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朱不是坏人,政治上也没什么问题 -- 大众河蟹

共:💬5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朱不是坏人,政治上也没什么问题

但就是指导思想不对,邓搞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引导群众的智慧,朱却上来给自己命名“经济沙皇”,中国人应该知道皇帝的独断有多大危害,更何况朱对现代经济也没什么理论和经验。

改造国企,本是场伟大的实验,但就是让他的独断给办砸了,这是他当总理最大的失误。

失误一,天真的认为,国企应该赚钱,赚大钱,提高生产率的办法就是让工人都回家。纯粹拎不清,国家赚钱是为了什么?给贪官们吗?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为赚钱让老百姓没饭吃,我们要这所谓的“高生产率”有什么用?(更何况,事实证明其赚钱的目的也达不到,大家都知道为什么)。

失误二,垃圾上市及债转股。股市的功能不想多说了。关于债转股,中国当时直到现在缺的是债市。企业负债率高虽然不好,但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运转正常 (CASH FLOW POSITIVE)。美国许多大企业负债率极高,象AMR,LMT,甚至GE,FNM,这些可都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公司,它们要想发新债,发新股,一定要先问问现有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同意。负债可以慢慢调整,等大家对企业有了信心,重新发债发股都可以,但这要市场说了算,不该“经济沙皇”说了算,一个交易充分的市场应该能代表所有交易者的利益。

债?徊幌蠊善保?是要还的(外加利息),这也决定了债权人比股东有优先权,甚至可以要求清盘。如果当年能创造一个象样的国企债市,银行一样能把包袱转给民间,但这样的交换就公平多了,作为国企的债权人,民间发言权要大多了(最不济吃利息),可以名正言顺地对企业进行监督,不象现在,花了高价换来个小股东。

谁都是事后诸葛亮,但问题是,既然没经验,为什么不做一下实验,象老邓弄“农村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甚至后来的“特区”,成功以后再推广,凭什么他朱脑袋一热就拍板,谁知道他是不是喝高了?

外国人投资美国从来都是买美国债?换虼蠊?司股票基金。可笑的是,在全世界一致看好中国的今天,却要到美国来买中国ADR。我们应该感谢朱公子,把中国公司卖到美国的时候,知道应该“低开高走”。

通宝推:伪爵爷,
家园 关于经济问题的一己之见

“改造国企,本是场伟大的实验,但就是让他的独断给办砸了,这是他当总理最大的失误。”

国企改造实际上从1984年城市改革就开始了,20年来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个人以为,朱的改革方案在1994-1996年期间李鹏任期上搞就好了,那时国内经济形式比较好。1998年,正是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作用在中国经济的时候,大量工人下岗对社会的经济压力太大了。

“失误一,天真的认为,国企应该赚钱,赚大钱,提高生产率的办法就是让工人都回家。纯粹拎不清,国家赚钱是为了什么?给贪官们吗?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为赚钱让老百姓没饭吃,我们要这所谓的“高生产率”有什么用?(更何况,事实证明其赚钱的目的也达不到,大家都知道为什么)。”

企业还是应该赚钱的,不然就不要搞了嘛。不能说上面可能有贪官,就不生产了,这是因噎废食的逻辑。

个人认为国企的问题主要是企业管理机制的落后和企业负担过重。冗余人员下岗是必须的。我曾做过松下北京显像管厂和国有显像管厂的比较调研。后者平均一个员工要养活1-2个

闲杂人员(包括退休,机关,后勤。。。),而前者基本没有什么闲杂人员,连退休基金都没有。后者要赚2-3倍的利润才能和前者打个平手,不精简人员怎么行?

另外,并不能说下岗就是不顾老百姓了。实际上是原来由国企照顾这些人,现在要减轻国企负担,而由社会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也就是说要有两条腿,一条是清理企业负担,另一条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财政还要支持的)。后一条建的太慢了!!上海两条都做的不错,但是个个例。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个正确的方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慢慢形成。美国和欧洲花了几十年完成社保制度,还一直再不断修正。但愿中国能够快些。

“关于债转股,中国当时直到现在缺的是债市。企业负债率高虽然不好,但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运转正常 (CASH FLOW POSITIVE)。美国许多大企业负债率极高,象AMR,LMT,甚至GE,FNM,这些可都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公司,它们要想发新债,发新股,一定要先问问现有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同意。负债可以慢慢调整,等大家对企业有了信心,重新发债发股都可以,但这要市场说了算,不该“经济沙皇”说了算,一个交易充分的市场应该能代表所有交易者的利益。”

市场的形成是要有条件的。国企的债务如果评级的话,通通是垃圾债券。交易对手实在是太少了。不过债券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从长期来看。据我所知,有关部门论证了多次,但近期不大可能实现。

“谁都是事后诸葛亮,但问题是,既然没经验,为什么不做一下实验,象老邓弄“农村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甚至后来的“特区”,成功以后再推广,凭什么他朱脑袋一热就拍板,谁知道他是不是喝高了?”

我同意,老朱的性子太急了,步子太快了,欲速不达。过于国企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做了试点的,在上海和东北一些城市分别做了半年的试点。上海比较成功,东北基本上是失败了。然后就全国开始了。个人认为这样做是有欠考虑的。一是试验时间太短了,象东北当时还看不出什么;二是上海的情况太特殊,不适于推广到全国。但当时国企对中央财政和国民经济的负担太大了,荒不择路,也是有的。

另外说一句关于试点的。据我所知,中央搞的试点并不少,农村联产承包是成功的,但大多数是失效的。这是一个机制问题。在一小区域内试点,所有优惠政策都用上了,人员管理都是最好的,通常容易成功,但推广到大范围,就。。。随它去了。 很有点象中国人做手艺,做一件产品,精益求精,产品精美,比什么德国日本都强。但一批量生产,质量就

江河日下。如何搞试点,确实是经济实践领域的一大课题。

家园 基本同意

1994-1996国企改造的机会窗口被错过了。

冗余人员下岗是不一定是必须的。美国有一种理论,这个世界只需要20%的人就够了,那剩下的80%的人都去领救济吗?正确的做法是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人民创造新的产业(象中国的色情产业,就很有创意,玩笑),慢慢分流夕阳产业,或新生企业代替“老年”企业,要让它安乐死,而不是一下扔进海里,在这期间国家的义务不只是社会保障,因为那没有最终解决问题。不要告诉我,中国没有事情可干了。

市场的形成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但不是一定要有什么条件的,垃圾债券也有价,市场活跃程度和政策有关,不开始交易,哪里来对手?

关于试点,农村联产承包是成功的,特区三来一补是成功的,正是这两项推动了中国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这还不够吗?试点并不要百发百中,但推广,一定是要是证明了的,不然很难回头。

另外,朱这个人对市场是极其不尊重的,市场不是婊子,想操就操的。

家园 最后的比喻很形象
家园 也顶一顶,朱当年的作法很有问题

现在中国经济又入瓶颈,需要的是智慧,人民群众的智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