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再见,六十年代!---重温《光荣与梦想》(一) -- 梁子

共:💬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再见,六十年代!---重温《光荣与梦想》(一)

作家兼记者出身的曼切斯特以长达近2000页的《光荣与梦想》给美国上个世纪的四十年画了个像,他借这个人间喜剧式的宏大文本,成为他那个时代的巴尔扎克。历史在细节中。人们惊叹于曼切斯特的蛮力,他象个超级搜索引擎,将社会变迁中发生的一切搜集起来,再抽丝拨茧般抖落出来,而且一抖落就是2000页。

当初作为反面教材出版的这四大本,却“意外”地教会了一代中国传媒人如何新闻写作。之前,有报社甚至将之列为编辑部的必读书之一。曼切斯特的语式和写作角度招来一批模仿者。比如,在曼氏有关时代英雄的盘点,“自由主义的时代英雄,在三十年代是愤怒的青年工人,四十年代是美国大兵,五十年代是被母亲误解的青年人……”,被我们《变化》的作者直接转化为对民族主义的盘点,“民族主义不同年代代表不同含义,民族英雄也拥有不同身份: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颠覆满清的海外留学生;30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40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50年代是抗击美国的志愿军;60年代是红卫兵;70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80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90年代是中国可以说不的的几个年轻人……”。于是,惹得出版社以再版的方式再一次向威廉?曼切斯特致敬。

在这个速读时代,我们习惯于读图和读题。我怀疑新的小记小编们是否有耐心将这2000页纯文本的东西读完――毕竟,那是在遥远的上个世纪、发生在别国的事情。所以,按网络化阅读方式,我们跳到该纪实最能引起兴趣的部分――我推荐第四册即关于六十年代青年文化部分。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年轻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声音。六十年代青春已“形成为一种崇拜对象,人们立意加以延长、享受它,而且从商业上空前地加以迎合。……青年们看来在马上得到满足这样的哲学的指导下扶养成长。”。青春期有的是幻想,是崇拜,是适合幻想和崇拜生长的年龄。1960年,14至24岁的美国人达到2700万,1969年这样年龄的人达到4000万,只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集中到某一件事上去,就马上会形成风行一时的风潮。其代表就是伍德斯多克音乐节(1969年)。“如果他们集体怀旧,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跟着怀旧,如1971年的怀旧风。”

青年文化形成的关键是所谓社会认同感,social identity,即我们是一群人,我们很重要,我们要表达,我们要改变世界。比如,法国68年“五月风暴”愤青们,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压迫。比如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式的怀疑及迷茫者,这种情绪在《毕业生》中被达斯汀?霍夫曼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再如,两个年轻人不经意的一个念头,引发了伍德斯多克40万乐迷的狂欢――以后的各类版本再也未能达到它创下的这个高峰。

历史往往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加以重演。威廉?曼切斯特所叙述的历程正在中国发生。阅读这部分时我们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中国现时的青年人不是4000万,而是它的十倍。六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正为解救地球上三分之二受苦人忙活着,王小波们正蹲在中缅边境上犹豫:去,还是不去?这种哈姆雷特式的提问使一些人退却,另一些人则奋勇向前,一去就是不归途――这种切?格瓦拉精神甚至激励着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都市愤青们。

传媒给了六十年代生人一个特指,即所谓“六八”代――在六十年代生,在八十年代受青春期教育。有精英杂志将之宣扬为一群“社会精英”。他们在八十年代喊出了变革之声,在九十年代对帝国主义“说不”。只是在商品经济利器的冲击下,这种理想主义马上被务实的享乐主义替代。喊出“一无所有”的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他们小腹隆起,成了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初的反叛者如今成了被反叛的对象――正如六十年代热读《滚石》的美国青年现在成了当红公司的CEO。面对新一茬挑战者的叫骂声中,他们开始怀旧。在一个急行军式的上升社会中,这种怀旧显得是如此不合时宜。但这种怀旧的确有它的现实基础。这种情绪甚至感染了七十年代生人。

我们且听崔健在《混子》怎么唱的:“前几年你穷的时候/还挺有理想的/你过去的理想如今变成工具了/新的时代到了/再也没人闹了/你说所有人的理想已被时代冲掉了……”。有人说九十年代的中国人变聪明了,人们不再做傻事了,人们发现了最实在的东西――钱。就象崔健在另一首歌《春节》中所说,“老老实实地挣钱/这是光明的前途/搞好那人际关系/这是安全的后路”。考托福和GRE的热情胜过上街作秀。成功主义成为整个国民的意识形态。而这个过程,与《光荣与梦想》描述的竟如此相似。

美国六十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相似的,除了摇滚乐和青年运动,还有汽车时代的来临,并伴随城市居住的郊区化。以及观光旅游的盛行,它现已成为中国中产阶级典型的周末度假方式。而当初的嬉皮士如今变种为波波族。这种六十年代以大麻、性自由为旗帜的作派被一股脑地被延续下来。只是表现方式有所变异罢了。嬉皮士当然有其警世意义,提醒人们对强迫消费、被动接受和极端物质主义的警惕。还有,曼氏在书中尽述的色情文化的泛滥,“一个小老太太要爬过一大堆色情杂志才能够到一本‘厨房与园艺’之类的读物”,如今你在街头和网上不是随处可见?

曼氏对“垮掉一代”代表人物金斯伯格的同性恋秀写道,“充其量只不过是有几个浪漫派诗人,他们要躲开流行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自称是真正的美国人,那倒是真的。他们只不过是要求与大多数人分开,他们所宣传的不过是由来已久的波希米式的生活而已……”。根本无须给他们加什么神圣的光环。这种清晰的社会学洞察在书中随处可见。

今天再读威廉?曼切斯特的意义似乎在于,向六十年代和它所代表的一切说拜拜。新生代的青年人更生猛、更放肆,更堕落、也更幸福。只是,我们什么时候会产生一个威廉?曼切斯特?

新京报特约书评人 肖锋

家园 忍不住要掏出俺的手枪

这本书的初版是黄色的封面,厚厚四大册,但份量很轻,“草纸”印的。初版似乎是1980年。

俺妈给俺办了个图书证,谁知道办错了,不是少儿部而是成年部,年纪是17岁。俺头次进图书馆借书,还没柜台高,里面人大惊,说你会有17岁?俺无言以对,幸好里面有一个俺幼儿园时的老师在,于是俺开始了借书生涯。

在翻目录卡时,经常看到《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但俺没兴趣读四大本的大部头,只想看看《一千零一夜》类的童话,没成想还书时,俺的幼儿园老师大惊,说你怎么借这种黄色书?俺只好借《光荣与梦想》了,一看不能罢,再二再三,到前年吧,看过可能有五、六遍。俺上了大学后,去买了一套,不是草纸内部版了,标题也倒了过来,变成《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如今和“机遇与挑战”一样,都成为大陆纸媒上的陈词滥调了,看来就是拜这本书所赐,以至现在看见这个词,就忍不住要掏出俺的手枪。

家园 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用烂的词还真有不少,

文化底蕴,

含金量,

亮点,

.

.

.

.

三个代表

掏枪啊,为它们送行!

^O^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