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对一位外国教授的回忆)(1) by 蓝极 -- 海天

共:💬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对一位外国教授的回忆)(1) by 蓝极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我们能够历验的最优美的情感是对神秘的体验,那是真正艺术和科学上的魔力。谁

要是陌生于这样的情感,他就不再惊奇和专注于敬畏,也等同于死去。我们难以理

喻的世界确实存在,虽然我们暗淡的才能仅仅理解其简洁的形态,但那个世界还是

通过最高的智慧和最绚丽的美好向我们宣示着它的存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及相随

的感觉,是真正宗教情怀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位忝

虔诚教徒之列。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星期五下午,Jeannie打来电话,说Frank于三天前晚上九点左右离开人世了。

她说着Frank去世前的状况以及成立基金会的计划,我却无法完全集中自己的思维。

她跟我商量,问我是否可以将Frank过去的一个博士后George最近刚刚完成的一本书

翻译成汉语。George将书题献给Frank,里面两章是有关Frank的研究成果。

我说,答案根本不是行和不行的问题,做学生的时候我就想将Frank当时已经出版的

三本书翻译到中国了.......

虽然知道Frank病重也有近半年的时间,我还是不敢相信,他的生命终结于六十岁,

而自己竟然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泪水朦胧中,思绪如潮水一般起伏。

1

7月上旬,市中心Marriott九层上的一个房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街道对面高楼上的

一些窗子上张贴的星条旗,反射过来的阳光有些刺眼。我背对着窗口,忐忑不安地

将电话紧紧地贴住耳廓。Jeannie在电话的另一端说她要将电话交给Frank之后,我

的手心里开始变得濡湿。

两个月前得知Frank生病的消息,一直有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尽快同他说上话,

同时又有些害怕,逃避拖延着这次电话絮谈,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听到死亡叩

门声的人,也不清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对话情形。虽然秘书曾经建议说,这种时候

你就跟他随兴所至地唠叨家常好了,我还是觉得很不踏实。

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虽然略微有点沙哑:“蓝极,你还活着吧?”

这样的寒暄在汉语环境里至少会被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自从来到美国之后不久,一

个教授就常常给跟我如此问候,因此我也变得习以为常了。当听到Frank的声音之后,

我还是愣了两三秒钟才回过神来。知道自己是明知故问,但生活中有些冗余还是必

要的:

“当然啦,Frank”,我突然觉得嗓子有些堵得慌,“你恢复得怎么样?”

我想,他听出了我语气中的不安与小心翼翼,于是不停地跟我说着手术的细节以及

恢复的情况。

我有些没话找话,不敢肯定自己问得是否很傻:“我看到你从去年年底开始为SAS撰

写专栏,还准备继续往下吗?”SAS是业余科学家协会(Society of Amateur Scientists)

的缩写。

三年前听一个有关脑瘤的学术报告后知道,一旦病人通过脑部肿瘤的神经压迫而发现

症状时基本上为时太晚,因为能够从各种图像扫瞄技术--CT或MRI--获得的肿块轮廓

并可以通过手术刀剔除的部分其实只是瘤细胞集中的地方,而实际扩散的区域早已

遍布很广,何况手术消除的部分极其有限。当时一个同事听完之后说,Oh, man, 要

是患有脑瘤,最好还是赶紧享受,放弃希望吧。

“是啊,做手术前我急着将两篇文章赶了出来,我当然非常希望把那个专栏继续写下

去,但还是看恢复的情况再说吧。蓝极,我知道吗,我现在人比较容易疲劳,一天

几乎有二十个小时在睡觉,要不就看看电视上的新闻什么的。”

我知道,从前他几乎不怎么看电视的。对于一个以思维为主要乐趣的科学家,没有

比大脑失去正常功能更令人沮丧的了。我不敢肯定他的确切心情,但他爽朗而沙哑

的笑声还是让我有些放松,并略感欣慰。

我们又聊了一会儿杂七杂八的事情,他还特别问到我的近况以及今后的计划。我有

些担心他的体力,便想结束谈话:“Frank,你收到我寄给你的卡片了吗?”我不知

道为什么要问他,说完之后就后悔了,因为突然意识到Jeannie提过Frank虽然对久

远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但他的近期记忆功能丧失得很厉害。

他让我等一下。听到他大声向Jeannie确认卡片的事情,然后歉意地说:“蓝极,对

不起,我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了。谢谢你打电话过来,我真的很高兴跟你聊

天。”

他这样说让我想起他在Caltech做教授的儿子Paul曾经以略带报怨的口气对我说过,

他父亲几乎不怎么主动跟人通电话,一旦你打过去,他又会极其高兴的。

我以为还有机会跟Frank说上更多,因为自从认识他以来,有一句话我一直想对他说,

却总是忘记。我不敢肯定表面遗忘而没有说出的潜意识缘由,是因为自己觉得那是

一句仅仅陈述事实而多余的话,还是由于有什么我无法探测的心理顾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给点背景介绍吧?不然看不懂
家园 大致是这样的。

蓝极是作者。

他在美国的导师frank,就是传主。

frank患脑瘤去世,这是本文的开始。

在后面几个部分,蓝极会交待他们的相识和相知。

我说明白了吗?

家园 敢情是还没完,对不起了,请继续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2)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2

知道Frank的名字还是在十年前--也就是离开中国前的大约半年时间里--偶然读到James

Gleick那本书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1987)的时候。书里介绍当时新兴的

混沌学并讲述早期那些弄潮人物激荡人心的故事。读了一半,我惊讶地发现书中提

到的二三十个科学家里就有两个--其中一个是Frank--正好就在我即将到达的系里。

后来据Frank说,书里不少人是通过他介绍给Gleick的。

来到美国的时候,网络阅读器还没有广泛使用。我开始在系图书馆里查找有关Frank的

资料。在Frank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他的照片,留着花白的络腮胡子,硕大的头颅上秃

顶,周围的头发也呈灰白。

一年之后我选修了他那门享誉良久的标致课程:“科学发现的艺术(The Art of

Scientific Discovery)”。记得第一次步入他的办公室,看到桌子上镜框里的照片,

我不由得脱口而出:

“你妻子吧?非常漂亮。”

他属于那种内向性格的人,身高一米八,不大爱跟人主动搭话,也很少加入闲聊的圈

子,但说话的时候会面带微笑。他略微有些脸红,点了点头,带着得意的神色:

“啊,是的,她很漂亮。”

办公室迎面墙上的正上方是他一本书里的经典插图:可见光的连续色彩谱系被精致构

造而形成两个镜像奇点(singularity)。那是一条拓扑定理的图解,被他用来阐释自

然界里连续映射中位相变化的奇点形象,比如时区划分、生物钟、某些独特化学反

应中的模式形成、心脏病发作的机制等。

那门“科学发现的艺术”的课几乎就是做智力体操之类的游戏,他的特有术语叫“游

戏混战(Game Scrimmage)。每次上课前,学生对上次布置的题目,无论是否解答出

来并不重要,但思考过程必须详尽地记录下来,然后在上课时交出,同时在课堂上

进行辩论。他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强调,在研究--包括学习--过程中,思考的路径与

最终的结果具有同等的--如果不是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善于从失败中获取收益才

能真正走向成功。

那些题目是一般的正规课堂训练中不常见到的,比如,训练反向思维技巧的“用两只

手拽住一根绳子的两端打一个三叶形结(overhand, trefoil knot)”,根据两列数

据来反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由太阳系行星的运转周期与其椭圆半长轴导出

当年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所发现的第三定律),可以应用到很多科

学领域里一些实例的“一根绳子掉到桌上会出现多少个交叉点”等。

Frank几乎在每节课都要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他收集的有关突破思维壁

垒的格言。由于过去的专业背景,我比较擅长于空泛的逻辑思辩和理论推导,但极

度缺乏动手实证能力。因此,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归约成数学模型,比如微分方程、

