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南方周末》2007-8-30 -- 端娘

共:💬39 🌺6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南方周末》2007-8-30

“北戴河办公”制度调整四周年:

平常百姓家,谁管那些大人物的事情。

父亲在85年左右,作为劳模去北戴河疗养1周,回来晒得很黑,给我们带来贝壳穿的项链,留了很久很久。

那个小城市,夏天去的时候,一样的热。海边凉快的地方,也不能过夜啊。真正居民的日子,是在自己家闷热的房子里过的。生活内容的贫乏,一如中国的其他地方,所以,你看住在这所谓美丽的旅游城市里的人们,也就是那么一副无聊的表情。

旅游的人,才会去看什么林彪的别墅。那些没有丝毫美感的建筑,在幽静的山林里,像阴沉的堡垒。真是丢人。

住在那里的人们,更关心哪一家烤肉店出了新玩意儿,当年青山烤肉关张的消息,令很多人神伤,胃伤。

《南京梦魇》真相

真相究竟是什么?报道并没有给出。它列举了吴海燕和约瑟夫一方的大量言辞,史维会的一方,得到的辩解机会是十分之一的分量。

我不了解这件事情。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这件事情。我们,中国人的大部分,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就像绝大多数日本人、德国人,选择遗忘。也许无论你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战争过去,生活才是第一的。可是我相信,就算没有天天抱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灵牌,也没有哪个中国人的心里真的忘记了那一段历史。相反,正是因为历史的真相那么苦、那么沉重,一旦想起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才会选择低下头、忍着泪。

过多久,我们才能面对这样的痛苦,才能喘过气来,含着泪安抚死去的祖先,诉说我们的悲伤?

我不知道。

小肥羊麦当劳高管落马 香港餐饮界掀反贪风暴

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很好。谁说商业回佣就是理所当然的合理合法的?

一直以为香港廉政公署只管政府公务员的清廉与否,却原来已经成长得管到经济领域了。那么,我确实有点困惑:香港的警署是干什么用的?还是说廉政公署本身也承担经济犯罪的侦查?好大的担子。

姜文:“我就是在抄”

大概4年前,看三联周刊,姜文评论把毛泽东等等拉下神坛,他说:一般人看不得别人强,那心里怎么能舒服。毛泽东没什么了不起,鲁迅是他家隔壁二大爷,自己上不去,把别人拽下来跟自己一般高,心里就舒服了。

我哈哈大笑,从此真正喜欢这个人。

在我看来,最终他的成就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去要成就的这个过程。如老毛说的:敢于胜利。恐怕世界上绝对大多数人(包括我)是不敢胜利的。追求胜利就意味着付出、牺牲、打磨、不能松懈、拒绝失败、永远战斗……太累了。那样的人生不是随便谁都有精力获得的。

我相信他的电影会好看。就像他本人一样,充满一股劲儿,热得让人在椅子上坐不稳当。陈冲说第一次听《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本,“当时的感觉是讲故事人的体温绝对高于38摄氏度。”讲故事的人是姜文。可以想象那种感觉,呵呵!

“感恩的心”是什么样子?

大学生接受资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感恩,怎么来表达?

我和梁东曾经资助过青基会的希望工程,一对一的方式。因为即便那时《壹周刊》还没报料说希望工程有问题,我们还是对这种从来不对资金去向定期报告的方式不放心。还在上大学,我们也不宽裕,不想拿钱打水漂。一对一的孩子,人在青海。我们没有要求他感恩,提出的要求是,每学期报一次成绩,也就是说一年寄两次信。收到第一笔钱后,回信来了,明显是有人拟好了稿子,让孩子抄的。从此一切杳无音信。第四次汇款以后,我们发出了第三次询问情况的信。我们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在读书,成绩怎么样。也许如《南方周末》这篇报道里说道:

“可能是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城里人不一样。”段东仁说。

他们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并不理解。事实上,后来我们没有完成汇款,剩下的还有两次。那个孩子,现在应该22、3岁了。

说回到我自己身上,常常会感到自己不善于说“谢谢”。所谓大恩不言谢,那么小惠又值得谢么?亲近的人说谢谢,显得外道;不熟悉的人帮了忙,谢谢还是轻飘飘的……这么一解释,好像就成了:如果你明白,你就该知道我是感谢你的?可是三藏师傅说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圆明园灰烬,比石头更沉重

作者朱大可。

但是《南方周末》上的这类文章我是不大看的。倒也并不是专门针对朱大可。

学问人的调调,常常拽到常人不懂的墙壁角去才算够水平似的。那个调调,沙龙里头博取女主人会心一笑就好了,普罗大众面前,还是说点白话吧。

我愿意引用一点原文来证明我不是在说谎,可是你别说,这文章确实恍若七宝楼台,拆不下来,假如拆下来,就不成样子了,说明朱老师还是有水平的有文采的。好不容易拆来一段:

