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增长,停不下的红舞鞋? -- MP4

共:💬27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增长,停不下的红舞鞋?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就高达43%,制造业投资增长75.8%。由此而来的,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电力、煤炭等能源供应的不足和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幅度涨价,尽管官方并不承认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却也开始提醒“警惕投资泡沫 化解通胀压力”了。中国经济犹如脱缰野马,正不知奔向何方。

这里说一下个人所在的化工行业。

自去年始,投资甲醇项目就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飓风,掀起了一轮眼下看来几乎疯狂的甲醇新建和扩建潮,目前各地的甲醇拟建项目已经超过了二十家,企业扩建或新增甲醇项目的也超过了二十家,假如其中80%以上建成投产,个人预计甲醇产量将至少增长600万吨,国内将会达到年产800万吨的水平。而根据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07年前,中国对甲醇的需求量为460万吨。

过剩了?不过我们可以出口创汇啊。那我们简单算算成本吧,国内除了少数五六家年产达30万吨以上的化工企业外,其余近200套甲醇装置基本都是合成氨联醇,规模小,成本高,目前国内甲醇生产成本最低也在每吨9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800元,一般水准也在1400元左右。而国外的生产成本最低可达每吨73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604元),就这样的水平,美国尚且关闭了部分甲醇生产装置,国际市场上这几年的甲醇到岸价最低110美元,最高180美元(吨价)。再者我们更毫无技术优势可言,关键技术和设备全靠引进,有什么优势和别人竞争?

当然,我们总不能让外国人卡脖子吧?何况君不见近来国际市场上甲醇需求量上升,甲醇价格也开始节节走高?那我们再来简单算算成本,以产品原料计算,天然气、油、煤的相对成本为100:140:150,眼下行情,新建一套年产40万吨的甲醇装置以天然气为原料投资大约在25亿,以煤为原料可能超过35亿,因国内原料状况,以煤为原料者居多数。生产成本大约不会低于每吨1100元,市场价格按近年的最高价2200元计,仅仅偿还30多亿的固定投资可能就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或者说,十年之内是还债期,谈不上盈利(这就需要国家给点政策了)。

那么,为什么各地还要趋之若骛,乐此不疲呢?有一个非常美妙的理由,就是所谓“甲醇代油”工程。即将甲醇可替代汽油作为燃料,或将甲醇(还有二甲醚)作为添加剂混在汽油中混烧。甲醇成了可以汽油的替代品,自然前景广阔。不过,这项实验性技术要具备可行性,大规模替代现有燃油尚待时日,何况这样的变化也不是可以根据某种可能性或可行性预测就可以预计的,还涉及其他的产业的互动,需要汽车业及相关制造业的相应改变。为一种“看起来很美”的可能性而鼓噪不己似乎言之过早了。至少就目前而言,“甲醇代油”和前几年的“煤变油”说法一样,还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而已。

小时候上政治课,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有所谓“经济危机”,也就是增长与消费的矛盾。那时候听老师说,资本家为了成本甚至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毁或者倾入大海。这么说来,今天我们正在重复别人,走一条有前车之鉴,本来应该有办法小心躲避的雷区。假如我们也一样有崩盘的那一天,增长同样难免会化作泡沫,变为乌有。

这里谈的是甲醇,不过一个行业下的一个项目而已。其实在当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五花八门,有多少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不停的往上递,然后各施手段,各显神通,走各种门道千方百计让项目能批下来。再接下来,上千亿的资金投进去了,支撑着GDP激增,展示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接下来又如何?完工之后,有的投闲置散了,有的倒闭破产了,有的苦苦支撑,近二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良好氛围之下,巨额国资的投入甚至连回报率较高的良性化发展企业都没有造就出很多。短期效应,面子工程,没有商业动机的无效投资,犹如黑洞吞噬了数不清的民脂民膏,经济发展、GDP增长,好像是在借新债还旧债,背负着雪球般增长的债务,犹如穿上了停不下脚步的红舞鞋,谁也不敢想象停下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有大笔钞票修大广场、盖摩天大楼、铺大草坪,可是却放着身边百万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市民、下岗职工置之不理,我们的机场过剩,地产过剩,我们有无数豪华的五星级宾馆,却有更多拥挤在简陋居室,甚至无家可归者。我们取之于民的,并未完全用之于民。所谓帝王好细腰,宫人多饥馑。如今不搞终身制了,官员在任便流行讲政绩,动辄炫耀宏观数字,发展的含义就演变成了“我在任期间干了多少大事”,至于离职之后呢,哪管他洪水滔天。所谓现代化不仅仅是由宏观经济数据堆砌出来的,确定社会生活的公正合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大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邓小平说过,乃是共同富裕。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都是大实话,确实是这么回事

坦率地讲,国内目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造出来的,代价是腐败、国有资产流失和政府赤字。如果算算这些帐的话,繁荣的实际成果是很值得怀疑的。

家园 请教 MP4 一些关于 Ethanol 的问题

Ethanol (CH3CH2OH)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用的很多。其即可作为燃油添加剂,也可以作为主要燃油(例如 E85)。由于Ethanol 属于可再生能源,在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我认为前景应当是不错的。也应当是属于国家扶持的战略性产业。不知道 MP4 对Ethanol 的评价如何?

