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埃及印象之三 亚历山大 -- 翠儿

共:💬28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埃及印象之三 亚历山大

古今

亚历山大是一个面向欧洲的埃及城市,比邻地中海,曾为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1年占领了这片原属于法老的土地之后,决定在地中海之滨建立一个新的都城,将埃及与欧洲通过海路连成一片。随后的300年里,这里成了从英国到中国的贸易路线上的枢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和文化资源。

古代亚历山大人建立起一座巨大无比的法罗斯岛灯塔,以此来表示这座城市的成就,并引导海上的船只安全驶进繁忙的港口。当时进入亚历山大港的每一艘船都必须交一部书稿,供亚历山大图书馆抄录收藏。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图书50余万册,其收藏的图书资料涵盖古代世界已知的一切学问,因此当时人们称亚历山大为世界上最有学问的地方。亚历山大城的学者们最早计算出地球圆周的精确长度,绘制出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图,他们还解剖人体,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

古代的亚历山大,有过亚历山大大帝和克楼巴特拉女王那样的重要人物,有著名的图书馆和高耸入云的法罗斯岛灯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简直是个神话般的城市,但后来基督教徒的偏狭行为摧毁了城里的神庙和学术中心,古代的亚历山大城几乎完全消失了。缺乏管理加上自然灾害使得其余的建筑物也变成一片废墟。地震使王宫沉入海底,并使法罗斯岛灯塔倾塌。图书馆也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它如何被毁坏,但可以确信的是它的消失,其中贮藏的丰富知识也随之而失传了。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沉寂之后,该城于19世纪初开始复苏,古代的遗迹被新修的建筑物覆盖起来。 后来的亚历山大也曾一度重现过光彩,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该城是地中海之滨一个繁荣的国际性港口,曾经有过“5个人种、5种语言、12种信仰”的多元文化,然而随着1952年的埃及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亚历山大的复兴进程被打断了,大批外国侨民撤离,多元文化随之瓦解。

可惜今天的亚历山大这些古迹已经少的可怜,也或许它们还静静地躺在地下、水下的某个地方,等着有一天有缘的人们来将它们唤醒。 现在的亚历山大是个完全欧洲式的现代城,拥挤的公寓鳞次楪比,亚历山大的年轻一代正忙于熟悉自己的历史。

旅游印象

从开罗市区出发,一路走到吉萨,绕过金字塔所在的山脚,一直往前开,经过一个转盘往左就直直地可以去往亚历山大方向了。两百多公里,只收4磅,便宜的让人不可想象。经过两个个多小时,便到达海边的滨海路,沿着海岸,绵延二三十公里,一眼望去全是碧蓝的海域,纯净的没有一点杂质。也许正是因为有海,这里的人们更加热情和淳朴,心胸更加开放,看见不少居住在此的希腊人、韩国人、巴勒斯坦人等等,大家都在此自得其乐。 因为只有半天时间,我们此行只去了前国王穆巴拉克的住处、灯塔。

亚历山大的中国朋友都叫它夏宫,译自summer palace,功能怕是和颐和园或者承德避暑山庄有几分相似了。 每个人五磅,车五磅,便可以进去这个曾经只属于国王的私人花园了。夏宫很大,一路走进去,到了公园的尽头是宽阔的海域,有一座廊桥可以走到水中央去,估计曾经也是为了穆巴拉克观赏风景所需而建的吧,可惜桥正在休整,我们到桥边就折回来了。虽没上桥,但岸边钓鱼的人们和扑面而来的海浪仍然让人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海的气息。远处凸出来的礁石,和着海浪的拍打击出白色的水花。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携渔具来此,海上风浪很大,不知他们怎么判断鱼儿上钩然后收杆的呢,很是好奇。

从廊桥往回走时看到有个水上运动中心,同行的人想进去试试,但被告知这是私人快艇俱乐部,只有会员才能进入,于是扯着个脸倚着快艇拍了张照片出来了,呵呵。不远处还有人开着越野吉普拉着带轮子的快艇,同学解释说有些人需要到远处的海域去玩,有时他们就会从这拉着快艇,一路狂奔。 公园的最后一站是穆巴拉克的寝宫,今日依然进不去,只能在外围拍几张照片过过瘾,算是不需此行。

小巧玲珑的盖特贝城堡看上去像是为玩具兵建造的。它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就在伸向东港中心的一条细长的堤道上。由于早就失去了军事功能,这座城堡现在成了一个小型的军事博物馆,但是在亚历山大这个地方真正令游客激动不已的是,城堡所占的位置恰恰就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岛灯塔曾经屹立的地方。 法罗斯岛灯塔在经历了1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到了14世纪时便已成为一片废墟,1480年马穆鲁克苏丹盖特贝(1468-1498在位)在仍然很坚固的塔基上利用倒塌的石块修建起一座城堡,来抵御当时正威胁着埃及的土耳其人。盖特贝在开罗留下了大量的建筑物,包括他的清真寺(其图像印在面值一埃镑的纸币上),可是这座城堡却是他留给亚历山大唯一的遗产。现在所看到的盖特贝城堡已经不是初建时的模样,1882年埃及人举行起义时,城堡变成了英国海军炮击的目标,被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大炮轰平,受损严重,事后经过彻底重修。

