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试论姜维误国二三事 -- 跋锋寒

共:💬10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试论姜维误国二三事

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上的差距悬殊和政治上的君昏臣暗,虽说以其局促一隅的积弱态势,没有大智慧是无力回天的,然而,综观姜维的作为,却是有意无意中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一、 不识时机,盲目北伐。

提到北伐,很多人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说什么劳而无功,空费国力等等,其实掌握时机的北伐是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诸葛亮出祁山,其目的在于蚕食雍凉,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首度北伐因失街亭葬送大好形势。此后,除了以其自身能力而存万分之一侥幸外,最主要的意图变为干扰魏国,破坏其国力发展,否则以双方悬殊实力基数,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观曹魏每次只能以中央军三五万人应付,无法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一举破敌,且其国内对兴师出兵的担忧不满之声时有所闻,可以说基本达到战略目的。

然而,自蒋琬执政以后,十二年间,只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行动外,再无所作为,除了因“实不如前人”的担忧外,其对北伐的积极意义也认识不足,导致给了魏国休养生息的机会。特别是陇右地区,有了大量驻军的条件,不需每次再从中央增援,吕蒙劝孙权取皖城时所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正是这个道理。到了费掉掌权,曹魏不仅有余力应变,在陇右也屯集了精锐的郭淮、邓艾兵团,北伐时机已经不复存在,其对姜维的节制可谓无心办了好事。

但是,姜维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心只想效仿诸葛北伐,完全不顾形势的变异,九伐中原,虽偶有小胜,只是在给魏国搔痒而已,而自身的损失却极大,把国家搞得疲惫不堪。此时最佳选择无疑是休兵劝农,待机而发,至不济也可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但姜维知进不知退,观其兴师之频,完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为北伐而北伐,说他根本就毫无战略局面的敏锐嗅觉一点都不为过。

二、 只知军务,不知政略。

蜀政腐败昏暗,罪魁恶首当然是黄皓了,至于后主,不论是诸葛亮,还是蒋费姜执政,从没见其扯后腿、穿小鞋的举措,有也是因其朱紫难辩,纵容维护之过罢了。但是黄皓为何能够把持朝政、朋党为奸呢?蒋费时期可没见此,只能说明姜维的政治上的无能。

姜维虽说是个外来的降将,但却深受诸葛亮赏识,不能说其毫无政治背景,而蒋费对他也是极力栽培,并把执政权利也交给了他,而观其权力的顺利移交,蜀国的上上下下应该也都支持认可。

政务总要有人治理,权势也总有人觊觎,姜维只顾领兵在外,可二三十来年却没能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被人把权力掏空,并据此走上邪路。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后院起火,还谈什么北伐恢复汉室。

而其军权在手,不知道“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不能大刀阔斧,匡政局、正视听,只是避祸沓中,种麦娱生,当一个甩手掌柜,还给敌国攻击之隙,误己误国。

三、 铤而走险、志大才疏。

说到魏国攻击,不得不提及“实兵诸围”和“敛兵聚谷”的争论,我认为形势不一,王平的兴势之役的战法已不可取,理由有三:一是此次魏国准备期年,不似前次的仓猝出动;二是姜维兵力不足,后方不稳,再无前次费掉的大举增援;第三最为关键,是此次多了邓艾的陇右兵团攻击阴平左翼,在汉中外围拒敌的设想不可能实现。

但是,姜维在知道魏国将要入侵大半年,却依旧羁留沓中,远离主要战场,应变迟缓,不仅导致被邓艾追击,至有强川口之败,损兵折将;而且轻易丢失阳安关,让魏军得了大量补给,战略意图也全盘落空,即使钟会攻剑阁不下而粮尽退兵,由于与汉乐二城距离很远,无法充分配合,追击战果也不可能很大。最后是致东汉时期的经验教训于不顾,疏忽了阴平小道的防御,给了邓艾偷袭成功的机会。

读演义看到姜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和其“胆如鸡卵”,深深为那股悲壮之英雄气而感动。但细思之下,姜维荷上将之任,董督一国之政,既无力保住弱蜀,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战略错误,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上述是我构思中的蜀汉国家战略变迁历程中的一些思路,不太成熟,敬请方家指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不过对汉中防御战术有不同意见

