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共:💬12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F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立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恒温的将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是当这个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大家才发觉这位将军更重视的是南方的权力,所以他转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经一度,那个仁和的苻坚和摸虱子的王猛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不过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个仁和的苻坚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发动了南征。可惜,人心还是向着东晋,运气还是在南方这边,淝水一战,东晋大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却土崩瓦解了。

或许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这个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这样不世出的名将,一统天下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吧。可惜世事难料,参合陂一战,慕容家族从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过上几百年,直到一个叫隋的朝代建立才会暂时结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过客,在历史书上留下几笔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虚名,但是至少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而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象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制造了历史。

请先记住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裕。

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八.刹那间风云变幻)

五斗米道在那闹的欢,而刘裕也没闲着,率领着大军正往回走呢。不过一开始到是也不急,毕竟那卢循一干人等都是当年的手下败将,他想何无忌也够对付了,说不定还没到这何无忌就把他们全镇压下去了,这到的早了岂不是抢老朋友何无忌功劳嘛。所以那走的虽然不能说旅游观光,也快不到哪里去。但是没等几天传来这消息,不是何无忌凯旋而回,而是何无忌壮烈牺牲,京城危在旦夕。哎呀,这可糟糕了。

刘裕这擦干了眼泪,仔细一想,现在还不是伤心的时候啊,这京城要是被攻破了,那就没得混了。要知道,这京城里可不单有皇帝和文武百官,那北伐许多将领的家属可是留在京城的,万一被攻破了,那皇帝有人保护,百官腿长的也跑的快,那些家属大都是老弱妇孺,跑的又慢,说不定还舍不得那些财物,万一被抓住做人质,那可不得了,何况京城里面财物多,被叛军拿出来做军饷,还有大批军需武装,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刘裕这一想,急了,这可不能慢慢吞吞了,赶紧带了几十号人日夜兼程,要在京城被攻破之前赶回去。你说这刘裕这可真是急了,想他的几十号人肯定不会个个是象他那样以一敌千的武林高手,万一这卢循大军在刘裕赶回之前杀到,那几十号人还不够卢循大军塞牙缝的。

当然,话说回来,刘裕选的这几十号人是不是武林高手我是不知道,是带兵的高手那是一定的。估计也就是象现代的基层军官一样,只要给他兵就能训练着打仗的那种,不然凭刘裕一个人还是真麻烦,带了这几十号人,只要京城没被打下来,这人没死光,钱没抢光,装备没搬光,就还能组织起一批人来。

不过这京城到底有没有打下来,这也难说,毕竟那时没电报电话,这口信不准啊,万一这京城被卢循打下来了,刘裕还冲进去,高喊“我刘裕又回来了!”这迎接他的一定不是鲜花和拥抱,而是五花大绑了。

所以他就四处打探消息,古人打听这消息都是在路边问过往行人的,当然,那自然打探的都是大道消息而不是小道消息了。那行人是这么告诉他的。

“贼尚未至,刘公若还,便无所忧也。”

这卢循呢,还没打进京城,好事啊,不过这后面的话就耐人寻味了,这刘裕打听消息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暴露身份,假如这暴露了,说不定这行人就有拍马屁的嫌疑了,说不定还有卢循奸细的可能。为什么?这路边消息不能乱信啊,当初项羽逃难的时候,就是因为问路的时候暴露了身份,被行人错引了道路才被汉兵追上以至乌江自刎的。当然哦,想来刘裕不会随便暴露身份,何况至少这前面的消息还是真的,那只能说明刘裕的威信之高,所有人都认为只要刘裕回来那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不管是回来一个还是带几十个还是几万。这敢情把刘裕当作神了。

不过这也正常,卢循当年对刘裕就是屡战屡败,何况刘裕北伐大胜,威信到了最高点,不信他信谁呢。

刘裕听了这话大喜,先不管他是为京城还没攻破高兴呢,还是为自己如此高的威信高兴呢,他反正就是高兴,要急着回京城。

刘裕想回京城,这就要过江,偏偏这老天不作美,这江上风大浪急,这船有翻的危险,大家就劝他,等等吧,等风过了再去。刘裕却这般说:

“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若其不然,覆溺何害!”