对于重复生产投资。这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疾病。中国既然搞资本主义,当然避免不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美国也有。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不也非常说明问题么。

家园 我认识的一位地方政府官员说过这样的话

中央要我们服从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作为地方政府当然要服从,但中央既然要我们做出牺牲,放弃一些产业的投入,为什么相应的税收指标却一点不减少,没有产出,地方政府哪里来的税收上缴给国家啊!!?何况中央的产业政策年年翻新,去年和今年的就截然不同,难道中央的产业政策就一定正确么,不见得吧!?

家园 酒精?是不是成本高了些?

记得以前上本科时听老师讲酒精成本比汽油高,所以大力推广有困难.

家园 可能和具体国情有关吧.

美国是不是酒精生产的原料比较便宜?

家园 Ethanol并不能算完全可再生能源.

氢还差不多办,又不会产生CO2.

几种公认的可再生能源是风力,水力,太阳能,还有氢.

可惜为了获得这些能源,我们还需要消耗其他能源,丹麦的风力发电核能好,可惜风力不能维持全天工作,所以丹麦还有不少火力发电站来支持风力发电.

家园 说说燃料电池的趋势

风力,水力,太阳能,还有氢当然很好。不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的问题是携带的问题。

风力,水力和太阳能都不是能够到处带着走的。太阳能电池现在虽然做的不错。但是以前和 NASA 的一个搞太阳能电池的家伙谈,这家伙说太阳能电池最大的毛病倒还不在于阴天下雨而是面积。如果现在要用太阳能电池驱动一辆普通汽车还是很困难的。另外造价太高,造这么一部汽车大概要将近五百万美元。五百万美元对一颗卫星或一艘飞船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对汽车来说就太贵了。

氢燃料电池的优点当然很突出,没有污染,高效,最终生成物是水等等。但是氢的问题是其高爆性。储存和运输都不方便。用在汽车上危险性就更大。

所以现在的燃料电池的一个趋势是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国外各大公司例如三星、东芝等等已经开发出了用于笔记本的甲醇燃料电池。MP4 说国内大上甲醇,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将来甲醇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

但是甲醇也不是没毛病的。甲醇剧毒。如果不幸误饮、吸入蒸汽或是通过皮肤吸收轻的会造成失明,重的会导致死亡。(中国的假酒就是用甲醇做的,毒死毒瞎了不少人。)

燃料电池也可以用乙醇。现在的研究则是利用乙醇来产生氢气,再用氢气来驱动燃料电池。这样就兼有无毒,稳定,安全和高效的效果。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 Lanny Schmidt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下面是关于这项研究的新闻。

http://physicsweb.org/article/news/8/2/6

具体的原理介绍见下:

http://www.moea.state.mn.us/p2/forum/040315Lanny.pdf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

家园 对,氢的运输和储存是大问题.

听说吸氢材料的发展有希望解决这个难题.

家园 乙醇本身就是很好的吸氢材料

乙醇的分子式是 CH3─CH2─OH, 里面有六个氢原子。甲醇里只有四个。根据我引用的那个文章,他们现在可以分离出四个有效的氢原子,今后有望达到五个。

乙醇可以用麸皮,稻梗、玉米壳以及其他农作物下脚料粉碎后酿造。由于不是用来饮用,所以不需要经过提纯和去甲醇化(天然酿造乙醇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甲醇)。制造的成本并不是很高。

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向应当是不错的。

家园 很长见识。以前一直看到FUEL CELL总是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
家园 乱说几句,老兄指教。

自去年始,投资甲醇项目就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飓风,掀起了一轮眼下看来几乎疯狂的甲醇新建和扩建潮,目前各地的甲醇拟建项目已经超过了二十家,企业扩建或新增甲醇项目的也超过了二十家,假如其中80%以上建成投产,个人预计甲醇产量将至少增长600万吨,国内将会达到年产800万吨的水平。而根据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07年前,中国对甲醇的需求量为460万吨。

按预计,三年后甲醇的供需为800万对460万,老兄可能觉得这是极大的浪费,我倒觉得有过剩才会有竞争,才会有优胜劣汰。再说,这些项目那些该上,那些不该上?让市场说话是更好的办法。搞得好起楼,搞不好跳楼嘛。国内一些有竞争力的行业其实都是这麽过来的。以彩电为例,相当初国内有多少个彩电牌子?现在还剩几家?但现在地这几家哪个不是响当当地?

