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浸染在柴米油盐里的近代法家故地 -- 梁子

共:💬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浸染在柴米油盐里的近代法家故地

在一个风沙满天的下午,记者去金井胡同寻访沈家本故居。胡同口正坐着三四位老人,于是走上前询问:此地有没有住过一个名人叫沈家本,他们都摇头:住了50多年也没听人说起过。

拐进金井胡同的一个小豁口,故居的木门已经褪尽了铅华,素面迎客,只有门楣上还留着一块颜色暗淡的彩绘。行色匆匆的路人经过这里,扫一眼门边堆放的杂物,眼光在墙上那块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作片刻停留,自言自语地问答一番:“沈家本,是谁?”

沈家本,字子??,清末著名的法学家,藏书家。他主持修订了《大清新刑律》,结束了中国法律几千年来“刑民不分”的历史。取消了“凌迟”、“枭首”等酷刑;呼吁禁止买卖人口;建立了从初级、地方、高级到最高级的四级审判制度;创立了法律学堂和法律速成班,把律师作为一种行业首次引进了中国。

对于任何一个有法律学背景的人来说,沈家本都是开山鼻祖,宗师级的人物。但在民间,在宣南这片藏龙卧虎的土地上,他的名字却极少被提及,这一处故居已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浸染里过了60多年。

故居的前身是吴兴会馆

故居的院子里还有几块当年的石板,但踏着石板,已经寻不到当年的路径。每一重院子中都加盖了几组小房,沿着两排房子间的窄道挤进去,擦着盆盆罐罐,几经曲折,以为终于会柳暗花明,没想到路的尽头不过是半间无人居住的老屋,木刻窗棂上挂着沾满灰尘的蜘蛛网。前前后后转了两圈,如进八卦阵,没办法把这满院支离破碎的故事重新拼凑起来。无奈,只好和摄影记者登高一望,爬上了屋顶。

屋顶的飞檐不再完整,但四合院的布局却还能看得分明。围墙之内,只在偏西的位置上建了一进小院,与之并列的是沈氏的藏书楼―――枕碧楼。院后的一排小房中伸出一株皂角树,这种树在北方很少见,落叶后的枝杈像一把大伞的伞骨。许多干透了的皂荚挂在枝头,随风摇晃,合奏般地发出“沙沙”声。据说当年院子里除了荷花桃李之外,还有一棵紫藤,夏天,可以在藤架下摇扇乘凉。

这些花果满园的布置,这株系出南国的皂角树和这青瓦灰墙显然京味不足,而是带一些江南特点。据了解,此处以前是吴兴会馆,清朝中叶,也曾门庭若市,聚集过江浙商贾。至今,北京档案馆里还收藏着当年吴兴会馆的收支账簿。到了清末,江浙来人大多转向了其他的会馆,像浙江会馆,这座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吴兴会馆日渐衰落。

木质的枕碧楼被砖墙包围

“庚子之乱”之后,当了几年保定知府的沈家本随光绪、慈禧一道回到北京,买下了破败的吴兴会馆作为宅院。之所以选择这个小院子,据说是因为沈家本一向两袖清风,为官多年却没攒下多少积蓄。

就在这小院里,在这皂角树的树阴下,沈氏的事业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先是1901年主持刑部工作,1902年又和当时的驻美大使伍廷芳一起,被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对《大清律》作了全面的修正和补充。25岁就进入刑部的沈家本一直希望能走法律强国之路,终于有机会一展宏图,此时,他已过花甲之年了。

1911年(宣统三年),重修后的《大清新刑律》在经历了种种“礼法”争论之后,终于上谕颁布。一年之后,清朝倾覆,溥仪退位,沈家本以司法大臣的身份参加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典礼,冲着溥仪三鞠躬,告别了这位旧日的君主,告别了宦海沉浮,躲进金井胡同1号,关上枕碧楼的门开始著书立说、整理古籍。

久闻枕碧楼之名,没想到在院中看到的却是一座普通的二层小砖楼。

转到楼后,踏上吱吱嘎嘎的木楼梯,才相信楼里可能另有乾坤。进了二楼的书房发现小楼本是砖木结构。听住户讲,1976年地震的时候,政府担心这座七十几岁高龄的老建筑受不了震动会倒塌,就在楼外包裹了一层砖墙加固。

沈家本最后岁月是安详而平静的,他在小园二十四首中写下了许多颇有出世意味的诗句,“小楼藏得书千卷,闲里光阴相对酬。”尽管引进了日本的法律,对西学持相当开放的态度,沈家本所走的终归是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出则仕,退则文章千古。

家园 小楼藏得书千卷,闲里光阴相对酬.

精神超越时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