无穷级数、积分等表达式,我一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解答,但从原始问题的自然

状态到提炼成数学模型的关键步骤却是我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能得到训练的部

分。这门游戏似的课程让我真切体会到Frank经常强调的一点:“科学理论上的游

戏比起哲学思辩优越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或推翻。”

从第三年开始,我转到他的实验室里正式成为他当时唯一的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特别羡慕别的实验室里研究生博士后一大堆聚集在一起热火朝天的景象。Frank说

过去他也曾经拥有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群体,但后来还是觉得事必恭亲的方式更符

合自己的风格。我们虽然几乎天天见面,但或许是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不知不觉

地我们的很多交流都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有一千来封往来

的电子邮件。除了无数有关实验细节、理论推导、学业进展等主题,也讨论历史、

文化、生活态度等偶尔他会纠正我的英文语法,送给我Strunk和White那本著名的有

关写作的书The Elements of Style。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总是一会儿称呼我的名字,一会儿又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以姓前

名后的顺序直呼。如此反复的变化也给我带来困惑,使得我不太敢于象跟其他教授

那样随便,有点怯于以Frank相称。那种气氛倒有点中国人“师道尊严”的感觉。

他总是强调研究中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可以避免对其他研究者的依赖,不仅取得研

究中的独立,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琐人事政治。从具体的实验细节、设备组装、

软件调试,到假设检验和理论推广,他一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关口,是科学研究流

程中比较完美的典范。

按照Frank的看法,科学家一般追逐难题(puzzles)、荣誉(ribbon)和金钱(gold)。

在过去的三百来年间,据说从事科学的人数每10-15年就翻一番,但这个趋势肯定会

停滞,尤其是在美国。从1920年开始,美国的博士数目呈指数增长,已经了增加了

二十多倍。在冷战时期,由于政府的大量投资,有很多人冲着科学领域里后面两项

的现实吸引力而来。随着冷战结束,政府逐渐减少对大多数研究领域的投入,大学

里的教授位置严重饱和,同时也极度老化。老化不仅体现在年龄层面,同时在知识

结构与锐意进取程度上因为既得利益和年龄的缘故而呈现保守的姿态。

因此,在永久教授职位上的过度竞争使得筛选的是竞争者生产论文的效率与数目、获

取研究资金的政治手腕,而不是研究品质上的最佳和创造性。如此局面使得年轻人

进入科学领域特别艰难,对科学领域里年轻人的成长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美国

的大学前教育水准逐渐恶化,优秀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进入商业、法律与医学。虽然

美国目前的科学研究品质没有降低,但主要是靠吸收外国的资源。

有一次在实验室吃午饭时,我们聊到穆斯林世界曾经有过的辉煌,在科学、文化、

医学以及生存条件等方面于公元1000年左右到达顶峰,但很快就没落了。他当时的

解释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在宗教上的正统化逐渐导致社会的僵化并且停滞。说过之后

我没有怎么在意,没想到过了周末之后,Frank特意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说自己

当初的解释极其片面,仅仅是基于最近几个世纪中伊斯兰世界在迷信、疾病与政治

动荡里挣扎的事实而推想的结果。

他又重新翻阅了历史,说宗教的窒息只是导致他们的逐渐衰弱,因为生活的相对舒

适与秩序使得遍布伊比利亚半岛、北非、埃及、叙利亚、拜占庭、阿拉伯半岛和波

斯的伊斯兰帝国,失去了刺激同时代欧洲蛮族的活力。更致命的原因是,当成吉思

汗和他的蒙古骑兵踏入那时的欧亚格局之后,短短40年的功夫,伊斯兰世界就被彻

底扫荡:无数的人被杀,两代人没有教育与安全,图书馆被焚,城市报纸与供水系

统、耕作灌溉系统、政治结构等等,除了扎根于贫穷土壤的宗教之外,都化为烟雾。

处于野蛮状态的欧洲人后来开始发动“十字军东征”,穆斯林世界从此一蹶不振。

按照有些中国人的“标签”思维,Frank也有被戴上“美奸”帽子的危险,因为据他

看来,美国也在步穆斯林世界的后尘,有走向衰落的趋势。我逐渐意识到,Frank有

些愤世嫉俗,跟西方的一些学界人士相似,恐怕也属于偏“左”的激进者,对美国

现状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的不满不仅仅反映在对学生平均科学素质相对于他那一

代人有所下降的失望,还对人们的道德操守以及美国历史上的“污点”也颇有怨言。

在一次邀请我到他家里过感恩节的电子邮件里,他将“感恩节”称为野蛮节,因为

他认为,在当初印第安人教会清教殖民者猎狩与烹调火鸡的技巧之后,殖民者除了

颂扬上帝(而不是特意感谢印第安人),还将患有天花的小孩们用过的毯子送给印第

安人,因此非常便利地灭绝了不少部落。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3)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3

或许是由于个人境遇和性格等因素,在中国的时候以及来到美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个人对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持激烈的摈斥态度,让一般人难以接受,以至于

变得不太轻易跟人交流很多实质性的东西。后来跟Frank聊起这些,并且有次在他家

做客的时候对Jeannie和他在墙上精心裱出的中国书法与山水仕女之类的绘画以及寄

情其中的人生态度不以为意,他有些大为吃惊,因为他与Jeannie都觉得,中国文化

中有关家庭伦理、道德境界以及艺术追求的深厚内容都是美国不足的地方。

他们坚持认为,中国现代社会的问题--不象我那时基本上将其归咎于中国文化的弊病

--是因为共产主义运动没有能够允诺当初的誓言,而这个悲剧不在于中国文化,而

是由于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私本性:基督教不也同样答应无数的美景,但从来就没有

被真正彻底地履行过,并曾带来巨大的灾难。基督教在历史中的污迹以及对科学的

摧残给Frank的感受,就象共产主义运动给我的痛苦经历一般强烈。但我不能接受他

和Jeannie的地方在于,中国文化当前恰恰是在对人性的认知上一直未能有个自如的

心态,这从那些无处不在的对所谓“无私忘我”的误读以及过分颂扬与推崇,和肆

意挥舞道德棍棒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在中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段时间常常出席校园里邀请的一些人文学者做比较前卫

的专题演讲。那时候腻烦了不同代际的人之间的交流困境,再看到演讲室里清一色

的学生,我非常幼稚地想,怎么学校里居然没有什么教师前来倾听这样的讲座,心

底里暗自发誓,自己今后无论到了什么年龄,一定要避免出现与时代脱节的状况。

到Frank的实验室之后,不时也听到他对年轻人的报怨,只是我不再象过去那样轻易

地归结于年长者思维的僵化:或许“代沟”只不过是人们在生理与心智上的不同阶

段所引起的自然反映吧。沟通的困难与误读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出现在不同

文化之间的对话上:雾里看花是很难避免的现象。一次,我跟Frank委婉地提到他的

报怨,他有些自嘲地笑了笑:是啊,罗马帝国时的老人也是成天嚷嚷着“一代不如

一代”。

1987年初,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与我漫步于天安门广场。当时周遭郁闷和压抑的气

氛让人有些窒息的感觉,那个同学愤懑地说:要是有决定权的话,我恨不得在这里

投下两颗原子弹。现在偶尔当我对新生代的有些风尚或者愤怒青年的冲动言行产生

皱眉念头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我会提醒自己当年的心态。

Frank是个随时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人,对他来说,没有比浪费或虚度时间那样更大

