么多的家庭,咬牙给孩子吃进口奶粉,甚至要吃外国邮寄的奶粉,我就见过夫妇俩收入一万款块左右,非要给小孩儿吃外国奶粉,光这个就一个月小两千了,一万块不少了是吗?人家可还背着一个月小4千块房贷呢!!

要是有国产顶级品牌顶级质量的奶粉可以信赖,我想不至于那么多人上赶着犯贱去给美国人日本人送钱花。

再说的更离题一点,就上面这个夫妇家庭啊,现在在统计上,算成是“中产阶级”了,日子过这么辛苦都算中产了,可回头算算,比他们收入少的一把一把抓的,还真就是中产了。

苦笑啊,这样都算中产了,还真他妈的“初级阶段”

家园 初级阶段

前几天看了美国的一个记录片说美国医疗制度的,加拿大英国都是全民免费医疗的,美国是保险医疗,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拿不到保险公司的保单,而且拿到保单的也有很多生病时用不了。这点好像是美国政府有意的,就是让人民处于弱势地位才好管。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试想一下,一群处于半饥半饱的人和一群吃饱喝足的人那个更好管呢?当然是前者了。

家园 又有宝,老铁的程序太智能了,哈哈

好文章就有宝啊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关于西瓜和微波炉

目前国内西瓜大概1.2元/斤,一台微波炉200元左右

按西瓜10~20斤/个,平均下来按15斤/个计算,大概10个不到西瓜换一台微波炉。呵呵,纯抬杠。

家园 要是用猪肉价格来比可能结论就不一样了
家园 关于美英加的医疗制度

美国也有很多收入不高的人医疗保险是由政府包了的。

加拿大和英国的全民医疗保险是不包括牙医的。而且等待时间有时长的让你无法想象

家园 确实如此

英国咱不知道,加拿大的可是等到花儿也谢了,其实全民医疗就是大锅饭,咱中国以前也是如此,很多弊端都一样

家园 牛奶公司也有奶牛场

以前都是配套的,比如光明,光在上海的牧场就是10个,后来口蹄疫的时候被毁了不少。但是现在各大奶牛公司还是都在搞自己的奶牛场,这东西捏在自己手里还是很有用的。

家园 转载一个财经的深入报道 “调查河北奶源乱象”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21/110014463.html

掺假已经是牛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奶农到乳企之间的奶站

  【《财经网》专稿/记者 宫靖】随着问题奶粉事件的调查不断深入,奶源作为添加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环节越来越被各界所关注。

  鉴于问题的严重,河北省已经从9月18日起,在全省开展打击在原奶中掺杂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据河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史贵中的介绍,这次专项行动将以县市区为单位,在全面澄清底数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警力,会同卫生、质检、工商、农业、商务等有关部门,对辖区内所有奶牛养殖单位和专业户、集中采奶场站以及奶制品生产企业开展突击检查,坚决依法打击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消除社会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次迟来的行动。此前,河北省副省长杨崇勇在9月17日参加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后,向媒体披露,不法分子实际上早在2005年就开始向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据《财经》记者调查,掺假已经是牛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便是奶农到乳企之间的奶站。

产业路径埋隐患

  中国牛奶行业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产业模式基本上是牛乳企业自己拥有奶场,自产自销一条龙。但这种状况下,乳企的发展就受制于奶场的规模、奶源供给瓶颈,直接影响企业的壮大。

  此次引曝牛奶问题的三鹿集团,作为中国乳品中发力较早的企业,率先做出了改革。1987年左右,田文华正式任三鹿总经理。她上任的“第一板斧”就是砍掉三鹿自己的郊区牧场,提出“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模式。即奶牛卖给农民,农民再把奶卖给三鹿。农民没有资本买牛,三鹿就把牛“送”给农民,让农民喂牛后用奶来还债;或者,农民可分期付款。“奶牛下乡”某种意义上正是成本最小的扩产改革路径。

  三鹿集团用此方法将奶牛外包给农民,农民在当时养牛利润远高于种地的诱惑下,养牛的越来越多。三鹿的产能也迅速扩大。同时,三鹿与各县、乡、村政府合作,由政府供地、三鹿提供技术规范、农民个人提供资金建设收奶站(政府帮助贷款,三鹿和政府起初都有补贴)。各散户奶农的奶都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至三鹿各家工厂。

  这样,就形成了“奶农—奶站—乳企”的奶源供应模式。

  “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模式一度非常成功,各地国营乳企纷纷到三鹿学习取经。奶牛从此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直至如今,中国1600万头奶牛的80%为散养,即源于此。这与西方牧场式养殖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模式在此后的20余年中,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乳品国(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这种模式只能对应于中国乳企都各自偏于一隅的时代。因为乳企在一地独大时,是买方市场,各个私人奶站都有求于乳企。三鹿集团过去在河北掌握着鲜奶的终极验收权,奶站送来的奶如果不合格,甚至可以当场倒掉,这种较强的控制权一直持续到2005年前后。

  但2005年后,中国乳品业竞争加剧,各大乳企纷纷在全国抢夺市场,河北省内也陆续新开了众多工厂,各家的总产能严重超过了河北省的奶源总量,开始出现各家抢奶源的现象,此时,奶源由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奶站与乳企话事权易位。在实际运作中,乳企无法监管奶站,政府管理又不到位,巨祸最终酿成。

