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清明的那些花儿和蒸团(上) -- 大懒虫1号

共:💬47 🌺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清明的那些花儿和蒸团(上)

时值清明,貌似我与清明扫墓这个行为有隔离层,30多年来仅仅是在10岁还是什么时候闹着跟爷爷去扫过一次阿太(即爷爷的父母)的坟,记忆中那仅有的一次还是自始至终带着那种与扫坟行为不相符合的激动和兴奋。不过,那天也是与清明节不太符合的少见的大晴天。当然还有,我如愿以尝地捧着一大捧杜鹃花下山。。。。

虽没什么扫墓的经验,但是,清明节的两件事物根深蒂固地融入了我的血液中,一件是杜鹃花,一件是蒸团。这两件事物,基本上替代着我对清明节的感觉。当然,还有这个时节固有的纷纷细雨。

先说杜鹃花。

怎么说呢,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儿。而且,随便采摘。因为,这是习俗。

这首先得感谢我生长的小环境:依山傍水且有平原在前。这水,包括附近的大海及通往它的流经小城南面的称为江的大河,也包括小城护城河和城内的池塘和城内河,也包括在北面的山里的各种溪流,以及两座天然大水库经人工改良后提供自来水替代几百年来小城里的上百口大大小小的井水。 [自幼生长在这空气里都能掐出水来的得天独厚的环境里,我竟然不会游泳,原因无它,自从二堂伯的大儿子11岁的夏天在护城河游泳出事之后,家里禁止所有的小孩下水,其实不用禁止,当年幼小的我看到那个雪白的湿漉漉地背负在大堂伯的肩膀上的尸体之后,非常多年的时间内都不敢沿着河边走路。不过家里却没禁止我们上山,所以尽管是些小山,但是奠定了我善爬山的基础。]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只有湿漉漉的山,才能自然地孕育出缤纷的娇滴滴的鲜花。所以,当很多年后第一次到北方看到春天的干枯没有溪流缺乏饮用水的山里竟然开着一树一树一树的桃花梨花苹果花的时候,我没有如别人那般惊喜,而且觉得莫名的恐怖,这些花树让我觉得很鬼魅,在一个一个山头的陪衬下,活像祭奠在坟头前的花圈。。。。真的,这个感觉至今未变,在北方非常不喜欢去山里看鲜花盛开的果树,它们让我觉得它们把土里仅有的水都给吸为己用了。所以,每当在北方无雨的春天看到各路花儿在仅有的几个暖和的天气里竞相开放的时节,我尤其怀念家乡那湿漉漉的山和那娇艳得挂着水珠的花儿。

上山最动人的季节之一便是这杜鹃花满山遍野盛开的清明时节。

最早关于杜鹃花的记忆,是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坐在外婆家的靠窗的八仙桌上,那些从上海回来扫墓的亲戚们浑身冒着湿气地把从山上摘来的湿漉漉的杜鹃花放在我周围,于是,我相当于坐在花丛中。那些杜鹃花朵,有我当时的拳头那么大,许多层紧密包裹着盛开着,我们叫那样的花朵为“饭团团”,很形象的。。。。

外婆家的那些山上的花儿比我家北面那山上的花儿更为茂盛,这是我多年以后自己去采摘的时候体验到的。在自己家乡,每当这个季节,我会约上小伙伴,在放学后三五成群的去水库边上的山里,采摘杜鹃花,每次每个人在一个小时之内都能如愿以尝地抱回来一大捧。回到家后,把它们养在瓶子里,放在桌子上,整个房间都会春意盎然。要是妈妈不进来收拾屋子,等一个星期后花儿都谢得差不多了,她是不会发现的。(我妈虽然不禁止我们上山,但是也不喜欢我们去野地里野)

