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北京的胡同儿和法国人华新民 -- 马头磬

共:💬67 🌺10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您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您去住住就知道了。如何?

事关到那些百姓的每日生活,您无权批评那些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我有一个朋友,就住在胡同里,他家那个大杂院以前是一个清朝公主的祠堂,正房建筑都很像样。但是我以前去他家去玩,那个生存条件确实不好。冷,潮,没有厕所,没有煤气。

至于搬迁后安置的房子不好,百姓不满,那是另外一回事。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一个院子可能归属数个到十多个单位,这个产权很乱。

可以采取的办法是把那些院子卖给一些愿意买的人,由他们出钱买,里面的住户拿钱去买新房。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现在院子的价格已经飙升到2000万美元一个。

家园 我也是平房大杂院出来的

虽然现在已经搬了,小学同学还是有很多在胡同平房里生活。我没有一丁点儿批评那些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意思。您是理解错了。

至于平房生活的诸多不便,我想您的朋友和我个人的体会也不乏交集。

我要批评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甚至与商人携手对古迹故意的毁坏。以及对作为个体的人民制度上的轻蔑与忽略。您接着往下看我的帖子就知道了。

法国作家雨果写过一篇名为《向拆房者宣战》的文章,谴责路易、菲利浦时期对古建筑的大肆破坏。雨果的反对理由是:“为了法国还是法国!”

家园 嘿嘿,除非当时老毛同意在老城外建新城。

否则到今天不管是谁,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换您去当市长也一样。政府手里是有些钱,但是要办的事情更多。

嘿嘿,现在胡同的居民,多数都是比较穷的下层百姓,那些中央机关的人早就都不住了。如果政府把这些房子全部包下来,整修,通煤气,修厕所,住房条件提高了罢?文物也保护了。那么,这些居民就会突然居住在北京最好的地段的高级房子,但是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可以以占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是否应该这里变成一个大公园,他们以后应该允许每天让大家到他们家去参观?

嘿嘿嘿,您对政府不满,那是您的态度。而且恐怕您不满的内容还主要不在此罢?嗬嗬。这个跟我无关。我已经说过了,这个问题除非建新城,否则难以彻底解决。现在除非您能搞到几十亿美元,否则光说没用。

现在是规定了15处保护区。我是觉得太少太小了。而且即使在保护区内也有通过关系开发地产的情况,这个我自然是反对的。同时,保护区内目前的政策是不许开发,那么也就是说保护区内的居民,还得继续60年代的生活方式。

家园 不是有些干脆不是北京人

是干脆没有几个北京人

家园 北京的胡同儿和法国人华新民2

华新民和北京,和她心爱的胡同儿的缘分,还要从她的爷爷辈儿起说。

华新民生于一个建筑世家,祖父华南圭,江苏荡口镇生人,前清举人,京师大学堂毕业生。后来留学法国,学习土木工程,娶了一位波兰女子。华老先生曾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1948年受zg地下党邀请,担任即将成立的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现北京市规划局)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并为缺水的北京设计了最早的官厅儿水库。给胡同铺上沥青,整治永定河等也都是老人家的提议。

父亲华揽洪14岁被送往巴黎学习建筑,学成后在那里工作,成家,立业。1951年,华揽洪携妻儿回国。在梁思成的推荐下,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第二总建筑师。当今中国遍布各地的汽车与自行车双向形式的立交桥是他的构思。华先生也是北京儿童医院的设计者。(这个医院马头小时候儿没少去)家学渊源,华新民对古老建筑的美有一种比常人更强烈的敏感。

有着四分之三西人血统的华新民,出生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方小院儿内。那是她的祖宅。她也还记得,当年在史家胡同小学里,下着小雨,她在滑石板上学会了第一个汉字——“人”。

关键词(Tags): #北京#胡同#华新民
家园 知道什么是经济适用房吗?

北京造了多少面向这种住房条件的人家的房子?

旧城改造就一定先向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开刀吗?

除了拆旧造新,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吗?

北京,一定要建设的和深圳香港一样吗?

嘿嘿,现在胡同的居民,多数都是比较穷的下层百姓,那些中央机关的人早就都不住了。如果政府把这些房子全部包下来,整修,通煤气,修厕所,住房条件提高了罢?文物也保护了。那么,这些居民就会突然居住在北京最好的地段的高级房子,但是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可以以占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是否应该这里变成一个大公园,他们以后应该允许每天让大家到他们家去参观?

