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张爱玲的人生观 -- 牧川

共:💬16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张爱玲的人生观

张爱玲的人生观

历史总是显示出奇异的戏剧性。仅仅二十多年,许多曾经轰轰烈烈的名字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另一些沉寂的名字却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眼睛,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角。二十年多前,大陆还没有几个人听闻张爱玲这个名字,而今关于张爱玲的文字却已是汗牛充栋。张爱玲俨然已经成为经典。

许多张迷找出她的照片、文字、轶事,凡是她的皆以为好。她的句子被摘抄下来,她的的聪敏和对世间事务的智慧被一遍遍传诵。她十二三岁时的文字已经显示出天才的迹象。许多人津津乐道她的出身,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许多人搜寻着她晚年在美国的人生,铅华散尽之后,闭门谢客,独居生活,几十年间外界对其知之甚少,这本身便是一个“传奇”。风华绝代、才华横溢、乱世奇才等等词语围绕着她。一些知名作家坦然承认她的写作极好。而在年青一代的网络写手中,旧上海的气息、华丽的词语、苍凉的味道、一针见血的描述更是继承了她的遗风。

一位张爱玲研究者说:“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还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在年青的张迷眼中,她那张自下而上拍摄的照片,瘦削的穿着夹袄的身子,微微仰首,俨然高不可攀、超凡脱俗,孤傲的眼神斜睨着世间的花开花落——她已经参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和无常,虽然她的笔下都是世间的事情,但是她自己却已经超脱于世。这就是她不同于世间人们的高明之处。

李碧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准确的传达了这种对张爱玲的顶礼膜拜,她说张爱玲是鹤立鸡群。“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朱红。”

“我们永远也见不着她顶上朱红”,她的才华,她二十刚出头即站在文坛的顶端,这一切让人艳羡,同时也让人心疼,心疼张的人生,也心疼自己和她之间的距离,心疼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她的高度。

许多人就是如此毫无保留的爱她,爱她的才华,也爱她的孤傲,爱她的一切。

但是在另一些人眼中,张爱玲却只是一个有点才气、缺乏热情、软弱、刻薄、自私、虚荣的小女子,很年青的时候就出过名,享受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浮华生活,但是自己的人生却并不幸福,让人可怜,或者换一种委婉的说法,让人怜惜。

1995年,张爱玲在在洛杉矶寓所孤寂的死去之后好几天,才被人发现。

1993年,张爱玲在一则序言中坦言,“人生有飞扬,但是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

回顾张的一生,虽然有二十多岁时出名时的绚烂夺目,虽然有引得人群惊讶不已、前拥后簇的轰动效应,但是纵观一生,她却是不幸福的。“只有张爱玲才能同时她承受了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许多评论家和张迷站在外在的、艺术的、美感的角度看待她的才华和人生,因此她成了一个超绝的让人艳羡的人物,但是这样的评价却不是从张爱玲的个体生命本身。

她只是一个世俗的女子,爱情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若是她生在前朝的官宦贵族人家,那么她很有可能过着花钱月下的生活,诗词画赋。若是她生在现世,她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明星,开创一个流行风潮,优雅从容,一辈子风光无限。可惜她生在了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生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也不要紧,如果她没有那么多的才华和欲望,如果她不是那么想成名(“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出名要趁早”), 如果她不是那么孤傲,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子,那么她也有可能嫁给一个稍有资财的好人家,相夫教子,躲在一个角落过她的安稳日子,保持淑女风范。她对世事和政治本来就不关心。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童年时一点也不幸福,父亲是没落的贵族,抽大烟,家道衰弱,后母更是冷眼对她,甚至和父亲一起把她关进黑屋子;偏巧她二十刚出头便遇上了风流成性、不负责任的胡兰成,从此以后她便萎谢了(后来她责问胡兰成:“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她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她幼年时从来也没有接触过什么真诚的、富有热情的、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