的过错了。他可以在瞬间产生一些火花似的念头,如果可能,继续追究下去;要是

暂时没有机会,就记录下来。有一次在一家日本餐馆里宴请一个来自日本的学者,

我们在餐馆里吃饭,他说着说着,突然停顿下来,从兜儿里掏出一支笔,把我们另

外几个人晾在一边,自己在餐巾纸上记录下突然闪现出来的思绪。然后对我们带着

歉意的笑容说:刚才一时之间有了一个通过实验证实的想法。

Frank会追踪一个问题直到有个明确的答案为止。比如,有一次他问我,蜘蛛产的网

丝与人的头发哪个强度更高。我说不知道,他便提出挑战看谁先找出答案。还在我

忙于查询资料的时候,他就已经算出了结果。又有一次,他说有个问题他百思不解,

那就是学术上对痛苦(pain)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快乐(pleasure)的兴趣,学术期刊上

可以找到的几乎都是对痛苦--而不是快乐--的研究文章。在医学数据库中输入“紧

张(stress)”, 搜索出来的是绵绵不尽的条目,而输入“快乐”得到的诸如“避孕

套”与“避孕” 之类的文章。

我知道他对死亡与意识(consciousness)一直有强烈的兴趣。我说,可能是由于对快

乐,只需要沉浸其中享受就好了,但痛苦或精神压力是需要想尽办法解脱的,所以

才有学术上的研讨。他不以为然,在他眼里任何问题都是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来关注

的。后来他专门作了一系列研究,还在一个有关意识的专题讲座上做了一次报告,

在“快乐”、“性高潮”、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两性之间的感受差异以及文化影响

等方面纵横捭阖起来。

人们都有相似的经验:痛苦可以是慢性的,而幸福、快乐与“美(beauty)”的感受

却稍纵即逝。让Frank迷惑不解的是,这些人们习以为常并占据生活中行为的最终目

的所傍依的主要部分(从商业广告,电影制片,脱口秀,到谈情说爱等),却是科学

上的死角,仍然无法给予意识以解释:对应于快乐的生理电化学机制是什么?

Frank曾经建议我修一门生理解剖课,还说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参与解剖尸体的整个过

程,从而能够对生理器官有直接的感受。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将他的建议付诸

实施,除了不是必修课程的因素之外,对尸体也有些本能的不舒服感。但实验室的

冰箱里除了存放着一些化学溶液,还有几个动物器官,比如浸泡过富尔马林的牛心、

羊脑等,而我们俩的午饭也放置在那个冰箱里。

有一次下课回来,Frank正和数学系一个研究生拿着手术刀解剖那个羊脑。我拿着两

本大脑解剖书在旁边对照,看得我眼花缭乱,还是对那些充满拉丁词汇的解剖术语

望洋兴叹,只能给他们俩当下手,翻着书页,再提供图例的位置。

Frank也是个投入后就忘乎所以的人。在Princeton读博士期间,他就住在校园附近,

步行到实验室,几年下来,竟然对周围的环境仍然不怎么熟悉。一天早晨,他进了

实验室后有点兴奋地对我说:“告诉你我有天晚上的一个奇遇吧。”原来那天他在

实验室里专心于一个实验结果而忘记了时间,结果想起回家时已经过了午夜。开车

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觉得饥饿难忍,便即兴在还亮着灯的一个象是商店的地方停了下

来。他急冲冲地跑了进去,问人家有没有吃的东西。咬上一口三明治之后,他才静

下心来环顾屋里的情况。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原来里面是一家脱衣舞酒巴。

“那你赶紧离开啦?”我心想你堂堂一个知名大教授,那里肯定不是你的久留之地。

你不顾忌你的身份,咱这个弟子也替你觉得害臊吧。

“为什么要离开呢?我再要了一瓶啤酒,然后坐下来慢慢欣赏她们的表演。你别说,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次脱衣舞。”

“然后呢?”我带着好奇的眼光笑了笑,因为我还从来没有到过那样的地方。

“然后?你还能指望我做些什么?只是足足呆了一个小时,饱饱眼福罢了。”

有年夏天独立日期间,Jeannie要回老家探亲访友一个月,离开前给Frank足足准备

了一个月的熟食,用保鲜袋分装好存入冰柜。正好Frank在Princeton念博士的女儿

Monica来看他,他便约我还有实验室里另外一个本科生跟他们父女俩到学校后面的

山上徒步远行。

那天,他戴着一顶遮阳帽,我说要是让中国人看见了,你很可能被当成是日本皇军

士兵,因为那顶帽子跟中国电影里的日本士兵的几乎一模一样。一路上,我们讨论

着月亮的位相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的关系,还有以月亮的运行为主和基于地球

绕太阳周转的历法系统之间的区别。前者有中国的农历和伊斯兰世界里的月历,后

者包括西方的公元系统以及从中美洲太阳帝国(Sun Kingdoms)演变下来的阿兹特克

(Aztec)、印加(Inca)和马雅(Maya)等文明让人惊叹的精确日历等。

那天上午我们从山顶出发,在森林里走过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植被,一直走到傍晚回到

山顶,全程十几英里。最后四分之一行程,我的饮水用完,感觉都快虚脱了。Monica

吃素,连牛奶都属忌讳之列,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豆腐。她的脸特别地煞白,身子也极

其地单薄,但整个远行看起来他们都没有丝毫叫苦的意思,一路上不时停下来拿着

望远镜观测树上的各种鸟类。连五十多岁的Frank都一直健步行走,我也只好咬着牙

关硬挺下来。最后抵达Frank预先约定的天文台闲置的房间时,我觉得自己需要立即

躺下了。

那天晚饭后,Frank对着天文台里那些我无法辨识的星座图仔细研究。由于天文台里

停电,后来我们只好在黑夜的山顶上那些观察台之间转悠,遥望星空......

我原先对历法系统的知识极其模糊,Frank也想弄清楚中国农历的结构,后来我们还

通过电子邮件继续讨论极其悠久而精致的农耕文化中的一部分--建立在太阳相对位

置上的24个节气作为农历系统的较准标志的原理。一次沿着城市北部边缘的一条河

道走廊(Rillito River Park path)上biking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印度安部落的计

时装置。那是十二根围绕一个圆圈而耸立的石柱,圆圈中央是一个标有刻度的圆盘,

通过阳光照射石柱形成的阴影相对于刻度的位置而得到白天的时间划分。当我告诉

Frank这个发现后,他很快就去实地考察了一番后回来说,比起阿兹特克、印加和马

雅文明的计时系统来,那个装置过于简陋了。

家园 搬运工何在?

这回完了没有?

顺便小声说一下,80年代的学生真的不是一般的偏激啊。

家园 还有人想看?哇!我好感动呦!