这也就是说,假如这天佑晋国,(他总不能说保佑我吧,这老天万一看你个人主义不保佑你怎么办。)那这风就一定会停,假如不是这样的,翻了就翻了吧。

好嘛,这过条江也和天命联系起来了,当然你还别说,这历史上因为过不了一条江一条河而国家覆灭的也多的是了。

这不知真是老天保佑,还是副热带高压突然降临,刘裕这一上船,就风平浪静了。这可狠的,当年始皇帝遇到大风大浪,还要抛下个和氏璧贿赂贿赂神灵才风平浪静,这刘裕只要一移贵腿就成功了,当真强的可以。要知道万一刘裕在这船上不小心壮烈牺牲,那这东晋基本上就完了,搞不好就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道教国,这可比当年的阿拉伯帝国早多了。

古代那精神文明建设不够,都信那封建迷信活动,不然那五斗米道也不会如此猖獗了,这老百姓也信天命什么的,这刘裕也不例外,这次看到这老天这么帮他,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也不由开始变化了,这也是日后篡位的一个原因吧。

前面都是闲话啦,还是先放一边,再说刘裕过江之后也没闲着,一路跑回了建康,回建康这一件事是干吗呢?请罪。

各位可能要问了,这刘裕千里迢迢赶回来,那是忠心耿耿,还请什么罪呢?你这就错了,当年袁崇焕不是照样从辽东千里迢迢跑回来,不是还办了一个死罪嘛?何况这刘裕还真有问题。为什么?

当初北伐,大多数大臣是反对的,刘裕一意孤行,带了精锐北伐,这后方失火没兵镇压,确实有他的缘故。当然这刘裕毕竟不是袁崇焕,那卢循也不是皇太极,知道抓个太监用反间计,何况估计用了也没效果,且不说晋安帝司马德宗严重口吃,近乎白痴,就算他智商超过180,口才一流又怎么样?还是要依靠刘裕来抵御卢循。这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这样子总是要做的,形式总是要走的。

这罪是请好了,结果也在刘裕意料之中,继续执掌大权,抵御卢循大军,最多说点戴罪立功的话。不过这刘裕也有点犯难,这只带了几十人回来,北伐军主力还没到,而京城里钱和兵源到是不缺,但是要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战力又要花点时间。

随便再说说这什么样才能叫军队,很多人认为,只要找几个人,每人发几把枪,换身盔甲,那就叫武装部队了,不过要这样,这街上的流氓也能自组武装了,这只能是乌合之众,上街打打群架可以,沙场打仗,只怕正规军一个冲锋就完了。

这军队选择兵就要精挑细选,这老弱妇孺的自然不能当兵,连刀都拿不住,走路的时候赶不上趟的,那只能拖累别人。这文质彬彬的胆子小的也不能当兵,这杀鸡都怕见血,这上战场到处都是死人和血,还不得精神病不可,你得精神病不要紧,可这敌人又不会因为你得精神病就不杀你了,难道还要派个兵照顾你不成?(万一你精神病由忧郁症转为狂躁症更危险,到时连自己人都砍,那就更麻烦了。)所以一般假如有军队选以上几种人当兵,那不是当官的收取了贿赂吃空饷,那就是这军队根本在抓壮丁充门面呢,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很弱的。

而要选什么人才能当兵呢?那就要身强体壮,(没见古代说勇将都是身高N尺嘛)胆子大,敢冒风险,(刘裕这样的,以小博大)不怕流血不怕死,(夏侯老兄连眼睛瞎了都不怕)最好嗓门还大些,(这个是为了传递消息的,这当兵嗓门都大。)江淮一带为什么是兵源的好地方?那里民风剽悍,没事都喊打喊杀的,有时还组民团集体斗殴,那是当兵的好材料啊。至于在城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游侠,也是合适人选。

选好了兵,那还是个开始,这些兵良莠不齐,有志气的象游侠这样是要保卫国家,那些市井之徒只是准备混点军饷捞一票的。那就要训练。我们常想这军队干吗每天练队列练正步啊,练射击多好。其实这些队列不是白练的,都是在加强纪律性,古代阵型很重要,要求几十人如一人,共上共下。而你想那些人都不是很听话的,游侠平时散漫惯了,那市井之徒也不是听话的主,打起仗来自由活动,到处乱跑,那还打什么打。所以这训练是一定要的,随便去莠存良,选出精兵。(这现代阵型不要求了,纪律还是一样重要的。)