从产业竞争到添加三聚氰胺

  根据《财经》记者的了解,在河北省内,除了三鹿集团外,蒙牛、伊利、光明、圣元、完达山、新希望、旺旺等乳企,最近三四年内都先后进入布点。而三鹿集团于2005年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合资,亦开始其全国布局,陆续在全国设30余家分厂,并且进军液态奶市场。

  但就在全国乳企一片扩张中,2006年,中国奶牛业危机出现,表现为奶牛养殖头数增速放缓,部分地区倒奶杀牛现象严重。前方扩张的乳企面临着空前的后方奶源危机。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其一,1987年至今,鲜奶价格都由乳企确定,奶农过于分散,没有任何组织形式可联合起来与乳企议价。而乳企为了在终端市场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由此压低上游鲜奶价格。其二,2006年下半年起,奶牛饲料价格高涨,过密的散养奶牛不再能免费获得粗饲料,如玉米秸秆等;而精饲料中的豆粕、玉米、麦麸、酒糟等均大幅上涨。据当年官方发布的数字,40%奶农亏损,30%奶农持平,30%奶农微利。

  杀牛倒奶引致牛奶供应紧张,原奶价格在2007年间一度上扬。国务院更于当年9月发布《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奶八条”),表示将采取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实施后备母牛补贴等八条鼓励措施推动奶业发展。

  但现实并不乐观。未待“奶八条”真正落实,国家发改委又于今年1月16日发布《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决定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的产品就包括了牛奶

  于是,一方是价格管制,一方是供应偏紧。奶源混战在乳企间继续展开。河北更是乳企抢夺奶源的重灾区。按国家发改委2008年6月出台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 (国家发改委公告2008年第35号)规定,各家乳品企业设厂间距应在100公里以上。而在河北,每100公里内已经建有四五家乳企的工厂。以紧邻石家庄的保定市为例,蒙牛、伊利、三鹿还有其他几家乳品企业相继建厂,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2000吨,但全市奶牛日产奶仅4000多吨。发改委出台的价格管制措施,更迫使乳企在逼仄的利润空间内,千方百计压低原奶价格。  

  大部分由私人拥有的收奶站,此时就成了各家乳企竞相争取的对象。

  事实上,这些奶站中的一些人近年来已经发展为“奶霸”,利用关系和强权捍卫别的奶站不来本地盘抢奶,下控奶农,上与各乳企要高价。“奶霸”一般用扣押奶款的方式控制奶农,比如,9月才结算6月的奶款,比如有五头奶牛的农民会有2万余元奶款被押,不得不服从奶站;而奶站又利用乳企间的竞争索要高价。

  不少“奶霸”控制的奶站不甘心只赚每公斤鲜奶1至2毛钱的“抽头费”,开始在奶中加“东西”。业内人士称,奶站环节兑水、加碱已是小儿科,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的“调奶师”,专业化的“调制原料”和“销售渠道”,甚至没有牛也能“造出”奶来。2005年来,随着河北奶源争夺加剧,掺假也日益猖獗。先是加动物源蛋白,后加植物源蛋白,再加其他提高蛋白含量的东西,比如高蛋白精(添加了三聚氰胺的植物蛋白粉)。

  最终至2008年,伴随着原奶市场价格的下落,部分掺假者也直接使用了三聚氰胺。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三鹿奶粉被查出的三聚氰胺含量如此之高(每公斤2.3克),问题可能不限于奶站,不排除层层添加,即部分奶农加,奶站再加,厂家自己也加的可能性。

奶站监控真空

  业内专家告诉《财经》记者,中国此前20年的奶牛散养模式目前来看,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现在蒙牛、伊利、飞鹤等一批乳企均开始兴建自己的大型牧场。

  专家指出,目前的散养模式的弊端很大,其“公司+基地+奶站+奶农”的模式,中间环节过多,拿走了奶农和乳企的过多利润。据统计,目前乳业利益分配上,奶农和乳企所得均不多,而奶站和终端销售商却拿走了大部分。奶农、乳企与终端销售利润分配约为,1:3.5:5.5。

  一个可行的改良模式是“公司+奶农”,即奶农以奶牛入股乳企,乳企接管奶站。西方国家除牧场外,多推行此模式。但此投入较大,也涉及中国基层复杂微妙的地方关系。

  事实上,在问题奶粉曝光之前,河北奶站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已经引起官方关注。过去,乳企各有一片奶源区的时候,乳企对奶站的控制能力很强,乳企即可完全监管奶站。但在乳企混战在2005年后开启时,企业就逐渐对奶站失去控制力。

  2008年7月18日,河北省人大立法通过《河北省奶业条例》,此条例定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首次明确畜牧部门为奶牛养殖、奶站运营的监管单位。对乳企直营奶站,要在畜牧部门备案;私人拥有奶站要先到工商部门注册,然后在畜牧部门备案。畜牧部门要组织独立的第三方,在奶站收购过程监测奶源质量,方式是不定期抽查。并且,每个奶站都在有一名畜牧员挂钩监督。

  该《条例》同时赋予质监部门新的责任,要负责检验进入乳企时的奶源质量。也要用第三方检测的方式进行。质监还负责乳企生产中直至产品出厂的质量监测。

  遗憾的是,这个《条例》尚未实施,巨祸已然爆发。

  根据9月18日河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史贵中的通报,截至18日凌晨,问题奶粉事件中,河北省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达18名,其中六名属于非法销售三聚氰胺的人员,另12人则全部来自奶站(场、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