马上就贴出下面的部分。(我以为没人看,都没劲头转了)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4)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4

1968年8月,Frank还在Princeton读博士期间,寻求到一个机会赴布拉格出席欧洲的

一次生化学术会议。8月20日深夜,苏联以及其他华沙条约国的坦克隆隆驶进布拉格

的街道,开始入侵捷克,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也惊醒了睡梦中的Frank。虽然

出现这样的恐怖局面,让Frank真正受益的是在会议中了解到当时苏联两个科学家发

现一个特殊化学反应在模式形成方面的惊人现象,从而被Frank引介到西方世界,开

始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在Frank眼里,学科边界的框定是极其模糊的,因此也无法对他冠以传统学术科目的

具体领域。用他的话来说,没有多少人真正有兴趣观看邻居冒险旅行中所拍摄的录

像带,因为那不会给自己即将踏上的旅途留下多少惊喜的空间。别人在路径、险要

地带等方面预先提供的信息会有所帮助,但只有亲身的发现、历险与征服--即使会

出现无数挫折与失误--才是人生中的乐趣。科学研究上的历程也是如此,以至于让

我觉得他对自然的探询到了强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地步。

他早期在生物钟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基于动力系统中大量振荡子的耦合关系,并且光

线作为刺激源,可以通过视觉系统拨动大脑中生物钟--两个象针尖大小各含一万个

神经细胞的交叉上核(SCN: Supra Chiasmatic Nuclei)--的指针。在他所有长途飞

行后的时差调整中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后来还对我的睡眠失调提供过具体的光疗

方法。

在每次长途飞行中,他会带着GPS、地图和Nikon Kool-Pix相机,随时计算自己在空

中所处位置的坐标,再用相机拍摄下地面的特征(比如位於阿根廷北部四到六千年前

一颗陨石所撞击而形成的坑),或者在不同纬度观测月球的形状,回家后再详细计算

研究各种细节(比如地平线的曲率等)。

他一直对飞行特别感兴趣,曾经考取过单引擎飞机的驾驶执照。后来在冬天参与一

次科学考察合作,他驾驶飞机到湖区上空做高空观测,因为过度寒冷,飞机的窗玻

璃结冰,不得不紧急降落在湖面的冰上。要不是被科学的魔力所吸引,他很可能成

为一个空军飞行员。

Frank在细节上的匠心也非同一般。他将实验室里的那台用作计算和服务器的SGI机

器命名为Cochise,而Cochise (意为Hardwood,1812 - 1874)是印度安部落Chiricahua

Apache一个身高六英尺的传奇首领,长年与墨西哥人争战,后来据说被冤枉地指控

拐骗一个美国白人小孩,又跟美国殖民者奋战十余年。由于推崇日本古代武士象美

国西部牛仔般独立与孤傲的秉性,他曾经用ronin(日本武士刀)作为他在Cochise机

器上的密码。

平时他总是让我定期back up(备份)计算机里的文件。毕业之后,虽然吃过一两次后

悔不已的苦头,直到如今我还没有养成他当初一直提醒的很多习惯!这种时候,我

总是想起他说过的话:Bad habits die hard!

实验室里的布置上同样别具一格。迎面是一张全球在黑夜下的光“污染”分布图,

两边则是附近一个天文台的俯视照片和一张夏威夷地图,门上是一根用来避免门被

关死的、吸附在门框上的磁铁杆,高及天花板并需要站立在那个黑色台梯才能企达

顶部的白色书架,以及悬挂在墙上镜框里的他的出生证明(Birth Certificate)。门

口的桌子上处是一台曾经用于镂刻钻石的车床,实验台下是分门别类装有各种实验

设备和工具的箱子。

实验室里还有一个小套间,里面放置着被Frank命名为Ishtar的苹果机PoweMac,背

后是他按照物理学家Allan M. Cormack与电机过程师Godfrey N. Hounsfield在1979年

获得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今天广泛用于CT和MRI的断层扫描原理精心设计的一个黑

盒子,可以通过两次傅利叶(Fourier)变换而得到三维空间图形处理流程中的一部分。

平常Frank总是称那个黑盒子为gadget,我也因此习惯了gadget的说法,后来有篇文

章投稿后一个审稿人竟对gadget的用法大为不满,认为这个词太过轻佻,是对Frank

精心而独特的设计的亵渎。

那间屋子狭小得只能容下一个人转身的活动空间,也是我度过无数时光的地方。我

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俩开着他那辆白色Honda Civic到学校书店拉回苹果机PoweMac的

时刻,以及他决定赋其Ishtar之名的理由:在四千多年前位於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

米亚地区(Mesopotamia),苏美尔人(Sumerians)的每个城邦都有一个保护神。大海

女神Nammu通过无性生殖产下一对儿女An与Ki,兄妹通婚后生下空气之神Enlil。Enlil的

长子--月神Nanna--与沼泽地的苇草女神Ningal育有儿子太阳神Utu和金星女神Inanna。

Inanna主管生殖、爱情与战争,后来也成为继承苏美尔人的亚述(Assyrian)人与巴

比伦(Babylonian)人的神祉,只是改名为Ishtar。

毕业前最后一次到他家做客,他搬出刚刚买来的天文望远镜,向我展示如何观测火

星。他会在黑夜里开车到很远的沙漠里,逃离光污染的影响,观测陨石雨、月全蚀

或某个星体。他自夸自己最“大”的发现,是于1999年最后一天独自发现了一个星

系,只是不久很沮丧地从资料中找到,原来那个位於Ursa Major的星系早已被人发

现并命名为NGC 2805。

Frank在科学上的成就可以先后获得的各种奖励作为旁证:Guggenheim Fellowship,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ellowship, Einthoven Award, 以控制论

创始人维纳命名的Norbert Wiener Prize,以及学校的Regents Professor。

他的第一次婚姻是个巨大的失败,基于对两个孩子成长阶段影响的考虑,他曾经花

费长达五年的痛苦过程完成离婚,用他后来给我的电子邮件中的话说:其中的痛楚

仍然扭曲着我的性格(It still warps my personality)。80年代初,他与Jeannie结

识。为了手续上的简便,他们后来到Las Vegas结婚。Jeannie曾经独自开过一家珠

宝店,在生意上取得了成功。但后来为了更好地让Frank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就

关闭店子,在家里全力从事家务,照顾Frank的生活起居。

从我认识Frank开始,他就开着那辆开了十几年的乳白色两门Hatchback手动Honda

Civic,而让Jeannie开Toyato Camry。对他来说,车子越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越是

可靠,因为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付;否则电动或自动化的设施容易出现故障,并且

一旦出现的话,常常让人除了求救于人之外就是一筹莫展。也正因为如此,家里的

一般修补与维护都是他亲自动手,与他从小就在家里开始动手做实验的习惯。Jeannie好

几次劝说Frank将那辆Honda车买给我,再买一辆安全性能更好的车,Frank一直没有

同意,舍不得跟随自己多年衷心耿耿的座骑分手。有一次,我从Frank无意中看到一

份问卷,是测量有关幸福的指标。让我略微惊讶的是,在家庭财政一栏,Frank选择

的是略有忧虑。

有个夏天,Frank和Jeannie在家里举行那几年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有二三十人参加

的大型晚会,客人是学校里一些系里平时与Frank有过合作或交往的教授与学生。那

几年里,Jeannie在练习弹奏钢琴,如同过去类似的小型聚会场合,她总会被客人要

求弹奏几首钢琴曲子助兴。每次她都有些不太好意思,而客人总是鼓励着她上场。

那次,在墙上挂有Frank父亲在非洲猎狩到的斑褐色蛇皮的客厅里,Jeannie弹奏的

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回旋曲格式的快板Rando: Allegro),优美的

旋律带着游移而忧伤的情绪。她在开始不久的部分反复出现失误,很有些不好意思,

Frank在一边一如既往地向客人解释一番:她平时练习的时候手感极其地好,一旦在

客人目前表演的时候就会怯场,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因此而低估她的水准。

有一个圣诞节,Frank邀请我到他家里,说他花了两天时间将房屋装饰一新,到处是

灯饰,屋里是一颗巨大的圣诞树。以Frank平时对节日的淡漠心态,我有些吃惊于他

的装点。原来是Jeannie的母亲来他们家一起过圣诞节。Frank带着得意的神色对我

说,他还是在孩提时期跟家人一起做过圣诞装饰的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虽然爬

上爬下,折腾了两天,居然还是能大致不差地摆弄出来。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5)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5

两年半前,我收到Frank一封电子邮件,第一次让我极度惊讶地感觉到他略微带有宿

命的口气。他说,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制止着他发出这封信,因为每当他快要写完之

时,与cochise的连接就死机,使得所写内容前功尽弃;而目前已经是第三次尝试了

......