她的亲生母亲和姑姑是少有的对她产生正面影响的人。她们是喜爱西式生活的女子,钢琴、绘画、英文,伴着书卷哭伴着书卷笑。她们是优雅生活的典范。她的姑姑有一次过年后运气不好,诸事不顺心,却长胖了,她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到,“近来就是闷吃闷睡闷长。……好容易决定做条裤子,前天裁了一只腿,昨天又裁了一只腿,今天早上缝了一条缝,现在又想去缝第二条缝,这条裤子总有成功的一日罢?”这样的叙述一定会使一些女子和小资欢喜,寻常的生活竟然有如此的韵致和美感。但是这些却无法对抗时代的混乱,无法确定她的信心。

她只是一个关心自己的小女子,富有才华,同时也很自恋。在那个让人窒息的时代,她不知道普通人的、个人的命运何去何从,所有的一切都显得无常,朝不保夕。在那个大时代里,许多美丽的小女子的东西由此成为“苍凉的手势”。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细细想想,这样的快乐是多么可怜,“我们应当是快乐的”,快乐只是应当,而不是自然而然,快乐的底色是时代的无常和人生的虚无。

张爱玲的散文中写到许多日常生活的东西,她对于世俗的生活细节具有非同寻常的兴味。《道路以目》中,她写到“我们每天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路,走上一二十年,也有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第一次认路似的,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稀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那也就跟‘行万里路’差不多了。”而她也果真以这样新鲜的眼光来记述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吃、穿、住、行,身边的人和事,琐琐碎碎。

《道路以目》中:烘山芋的炉子,小饭铺门前煮南瓜热腾腾的气味,给她以“暖老温贫”的感觉;霞飞路的橱窗和木头美人引得她驻足欣赏,隆冬里缩着脖子,手插在口袋,只用鼻尖和下颔指指点点,呼出的空气在玻璃上喷出淡白的花;理发店绿色帷幕下的有一只狸花猫,有时候走动,有时候倒头大睡;附近军营里学吹喇叭的声音,照说是烦人的,但她却喜欢,完美的音乐都是超人的,而她喜欢不纯熟的技艺中所透出的人的成份。《公寓生活记趣》中:她说:“我喜欢听市声”;电车晚间进场,被她成为“电车回家”,“一辆接着一辆,像排队回家的小孩,喧闹,叫嚣,愉快的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林,克林’”,像是回家睡觉的孩子,等着母亲来洗刷;屋顶上溜冰的孩子,很吵闹,一位异国绅士上去理论,最后却偃旗息鼓下来,因为溜冰的都是女孩子,而且美丽;夏天家家户户搬把藤椅坐在风口,打电话的声音,教师教孩子日文的声音,弹奏的十分糟糕的贝多芬的钢琴曲,煨牛肉汤的味道,泡焦三鲜的气息,日子的味道。《我看苏青》中:一只滴答响的钟让她想到夜晚的荒村,若是夜晚投宿荒村时听到钟摆的滴答声,一定又惊又喜——文明的节拍,文明;临睡前,火盆里的最后一块红炭,夹碎它会有非常暖和一刻,但是她却怜惜的不肯夹碎;不成气的小裁缝,在空袭过后急急去看作女佣的妻子,虽然这个裁缝丈夫并不争气,但这件事却让人感动。《烬余录》中:她不喜欢清坚决绝的世界观,不论是政治的还是哲学的,她说人生的“生趣”都在不相干的事物,因此她对沦陷时期香港的吃穿住行、嫁娶才会那么富有兴味。

她喜欢这些烟火的味道。但是通观全篇文字,在这人间烟火的背后,仔细揣摩,却仍旧是身世之感。《更衣记》中一个小孩子在收了摊的菜场骑着自行车,撒开车把,很灵活地掠过了,她感叹:“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可是在那撒手之外的空当又是什么呢?《公寓生活记趣》中,在记述了一系列景致之后,她忽然总结了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只有在那短短的一瞬的快乐里,人生才是真实的,而其余的都是磨难和虚无。《我看苏青》中,她看到窗外微微起伏的上海城郊,突然有了一种身世之感,“这是乱世”,“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烬余录》中,她那么热烈的记述了香港混乱的生活,最后却归结为,“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她那么贪馋的抓住许多生活的细节,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感触只是平衡了生命虚无和孤寂的感觉。她不会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体验那些生活细节的意味,她不是其中的主角,不会兴兴头头,不会酣畅淋漓,不会风风火火。许多时候她只是旁观,浅尝辄止,浅浅的笑或悲哀。

