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答6119W:西西河边谈哲学。 -- 厚积薄发

共:💬32 🌺1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答6119W:西西河边谈哲学。

这是一个回答河友的帖子6119W:请教关于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因为较长,所以单独发一贴。

#########################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一度迷恋哲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说哲学是智慧的凝结,懂了哲学就懂得了一切。可是我读过几本哲学书之后,却感到很茫然,并没有茅塞顿开,变得聪明的感觉。

上了大学之后,开始看一本大厚书,<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可是也看得很无聊,觉得枯燥无味。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没看完,最后毕业甩卖的时候卖给师妹了。

大学的时候课业很繁重,我的基础并不好,所以渐渐就忘记了哲学,一门心思开始钻研学业。我学的是数学,经常遇到一些很优美的定理。它们陈述的往往是很令人惊讶的事情,例如 (N-1)!+1 能够被 N 整除当且仅当 N 是素数。这些优美而又令人吃惊的定理往往有一个不平凡的证明,构思往往很精巧,以至于我觉得匪夷所思。一开始我试图从哲学上想清楚这些定理和它们的证明是如何来的。主要思路是辩证法。具体如何,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种思路是错误的--我总是不停地发现那些漂亮的证明们常常来自于我已经努力构造好的哲学圈子之外。用个比喻:当我以为我已经把所有的羊都放进圈里,正准备关门的时候,总有羊又出现在门口。

真正让我体会到如何学习数学的,是一次我一个很聪明的同学教我如何证明积分[1->无穷 (sinx/x)dx]收敛。他说,“你看,如果我们只对1/x作积分的话,积分是发散的,因为1/x 的反导数是logx。可是一旦加入 sinx的话,情况就变了,因为sinx时正时负,所以函数图像下的面积时正时负,可以互相抵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证明这种互相抵消后得到的净面积是一个有限的数。”顺着这条思路,我用义普斯隆-德尔塔(没法敲希腊文)语言严格的证明了这种直观。后来上习题课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更巧妙的方法:作分部积分,-sinx/x dx = dcosx/x = cosx/x-dx/x^2。这样作的好处是1/x变成了1/x^2,而后者在无穷区域上是收敛的。

这件事对我人生影响很大。(不要笑俺土。俺从小学,初中,高中,上的都是烂校,从来没有人给我系统地讲过如何解题。)我初步体会到没有包治百病的哲学方法,有的只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关键诀窍,对症下药。从这件事上,我也体会到毛主席的实践论说的道理,“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再后来,我学习的数学理论越来越深入,抽象。有的时候,觉得怎么可能有人构造出如此精致的理论来?可是一个师兄告诉我,庞加莱在代数拓扑上作出突破性贡献的时候,拓扑学的好多基础性的东西都没有被人完全奠定好,指引他的是对拓扑学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很多东西在现代已经被整理的很好了,可是它们在科学史中的来龙去脉也往往被抹掉了。就像一座漂亮的大楼,建好后脚手架都被拆掉,我们自然就看不到它们是如何自然地在科学的发展中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被整理成理论的了。在数学家中流传着一句老话:“一个技巧变成了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变成了一个理论。”科学史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破除笼罩在艰深的理论上的神秘面纱,可以破除关于科学家们的种种神话。无论他们是如何的伟大,天才也是有迹可寻的(参见丘成桐的演讲,<我的数学之路>,其中尤其提到青少年时代他父亲谈论哲学对他后来的巨大影响。)我个人的体会,哲学就蕴含在人类的历史之中,尤其是科学的历史之中。

在大学第三年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了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系列的两本书,<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自然哲学>,<十八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自然哲学>。这两本书对于现代科学的起源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切身地体会到了科学史是对现代科学的抽象性最好的解毒药。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细节:西班牙的王室想要在一座山的山顶上建立一座宫殿,需要相应的供水系统。工程师们为此设计了相应的管道设施。可是当时的冶炼技术还不能大规模冶炼强度很高的钢材,只能用青铜管道。但青铜的强度不够,水管很容易就破裂了。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导致了整个工程计划的失败。在我后来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的时候,这个细节总是在提醒我,看上去很美的社会改造构想是否已经真的在细节上成熟了?所以如果一定要和人谈论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的话,我一定会先和贩夫走卒,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聊天。聊聊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聊聊他们对参与社会改造有何见解,聊聊他们自己是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否能够理性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对科学史的了解,使我体会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份量。也让我体会到文史哲不可分家,文理科不可分家。哲学对于我来讲,就是每天的实践,然后不断的在理论上总结,再从实践中修正,再总结。。。如此循环,永不停息。