原来Steve在前不久因为夫妻关系破裂而自杀了!Steve是他在加拿大的亲密朋友,从

事心脏方面的研究。当我还在实验室里的时候,他俩曾经在心律不齐(arrhythmia)的

机制上有过一段密切的研究合作。我在实验室里接过不少Steve打来找Frank交谈的

电话,收到过Steve寄来的浸泡过福尔马林的牛心。

Steve自杀前跟Frank交流过心中的苦闷与煎熬,Frank竭尽全力地在电话与电子邮件

中帮他摆脱情感幻灭的处境,但还是没有料到Steve居然会走上绝路。自杀的消息传

来之后,Frank悲伤不已,充满自责,后悔自己没有在繁忙之中给予Steve更多的关

心,更为没有能够阻止那个悲剧的出现而难过万分。

Frank在生活中有几次因为自己或别人的婚姻危机而向他的父亲咨询,按照他后来的

看法,他父亲非常明智地没有真正给他提供任何“建议”,只是说,几乎所有男人

都毫无例外地会在婚姻中或多或少地遭遇到挫折。

他常有的愤世嫉俗再次跃然于屏幕之上:世界上所有已经结婚的人都应该离婚,而

没有结婚的就应该保持单身。在他看来,爱因斯坦是真正的天才,不仅体现在他杰

出的科学洞见能力与成就,还表现在他于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不再愿意涉入更多

的浪漫,而是用极其现实的态度面对第二次婚姻。

他用告诫的口气说,我们都容易受浪漫展现的海市蜃楼所蒙蔽,但那些都是短暂的

虚幻;这是一个我们时时需要牢记在心的事实,尤其在与年轻女人交往的时候。

在信的最后,他说系统连接再次中断,但这次他预先做了存储的准备。也许是神祉

们在提示他应该终止这封信了。

第二天,他可能觉得自己对婚姻的态度过于偏激与情绪化,于是又补上一封信,说昨

天的“结论”--没有真正美好的婚姻,所有的人都应该离婚--过于绝对和以偏盖全,

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理”。他说,其实自己与Jeannie的婚姻至少在98%的

时间里是极其满意的,让他变成a far better man,因此算是那个“结论”的反例。

后来参加一次万圣节(Halloween)左右在Montreal召开的学术会议前,我看到网页上

有Frank的名字,非常高兴,心想在毕业两年之后可以再次见到他了。他回信说,因

为跟其它学术讲座计划冲突,不能前往。末了,他开玩笑说,你仔细看看网页上的

名单,Steve也在上面呢:要是他以青面獠牙的魔鬼身份出席的话,那你们还不都给

吓得狼狈逃窜?

那次会议后不久,即是跟Frank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是两年前,Princeton为了纪念

其研究生院成立一百周年,开辟了一个叫做Frontiers of Knowledge的系列讲座,

邀请六个毕业于研究生院的杰出学者回校做专题演讲。Frank也在被邀请之列。

作为Frank过去的学生,我收到邀请出席的请帖。那天下午,穿上难得有机会上身的

西服,我与Jeannie一起坐在前排的贵宾席上,看着身材高大的Frank在巨大的屏幕

前显得有些微小。周围布置着几架摄像机,大家聆听着Frank讲述那些我熟悉的话题:

人的心脏在一生中一般要尽职尽责地跳动20到30亿次,为全身循环富含能量与各种

介质的血液;在美国,心脏猝死是第一号杀手,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与心脏有关的

疾病;世界上每小时约有1400人--其中美国有4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致

命之处在于心室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并导致灾难性的心室纤维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其中的过渡或许与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相奇性以及不

稳定性有关;反应--扩散方程的数值解可以在心脏猝死方面提供一些洞见......

为了展示在外在刺激下心脏--在有先天疾病和8%心脏完全正常的情形--过渡到心室

过速甚至心室纤维颤动的可能性,Frank用右手捶打着左胸,说明任何刺激在恰当的

时刻和恰当的地方都可能导致某个人--包括比赛中的运动员、飞行途中的驾驶员、

受到电击或恐吓的人--出现心脏猝死。突然,他停下手上的动作,故作严肃状:呃,

我得小心点,别把自己的心脏给弄成心律不齐了。

那两天,Frank还马不停蹄地做一些其它讲座,包括到位于Fine Hall的数学系报告

他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的拓扑问题,再到一些实验室交流。后来

除了跟他一起到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校长官邸Lowrie House出席晚宴和两次到餐

馆吃饭之外,我几乎没有多少机会与他交谈。

在开车去餐馆的途中,我们说起Paul。1999年MIT的杂志Technology Review在世界范

围内评选100个年龄在35岁以下,在21世纪将可能做出重大技术革新的人。Paul即是

最后筛选出来的百人之一。不象过去谈论他儿子时强装的不以为意,这次他提到Paul刚

刚也获得MacArthur Award,虽然仍故意显得漫不经心,但对他们成为该奖自1981年

颁发以来获此殊荣唯一的一对父子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并且Paul获奖的时候

比他当年还要年轻。MacArthur Award也被称为“天才奖”,强调的不是过去的成就,

而是授予那些具有原创与洞见潜力的人。不象其他授予研究者的基金需要结果所在

机构的各种环节,MacArthur基金会在五年期间直接给予获奖人五十万美元奖金,并

且没有附加任何条件(no strings attached),也不要求获奖者最终提交任何汇报或

成果。

知道他对历史的着迷,我问Frank现在开车的时候还听讲述历史的磁带吗。他回答说

一直在听。那个季节,正好是George W. Bush与Al Gore的总统竞选因为Florida的

选票争执处于重新点票的炽热阶段,是NBC的政治分析家Tim Russert在电视上拿着

粉笔在一块小黑板上计算选票,并连呼Florida! Florida! Flordia!的时刻。

我问Frank,你们投了谁的票。他回答道,当然是Gore啦。我想起,他和Jeannie理

所当然都是铁杆儿的民主党支持者。不过,基于对Gore最终获胜的可能性有些悲观,

他愤愤地说,在Bush的弟弟把持的州里,Gore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你没看见Florida

那个州务卿Katherine Harris不仅偏袒,而且做得极其过份。在我这个置身其外的

旁观者看来,与世界上其他地方涉及政治争执时理智减弱甚至退场的情形相似,他

们的观点与倾向也多少有着一些感情色彩。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在餐馆里,他居然也顺着一般中国人的习俗,跟我抢着付款。

送他们回到Palmer Square上那座有着二百四十多年历史的旅馆Nassau Inn的那天

晚上,在门口前,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蓝极,我们下次见面再聊吧。我清晰地记得

旅馆门前微弱灯光下他的身影,以及那件Jeannie总是亲自为他拉上拉链的外套,挥

手分别的场景定格在记忆之中。

最后一次跟他电子邮件联系是我给他推荐一篇采访Mathematica的作者Stephen

Wolfram的花絮文章,围绕Wolfram那本厚达近一千两百页的书A New Kind of Science。

Wolfram为此书张扬了很多年,拖延数次,直到今年5月才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也许生命中无数个最后一次都是如此在不经意之中滑过我们的手掌,只有当一切都

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那些生命中的标志所伴随着的意义。就象我同样没

有想到过自己竟然会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一样。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6)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6