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虚无感表达的更为彻底。她把自己对于生命的虚无感置于小说的底色,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故事由此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好像真的洞彻了世界、人性、生命。世事如烟,苍凉的手势,无常,一切作为都落得虚空,也因此她赢得许多人的共鸣。

若是换一个入世的具备行动精神的作家来写《倾城之恋》的故事,一定不会让“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感叹着苍凉。他没有时间和兴趣感叹,他也不会故作高明的感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这样的语句里包含了太多的小聪明和自我欣赏。

一个入世的作家会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两个人物身上,把两人写得更透彻清楚,直接写出他们的自私、无聊、贫乏、空虚,写出他们人性中的缺点和残存的美好的希冀,而不会总是采用笼统的写法。柳原自始至终都是笼统的形象,他复杂的经历在故事中只是一笔带过。柳原和流苏之间的交流也没有深入。他们爱的对方什么,他们说了什么话?《倾城之恋》的重点只是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而不是两个人的鲜明的性格。而一个入世的作家绝不会这样写,他会直接写出他们,或者,他还会独出心裁,写出两人在这个大变革中心理上的变化。这么大的变革应该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产生变化的。

契诃夫的《带叭尔狗的女人》,起初也只是两个很世俗的人,海滩的偶遇,十分老套的故事,但是故事发展到后来却出人意料,两个人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当然张迷们尽可以说,作家想怎么写是他们自己的权利。我并不是要张爱玲像契诃夫那样去写作。我只是拿张爱玲来和契诃夫做比较,从某种意义上,契诃夫写的变化的人物,写的是自己心中的纯朴,而张爱玲写的只是没落的人,写的是自己的人生观。倾城之恋的故事本身是很贫乏的,并没有什么刻骨的爱,没有真正的快乐和悲哀。这个因缘际会的故事罩上张爱玲对于世界的理解,骤然间便具备巨大的艺术杀伤力。

再来看《金锁记》。若是由巴金、曹禺来写这个故事,必定要在其中放进几个热血青年,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这窒息的环境,他们要抗争。但是这是张爱玲的《金锁记》。七巧因为黄金的欲望,毁了自己的爱情,毁了自己的人生,同时她扭曲的性格也毁了自己孩子的幸福。最后七巧想起三十年前,想起自己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若是那时候和喜欢她的肉铺的伙计或者裁缝的儿子结婚,“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人生也不至于此。可是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张爱玲以宿命般的语调写到,“三十年前的月亮早 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样的虚无感贯穿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面。衬着这样的底色,人生所有的行为都显得悲哀。

懂得了她的虚无感,我们才能更懂得她的灿烂多目的喧闹的生活。她穿着奇装异服,去印刷厂校对稿子,使得整个印刷厂工人停了工。她穿着奇装异服到苏青家去,使整条弄堂都轰动了。这一切都很灿烂夺目、都很喧闹,但是却不是内心真正的富足和安宁,不是对生命的热爱。所以在她看来,“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虱子。”

她没有勇气和热情,她的内心没有强大的爱,她看不到时代的光和希望。虽然社会上新思想正在涌动,但是她却没有勇气和行动,她不具备那样的能量和爱。新思想让她明白了什么是应该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却不能让她投身其中。她希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希求过安稳日子,但在乱世里却不可得。她只是一个冷漠的高傲的旁观者,一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是如此。

罗曼•罗兰在回忆玛尔维达•方•梅琛宝的时,曾写到梅琛宝离开人世时的情景。那种死亡完全不同于张爱玲。梅琛宝在最后的日子给罗曼•罗兰写信:

……眼前是使我喜悦的茫茫大水,轻轻吹拂的和风;成天呆在敞亮的阳台下,睡蒙蒙地,浸沉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人间种种甘美的忘怀中。读着莎士比亚的著作,这是第一百遍了……在这种和大自然融合的绝对孤独之中,我已经在过充斥宇宙的生活了。我在投入身后的伟大景象中……