第一、第二点论述的很好,对第三点探讨一番:

在兵力远远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险据守。再有就是投降啦。{cchere※com 燕京晓林}

姜维如果集中兵力按照王平模式防守汉中可行否?我以为可行,而且是当时唯一的方法。原因如下:{cchere※com 燕京晓林}

1、汉中东有汉水峡谷,北有三条险峻、漫长的谷道、西有天险阳平关。不管魏军从哪个方向进攻,蜀军均可依险据守;

2、蜀军在汉中虽然仅有2万部队,但是姜维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得到情报知道魏军要发动全面进攻了,姜维完全有时间把主力从沓中撤退到汉中,加强那里的兵力;

3、如果姜维主力退守汉中,汉中守军将达5-7万人,依托险要抵抗敌人15万人的进攻,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4、如果蜀军放弃汉中而退守剑阁,那魏军除了偷渡阴平外,还有另一个相对比较慢的办法――就是从汉中进入三巴,从侧面进攻蜀地。因此,汉中是必须坚守的。

家园 晓林兄好!那么谁来对付邓艾攻击左肋的陇右兵团呢?

魏延、王平的“实兵诸围”战略本来是不错的,正如晓林兄所说,可以充分利用汉中的地理位置,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形势已经变异了,就是我提到的最关键点,魏国陇右地区已经多了精锐的邓艾兵团,即使增兵武都诸围守,也不够仅能挡住诸葛绪的中线攻击,那么谁来防守西线邓艾的侧击呢?

防守邓艾攻击的最佳地点无疑是白水,此关隘的重要性法正有所论述。但如果姜维采取王平策略,在汉中外围和钟会硬碰硬,面对十二万大军(不算上诸葛绪的三万人马),势必要投入大部分主力,能留下的兵力就十分有限,一旦危险,距离遥远,无法应变,就有被中间突破,切断后路之虞。

其实按姜维的部署,如果他早早离开沓中,派遣得力将领在白水一线布防,武都阴平诸围固守牵制延缓敌中西兵团,自己则亲帅主力进驻阳安关,将总预备队控制在汉寿,随时准备增援这两个方向,同时,要求江油守军加强阴平小道的监控,才是完全之策。

家园 一直没想明白

姜维左一道表右一封信地催后主派兵增援汉中,有这空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把人马带出沓中呢?好象没人限制他的行动,要不就是麦子快熟了,他想割完了再走?

家园 我读三国时,也有同样的疑问

蜀国灭亡的时候,竟然蜀军的主力还完整

保留着。姜维比起诸葛亮实在不是一个数

量级的。

家园 我以前做过个比喻

就象下棋时车马炮士象全,莫名其妙被人打了个闷宫,算怎么回事。胸闷!

真正的大师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印象中胡荣华被柳大华打过个闷宫,老胡赛后说自己老了。

家园 最大可能就是姜维在攻守间首鼠两端

认为姜维迟迟不肯引军东归的,有两种比较传统的看法:

一是种麦避祸。这可能是他开始时的一个目的,但进驻汉中并不是回归成都,姜维一样拥兵坐镇,不会有任何危险。至于等待麦熟,生死关头,就有些离奇荒谬了。

二是对付邓艾。由于邓艾长期和姜维对垒,他们之间应该都十分熟悉,而且邓艾是征西将军,督关右诸军事,征蜀他肯定要参加是可以想象的。可如果说姜维要先击破邓艾再战钟会,不说他没有这个实力,何况姜维在一接到钟会攻击就引兵向东,显然不是这个目的。

抛开这两种可能,姜维之所以选择沓中种麦,而且羁留不归,考虑到沓中的地理位置,跋某愚见,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其内心深处始终惦记着北伐,惦记着陇右,邓艾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还想从哪里出兵祁山。既然是攻不是守,那对其没有预先部署西线防御,也没有注意阴平方向,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家园 有点想法,向跋兄请教