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时忘记穿上白大褂,不小心让硫酸溅到衣服上。Frank在一旁安慰

我,说这对他是常有的事,回到家里,Jeannie会在洗衣服时发现烧出的洞口。他略

微有些脸红,不好意思但带着幸福的口吻说:Jeannie老是责备我毁坏她精心给我买

来的衬衣。

虽然Jeannie没有多少科学上的教育背景,Frank却经常给她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其

进展。每次Frank需要做报告或讲座前,她作为唯一的听众,反复好几次给Frank的

演习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因为在Frank看来,对一个精深理论的阐述只有当该领域

之外的人能够明白的时候,才真正体现了讲述者的水准。

一开始就让我惊叹不已的是,Frank对Jeannie总是以“小妹”相称,而不是惯常的

sweetie或honey。他的“小妹”照料着财政、家务和他的健康,使得他能够从第一次

失败婚姻所带来的忧伤与消沉中走出来,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之中。Jeannie则对

我一直强调,Frank并不仅仅是她的丈夫,还是指导她生活的良师益友、给予关爱的父

亲式人物以及提供百科全书式知识的源泉。在她陷入父亲去世之后的悲伤而无法自

拔的时候,Frank买来钢琴作为她的生日礼物,让音乐的旋律帮她逐步从哀伤中走出。

1996年初,Frank、我还有几个来学校讲学的人一起参观一个导弹博物馆。馆里存放

着美国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开发出来、目前仍是最大的第二代液体燃料推动洲

际导弹(ICBM)提坦二号(Titan II),博物馆里的发射基地是美国在1963年底装备完

毕的54个基地之一,也是目前美国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基地。在随后的二十年冷战

期间,基地上装有核弹头的导弹一直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总统下令,即可在一分钟

之内发射。在地下发射井中的控制台,讲解员介绍着在总统发布命令之后的各个发

射步骤以及按钮的功能。

Frank对当年生活在核威胁的状况不无感慨地说,即使不提象发生在6千5百万年前那

样的宇宙灾难,就是人类自己偶尔也会失去太多的理智,让地球上所有人类以及其

他生命笼罩在灭绝的恐怖之中。古巴危机就是那样的例子,只是当时地球上绝大多

数人并不知道悬在自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Damocles)之剑罢了。他说的宇宙灾难是

指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在墨西哥Yucatan半岛上Chicxulub海湾并导致包

括恐龙在内的70%地球上生命灭绝的事件。其实,生命所包含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也

算是一把终究要降临的达摩克利斯剑吧。

1997年2月初,在实验室里讨论到生活中的迷信话题之后,他又专门写一封电子邮件,

将迷信定义为一个社会中的一些理所当然却没有经过验证的信念:这些信念常常渊

源流长,扮演着数学中“定理”的角色,解释着世界如何运转,框定着人们思维的

格局与深度。他开列的迷信单子中有这样的句子:

知识,或者“真实”,总是存在并且有益的。

真实要比谎言强大,并最终能够战胜谎言。

自然律令是存在并终归会被我们所掌握。

“一见钟情”确实存在。

我的心上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并一直等待着我。

......

“死亡”只是孤立的事件:你要么死去,要么活着;并且在跨越那个门槛之后死亡

是不可逆转的。

由于觉得一般人有关死亡的看法是“迷信”的态度,他一直有些固执地认为死亡--还

包括爆炸事件--在理论上是“可逆”的,虽然实际上不现实。他似乎肯定麦克斯韦

妖魔(Maxwell's Demon)是存在的,并且死亡与活着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而是一

系列连续的状态。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广泛认为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仅仅是因为

西方源自埃及六千年前的“灵魂”(Ka)观念以及历史悠久的二分法所带来的思维故

障所致。我们为此在谈话和电子邮件中有过不少的争执。

在Carl Sagan去世之后,Frank也曾跟我提及在科学界极其知名的Sagan,后来也讨

论过由Jodie Foster主演的电影Contact。记得Frank在实验室里谈到死亡时,他半

开玩笑地说,虽然热力学第二定律强调封闭系统中熵的递增,从而从有序到无序的

演进,但宇宙是否封闭仍然未知,再说局部的熵减地球上到处都在发生。

“你的意思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比如几亿年之后--或许会有另一个Frank降临人

间?”我坐在SGI终端前的高脚凳上,回过头来看着Frank。

“为什么不可能呢?既然无数原子可以组成分子,再诞生出一个人,为何在一个人死

去之后,那些元素就不能再次重组而构成同一个人?不是说概率为零的事件并不意

味着不会发生,对吧?”Frank手里端着刚刚在微波炉里热过Jeannie为他准备的午

饭,倚靠在门框上微笑着说。旁边是红色的灭火器和那部白色遥控电话。

“就算是如此,你总不至于期待着两个同时代的人再次在遥远未来的某个时刻一起显

身,从而两个零概率事件同时发生吧?”虽然觉得我们俩在做着梦游一般的交谈,

我也不是那种在辩论中轻易失去立场的人。实际上,一个人不仅仅是作为物质元素

的组合以及遗传信息,更包含在相应环境下的发育和学习。因此,即使某个麦克斯

韦妖魔在未来能够完全重组现在的某个人,那也仅仅是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物质意义

上的另一个“人”,而不是真正重复现在的这个“人”。

比如,假设当“我”失去一只胳膊之后,“我”还是不是“我”?一般人会觉得这

根本不是个问题。但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后来的生活历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又确

实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原先那个没有失去胳膊的潜在的“我”。这样的逻辑可以一

直延伸到其它器官甚至大脑,何况对于个人的自我身分认同,除了身体组成的元素

之外,还必须有相应的遗传因素、发育成长以及学习的环境。

“哈哈哈哈......即使到时候我们同时显身,或许你是教授,我成学生了。”我们

之间的争执和故意抬扛就在笑声中灰飞烟灭了。其实,我早已习惯他那些在不合常

规甚至显得极其古怪的念头,这也正是他作为科学家独特而杰出的地方,因为他那

些独创性的工作即萌芽于看似荒诞实却隐含着深邃洞见的想法。

四年前我还在毕业后离开学校的飞机上,Frank就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描述他头

天晚上的天文观测结果。那时金牛座(Taurus)中最亮的一等星毕宿五(Aldebaran)正

好从月球后面穿过。波斯人在大约五千年前认为金牛座是光明之神公牛密特拉(Mithras)

的化身,毕宿五则是密特拉的眼睛,被当做是区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标志

以及守护天球的四柱(Four Guardians of Heaven)之一,所以英语里有Bull's Eye

(靶心、鹄的)的说法。

那天晚上,Frank用一个放大72倍的数字式VCR录下毕宿五穿过月球时的“眨眼”情景,

然后用初等几何知识即算出距离地球只有60光年的毕宿五的直径应该在5千4百万英

里之内,而天文学家们用干涉测量法(interferometry)获得的数据是4千万英里。于

是他浮想连翩:要是地球上人人都象他那样,在那天晚上录下毕宿五“眨眼”的数

据,我们就可以通过毕宿五投射的光线获得月球在地球上的阴影大小,更可以度量

得到月球上一些山峰比较精确的高度。

这样的浮想连翩对Frank来说是经常的事情。在调整身体睡眠与苏醒的生物钟研究上,

人们已经知道平均节律略微多于24小时,但尚未有任何大规模的人群实验来验证他

的一个理论:通过光刺激可以实现人的身体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周期同步。在他看

来,只要找一群愿意合作的人每天按照身体本身--而不是社会--的节律行事并记录

下作息时间,我们就可以有一份完整生命节律的实验证据,然后按照他的假设用光

线根据社会时间进行校准。由于缺乏参与实验的人群,这个未能实现的验证是他终

生引以为憾的事情。

Frank的母亲在生前为自己拥有一个杰出的儿子而自豪,并常常为Frank校正文章里的

语法问题。有一次我困惑于不同文章中在逗号(,)与后引号(”)的先后关系上的不

同用法,向Frank请教,他查阅出母亲的电子邮件作为权威答案。当他母亲以73岁的

年龄于1996年圣诞节在Frank抵达之前去世的时候,他在奔丧的间隙写给我的电子邮

件中说,他是跟母亲通话的最后一个家人。他母亲的骨灰后来撒入大海。

他的父亲现在已经85岁了,做过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仍然生龙活虎地在全球旅行,