当然这还是起步,你听话守纪律还不行,还要会动刀枪啊,这动刀动枪的,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况还有那高科技兵种,就说那弓兵弩兵吧,这弓没点力气是拉不开的,还要射的高,射的远,想那英格兰长弓兵从小练,练了十几几十年把身体都练畸形了才练出来那样的水准,古代我们中国科技高的,这弩兵少花点力气,不过没段时间也是不成的,何况那些高科技兵器娇生惯养的,用的人说不定还要带点零件备用,那就整一个技术工了。至于那骑兵就更不用说了,这花的时间和钱和现在咱们训练飞行员差不多。

还是转正题吧,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刘裕其实在建康还是很心慌的,没兵啊,手上的其实都是新兵,或者说是那兵的毛坯,要等段时间才能形成战力。说起来刘裕当年讨桓玄虽然是一百多人起家,但是毕竟这当年的百多人都是兵油子,而且这当年光杆起身胆子大,现在有钱有权了,胆子就小了,怎么办呢?最好有生力军加入。

正好,这刘毅正率领二万人南征,刘裕开始很高兴,刘毅这二万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啊。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这刘毅是南征,就是说去讨贼的,不是来守卫京城的。这讨贼是好,但是也有风险,我这里新兵没训练好,装备也不足,你这刘毅一去和何无忌一样是独力南征啊。万一失败了,其影响不亚何无忌之死,何况你这支兵要是用完了,我到哪里再去调兵啊。于是就写了封信。信里是这么说的: “吾往习击妖贼,晓其变态,新获奸利,其锋不可轻。宜须装严毕,与弟同举。”

就是说,我当年和卢循交手多次了,虽然每次他们都失败,但是也很厉害的。(古人这变态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变态。)这言下之意呢,我是可以和他打打的,您老兄就难说,你看何无忌都死了,他们气势正盛,老兄你还是先不要南下了,等我把新兵练好,装备起来,再和你一起南征。这言下之意呢,刘毅老弟你还是等等吧,等我来了我带兵。

这话有要刘毅兵权的意思,所以刘裕派了刘毅从弟刘幌前去劝说,这是表示尊重,假如是上下属关系派了小通信兵就可以了。

但是,这刘毅也不是好惹的,当年也是赌徒出生,倒桓三杰中何无忌死,就剩下刘裕刘毅旗鼓相当了。你这样小瞧我,也太过分了,何况要是等刘裕来,这最后记功还不是全记到刘裕上面去。这刘毅一气,连老弟面子也不给,把信扔在地上,带兵南征讨卢循去了。

再说卢循手下大将徐道覆原来和卢循兵分两路,现在听说刘毅南下,就连夜送信给卢循,要他一起合兵对抗刘毅。

徐道覆确实是一位有见识的名将,向卢循的建议每每中地,而卢循虽然大都能用之,但是总延误战机。当然,这延误战机也是对和刘裕作战的时候说的,这刘毅就没这么好运了,他独力南下,水陆两万人,卢循和徐道覆合兵近十万,桑落洲大战,刘毅惨败,还好他没象何无忌那样死节战死,而是带了几百人逃走了。

刘毅惨败,引起朝野大哗,卢循趁势直取建康,溃兵逃亡,将卢循之兵描述的强大无比,人心惶惶,而朝廷已基本无可用之兵,北伐军虽然回来,但是连日赶路,疲惫不堪,战场的伤病都没完全痊愈,不能马上作战,新兵也不能马上派上用场,孟昶(不是后蜀那个)、诸葛长民这当年讨桓的名将力主迁都过江,被刘裕阻止,孟昶自责当初力主北伐引得后院起火,又认为此战无望,自杀而杀。(孟昶是个有见识的,不过他对刘裕还是低估了,其实如此自杀还不如尽忠战死。)

孟昶自杀,卢循逼近建康,刘裕下令戒严,一时间风声鹤唳。

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九.十二年终灰飞烟灭)