山里的花虽然多,但是还不是满山都是,毕竟我们去的路线都是很安全很熟悉的(就是山路很通畅的,离大路很近,从上面喊一声路上的大人都能听见的,坟啊之类的也很少的)。只是有一次,不知为什么,我们稍微改了一下平时很熟悉的路线,去了一座满山坡都是坟的山顶上,然后,我们全部昏倒了:整个宽敞的山脊从下到上,全部都是盛开的杜鹃花!数量简直就像人工种植般的(保证不是人工种植的,人工种植的观赏类的杜鹃花当时我家里也有,那跟我们那山上任意采摘的一人高的野生的杜鹃花树有极大的不同。)以后有几个春天,我们都去那里采摘。为什么会那么多呢?大概是因为山下全是坟,大家都不愿意上去的缘故了。我们的到来,解救了它们寂寞的自开自落的命运。呵呵~不过我家山上的那些杜鹃花,饭团团的不多,都是不同程度的粉红色单层花瓣。那层次不同的粉红色花瓣,以及它们的洁净的细致的花蕊,总能让我感觉到那来自内心的儿童般的柔软。

高中的时候学校处于一大片平地之中,周围无山,由于住校,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没什么机会去山里,只是,读高三的有一次下午,从家里回学校,几分钟后,车到了外婆家附近的那段山,刚好到了车站,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想也没想地就下了车,爬到路边的山上,惊奇地发觉,那才叫真正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花朵都是饭团团,就跟我小时候坐在外婆家的八仙桌上那般模样。那次我仅仅用了十几分钟,就抱着一捧体积比我上半身还壮观的杜鹃花等在路边的车站,那天我恰巧穿了一件草绿色的风衣(是我妹妹的),那模样,嘿嘿土就一个字~~吃晚饭前,我已经把杜鹃花分放在几个宿舍中(其他宿舍是从窗户里放进去的),并把其中的小一半放在了教室的讲台上,那盆经常只有我记得去给它浇水的长得很疯狂的挂兰旁边。第二天,那瓶放在我们那高三古老的木结构的地板底下还有老鼠在跑窜的教室里的杜鹃花,几乎让每一个进教室的老师和同学发出了一声惊喜的呼声:哇!

想了想,那也是我最后一次采摘杜鹃花,献给我那个上半年全是雨天的不用出操也无处逃遁的成天在教室食堂和宿舍周旋的高三同学的一个小小礼物。不过除了仅有的几个同学,大多数人若是还能记得那些花儿的话,应该至今都不知道那是我放的,包括在几个女生宿舍里的那些。

。。。。。

续尾:听说这几年家乡的山都改良了,就是砍了自然的植物,改为种植观赏植物了,当然是经济原因使然。山不是那些山了,花还能是那些花吗。。。。。默哀。

接着说那著名的蒸团,抗铁牛。。。

特别补充说明:我们那边山上野生的杜鹃花,我们叫柴白浆花,很土的一个名字,不过从大意也可以知道,那花的枝干可以用来当柴火烧的。花朵是不同的红色,非常浅的话,就几乎是白色的了,每株长颜色不同的花朵,有的一株长不同颜色的,花朵是可以吃的,不过说是吃多了要出鼻血的。本人很少吃花朵,也从来没流过鼻血。叶子也是绿得很翠的那种,春天最鲜嫩的那种绿色,就如柳树头一批的绿色,其实,光是养那叶子,也很好看的,有的时候花朵落了,我就光养着叶子。粉红的花朵自然地分布在不稀疏也不浓密的嫩绿的叶子之间,亭亭玉立地长在野山中,这里一株那里一簇地自然分散着,非常非常清新美丽,有的时候一回头看到一株站在各种植物之间的杜鹃花,忍不住会发出一声惊叹,惊艳的叹声。盛开的桃花和樱花,跟它比起来,显得太浓密太假太做作了(换词,改为太浓密太闹腾太华丽了),我从来不觉得桃花或樱花好看,也许跟我从小就接受那野生的柴白浆花的缘故吧,先入为主且根深蒂固了。