该城堡是环形建筑,共三层,每层各个方向都有可以外视的小窗口,处于城堡里面,各个方向的情况一览无遗。最低层的观察口备有大炮,一旦有敌人从海上来,士兵便可以在内部进行攻击,但是射击所产生的浓烟将会通过大炮上方的洞上升直接排到外面,现今城堡内的警察介绍说,这样就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以为射击来自第三层,就不会袭击下部了。城堡内士兵休息的地方,空间很是逼仄,估计在里面也不能站直。由于城堡的封闭性,他们在底层挖了个水窖似的东西储存雨水,用来洗澡。对于犯了罪的士兵,行刑的方式和耶稣死去的方式相似,把犯人钉在十字架上,然后刺死。参观至此,有朋友登上去做耶稣受难状让人拍照,古人的受刑被我们娱乐了一把。

从底层往上,第二层、第三层就是一个一个小小的格子,每个五米见方的小屋子都有狭小的窗户,士兵就趴伏在坡状的地方透过窗户观察敌情,自己忍不住也试了一把,因为穿的短袖,硌得生疼,不知当年的士兵们怎么长时间地趴伏呢.

城堡内部上下只有两条通道,适逢周末,参观的人很多,通道甚为拥挤,最有趣的是因为参观一个一个小房子,常常会找不到上来和下去的路,于是就看见人群这边摸索一下,那边摸索一下,像个无头苍蝇,没有足够的指示,但也增加了不少转悠的乐趣,因为当你走到死胡同一转身时就会发现刚才从另一个死胡同转身的人们。

从城堡出来,就看见几十个摊位在卖纪念品,海螺、海星、贝壳串成的项链、埃及的诸神塑像、印着埃及图案的书签、书包以及各色美丽的项链,色彩美丽缤纷,但真要带它出门还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在我们看来终究还是适合非洲或者印度人多一些,符合他们张扬的个性,中国人过于内敛和沉稳。

亚历山大以海滩出名,但这次没有人能游泳,一是因为滨海路有海滩的地方禁止停车,能停车的地方却没有海滩,终归难两全,二是时间太紧不允许过夜的停留。所以很是羡慕那些就住在滨海路旁边的人们,只要想游泳换好衣服,穿过马路就可以徜徉其中。

对我们来说的风景,却只是他们原原本本的生活。

盖贝特城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滨海路上的马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热闹的堤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人与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热情但据说最好不要招惹的埃及孩子们-因为太热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夏宫内的静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敌情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惊涛拍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夏宫内的廊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亚历山大#埃及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看这个能不能帮到你?

喜欢:【原创】贴图的方法(无图解)

家园 问题解决了,多谢‘尽量’前辈!
家园 【文摘】我听到的说法怎么是一个阿拉伯将军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呢?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WISI/219236.htm

当时征服埃及的阿拉伯将领阿慕尔进军并占领了亚历山大。有学者曾斗胆进言希望保存那些“火口余生”的珍贵典籍,阿慕尔不得不为如何处置这批书籍而请示。得到的答复很明确:如果与我们传授的教义内容一致,那它们就无存在的必要;如果与教义不一致,那就更该毁掉。于是逃过第一场大火的典籍这次未能幸免而又遭劫难,被运到当地一处公共浴室当作燃料烧,据说整个过程持续了约6个月。

不过也有人说是讹传。但基督徒的破坏还是第一次听说。

家园 没有拍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老亚历山大图书馆据说是凯撒入侵的时候烧掉的,亚历山大是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但亚历山大不是亚历山大人(这话多别扭)。

家园 联合国在亚历山大重建了一个图书馆

我还去过,当时就在亚历山大呆了一天,就去了庞贝之柱和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筑不错,但是进去要收费,我们就在图书馆广场上逛了逛,广场上有个硕大的地球,我无可救药地联想到:读书有个球用!

亚历山大算是埃及比较开放的城市:我见过集市上当街悬过女士内衣的!而且根据尺寸来看,当地女人很是丰满。当地人比起开罗的人来,长相明显有欧洲血统。

家园 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是我烧的:)

古亚历山大被毁于基督徒的说法,也是当地人说的,据说源自某个研究者的结果,但研究者姓谁名谁就不知道了,一般百姓对这些并不关心。至于图书馆,我文里没说怎么被毁,因为当时没想着问。查了一下,确实是被大火烧了,但是被谁烧的,目前尚无定论,反正不是俺烧得,呵呵

新的图书馆2003年落成,号称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馆内设施很是现代,但使用者寥寥,当地人进入只需4磅,外国人进入10磅。持有常年ID者一年60磅。

上图: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是原创,来自维基百科,上次去时间太紧,没去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图书馆不清楚,但亚历山大墓是基督徒毁的

罗马时代毁掉了一切异教崇拜的东西

家园 这是一个流传广泛的谣言

事实是,在阿拉伯人之前,罗马人早已经把它给烧掉了。见美国史学家希提的《阿拉伯通史》:“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哈里发欧麦尔曾命令阿慕尔,用亚历山大港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供给为数甚多的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六个月,才把那些图书销毁干净。这个故事杜撰得很巧妙,但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托勒密大图书馆,远在公元前48年,早已被朱理斯·恺撒焚毁。后来建筑的图书馆,叫做姑娘图书馆,约在389年,依照西奥多西皇帝的法令,而加以焚毁。因此,当阿拉比亚人征服埃及的时候,亚历山大港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图书馆,那个时代的作家也没有人责备阿慕尔或欧麦尔焚毁图书馆的。”

家园 花谢

还有没有其他人的考证呢?