刘裕这准备在建康与卢循决一死战,于是这花大批金钱招兵买马,(反正这万一打败了,钱也就没了,留着干吗。)这舍得花本钱,自然就有人来,当然这些人一下子不可能象原来那些精兵那么强,需要时间训练,而这卢循就快到了。不过也没法子,这硬着头皮也要上了,能抓紧点时间是一点。这一寸光阴一寸金啊,时间是宝贵的。而刘裕也派人去打听,这卢循什么时候来,没想到,这探子回报,卢循不但不想来,还想退兵。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卢循本来就不打算造反,只是因为这刘裕北伐,心想不可能这么快回来,又被徐道覆说动,准备冒险试一试,在刘裕赶回来之前平定南方,这样就算刘裕回来大局也定了,可是他没想到这刘裕也兵也不要了,就带几十号人赶回建康,一开始传言来他还不信,等到打败刘毅,从俘虏口中得知刘裕回来了,起初还以为这俘虏胡说八道,但仔细一审,其他人都这么说,这自然就是实打实了。卢循一下就慌了,当年和舅子孙恩造反时就吃过刘裕的苦头,总被刘裕以少打多,后来孙恩死了自己单干,也是屡战屡败,这败一次是运气不好,败两次是倒霉,这败几十次那就不是运气问题了,这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这几十次败仗卢循都没死逃了确实是奇迹,但是身边的人一定死了不少,胆子吓没了也正常,这败了几十次的卢循一下就对刘裕产生了畏惧症。这打仗时看到对方打“刘”字旗号的就要打一激灵,这假如是刘毅那就放心了,这要知道是刘裕,胆子就吓去三分。本来就准备在广州终老,但是还是抵不住徐道覆威吓利诱,这现在听到刘裕回来了,往日的恐惧一下就重新浮现在脑海里,这就不敢去建康了,准备去其他地方,总之就不要去刘裕所在的地方了。

这徐道覆知道可就急了,这刘毅大败,建康人心惶惶,正是一举定江山的最好时机,怎么就能放过呢,何况他一直就想和刘裕较量一下,于是就劝卢循,这卢循考虑来考虑去,考虑了好几天,终于决定还是去建康了。

这人最怕考虑多多,其实无论以当时的形势,打建康是能一举定江山,不打建康打江陵夺荆州等地取外势也未尝不可,但是这考虑这么多,贻误了战机,那就是最大的失败,最终什么也没得到。

卢循的犹豫给了刘裕最需要的时间,能训练充实队伍,但是毕竟兵力过少,和卢循的十万大军比起来远远不如。怎么办呢?这路上有这么多关卡要派兵守呢,这刘裕到是好,不分兵守了,集中一地,就等卢循来打。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由:“贼众我寡,若分兵屯,则人测虚实。且一处失利,则沮三军之心。今聚众石头,随宜应赴,既令贼无以测多少,又于众力不分。若徒旅转集,徐更论之耳。”

应该说刘裕这集中兵力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但是其实也就是没办法的事。假如手中有充足的兵力,相信他也不会出此下策,即便这样做完全是等着对方来打,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万一对手出了奇招就麻烦了。

这卢循确实没有奇招,但是这徐道覆却有狠招,他向卢循提议,全军直接至新亭,焚船,以破釜沉舟之势攻打刘裕。这徐道覆实在是个狠人,每招必出全力,不留余地,到是和刘裕很象,假如他主导全军,确实和刘裕有的一拼。不过主帅毕竟是性格相反的卢循,他本身多疑,对刘裕又是怕的不得了,要他来攻打刘裕已经是很不错了,居然还要他和他硬拼,这万一输掉了可是连逃命的机会也没了啊,自然当场否决,这也是第一次完全否决徐道覆的意见。毕竟这次可是要把老本摊上,舍不得啊,卢循最后把建康团团围住。

这卢循围城,这建康的百姓也怪,隔着一条江看卢循的兵,这刘裕不明白了,难道这些老百姓心向反贼?说不定是五斗米道的人煽动的,这民心不稳怎么守城,这下心慌慌啊,这心慌要找个明白人问问,于是他便问手下的参军张劭,这张劭也乖巧,答的巧妙:“若节钺未反,民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贼若于新亭直进,其锋不可当,宜且回避,胜负之事未可量也;若回泊西岸,此成禽耳。”