做着生意。我想,Frank对自己的寿命一定有过基于父母遗传上的预期,同时他一直

坚持锻炼,或者游泳,或者跑步,有理由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充满自信。虽说死亡是

人生必须抵达的终点,可健康状态下的理智清醒和坦然毕竟与逼近死亡时的面对有

所不同。毫无疑问,Frank一定对骤然降临的厄运完全措手不及。可是,生活真有那

么多机会让人从容不迫地面对或走向危机,何况死亡?

家园 【文摘】纵使超然也钟情(7)(完)

纵使超然也钟情

蓝极

7

* * *

1994年的一个早晨,Ann Druyan注意到丈夫Carl Sagan的手臂上已经存在了好几个

星期的蓝黑色的一块:“怎么这么久了还不消失啊?”她觉得有些不妙。

于是在她的强烈坚持下,Sagan就像一般男人那样老大不乐意地去做例行的血液检

测,嘴里还嘟嘟囔囔:“不就是蓝黑色的一块,有什么大不了的?”

结果显示他的白血球和红血球严重缺乏,显然是他的干细胞出了问题。最后查出是

骨髓发育不良(myelodysplasia),一种叫白血病前期综合症(preleukemia syndrome)

的贫血症。要是没有Druyan的催促,他大概会在六个月内不知不觉地去世。

Druyan立即成为他最精心的护士,并把他们的家从纽约的绮色佳搬到西雅图。然后

他开始在那里的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接受捐自他胞妹Cari

的骨髓移植。

那年复活节,有五千人在纽约市的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Divine--世界上最

大的基督教教堂--里为Sagan祈祷。印度僧侣们在恒河岸边为他做守夜祈祷。北美回

教祭司以及无数基督徒和犹太人都为他的康复而祷告。作为一个终生以科学为事业

的人,他并不相信一般人们常说的上帝,但还是被那些虔诚所感动。

1996年3月10日,面临不久将与死亡的遭遇,Sagan是如此看待生活的:“我已从与

死亡的搏斗中品尝到生命的无比秀丽和甜美,朋友与家庭的珍贵,还有爱超越死亡

的力量。”他说,“尽管生命脆弱,但对我来说,我能够直视死亡,同时感激生活

赋予我的每一个短暂却辉煌的日子。”在其众多能够活得更长的愿望--包括与Druyan

白头谐老--中,他还特意提到希望看到“正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发展上升着的未

来中国”。

与那些传说中的所谓临死“转意归主”的说法相反恰恰相反,Sagan没有退却,因为

他的信念不是建立于感觉上的舒适,而是基于生活本身的真实。经过在白血病领域

杰出医生的努力和Druyan用爱包裹的护理,Sagan竟然几次从死亡的边缘折返。1996

年12月20日,Sagan,一个终生被理智和非理性困扰的人,一个思绪疆域抵达宇宙

边缘并追溯到约200亿年前的奇点的人,一个图雅曾于1996年初在其“阿西莫夫,

卡尔塞根,抹布及其它”一文中戏侃过的人,在62岁时进入了弥留之际。相伴20年

的Druyan不断地吻他,用自己的脸面磨擦他那很久没有刮过的面颊,并在他耳边反

复地对他耳语他们当年互吐衷肠的日期与暗号:June 1, For keeps, ......

Druyan曾经要Sagan反复答应,不要让她独自出席电影Contact的首映仪式。那个愿

望最终还是没有实现。1997年夏天,成为遗孀的她却只能孤单地为那部电影而奔波。

“想起过去的幸福,确实令人伤心”,Druyan用她总是软软的语调说道,“但是,

当你全身心地爱一个人而他却离开了人世的时候,你的一部分就已经离开了你的思

绪:‘我要让整个世界都记住这个人和我的情感。’”

* *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Frank就开始报怨头疼,一直以为是偏头痛,因此只是从医生那里

开出一些相应的药物。今年初,疼痛不仅没有任何减轻,而且还有所加强。Jeannie

注意到他性格逐渐出现一些变化:从前井井有条,现在则老爱丢三拉四;过去比较

内向寡言,不大跟人搭话的他也变得主动与生人攀谈。虽然不愿朝糟糕的方面想,

但与从书上以及网络搜寻到的资料对比,她越来越怀疑Frank的性格变化以及头疼是

否有脑瘤有关。

于是在今年3月下旬当Frank头疼逐渐加剧的时候,Jeannie督促他做检查以排除脑瘤

的可能。4月4日到学校医学中心做了MRI,8日被确诊是肿瘤。在得知这一确切信息

之后,Frank坚持将那门“科学发现的艺术”的课上完,同时拼命赶写在SAS的专栏

文章。在5月1日的SAS专栏上,他给自己发表的最后一篇讨论听力神经系统的文章后

面加了一个附注,极力强调人脑主管听力的皮质层并不象一台录音机,否则,无论

是顺放还是倒放一盒演讲和音乐录音带,人都应该能够辨别其中的消息。但事实上

并不是如此,因此大脑对声音的识别基于声波的前后顺序关系,并且是后依赖于前。

在人的大脑半球的侧裂(lateral fissure)上方的中央沟(central fissure)之前,

是四个脑叶中的额叶(frontal lobe),也是四个脑叶中最大的部分,约占大脑半球

的三分之一,控制自主行为,分管语言、书写、记忆、思维、计划等智力活动。Frank

的肿瘤位于左半球的额叶部分,也难怪那些瘤细胞长时间处于难以觉察的“休眠”

状态,只是后来大量增殖时才逐渐导致诸如短期记忆失效、单边瘫痪、性格改变、

判断力下降、步履失稳、尿频等症状。

或许如同M. C. Escher (1898-1972)的绘画所试图展示的那样,Frank所患的脑瘤有

些自我缠绕的悖论:恰恰正是Frank着迷并试图理解的神经系统及其机制,反过来通

过其不受节制的疯狂增生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那段时间一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给Frank寄来自己的简历和研究计

划,请他为申请研究资金写一封推荐信。那个教授是Frank去年7月到布宜诺斯艾利

斯讲学期间结识的。Frank告诉那个教授,寄出推荐信后,他要跟那个教授分享一个

“惊奇”(surprise)。那个教授心想,会是什么样的惊奇呢,很可能是有关自己研

究资金的好消息吧。他有些按捺不住好奇,催促着Frank告诉他那个好消息。

Frank回信说自己被诊断患有脑瘤。在那个教授震惊得无法立即回信的时候,Frank

又寄给他经过仔细修改后的简历,以及对他研究计划的周详评语。在面对即将到来

的景况的时候,一个肿瘤晚期病人表现出来的镇定以及对他人研究生涯的关注,足

以让人感叹生命的勇气和人性所能抵达的高度。

5月6日,Frank和Jeannie飞到UCSF医学中心,由脑瘤研究中心(Brain Tumor Research

Center)主任、神经外科系主任Mitchel Berger给他做了开颅手术,切除了位于左前

额叶处的瘤块,约占图像上发现部分的80%。那时候,大夫的估计是,Frank还有大

约4个月的时间。5月10日,他们回到家里。5月15日,Frank的六十岁生日,世界各

地得知他病重信息的朋友们通过电话或信件向他致以问候。

在手术后的两个星期里,Jeannie的体重减轻了17磅。她拼命从网站和书本上了解脑

瘤的医学知识以及肿瘤病人的治疗护理常识,每天还要与学校医学中心还有在洛杉

矶和旧金山的几个医生汇报病情和商讨各种治疗方案。

后来在电话中她对我说,现在对人生的整个感觉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了。我问她,我

