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杂谈科学院的职称 -- 萨苏

共:💬11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杂谈科学院的职称

这是看见虎子那篇厕所引起来的,想起了小的时候在科学院,听到的关于职称的各种事情。

科学院属于众星云集的地方,您要是眼力好,走大街上就能看见比如数学家王元挟着个包闷头走过来,或者看见分支权威杨乐在排队买馒头,教授多是很正常的。

人家开玩笑,从中关村88楼扔十块板砖下去,能砸着八个教授,四个正的,四个副的 -- 剩下两个挨砸的是卖光盘的。

科学院的职称自成体系,教授不叫教授,叫研究员,副教授不叫副教授,叫副研究员,工程师呢,叫做助理研究员,总的数量的确很多。

但是平心而论,科学院的研究员我感觉不是多了,是少了。因为它的晋升体制非常严格,萨爹六零年出北大,七十年代是长城0520的生产组长,还有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回来的王先生是研制组的组长,那都是总理亲自接见的级别哦-- 重要啊,中国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嘛!生产完了出去作报告,人家看职称都发愣不信 -- 这两位不过助理研究员,就是一普通工程师阿。

萨爹的副研究员,是八十年代中期才评上的。没办法,僧多粥少。

对比外地很多院校医院教授满天飞的情况,科学院这方面有些屈人。优点就是拿出去个顶个,确实厉害。您看八十年代中关村公司遍地开花,信通鹭岛等等,都是号称技术实力雄厚。其实当时科学院派出去“做买卖”的,都是手头没项目的副研和助研,真正的好手那才舍不得放呢。当然后来发现公司赚钱很多骨干同志后悔,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萨娘在她那行里算是学术带头人,可她的专著怎么出来的我知道阿,那是有萨爹作黑高参也。就是现在,科学院放出去一个副研,别的地方出个教授来招架也未必抵挡得住。

这些人都是人尖子。

什么叫人尖子?萨爹当年在北大数学力学系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进科学院,华老接见,就是个普通教室,华罗庚一身粉笔末,在黑板上现出题考,考的萨爹才二十多分,那叫一寒碜。后来问问身边各位师兄,说每个进来的都这样考,华老手里能拿二十多分,你够牛阿。

虎子可能没体会,当时科学院是官本位,职称是行政干部决定。六十年代你要在中关村最好的宿舍楼上往下扔十块砖头,能砸八个处长,四个正的,四个副的,--- 还有两个是卖大白菜的。那时候分房等等都按级别,研究员是处长级别,副研究员是副处长级别,科学院的研究员屈指可数,还有死一个上来一个的怪招限制着,处长副处长可是没有名额限制,所以同一个级别,行政干部是科技人员的四五倍。

因此,科学院当时最好的待遇都是行政干部拿,这就是权阿。

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就是科研的停滞不前。不是人才不多,不是大家不干,是我们的体制不行,项目安排不合理,搞的研究不能变成实际的生产力,真的是人才积压阿。比如杨乐,张广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时候,都不过是副研究员,多少人的青春就在灰色的楼房里悄然流逝呢?现在想来还令我为他们感到不平和痛切。我记得那些风流儒雅的叔叔阿姨们每年都有两次两眼发红,仿佛吃错了药的时候。一次是分房,一次是评职称。唉...

后来总理专门见郭沫若,说:你个科学院比我的国务院还复杂。

让总理一批,好了一点儿,但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郭沫若也没办法,因为当时全国就是那样,知识越多越反动越危险么,谁是领导阶级的原则问题么。所以科学院的职称问题一直到七四年邓小平上来才有了转机。老邓敢下手,在科学院搞“五子登科”,妻子问题 -- 解决科研人员两地分居;房子问题 -- 优先分配给科技人员;车子问题 -- 为科研人员开班车;孩子问题 -- 扩大科学院幼儿园;帽子问题 -- 增大了每年提职称的比例。压力挺大,但是老邓肩膀绝对够硬。

具体负责的两个人,科学院的人至今缅怀 -- 胡耀邦和张劲夫。

萨娘就是那个时候从河北调回北京来的。萨也是八岁开始,才有了和自己母亲亲密接近的机会。

不过职称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完全的解决,因为科学院中央直属,没有地方上对职称问题那样能够“搞活”。2001年我回去,还听说有一位因为职称问题得癌症去世了 -- 我知道她的水平,国家烟草局在全国的管理系统,就出自她的手笔,然而,评研究员,她的年头还没熬够 -- 至死都没熬够。

其实,现在的职称已经没有过去所附加的那样多物质好处,但是知识分子“好名”的习惯是没办法的。

因为科学院人对职称的珍重,也不免引起一些笑话。当年我们家买来一台电脑,人家公司负责送货安装。来了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搞安装,萨爹又是敬茶,又是上点心,等人家走了还一个劲儿的对我们兄弟感慨,让我们向人家学习。莫名其妙之中看到萨爹递过来小伙子的名片,上面赫然印着“安装工程师”的字样,萨爹感慨:我三十多才评上工程师,看看人家。。。

唉,真是食古不化阿,这事儿直到萨弟暑假打工,那皮包公司也给他印了一个“系统工程师”的名片,萨爹才恍然大悟。

[完]

家园 北大数力系

当年确实出了一大批人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国防科研,另一个便是计算机了。周培源先生之功呢。

家园 怎一个牛字了得!

萨苏啊!什么时候你的名片上才能印上“板刀面工程师"呀?

家园 WOW,敢情老萨家是麒麟阁呀。
家园 没戏阿

现在还是瓜菜代的阶段。。。

家园 曾经和人争论过职务和职称分开的利弊

虽然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职称体系会是一种造成惰性的保护伞,但是从现阶段来说,对知识分子,的确是好处大过坏处。

这个好处一个是实际利益上的,另外也是相对保证学术的纯洁性。

家园 墙里开花墙外香

好多中央单位都是这样,容不下人,出去的个个是好汉。留下的都是北京胡同里坐地泡的功夫,看谁熬过谁。

家园 虎子在的那个研究所,知识分子待遇早八十年代就解决了

室主任决定一切,宁可不当官,也要到死把着科室。发奖金,雇人裁人,什么都是主任一句话。当然找经费要看主任本身。知识分子大权在握,没个监督,后来乱得不行。

家园 中关村学院路出车祸死的常常是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

一出事就惋惜,痛恨开车的工人赶车的农民,把四化栋梁给毁了。

家园 我老板也是北大数力系的

数学力学不分家.早先搞力学的,数学底子都特别好.记得原先一做流体力学的,后来到数学系去了,还是教授,博导.

家园 系里的副教授扶正

一直到现在,每年俺们系里评正教授,4个名额。 一个用来安慰马上退休的老副教授,一个给行政人员,一个给青年教师(大多都有海外的PhD).最后一个名额,一群四,五十岁的偏房们...

倒是作党务,行政的,本科学历留校,快的四五年就是正房了.有一个都当上行政副校长了.-- 正校长是院士,副校长是学士,不知道授学位的时候这厮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最惨的是自动化系,教授副教授加起来一百五十人,同等职称的三百人, 总说教育经费不够,教授待遇差,这好的起来么.还有个规定是博导三年不带博士研究生就暂时取消资格, 好么,每年总有一阵,冷门专业的博导们抓耳挠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Sign.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