这前半句说的很巧妙啊,那些老百姓为什么要这样我也不明白,也许是准备看好戏,(就象近代战争时有人会在一旁观战看表演一样),也许是真准备投敌,这谁又知道呢?我避而不答,就说这样做表示老百姓不慌了,不慌了自然是有英明神武的刘裕大人的关系哦!这前半句半是猜测半是安慰拍马屁,这后半句确实有真材实料,一下就说明了此战的关键在于卢循是不是投入全部力量决战。

刘裕也担心此事,毕竟这样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于是在滩头搞了些战地工事,等敌人进攻时用弩射之,这弩对骑兵也是天地,更别说卢循的步兵了,暂时压制住了卢循。而卢循也不是好惹的,来一个虚招,骗得晋军离开,强攻上岸,刘裕这下只好拿了秘密武器出来了。

这秘密武器是什么呢?刘裕北伐的战利品,鲜卑骑兵是也,这刘裕灭了南燕,这南燕最厉害的武器便是他的骑兵,这刘裕自然不会放过,便带了几千骑兵回来,这下便派上了用场。

要说这骑兵无敌,那也不是,不然刘裕也不会北伐成功了,问题就在于这骑兵的天敌是弩和战车,卢循军中这弩到是不少,对何无忌时便是弩兵射之,但是这战车却是大问题,这卢循军赶来太急,这攻城器械都不一定带齐,多是短兵器,弩和战车太少,何况这卢循的兵多是南方人,哪见过这些骑兵,刘裕为了加深恐惧,还找些虎皮来吓唬人。

自然刘裕不会只派出骑兵,这用步兵相持一下,再用骑兵突袭,这才是秘密武器的用法,果然卢循大败,退回去了,如此看来,即便卢循破釜沉舟全军突击也未必能胜。当然,这也只是揣测,毕竟到了危机时刻这十万大军也不是好惹的。

当然,历史上卢循是继续围困建康,想饿死他们。可是这建康乃是大城,前段时间早就做了长期作战准备,卢循这十万没把建康围死,到是先把自己饿的不行了。只好和徐道覆商量,咱们还是去把荆州夺下来,占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再和刘裕决战建康吧。

卢循只怕从来就没想过真正的要和刘裕作战,夺取荆州才是他真正的想法吧,要是他当初不打建康只打荆州倒也是好,现在打完建康,士气低落,刘裕又追击之,现在打就麻烦多多了。

不过也不是没机会,此时后秦也来插了一手,派遣桓玄逃难到后秦的兄弟桓谦攻打荆州,这两面夹攻,荆州危急,江陵又是桓家故地,一时间暗中和桓谦相通想作为内应的人无数,幸好荆州刺史刘裕之弟刘道规和日后的名将檀道济合力击败了卢循兵。刘道规还用了一招,焚烧从叛军那没收到的内应书信,这当年汉光武帝用的招数活学活用啊。刘道规击败徐道覆,其实力也是很强的。

其实卢循建康不克,其大好形势已经逆转,而攻打荆州也不顺利,大势已去,这之后完全受制于人了。刘裕有鉴于卢循善于逃走,特地先派遣孙处沈田子自海路到番禺(就是广州),断卢循去路,而自己亲率大军追击卢循,在雷池,左里大破敌军。这两战刘裕水陆并进,火攻之,弩射之。(刘裕军中的弩居然可以击破战船,那可是近乎大炮了。)卢循之后只能是率领残党继续逃难了,可谈不久之前卢循还一度要夺取天下之。

次年即义熙七年二月,徐道覆战死于始兴,四月,卢循在交州战败,投河自尽,和当年孙恩一个死法。

自公元399年即隆安三年到公元411年即义熙七年,前后长达十二年,一度要夺取东晋天下的五斗米道终于覆灭之。孙恩卢循徐道覆都为一时之枭雄,但是他们的出现好象只是为了让刘裕走向历史舞台的顶峰一般。

卢循自杀的当年,刘裕终于接受辞让数次的太尉一职,此时刘裕挟讨桓,北伐,平定孙卢三大功劳,成为朝野上下公认的第一人。

其他章节连接:

二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3624

三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5375

四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6721

五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8168

六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9106

七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0991

八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3863

九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4504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曹丕代汉,汉献帝得到的待遇也是不错的