现在能做些什么。她说,也没有什么,有时候想想,要是你在这里,可以帮我做点

拿药买菜之类跑腿的活。我知道,因为临时请有保姆,她其实并不是真的极其需要

这些帮助,而是独力面对并支撑整个突然塌陷的生活时肩承重负发出的喘息。

5月26日,Frank给SAS那篇专栏文章加了第二个附注。或许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的

可能,他特意提到那天是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语气是一如既往的平静:

“由于患上脑瘤,到学校医学中心,天天接受对含瘤细胞的250毫升脑神经的放射治

疗,为期六个星期,现在刚刚回到家里。在好几种药物的作用下,我处于恍恍惚惚

之中,为在4月中旬发现肿瘤之前就预先准备了几篇专栏文章而高兴。”

虽然知道他们夫妻俩的恩爱之情,Frank的所有其他家人都坚持要Jeannie将他送到

临终病人收养院(hospice)里,一方面是担忧她能否独自照料好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同时也担心她的身体状况。但她置所有人的反对与压力于不顾,执意全身心地料理

Frank的一切。所有的医生与护士也加入劝说的行列,认为她如果真的固执下去,连

她也会有生命危险。她没有理会所有的劝说,理由是,即使自己的身体垮掉甚至豁

出性命,也要坚持让Frank在家里度过最后的时光。她说:"If I would have to

use up the last bit of my energy to take care of him, it is meant to

be that way, so be it! This is the only way I could repay what he

gave to me in life."

8月底,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没有太大的扩散,但由于化疗以及服用的药物导致胯

骨塌陷,Frank只能坐着轮椅,长时间处于昏睡状态,偶尔看看电视。Jeannie一直

做着一般护士无法提供的护理。在其他人看来,Jeannie似乎已经支撑不住了,但她

不放心保姆,一如既往地亲自给Frank喂饭、擦洗身子、换尿布等。

学校医学中心的主治医生和护士感动于Jeannie对Frank的深情和献身照理,觉得

Jeannie和Frank是在临终病人家庭中难得看到的“特殊夫妻”,于是他们纷纷打来

电话或寄出问候卡片,主动提出,一旦需要,他们可以立即到家里诊护。

9月中旬,Frank已经几乎说不出话了。有一天,他突然之间竭尽全力对着Jeannie

说:“小妹,我为你感到自豪!”Jeannie只能用泪水和点头回答他的感受。

10月下旬的时候,大夫停止给Frank任何药物。每隔约一个小时,Jeannie就得给他

更换一次尿布。他也已经无法饮水,只能食用婴儿食物,并且常常无法入睡。Jeannie

便象哄婴儿一般,拍着Frank,最后搂着,他才能入眠。在略微清醒的时候,他只

能看点卡通片,并且不太愿意与外界--包括他的父亲、兄弟、儿子、女儿等--交流

了,只对Jeannie的问话以点头或摇头示意。

Jeannie说,他临近终点,就象一扇逐渐关闭的大门,回复到人的婴儿状态,如同返

归生命的起点。那扇逐渐关闭的门缝所透射出来的光亮,微弱到了只能让Jeannie一

人读解的地步。

11月初,Paul在讲授三门课程的间隙看望父亲之后刚刚在星期天回到Caltech。Frank

基本上处于昏迷状态,身体里的水份和营养逐渐被失禁的尿液所耗光。由于Frank不

能服用任何药物,为了减轻他的痛苦,Jeannie让大夫提供吗啡因,她亲自给他从肛

门中注入。11月5日,星期二,晚上9时左右,Frank在自己钟爱的妻子,还有父亲与

弟弟在场的情况下于平静中离开人世。

Frank在生病期间与别的朋友曾经谈到过死亡,但却没有跟Jeannie提及任何与死亡

相关的一切,包括去世后的遗体安置,因为他不愿意自己逝去的任何念头让她伤心,

总说自己这次不会离开她的。Jeannie决定,等Paul在学校放假之后的1月初,一起

到夏威夷的某个小岛上,将Frank的骨灰撒入大海,因为夏威夷是Frank曾经梦想能

够长期居住的地方。

他在遗嘱中让Jeannie成立一个基金会,支持人们在意识方面的研究,因为他一直认

定意识--包括快乐、痛苦等模糊不定的感受--只有在能够度量的情况之下才算真正

得到认识。

Paul用从他父亲的电子信箱中收集到的四十来个地址,发出一封公开信,宣布Frank

逝世的消息。在两天之内,他的信就被转寄几次,到达我的两个同事手中,同时也抵

达全球数以千计相关领域里的学者手中。我的信箱也为从各种途径转来的Frank的朋

友们所表达的怀念之情所淹没。这几天,伦敦“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纽约时报以及一些网站相继发布了讣告和悼词。SAS明年7月

在Caltech校园召开的会议Citizen Science Conference将冠以Frank的名字,以纪

念他为协会所做的贡献。

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生活态度以及生命轨迹,就象不同文化的色彩和走向一样,都

是面对相应环境下自身与历史和现实交融的产物。虽然如此,一个生命燃烧的浓烈

程度、划过的曲线和奏出的乐音,除了有其独特的地方,更有在其欣赏者眼里的光

芒与魅力。对我来说,能够有幸与一个杰出人物的活动轨迹相交并深深受益,是生

命中最为美好的一部分。

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只有极其少量的部分有着明显的理性色彩,大多数都是如同

冰山被淹没在水下的部分;从柏拉图开始就有人将情感当作是阻挠理性齿轮运转的

粘滞物(goo)。我想,面对爱情与死亡,即使以科学为终生事业的人--包括Sagan与

Frank--也很难真正将理性贯彻到底。

但是无论如何,科学是人类在理性思维上能够做出杰出贡献的领域,包括对于情感

与意识的研究与认知。Frank总是试图以理智甚至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起伏与变

故,对科学的投入以及思维的乐趣带有锲而不舍的风范。那种古典风格的优雅,理

想主义般的情怀,是生命中最为美丽的篇章。他六十年间走过的生命以及对周遭世

界的感受,如同爱因斯坦那段有关生命情感体验的话所揭示的那样,是超然般的投

入。

他应该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虽然我总想告诉他--但却一直忘记--现在只能对

Jeannie说:“他一定为自己拥有一个体贴而美好的妻子而自豪。”

11/24/2002

家园 好文章,呼吁加精
家园 读此文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被笼罩在一股“苦闷”的情绪中

这种“苦闷”,似乎不仅仅来自于frank的逝世。为什么会这样?科学研究应该是快乐的嘛。

感觉Frank有一种很强的老派的固执。当然,很多科学家都这样。

作者师徒涉猎都挺广的,广的吓人。

家园 蜜饯,我眼泪感动得哗哗的。

前两天我就是纳闷,是不是我口味太叼,喜欢的东西大家都不喜欢?

还是应该转载到文化或者感性?这末好的文章(我这末认为)不要埋没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