家园 送花给马头

您这帖子,满纸的京腔京韵扑面而来。

这人啊,围城是无处不在,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我也喜欢欣赏原汁原味的各地民居,不过我这人比较现实,原汁原味的民居没有了,仿古董我也能接受,像深圳那个中华民俗村,偶觉着也不错了。

更让我痛心的是对原抗日将士纪念碑、公墓等的破坏,比如孙立人将军于1945年动用六百日俘在广州修建的新一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就被毁得面目全非。关于这个公墓的来龙去脉,我将发在《孙立人将军》这个帖子里,每次读到将军亲手撰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碑碑记》,再想到公墓的现状,都禁不住有眼睛发潮的感觉。里面那句“余忝军长,于奏凯归来,招魂追旆 ,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窀穸 。”---情真意切,身为一军之长,孙立人真的做到“一个都不落”-生的死的全军带回“同返中原”!

家园 经济适用房大概没有四环以内的吧
家园 城墙还好,眼不见心不烦

估计西西河里的主力还是40岁以下的吧,有几个真正见过环城的旧城墙的?

家园 偶也没见过

上次看到清末的城墙照片,感觉就是当胸挨了一大锤~~气闷啊,这都谁干的!

给张照片,让心不烦的同志也郁闷下,哈哈,我惯于拉人下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再给张拆除中的照片

血啊,一滴滴心里流。假如我们的童年是在这样的城墙下度过的,对我们的文化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呢?

我们现在谈到古代那些伟大的城市,只是些书本上的插图而已,假如能亲眼看到这中国第一的大城,那种血脉里的自豪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北京的胡同儿和法国人华新民3

1977年,wg结束后1年,华新民和父亲移居巴黎。

当90年代她在回到令她魂牵梦绕的北京的时候,她梦中的北京,已经湮没在推土机扬起的滚滚尘土里。做了10几年的梦,在眼前分崩离析。

第一章 孤独的胡同保护主义者的八年抗战

“这一切和我太有关系了,我不能看着记忆中的东西一点一点地都没有了。”这是华新民首先想到的。

这个胡同保护主义者的产生,首先是1998年北京西单改造的结果。当华新民看到西单大街动土改建时,便跑去问专家,这是在干什么?专家告诉她,建设新北京,依据的是规划。她就非要别人帮她找到“规划”。当她看到指导着1991至2010年20年间北京城市建设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一下子傻了眼——她看到一个示例图,上面用不同色块标注着未来北京的城市格局,其中受保护的旧城区用灰色块表示,那些灰色块寥寥无几。

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打电话,给胡同里的居民,给市规委,给记者,给那些爱北京的人;她还写文章,给市领导,给媒体——她认为,人们只是没有意识到破坏胡同的严重性,如果让他们明白这一点,问题就能解决。这是在1998年。

还是1998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一位官员问华新民:你说应该保护胡同和四合院,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该保护,哪些该拆掉呢?华新民听后,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在东城、西城转了近一个月,把胡同的现状全部标在图纸上,注明哪些是保存完好的院落,哪些胡同已消失,哪些应该重点保护。但这份图纸送交上去后,和您猜想的一样——没有回应。

“我后来把这称为造楼运动。”华新民经历过文革,她觉得用“运动”这个词更合适。而英国《卫报》也曾经这样形容北京的城市化改造:“这是一场新的文化大革命,只不过人们手中挥舞的不是红宝书,而是拆迁令。”

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这场一个人面对无数推土机的“战争”。

华新民原来从事翻译工作,生活本来很从容。她把生活中的事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吃饭必须做的,就是工作;另一种是自己能够获得快乐的。据她说,写点小散文,是她最快乐的事情。但是,1998年之后,她的生活里有了“第三件事”——保护胡同——并且最后主宰了她的生活。她每天的日程都安排满满的,全与胡同有关。——这既不是为了谋生必须做的,也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昨天我还想,希望今天这一切可以停下来,我可以结束。我每天都希望明天可以结束。”她看着地板上那些和女儿油画习作混在一起的各种资料,不无伤感地说。

她常常拿出被拆掉的胡同的相片说,这么好的地方,他们怎么下得去手?这个高鼻蓝眼栗发的中年女子,每天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冲到各个相关的政府部门去,用西方人的思维直白地大声争辩:“这么做是违法的!”

她不理解的是,8年来,居然没有人对她说过:我就是要拆。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她表示同情、理解,说自己也不想拆。“但是等我一转身,他们拆得更快。”华新民说。

待续

家园 照片上好像已经拆得不少了

不过现在留下的几个门楼看着还是蛮壮观的

家园 南三环那边有,因为那边比较不发达。

深圳和香港没有老城问题。

旧城改造现在都是世纪性难题。

家园 城墙还不是MZD拆的~

当年建的首钢、燕化都是污染的大户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