杀前朝末帝,是从刘裕代晋开始的,从此成为规矩。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 (二 英雄出身自寒门)

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刘裕出身在京口(今镇江)。他的祖籍是徐州彭城,即那位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当年传说上天会让西楚霸王项羽转世,大家认为是冉闵,但是要说刘裕也未尝不可。当然,刘裕和项羽的关系还不如和项羽的死对头刘邦那样密切。

或许是两汉过于辉煌的关系,那时反正是姓刘的总能和刘邦这位老祖宗扯上关系,于是真正光复汉室的刘秀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三分天下的刘备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位日后成为一朝之主的刘裕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不过,他的汉室宗亲可就比较远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刘邦直系子孙,而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乃刘邦之弟,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时已经不是汉朝末年了,而是东晋了,他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却不能为他得来半边好处,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只能作为谈资罢了。其实硬要说的话,那位匈奴人刘渊也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还建立了汉国呢。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刘裕没有以重建汉室,而是取了一个暧昧的“宋”作为自己的朝代称号吧。

那是后话了,公元363年,我们这位日后的帝王还刚出生,面临随时会夭折的危险。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会给什么吉兆,比较梦见吞红日啊,龙风下凡啦,总之是很特别的事,那刘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这个吉兆,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因为刘裕的娘亲赵氏已经在刘裕出生后便已经死去了。

刘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刘翘只是做一个无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钱,而抚养婴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古代人还没有象现代这样用奶粉喂养的习惯和条件,只能用母乳喂养,而这样就要请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妈,可是这样是要花钱的,古代小说里说到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抱着孩子四处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刘翘估计也没这样的时间和脸皮,何况想到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准备抛弃刘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义的说法,这刘裕被抛弃后一定是被哪位达官贵人的下人拣到,带回去,然后这达官贵人家里又无小孩,便当做亲生孩子养,长大之后继承家业,日后与亲生父亲相认,那是喜剧,与亲生父亲反目成仇,那是悲剧,与亲生妹妹相爱,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历史的写法,刘裕会被狼收养,最后成为一个英雄,建立起一个叫罗马的国度。要是按照武侠小说的写法,那刘裕会被哪个和尚道士收养,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长大学成一身武艺,日后发觉自己的身世扑朔迷离,原来自己是某个……

打住打住,刘裕的身世还没这么戏剧性,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刘万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妈,并且寄住在他家中。作为一个叔母和奶妈,杜氏对他极好,甚至为了他,连自己的次子刘怀敬的奶也顾不得喂,据说之后刘怀敬智力有点问题,便是因为断奶太早的关系,刘裕日后对刘怀敬一家也甚是照顾,恩宠有加,也是为了报这一恩情吧。不过假如要说是杜氏看出刘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张了些,当年刘备被刘元起看重,那是因为刘备已经成年,显出一定潜质。要说杜氏能看出婴儿的刘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议了些。杜氏这样做,完全是一种同情吧。

刘裕在叔母家两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茁壮的成长着。成为一个“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的奇男子了。

不过这位奇男子可没什么好风评,此时刘裕的生父刘翘已经病逝,他续娶的妻子,也便是刘裕的后母萧氏独自抚养刘裕和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裕对待继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职业不是很好,以卖履为生,这和他的前辈,刘备到是很象。说起来也奇怪,当时刘家并不是没有人才,刘备那时刘表刘璋的个人条件都比刘备要好得多,而刘裕时期也有刘牢之这位北府名将。但是却总是刘备刘裕这样出身贫寒成就一番伟业。

不过说起来,刘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年轻时都没什么好习惯,刘邦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秀年轻时喜欢包庇收留不法分子,显然就是地方一霸,刘备虽然还求求学,也喜欢拉帮结伙,做个小混混,看他打督邮的那脾气,火气还停旺,到了刘裕这代,也没什么改进,也是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紧,而且更进一步,还有爱赌博的超级坏习惯。甚至因为欠钱,还被人绑起来打,要不是好友王谧帮他还债,我们在史书上也只能见到一位姓刘名裕的赌徒因为欠钱不还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诫世人的例子了。当然,这个例子只会出现在一些笔记中,不会出现在帝王本纪里了。