临死前,她给罗曼•罗兰发电报:

我快了。我祝福你。

她把亲人和朋友唤到床边,要他们庆祝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她自己的“新生”。床上洒满了蔷薇。3岁的小贾柏吕在这长辈跟前天真的嬉笑;她那憔悴的脸喜悦的注视着这孩子。她要他们快活,喝香槟酒,庆祝这庄严的时刻。

“我们必须欢欣鼓舞,”她说,“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天职,我可以去了……”

贾柏吕•蒙诺写信给罗曼•罗兰:

我为你可惜,你没有见到她那令人心醉的眼光和微笑……她直到最后都保持着她的本色,而更崇高、更纯净、更圣洁了。甚至在呓语中,她也永远高尚、温柔、洋溢着诗情,甚至不断的说着爱与感激、对生命以及永恒的信念的话。她的结局符合她一生的理想。“和平,爱!”她体现了她一向如此有力所说的:“惟有精神存在。”

对比这两种人生和死亡,我们该得出什么结论?

梅琛宝是歌德的后裔,是赫尔岑、马志尼、尼采、瓦格纳的挚友,她经历了十九世纪末最辉煌的交响乐——诗人、音乐家、先知、革命者竞相登场,但是她自己的音乐却是一首和声,恬静,高贵、圣洁。梅琛宝在回忆同时代人时,总是过滤掉许多人的缺点和错误。她清澈的目光直透心灵,却并不“聪明的”、“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的污垢,而是荡涤尘怀,引人向上。她就像是一条平静的大河,富足,安宁。

而张爱玲的眼中都是什么呢?无非是刻薄、自私、勾心斗角、没落等等。她的书中都是这些,因为她的心中没有强大的爱,没有宽容和勇气。《我看苏青》中她说:“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他们,因为我的幼稚无能,我知道我同他们混在一起,得不到什么好处的,如果必须有接触,也是斤斤计较,没有一点容让,总要个恩怨分明。”《打人》中她写到,“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

张爱玲是一位极好的小说家,她的小说篇篇自成一体,她的技巧让其他小说家叹为观止。她继承了我们民族中最细腻的情感,她总是贴着我们国人的心理。她的文字含蓄、细腻、扣人心弦,有时候朴素,有时候华丽,有时候又一针见血。她笔下的爱情美的让人心疼。很难相信一个人读完《十八春》不会掉眼泪。

但是,唯一的缺憾便是她没有大的心胸,没有勇气。真正好的艺术和文学不仅需要描摹时代、社会,同时也要穿越时代的迷雾给予人们信心和希望。若是没有确定的信心,那也会给予人们抗争的精神。

这样的作品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信心和希望。

这样的作家才值的我们尊敬和爱戴,他是生命的创造者,而不是社会现实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人才能享受生命的甘醇,而不会“人生有飞扬,但是我飞扬不起来”。

家园 我喜欢听她的声音
家园 这世界也需要彻底虚无的人

所有的希望都在其中碰得粉碎,于是真正的勇士便可以和后头的混混分开。

家园 张实际上是个非常软弱的人

她在1949年以后也开始写革命文学,但是没人愿意发表,于是1952年去了香港,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做文书。1956年去美国,得到一个文学奖金,靠这笔钱她开始写反革命文学。

家园 一个不属于她的时代的人

她的作品不属于她的时代,倒是很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这就是原因。

家园 张符合的是现代社会一部分小资的要求

这部分人代表不了整个社会。

家园 未必符合现代的需求。每个人的作品,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拥趸的
家园 我觉得王小波评她的话挺对:她写的东西里只有绝望,没希望
家园 我同意

的确,一个不能反映她所在的时代的作家,很难说是个优秀的作家。她也许有纯文学的意义,但是她的作品没有什么现实主义意义。我不喜欢。

家园 都在韩国呢
家园 不是那个意思

韩国FQ纯粹是无中生有,和我说的把一切的有都变成无完全相反。

家园 我知道 就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
家园 说得对
家园 最爱张爱玲,她的色戒也比李安的好看。
家园 把烈女写成妓女,不能不屁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