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宋祖英的繁体字提案,让我感到好笑。 -- 东西

共:💬66 🌺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宋祖英的繁体字提案,让我感到好笑。

尤其是那些鼓吹简体字是错误的,要“废除简体,恢复繁体”的人,声称“繁体字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简体字看论语很困难,莫名其妙的两个字就简化成一个字了。

我觉得,真晕。但是他们还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感觉很荒唐,但真反驳他们还不好反驳。

家园 去新语丝看看方大肘子的反驳

他一向观点犀利,论据有力。

外链出处

家园 宋祖英?她认得很多“正体字”么?

先承认我的确损,然后说:学音乐的,我印象里能把简体字认个八九不离十的也不多吧。

我那个初中音乐老师,苏武牧羊这么唱的:

心存汉社稷,毛落犹未还……

人家苏武是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我是坐在课堂听老师歌声入耳心痛酸。

家园 想读论语,好啊,先学篆书吧

还不是始皇帝统一过的小篆,估计得是大篆鲁国版吧。而且还得学会读。

恩,这样小孩子们读完小学大概就够进社科院了。呓~~~~~~~~~~~~~~~~~

家园 可是,

很多港台的人老是说简体字是杜撰出来的,什么没有意蕴,没有内涵,表达的东西少之类的。

好像他们用繁体字的有一种优越感。

家园 大概是听谁说过那么一句就拿来做提案了

她不如说点自己真懂的事,比如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声乐教育之类的。

家园 学简识繁

小时候,学的是简体字。抱着家里旧版的"说岳全传" 和"水浒",也就无师自通地看懂了繁体字。当然,写起来还是有困难。

我们中文学校提倡的是“学简识繁”,在海外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家园 这个这个

难道不是心存汉社稷,mao2落犹未还么

旄字难道不念毛么?

家园 哦,我查了一下,你和她是对的,我错了

我一直觉得苏武拿的那个东西叫做旌节,下面是个“生”。也有些书里也这么写,但是我和那些书都错了。

“旌”(jing1)就是旗子的意思,苏武拿的那个东西没有旗子,只有牛尾巴毛,其实是“旄”节,读mao2,古文里旄和旌分得很清楚,旄就是牛尾巴毛。

另外有个词叫做“旄旌”,意思就是用毛装饰的旗帜。

汗,错了这么多年,还自以为是,大惭。多谢您指出!

家园 孔乙己会四种茴的写法,也有优越感。
家园 这种论调哪里来的? 台湾(可能还有海外一些地方)来的

因为他们心里知道自己已经不能代表中国了,但是为了生存又必需标榜自己是"正朔",所以会不遗余力地在一切有可能证明这种正统性的地方作文章.几十年下来攒的东西当然不少了.

很多人都说他们那里保存了传统文化,"比中国更中国",在我看来,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失其神,存其形而已.现在果然连四不像的"本土文化"都干不过了.

家园 学简识繁 这个建议不错

我记得在小学时好像是这么要求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写字课。

原来小学时写字课就是写毛笔字。我觉得学繁体字可以和学写毛笔字相结合。

家园 要我说,这个提案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由宋祖英提出来

家园 这么说的港台人都是些

没文化的XX,不要理会他们。汉字自创造出来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简化进程中,这个进程的推动有自觉的——如秦推广隶书;也有自发的——比如“杨”这个字。沿海有个地方(泉州?记不清了)曾经发掘出过一个北宋石锚,上书一个“杨”字——注意是“杨”,而不是“楊”。如此种种,充分说明汉字简化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两千年来,上至秦始皇,下至宋庶人,人同此心。共产党以强力手段推行汉字简化,居功阙伟,具体在技术上或可商榷,但历史功绩绝不容歪曲抹杀。

这番言辞,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大义凛然地公开宣示,让那些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们守着他们祖上的余唾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去吧。

家园 【原创】牦牛的尾巴

过去是用来作为使节的标志。这有什么来历?

父亲四川当兵,藏区(阿坝)藏族士兵带了很多牦牛尾巴来。

牦牛分布在四川西部、青海、西藏、新疆高寒地区,这牦牛尾巴从哪里来的呢?

另张骞在匈奴10年,持汉节不失,但毛都掉光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