刘裕日后有没有改掉这坏习惯,不得而知,不过看他日后作战用兵,甚是行险大胆,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赌博练出来的,不过他的将才可比他的赌才厉害的多了。

其实刘裕不但爱赌博,还喜欢吹牛,一次在竹林寺,众僧说他有龙光在身,还有射箭伤蛇,传为王者的传说,这和他前辈刘邦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估计是刘裕书读的少,编故事也不圆,不过刘裕成事后,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进入正史了。

我们还是把眼光再放到整个天下吧,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很快就要分裂成东西两边,罗马城不久将被蛮族攻克,东方的中国,北方前秦帝国就象那个传说中的大秦帝国一样蒸蒸日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王猛辅佐在仁和的蛮族君王苻坚身边,一统北方后逝去,而此时的苻坚正在事业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辽东、巴蜀,汉晋原有的疆域已经大部在其手,只有南边的东晋,还是守着汉人正统的名号,实在是他的眼中钉。

然而这个眼中钉又实在太难啃,东晋政权虽然偏安,但是还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几个将才,当时的汉人也极为善战,苻坚按压不住一统天下的野心,终于不顾劝阻,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然而,淝水一战,东晋士族中那位白面书生一般的名将谢玄,大败苻坚,前秦帝国内部的矛盾集体大爆发,转眼间,那个一统北方的大帝国便土崩瓦解了。而东晋也无力北进。天才名将谢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刘裕那,淝水之战时刘裕才21岁,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参与了这次百年罕见的大战役。事实上,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军,或许是淝水之战北府军的骁勇引发了他的豪心吧,或许是想出头,他准备参军。

东晋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主要途径是推荐,而且实权大官职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刘裕这样没有背景,家世背景贫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亲那样做个小吏,或许命运好还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过两晋承袭汉制,军功受封赏极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业,最好的办法也只有参军一途。当时并没有后世那样“好男不当兵。”的习惯,虽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务农为生,但是对参军也没有什么歧视,朝廷也不会在小兵脸上刻字,尤其晋朝兵制此时已经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发展,赫赫有名的北府军,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组成的。

但是,参军易,要成就伟业难,晋朝士族势力强大,掌握实权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恒温,谢玄,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才能掌握实权,象刘裕这样的寒人,要成就伟业,掌握大权,并不容易。

不过,这也是唯一的路了,刘裕参军,或许是自身条件不错,他就任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开始了他的辉煌的军旅生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汉献帝是曹丕小舅子的缘故吧?

不过汉魏更替,是中国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权臣篡位。子婴被项籍杀害是不是算第一次杀前朝君主呢?

家园 我以为刘裕杀恭帝是不得已的

皇帝虽无能,但免不了,有人举着他的旗号起事。

桓玄就是前车之鉴,他是没有杀安帝,可刘裕他们以恢复晋室为口号起兵,桓玄败亡何等迅速。

何况刘裕年纪已经不小,总要为接班人着想吧

家园 乱世刚过,乱世便来。三国刚归晋,五胡便乱华

这段时间大家似乎都没有主心骨,迷失了方向。

家园 好。看过火焰塔的<南北朝>,但只到刘牢之部分。
家园 刚在新浪看见一片同样的文章,作者是“听风雨声”!

我说这名字怎么这么眼熟呀,文学城里我是见过的,原来是天空兄的呀!

还是咱们的西西河快,哈哈,已经出了二喽!

家园 除了新浪不知怎么注册不了,其他搜狐天涯这里都是沉睡的名字,不过我没在文学城注册过啊

汗~~~~~~~~实际上我就没进去过,虽然知道文学城的名字,但是就是进不去~~~~~~~~也是奇怪~~~~~~~

新浪那~~~~~其实也到二了~~~

家园 火焰的文章,味道确实不错,可惜没写下去,写了我就不必写了
家园 汗,别把王莽篡位给忘了,其实~~义帝的死是个大问题
家园 这里是所谓的禅让,项羽杀子婴不属此类
家园 王莽篡汉,孺子婴并没有死

王莽败后,有人把他抬出来作为号召,结果被更始所杀。

家园 义帝本来就是牌位,没有禅让一事
家园 为了夺位,父亲都可以杀,何况小舅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