现在我已经离开学术界在公司里工作了,干的是和研发有关。工作其实也是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辨证法可以让我避开死胡同,比较快的抓住问题的本质。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是最有说服力的了,可惜出于公司保密的缘故,只好以后再找机会了。

哲学有很多方方面面,我见识浅薄,不可能在一片短文里有什么精辟的见解。以后有时间的话,再专门写吧。

这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些学习哲学的点滴体会。很多哲学的道理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可惜我现在的水平不足以把道理讲清楚。但有一点我是毫无疑问的,对于没有做过什么实事就坐而论道的“哲学家”,我是懒得跟他搭理的。

最后列几本对我颇有影响的书吧。不一定要马上读,当你感到你的心与它们契合的时候,时机才成熟。这些书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不读也可以,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想到哪,列到哪。

歌德的<浮士德>。这是我十七岁那一年读的。当时没感觉,现在回过头来,才发现它对我的影响最深。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我前面说过我读得味如嚼蜡。但年纪渐长,对社会方方面面看得更多的时候,才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我们中国想要走向复兴的这个关口上。人类不同社会的很多东西是共通的,有些历史阶段也是绕不过去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走得快一点,避免一些已知的错误而已。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自然哲学>,<十八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自然哲学>。前文已有描述,在此略过。

Spivak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l geometry, volume 1> 前言,关于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陈省身<微分几何讲义>。前者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微分几何,后者则是我所说的“整理过的,精炼而又令人生畏的现代著述。”另外伍鸿熙的<黎曼几何初步>的前言非常精彩,是一篇很好的关于科学哲学的文章,可以一读。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任何热爱智慧的人都会拿起来就放不下。如果你有一颗八卦的心也可以,就把它作为古人的八卦来看吧。河里已经有人开始写读书笔记了:沉静的悲哀:读书笔记《世界哲学史》,去看看吧,也帮忙催催,俺也等着下文呢。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可以看看西方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曾经犯过什么样的荒谬错误。可以启发我们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走过的弯路。

波利亚的<如何解题>。这本书凡是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的人皆可阅读。我一直把它作为一本关于“实用哲学”的书来读。“实用哲学”不就是要给我们指出方向,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很多大的哲学道理其实都包含在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之中。

最后我必须说,这个帖子并不是在谈论哲学作为一种理论,而是谈论哲学作为一种人生体验,谈论它如何启发我举一反三,用从一个地方学到的经验智慧去解决其它领域的问题,帮助我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有些跑题,还请见谅。夜已深,回忆过去又容易让人感伤,所以就算是西西河边的一次漫谈哲学吧。

关键词(Tags): #哲学元宝推荐:游识猷,懒厨, 通宝推:蜜饯,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厚积薄发兄的好文, 我也来说两句

6119和厚积薄发兄的文章都看了,有点感触,就来说几句,浅陋之处,大家海涵.

我在想,如果我把这种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问题拿去问我导师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痛骂:你到底有没有入门?有没有受过科班训练?还有一种可能,导师沉思一会儿,然后给我念叨几个可能的理路,然后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最后结论是:这个问题,肯定不是科学哲学就能完全概括的.最后出了老师的门,我多了些糊涂.答案依然没有.

如果要我来说,我想最本格派的说法,肯定要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入手.如果不追求严谨,大概可以这样描述三次转向:从原初的蒙混到苏格拉底(实际上是柏拉图)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根本?这是第一次.然后第二次是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官方的解释是转向人的主体性.第三次有人说是康德的先验论,有人说是语言哲学.个人因为作后者多一些,姑且就认为是后面这种把.