很遗憾,没有照片。也许,以后要弄到照片,得到那没被开发利用的深山里去寻找了。

补充:江南有山的一带(比如台州)也有不少地方有野杜鹃花的,欢迎相关河友配图。而且,几年前我记得从一个资料里获知杜鹃花的品种还是花色吧有几千种,印象中似乎贵州一带比较多。。。

关键词(Tags): #杜鹃花#清明节#老掉牙的故事
家园 花懒虫
家园 【原创】清明的那些花儿和蒸团(下)

抗铁牛,接着说蒸团这个极有宁波乡土气息的食品。

清明节除了上山扫墓的时候可以随意采摘杜鹃花,还有一件东西是通常带的,那就是清明扫墓时候带的青蒸团黄蒸团。扫墓时候带蒸团,一是当祭品,二是当点心吃,因为坟墓一般在山里,有的还比较远,去扫的话一般天刚亮就出发了,扫完也就饿了,吃个蒸团正合适。

而蒸团这个东西从原材料这点,也注定其与清明节密切相关。虽然黄蒸团在别的季节也可以应需要而做,而青蒸团,则只在清明前后才能做。因为,青这个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只有在清明前后才生长。

蒸团做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而且相当传统。因此,现在做得少了,小时候,家里都还是每年必做的。即使自家忙不过来,也跟别人家凑一起做。

昨天在好友家帮忙一起包饺子,这是我有经验(大学里有过两次集体包饺子活动)以来大概第3次包饺子,看着我包得那歪歪扭扭的饺子和好友的父母包的那又快又好看的饺子,很有感慨。这就详细说一说蒸团的做法吧!

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原材料是米粉、松花粉、做馅儿的糖等。

米粉是先蒸熟了,用专门的那种蒸笼蒸的,闻起来特别香。

然后呢,需要拿到石臼里甩。那可是体力活儿,非男人不可。当然,少数猛女也可。青蒸团的话,那就需要提前到山里去采摘“青”或“岩青”这种野生植物,我们叫“逮青”,摘回来后,洗干净,过滚水,然后大概是捣烂了,与蒸熟的米粉一直在石臼里甩。具体程序我想不起来了,反正最后它俩融为一体,看不出哪里是米粉那里是青,总之是青色的了,青的味道很好闻,也很独特,青长得有点像茼蒿,味道也有一些像,但是绝对不是同一种植物,我们那里的青貌似别无它用,专用来做蒸团的。黄蒸团,由于是米色的,只有米的味道,根本比不过青蒸团。(以前上海南京路上食品店里能经常看到的1元1个的青团跟我们那个青蒸团不是一个东东,上海的青团的绿色是蔬菜汁的,而且看着太绿了,跟有毒似的呵呵叫绿团才对~)

然后是馅子。馅子是在大锅里提前熬好的。基本材料有黄糖和陈皮,其他应该还有多种材料,反正,我记得我奶奶熬的馅子,熟的时候,香气能在大门口都能闻得清清楚楚,我们都在小姑的带领下偷着用碗盛着吃。。。。

接着就是大家一起包蒸团。有专门的模具,木头做的,刻有花纹,由于我家有木匠,所以有这道具,通过那些花纹,也能认出自家的蒸团来。把馅子包进蒸熟甩烂的分成一样大小的米粉团里(早已不是米粉了)后,在松花粉里滚一下,松花粉是从山上的松树开花的季节采取的花粉,然后再放到模具里,按平,拍到板上。这样,一个一面有花纹,另一面平的,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蒸团就算做好了。(也有其他大小的,不过一般就这个大小。)

还有同时做一些没有馅的菱形的,叫。。(纯粹土话,字没法打出来),一般用青蒸团的材料做的,用黄蒸团的材料做,那是不好吃的,一般不做。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馅子做得不够,或者本来算好够了的,结果由于被偷吃而不够了的情况下,呵呵~