过剩了?不过我们可以出口创汇啊。那我们简单算算成本吧,国内除了少数五六家年产达30万吨以上的化工企业外,其余近200套甲醇装置基本都是合成氨联醇,规模小,成本高,目前国内甲醇生产成本最低也在每吨9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800元,一般水准也在1400元左右。而国外的生产成本最低可达每吨73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604元),就这样的水平,美国尚且关闭了部分甲醇生产装置,国际市场上这几年的甲醇到岸价最低110美元,最高180美元(吨价)。再者我们更毫无技术优势可言,关键技术和设备全靠引进,有什么优势和别人竞争?

关键技术和设备全靠引进的,恐怕并不仅仅是甲醇行业。当初的彩电是这样,现在的手机行业也是如此。我也曾怀疑,国内的手机厂商能挤进这个已被国际大厂瓜分的市场吗?现在他们不也活得挺好。不要低估国内厂商的生存力和创新力。

当然,我们总不能让外国人卡脖子吧?何况君不见近来国际市场上甲醇需求量上升,甲醇价格也开始节节走高?那我们再来简单算算成本,以产品原料计算,天然气、油、煤的相对成本为100:140:150,眼下行情,新建一套年产40万吨的甲醇装置以天然气为原料投资大约在25亿,以煤为原料可能超过35亿,因国内原料状况,以煤为原料者居多数。生产成本大约不会低于每吨1100元,市场价格按近年的最高价2200元计,仅仅偿还30多亿的固定投资可能就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或者说,十年之内是还债期,谈不上盈利(这就需要国家给点政策了)。

企业对价格和利率才是最敏感的。既然上这个项目,他们心中应该有数,如果实践证明他们是错的,那这样的企业跨掉也没什麽可惜的。

小时候上政治课,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有所谓“经济危机”,也就是增长与消费的矛盾。那时候听老师说,资本家为了成本甚至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毁或者倾入大海。这么说来,今天我们正在重复别人,走一条有前车之鉴,本来应该有办法小心躲避的雷区。假如我们也一样有崩盘的那一天,增长同样难免会化作泡沫,变为乌有。

马公当初的设想是很美妙,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至少现在是行不通的。比如,没有谁能告诉我们今年,明年或后年的甲醇需求是多少。

这里谈的是甲醇,不过一个行业下的一个项目而已。其实在当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五花八门,有多少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不停的往上递,然后各施手段,各显神通,走各种门道千方百计让项目能批下来。再接下来,上千亿的资金投进去了,支撑着GDP激增,展示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接下来又如何?完工之后,有的投闲置散了,有的倒闭破产了,有的苦苦支撑,近二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良好氛围之下,巨额国资的投入甚至连回报率较高的良性化发展企业都没有造就出很多。短期效应,面子工程,没有商业动机的无效投资,犹如黑洞吞噬了数不清的民脂民膏,经济发展、GDP增长,好像是在借新债还旧债,背负着雪球般增长的债务,犹如穿上了停不下脚步的红舞鞋,谁也不敢想象停下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经济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根据砖家的说法,中国所处的为重化工工业和装备工业阶段。按老兄所说,我猜甲醇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所以才会这麽热火朝天。按官方的说法,中国经济是局部过热。如果看一看经常被点名示众的行业,象钢材,汽车,能源等,都是市场需求在迅速增长的。要我说这是好事,说明中国企业对市场需求很敏感。我们好像没听说方便面或者彩电工业过热。

我们有大笔钞票修大广场、盖摩天大楼、铺大草坪,可是却放着身边百万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市民、下岗职工置之不理,我们的机场过剩,地产过剩,我们有无数豪华的五星级宾馆,却有更多拥挤在简陋居室,甚至无家可归者。我们取之于民的,并未完全用之于民。所谓帝王好细腰,宫人多饥馑。如今不搞终身制了,官员在任便流行讲政绩,动辄炫耀宏观数字,发展的含义就演变成了“我在任期间干了多少大事”,至于离职之后呢,哪管他洪水滔天。所谓现代化不仅仅是由宏观经济数据堆砌出来的,确定社会生活的公正合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大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邓小平说过,乃是共同富裕。

上文所谓经济过热,这是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而这一段讲的是贫富分化,是分配问题,和以上好像没什麽关系,不宜混为一谈。

家园 关键点是,投资的来源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投资主要来自私人。而在中国像这样的投资大多来自政府,也就是来自税收。这种差别就决定了在中国很多投资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变成了某些政府官员之追求效用最大化。用大家纳税人的钱来最大化某些官员的效用,难道这不是一个分配问题吗?

我觉得在中国谈什么市场投资规律,还为时尚早。

家园 一语中的!这才是中国经济的命门所在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空谈经济于事无补。

中国的后发劣势越来越显示出来了。

家园 一条腿走路岂能长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