花谢
家园 请看爱德华·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他对这个传闻就是持怀疑态度去考证的,而且得到现代一般史学者的支持。

具体章节如下:

“学识渊博的阿布法拉吉乌斯对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所遭厄运曾作过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如对这一问题一言不发,那必会使我的读者大为失望的。阿姆鲁的气质比他的弟兄们更为好奇,思想也更为开朗,这位阿拉伯半岛的首领十分爱听阿摩尼奥斯的最后一个门徒约翰的谈话。这约翰,因为极为勤奋地研究语法和哲学,还采用了菲洛波努斯这个别名。靠着这种个人交往的关系,洛波努斯大胆地请求把在他看来堪称无价之宝,而在那些野蛮人看来一钱不值的——皇家图书馆赠送给他,在亚历山大里亚的一切掳掠物中,只有这图书,征服者还没有前去观看和接收。阿姆鲁很想满足这位语法学家的希望,但他的严格的忠诚却不容他在没有哈里发的同意之下,把任何一件最细小的东西擅自处理掉:而欧玛尔的众所周知的回答完全是一个无知的狂热信徒的回答:‘如果那些作品的内容和真主的经书一致,那它们便没有用,也不必保存,而如果不一致,那便是有害的东西,理应加以消灭。’他的判决被盲目地照办了:一部一部用纸或羊皮制成的书被分配给了全城4000家浴室;其数量是如此巨大,这种珍贵的燃料竟然在6个月的时间里还没完全烧完。自从一个拉丁文本的阿布法拉吉乌斯的诸王朝为世人所知以来,其内容已一直被辗转传抄;每一个学者都不禁怀着虔敬的愤怒为这古代学识、艺术和天才的无法挽回的大灾难痛心疾首。至于我本人,我对于这一事件及其最后结果都感到难以相信。那事实经过讲得十分精彩。‘请怀着惊异的心情读下去吧!’那位历史学家自己说:而与这个外地人在相隔足有600年后写下的孤证抗衡的,是两位比他更早、全都是基督教徒和埃及人的历史学家无一字提及此事,而其中更早的一位优迪皮乌斯主教还曾以大量篇幅描绘亚历山大里亚被攻下的情景。欧玛尔的无理的判决和穆罕默德派的决疑学者的确凿、正统的观念是不能相容的:他们明确宣称,凡在战争中掳获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宗教书籍,一律不得烧毁;并谓异教的科学作品、历史学家或诗人、物理学家或哲学家的作品,可以完全合法地应用于信徒们身上。也许一种更富有破坏性的狂热可以归之于紧接在穆罕默德之后的几位继承人;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那大火也会因为燃料不足迅速熄灭了。我不打算一一列举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所遭到的苦难,恺撒为了自卫无意点烧的大火,或尽量设法消灭偶像崇拜纪念物的基督教徒的极有害的顽固性。但是,如果我们从两安东尼时代一步步下来到达提奥多西时代,我们便将从一连串当时的见证人那里获悉,皇宫和塞拉皮斯神庙里早已不存在托勒密出于好奇心和慷慨所搜集的40万,或70万册图书了。也许教会和主教的所在地都已变得较为富有,有了一大批存书;但是,如果有关基督超人论者和单一神性论者之间的争论的成吨的材料真的都在公众浴室里给烧掉了,那一位哲学家很可能会淡然一笑,认为这最终说来是对人类大有裨益的。我为随着罗马帝国的败亡一同摧毁的一些更有价值的书,由衷的感到惋惜,但当我认真计算一下已消逝的这么多时代、无知造成的浪费和战争的灾难时,使我感到惊奇的倒是我们所积累的财富,而不是我们的损失。”

家园 非常感谢

我曾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读到文艺复兴的典籍多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反哺,这个焚毁图书馆的传言也让我觉得怀疑。但觉得原教旨主义者的非理性不可以常理猜度,就象德国这样有深厚哲学修养的民族也出了焚书博士戈培尔,所以便再没有费力求证。

现在的伊斯兰世界展现给世人的多是偏执与狂暴,也就更容易被人心安理得地妖魔化。

家园 西方人确实居心险恶

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在阿拉伯人的头上

家园 不见得如此

因为最早编出这个谣言的,就是攻克亚历山大600年后的穆斯林历史学家……所以这也是让人为阿拉伯人辩护时觉得尴尬的地方。

家园 每次进图书馆都要交钱?这个有点太财迷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