按照网上吵架的思路,这个哲学的三次转向大概如此:甲:世界真奇妙啊!乙:呸!你知道世界是啥样子?甲:世界是一些概念啊啥的组成的(第一次转向).乙:你咋知道有概念这个东西的呢?甲:我是人啊,我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但是我不怀疑我在怀疑这个事儿啊.(第二次转向)乙:瞧你这话说得绕!能整明白不?甲:不知道能不能整明白,起码我们可以整.(第三次转向)

实际上就是:世界是什么?(本体论)这个问题后来被化学家物理学家用分子原子来解释了,于是,就被剔除出哲学归别家了.然后哲学家还得吃饭呀,就问:关于这个世界我们能知道些啥(认识论)?结果有人发现思考辩驳都要用语言,弄明白了语言这个世界的微缩胶卷,我们就弄明白了我们能知道些啥.

所以如果有人说哲学不能解数学问题就没有用,那我只能说油画揩屁股挺咯人最好全都烧掉.因为哲学除了最原初时代作为包含一切追问的学科之外,其他时候都有自己的边界.数学问题早就在这边界之外.

之所以很多人有这种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问题,我觉得是我们中国的哲学教育造成的.中学那些就不说了.大学的哲学专业,也是以哲学史为主.我当时上学很幸运碰到一个老师,给我们开小灶上希腊哲学,注意,不是希腊哲学史.其实这个老师讲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元哲学,也就是哲学的基本关注对象这样的问题.后来出来之后,我才注意到,国外的哲学专业学生,一般入门的两门课和我们很不一样.一门一般叫做critical thinking,一门叫做problems in philosaphy.尤其是后面这门课, 都是按照一些基本的,我们小时候都会问的问题来组织:人是自由的吗?善和恶是怎么来的?等等.然后选编一些名著片段还有当代哲学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 我觉得这种方式,其实更能培养真正的哲学思考.因为他有激荡有冲突.

再扯一些题外话.哲学专业的学生,真正喜欢哲学的人是很少的.平常打游戏,踢球,临了背笔记.老师说要开卷考试就慌了,因为开卷往往要求融汇贯通,笔记没有用的.国外也是如此,不过,当你看到一些三十多岁还刚进来读哲学的,那就要当心.往往非常猛.有人能够把会饮篇用希腊,英,德,对着背诵的.据说还有能够背诵拉丁译本的,我没见过,那是传说把.

说一下网上比较好的两个哲学资源,一个是nyu的哲学系有上网课程,大部分都有大纲,notes,推荐教材,思考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里面有中国哲学的资料.不过他的课程推荐读物太多,第一个入门课程就三十多本,我到现在都没有读全,汗颜中.mit open course的哲学系实际上是语言哲学,乔莫斯基的东西为主,不是很全面.

另外厚兄说的数学里面证明的例子,我觉得极限的概念的提出,发展,到最后的规整表现的更加明显.呵呵.

元宝推荐:爱莲,
家园 我倒是喜欢非主流的哲学

尤其是俄罗斯人的宗教哲学。

家园 这个真是不了解

我对这种的了解也就到祈克果......

家园 手头还有套舍斯托夫

可惜已经多年没看了,想来当年看的时候恐怕也就弄懂一二。不过依然深深喜爱不是哲学家的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家园 舍斯托福的书倒是看过一点

主要是他骂祈克果的.他说祈克果用苏格拉底消解苏个落第不能成功,说了半天也没懂.后来同组的一个女生说:就是康德哲学的超越性不够.我就顺着这个思路慢慢去想,就明白了.虽然后来知道这个解释是错的!哈哈.

家园 兄台说得比我透彻。

尤其同意这一句:

.因为哲学除了最原初时代作为包含一切追问的学科之外,其他时候都有自己的边界.数学问题早就在这边界之外.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我学习数学一开始犯的错误。

你关于中外哲学教学的比较也很有见地。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上,国内也有类似的不足。没有做到用核心问题来带动知识的学习。学和研应该一开始就联系起来,至少要把“学”放到“研”的背景下,这样学生才能有动力,理解起来也会快得多。我也同意极限概念的发展史更适合作例子。不过想偷偷懒,就不改了。

总结起来,我的原文里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点:哲学一定要通过实践来学习体会,空谈哲学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应该是有些偏颇的。等着牛人来批判吧。

另外记得丘成桐在<我的数学之路>的演讲里提到过他毕业后决定研究方向,选择将偏微分方程用到几何之中的问题,而不是随大流去研究当时很热门的度量几何。他当时的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要用深刻的工具才能产生深刻的结果,这就算是哲学观指导具体实践的例子了。我工作中有时也会需要作一些对课题的判断,朴素的哲学直感对我的帮助不小。

多谢兄台的好文帮助我整理思路!