做好后的蒸团一般都晾在竹子制作的专门用来晾食物(比如刚弄好的熟的软的番薯干、年糕什么的)的道具上,长度宽度跟一般的一扇门差不多,在农村每家都有几张的。晾干后,可以垒起来保存了。青蒸团保持比较长的时间的软和,冷的吃起来也蛮好吃的。黄蒸团则很快就硬了,需要蒸热了吃。蒸团煨着吃也很香。

青蒸团,我是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现在的记忆中,也算是最好吃的米制食物。只是没想到,其他地方居然没有。现在,家里基本也不会那么去做了,首先是石臼基本是不用的了,我家由于有石匠,所以,还有这古老的工具,但是印象中,最后一次使用,那也是8岁以前了。后来即使用的话,也只借用使用频率最高的那家。我家反正是少说也有20年没做过蒸团了,估计以后也不会做的了。因为后来我们村有家点心店,每年清明节就卖这个,所以,导致很多人家后来都不做了,直接买了,由于是手工做出来的,所以,即使是买来的,也是很好吃的。有一年清明我回家,我娘给我买了很多,用箱子装起来,带给同事尝,都说没见过、真好吃。

只是,很怀念小时候,一家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忙碌碌分工合作做蒸团,我们小孩子在快乐地奔来跑去像一群小老鼠似的偷馅子吃的情景。。。。。。。再也不会有了。

全文完

(P。S。月色妹子若能搞到图片拍一下青蒸团的模样,那是再好不过了,呵呵~~)

很久很久没在文化百家发帖子了。识字的大懒虫同学到此一游,特此留念。

家园 要求上照片
家园 大懒虫又来骗花,这回还要一对的
家园 骗?4月1日过去了呀,

这是清明节,

摆明是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地

[MOVE]采花嘛~~~[/MOVE]

反思:你送的花儿有我那杜鹃花儿好看么????

嘿嘿!

家园 只顾骗花,连杜鹃花的片片都懒得贴一个
家园 看我主题帖最后的刚刚写的补充说明,呵呵发挥想象力吧~~
家园 你的懒惰还能促进我们的想象能力,倒是考虑得周到
家园 有馅儿!

青团子里还包硬币?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还有同时做一些没有馅的菱形的,叫。。(纯粹土话,字没法打出来),
拼音??拼音!!!

家园 呵呵,野杜鹃在台州到处都是,

不用到深山,我们叫柴爿花。红的为主,也有紫色的。如果一座山给山火烧过,没了大树遮盖,第二、三年就会长出满山满坡的来。

我们也吃青团,那草本是长在田埂的,上周去山里,竟看到一个田里长得满地都是,二个老太婆采了一大箩。

宁波靠近平原了,山中的风情不浓,到台州温州来,能园你童年之梦。

家园 神往!
家园 呵呵太好了!你帮我配图吧?!

保证让你收获很多河里的花儿

温州很多年前去过一次,从宁波坐汽车要5个多小时,现在应该快点了吧,都是山路,估计快也快不了多少。。。但是显然比海路快,据说解放前我家族每年都要派代表去温州马什么山祭祖,走的都是海路,祭完后换一船碗回来,分给这边的子孙,而且延续了五六百年,简直难以想象。。。。

台州没去过,感觉上风俗饮食甚至语言方面都比温州更接近宁波,说实话,温州的饮食给我的感觉真的很不怎么样。。。以后有机会一定去台州!

PS,照片包括:各种颜色和式样的自然开着的柴爿花的,包括它们的个体照和集体照,采摘完后的形象照(这个一般女孩子喜欢采摘,男的很罕见,嘿嘿~),还有青的样子,青团的样子。。。如果照片丰富,建议你另开帖子换花儿~~

家园 是啊是啊,对某些人来说习以为常的,对其他人来说,却是神往的。。

有机会你在河里纠集一个团伙在春天梅雨没来的季节去台州玩儿吧~~

家园 能用拼音打出来的话我就可以打出字来然后说音近就可以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拼音字母系统里没有那些发音。。。。这,就是方言的独特之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