钟会从准备伐蜀到大军正式出动,期间起码有几个月,姜维一定早就得到一些情报,才有时间连续发表章要求后主派援兵。

姜维选择沓中作为屯田之地,可以理解为惦记着出兵陇右。但这个时候敌人即将大兵压境,姜维考虑的应该是怎样部署防守,而不会是进攻。

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当时邓艾有一些动作(类似诺曼底登陆时巴顿的虚晃),使姜维对魏的主攻方向判断错误,还有就是姜太依仗汉中的天险,觉得现有的布置足够抵挡一阵了。

不管怎么说,没有人能确切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了,只求猜想能合理一些。请跋兄指点一二。

家园 细谈所谓姜维失误

 

  太过模糊泛谈,通常各家适用,因此不会是真正原因。

 

  比方蜀亡在于国力悬殊及政治昏暗,那东吴更具条件,因为吴不比魏国力强盛,自二宫之争以来,下有权臣废君立君,上有孙皓暴君,如果蜀汉叫政治昏暗,东吴就叫政治腐败。因此这不会是吴蜀灭亡的真正原因,曹魏还以三国最强而亡国,司马氏的崛起,使魏亡亦能与吴蜀相比。

 

  姜维北伐并非没有胜仗,只是败仗使得胜仗相形折扣。以洮西之役而言,姜维屠杀曹魏陇右吏民数万人,魏帝二度下诏大赦,这是孔明屡次北伐以来未见的创举,如果多来几次数万战果,曹魏大国也会被淘空成小国。

 

  另外姜维是将军,责任在于打胜仗,军人本来就不该干政。数落将军不理政事,好比指责周瑜不治江东、李广治国无方,如果将军一定要负责政治的话。

 

  「实兵诸围」会变成「敛兵聚谷」的最主要原因是可用兵力变少,因无充足兵源可「实兵」,故集中兵力以「敛兵」。最初,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后来孔明又出师屯兵汉中,是以汉中为蜀汉重兵集结所在。盖因:「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姜维屯田沓中,剩下汉中军区当然只能「敛兵聚谷」。

 

  过于检讨姜维未弃沓中也是不负责的事后轻浮:汉中与沓中分别为益州两大前哨,这从曹魏使用六万兵卒攻击沓中,十二万兵卒取汉中(按《晋书.文帝纪》取蜀用兵共十八万,陈志以邓艾及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如果沓中真不重要,曹魏十八万直取汉中即可,不需用到远征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而且采用四路「分兵合击」,比钟会二路取汉中还多变化,这正是曹魏重视沓中。

 

  这种指责沓中难守而可弃的讲法,好比当初关羽为何不弃荆州而屯守东三郡,荆州既然有东吴觊觎,关羽再谦虚也不一定能守住,不如就先弃守,宛如指责姜维为何不弃沓中,兵屯汉中还有防守的希望云云。总体来看,蜀亡只有十万,曹魏出动十八万,将近二倍的兵力,若不据险固守,硬躇硬只是找死。因此「实兵诸围」与「敛兵聚谷」各皆无错,万一姜维真的弃守沓中,这暗示曹魏很快可占领,也是割土主义的一种。况且汉中之失不在于姜维不守,而在于守将投降。至于「守不住可降」这句话,并不考虑,否则三七年的南京城,又该如何打算?

 

  这就是空谈与细讲的分别,因为太笼统则没有意义,详细探讨则状况百出,最好的检视就是另套环境,比方要谈蜀汉君臣昏暗,这可比比东吴君臣关系;或者割土主义是否可行,比比看南京城可不可弃之类。

 

  通常国有君,君统将,国破家亡责于一将,好像蜀汉有将无君,这也是不合理之处。

 

家园 锋寒兄好,我是这样考虑的。

关于邓艾的西线兵团,我以为其实并不可怕:

其一,如果姜维主力据守汉中各险要,再以廖化等据守剑阁到白水关一线,另以别军严守阴平小道,魏军的进攻实在是没有好办法。

其二,只要能够迫使魏军攻坚,而蜀军坚壁不战,魏军由于运输线漫长,时间一久,必定无功而返,这是蜀军在劣势情况下唯一的战术。

其三,如果采取兄的战术,汉中丢失后,三巴地区将直接面对魏军的进攻。

如果蜀军依托险要也不能击退魏军,那实在就是实力不济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