家园 【讨论】客气了

其实哲学和数学兼优的人是很多的.别的不好说,起码笛卡尔确实两个都很猛.周国平据说也是语文数学同样好,就去学了哲学.我是觉得两个学科那种严密的思考方式是很像的,哪怕是所谓的诗化哲学,也不是任意驰骋.

只是感叹一下,哲学到最后,还是要发文章,要堆概念.和作其他专业的博士一样,最后在一个小角落里钻螺丝,两年三年的语言准备,选题准备材料,通读比较又两三年,最后几个的defence,然后再做.最后已经完全变成了寻章摘句老雕虫.可是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国内一些网站上的哲学文章,满嘴跑火车.(我上一篇大概也属于这种).所以没有两全的方法.

家园 上花!好多经历都有同感!

我在大学也是啊,听说哲学是可以指导科学的,还特意去选了一门西方哲学史,真以为可以从里面得到些什么去“指导科学”----结果黑格尔和康德我看不懂,罗素和波普尔稍微好一些,但要说有什么“指导”科学研究的好处,大概还不如一本综述或者某仪器的说明书。

有些写得好的科学书或者历史书倒能给我些哲学上的启发:英费尔德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第一推动”丛书里面的“上帝与新物理学”,费曼的一本介绍量子电动力学的小册子,直到比较近的“魔鬼经济学”(也许这本算通俗书?)。

商务的“汉译”系列也是我的最爱,偶在国内的时候逛旧书摊常希望能碰上这个系列的书。

还有“浮士德”,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些地方还看不太明白(主要是有些隐喻和神话的意思)------后来对欧陆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喜欢,有常看常新之感。呵呵,现在看到文化市场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表演,隐约觉得浮士德“序言”里的团长/小丑/作家这三个形象真是绝了。

家园 说到Polya,

其实他原来也想搞哲学的。Polya学生时对哲学和物理非常有兴趣,但他认为他做物理不行,搞哲学绰绰有余,结果后来就做数学了。

家园 花您一个

汉译名著的历史地理系列比较好看,当然也不全是,比如最老的那本历史就不好看.波普洱对于学自然科学和工科的人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浮士德......在我心中,更多的觉得他就是一个西方人的典型,探索秘幽,超拔自我,接近的是神性还是魔鬼也在两可.倒是那个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就从来没有感动过,为啥呢?难不成我生下来就已经老了?

家园 另外扯个不相关话题:买全汉译名著多少钱?

电子本全套我都有了,不过还是要整个纸版的比较有满足感!

家园 好帖子

有思想的好帖子,花。

家园 啊?居然有这等好事

电子本全套

赶紧给俺个连接,我也去下一套。

纸质书的价钱我有点记不清了,凭印象是前后出过两次:第一次是80年代,价钱还都是十元以下吧;90年代以后又出一堆,就比较贵了,好像三四十块的都有了,买全套?可能会很贵。

家园 波普尔那一套叫科学哲学嘛,呵呵

库恩也能看懂一些,拉卡托斯就难说了。

你说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偶也没有看完,只看了前一段。

浮士德----这个比较难说了,阅读毕竟是比较“个人”的经历。就我自己来说,开始是对里面的欧洲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最感兴趣,觉得能借这本书了解西方文化。但慢慢的感觉里面的形象很有代表性,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走下了书本就在我周围,也许这时候就有点“迷”了。

你说的“浮士德”一书的主旨当然没错,开篇上帝和墨菲斯特的对话也凸现出歌德对于人类的“理性”(可以看作浮士德吧)有多大用处的疑问。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让我尤其兴奋的,倒是一些比较小的地方:比如读到大学生在酒馆狂欢会想起自己的本科岁月;看到墨菲斯特调侃着说自己的“蛇婶(伊甸园里那条蛇,墨菲斯特的祖宗)”则不禁莞尔。

另外也可能和生活阅历有关。十年前看浮士德的时候对浮士德和“怀春少女”谈恋爱那一段就不是太理解,后来多少有了些阅历,前两年再看那一段,才觉得歌德不光很渊博,对人情世故,“情场风云”,那也是门儿清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