“就在火焰叙写圆明园结局的同时,一种共同语法的政治叙事已经出现。尽管中国居民在焚毁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焚毁花园的罪责,还是全部被外推给了西方殖民者。他们是种族灾难的惟一制造者。从花园的废墟里,诞生了崭新的国族信念,它逾越满汉之间的深仇大恨,转型为一种全新的大中华国族主义,进而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核心价值。”

我读了不下3遍,终于明白,他是想说:火烧圆明园,使得原本窝里斗的中国人团结起来,不追究自己人,转过去一起痛骂西方,借此机会,成就了中华民族新的诞生。这里头造成阅读障碍的词汇和语法不止一处。偶只好抱拳道:“请了!”跳出圈外去。

等我有空无聊,把全文翻译一下也算一乐。

说到读书人,说到翻译,其实《南方周末》一度约到了很好的稿子,就是身在英国的冯象谈翻译。那样的文章读来顺顺当当又解渴,书人风姿,跃然目前。想念。

《小说》这八年

又是文人。

我曾经也喜欢闲扯淡,尤其碰上臭味相投的,不说到嗓子哑了不过瘾。但是回头想,正格的就是闲、扯、淡!!

所以这几年来,说得越来越少,写得越来越多,觉得还应该做得更多才好。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因为自己能扯,周围也不乏能扯的人,对于花钱听扯淡(比如这个导演吕乐)就没兴趣了。

下回谁要有钱找人扯,记得叫上我。挣钱给孩子买奶粉。

“放牛班”回乡

我在这篇文章里看到希望。

一个读哲学的研究生,几个愿意付出的年轻人,一群来自农村住在上海边缘的孩子。他们组成的放牛班合唱队,他们遇到的事情,他们做的说的,活生生地告诉你真实的中国社会。

那是一个只能描写不能定性的社会,那是一个正在蜕去旧有的壳,还不知道未来什么样子的社会,那是一个如果你做了什么可能影响未来的社会……

我看到了希望。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830/

关键词(Tags): #读报#《南方周末》#中国
家园 南方周末是份好报纸,虽然05年后不在有以前出色。
家园 给端娘来多花

评论短小精悍,不错。助学的那段我也有同感

家园 贤伉俪都是妙人呀
家园 对北戴河真的没有太深的印象

去的时候还是90年代初,其实那里为普通人服务的疗养院还是很多的,都是各个单位的。林彪别墅我也去看过,现在想来的确没什么,不过在六七十年代设施应该还算是很牛的。

家园 很久不看南方了

因为觉得拧巴,南方上的文章总觉得想说又说不透,这样办报实在太艰难。

家园 说道南方,还是很怀念以前南方都市报的那些汉子。

现在也不知道都如何了

家园 写得真好。鉴定:端娘的文字功力比端爹好。端爹别生气啊。

那个朱大可,读完恨不得踢他一脚!

家园 呵呵,端娘一定没过国内最近的小说

看不懂?人家已经有自己专用的词汇和语法了。算是“亚语言”8。这个什么大可算是轻的了。

需要翻译可不是笑话。。。反正我是蒙嚓嚓

家园 曾经有一段时间坚持去买南方周末...那是很久以前了
家园 南方周末是越来越差

原来互联网不发达,喜欢看南方周末,觉得它“敢说”,好文章不少。后来信息来源多了,互联网看新闻看文章更方便,就不怎么买了,有天刚好买了一份南方周末,越看越觉得面目可憎,真是满纸荒唐言,通版充斥无耻腐儒和枪手的无病呻吟和千奇百怪绕口令似的狗屎文章,看来看去总算明白这报纸想表达什么意思——千言万语世间万态归根结底一句话:体制问题……

那一期是专版纪念佛利得曼逝世,看了后给恶心到了,从此不看了。

家园 挺喜欢这篇文章

没看过你引用的朱大可那篇文章原文,从你给出的片段看,我倒是有点不同的理解。

他说的可能倒还不是中国人窝里斗,而是这种把干坏事的责任推出去的风气。就是说火烧圆明园的罪责本来不全是西方殖民者的,至少有相当部分应该归于中国居民。

家园 记得“雷洛传”“跛豪”“四大探长”吗?

里面说的跟现实当然有区别(部分人的名字作了小小的改动),但联署成立前警署和下面沆瀣一气的情况,据说是真实的。

某种意义上,联署就是为了治这个成立的独立机构(但也有人认为是英国人治华人的需要)。刚成立的那几年(70年代)它和警队的冲突,曾经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

南方周末经过多次“清理”,已经和过去不是一拨人了吧?

家园 怎么说呢

近来的文学作品,倒是读过。但是从很多年前,当代文学在我心里就没有分量了。既不美又没有力量的东西,就卖弄文字技巧的风骚,或者卖弄不了技巧反倒成了涂成白鼻子的小丑,唉,我其实真是有点九斤老太了。

不过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一些还是不错的,比如……让我想想先……

家园 呵呵,同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