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对北洋舰队的辩护 -- 萨苏

共:💬21 🌺7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对北洋舰队的辩护

对于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的表现,存在若干批评,有的很有道理,有的似乎还可以商榷,下面,对某理解中认为可以商榷的几种批评阐述一点儿愚见,与方家商榷。

批评观点一。北洋舰队阵型愚蠢,试图采用骑兵作战分割对方的打法,而不懂得海军T字炮战抢占一横的原则。

海战中切割对方然后歼灭的战例其实很多,比如崇武以东海战,大陆的护卫艇编队就是采用分割战术,插入永昌舰和永泰舰之间,分头缠住,集中炮火攻击永泰,先迫使它重伤退出战场,然后围住另一边的永昌将其击沉.假如和永字号打队列战,不管是不是T型阵,恐怕大陆的护卫艇队会被一一击沉,象梁天价海战那样.说到底海战和陆战一样,都是以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有效发挥,同时分散对手力量为重心的.任何战术都服务于此.

T 字型炮战始终是海战经典,不过,反例也有,比如大西洋海战,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与俾斯麦号的作战,就是在抢占T 字型阵位的时候被德舰第四次齐射击沉了"闪亮的胡德".其原因就是T 字型炮战有个最大的弱点,--自己的舰艇航线固定,对方容易瞄准,而且侧面暴露,中弹面积大.如果对方的炮火凶狠,射程远,摆这个阵势有挨打的味道.T 字型炮战不是万能的.当然,它的确是海战中的宝贵经验.不幸的是它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三次大海战奠定了它的地位:大东沟,对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突破作战,而甲午战争刚好是第一次检验它在装甲舰战斗中的效果.丁汝昌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结论的.

所谓 T 字型炮战战术,实际上源远流长,并非装甲舰时代的产物,如果追溯它的鼻祖,应该是英国海军名将阿尔比马尔,英国自从建造了54门炮的太子号战列舰后就精心设计这一战术.当时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太子号之前的英国海军没有大型舰,波涛之中很难保持队形,以后建造了多艘大型军舰,如皇家橡树,皇家巡游者,就能够在海上保持战列纵队了,这就是"战列舰"的由来.

所以,这是一个比里萨海战和亚历山大海战还要古老的帆船时代的战术,它在对马海战中的表现,称之为复兴更为合适.

装甲舰的出现,带来的其实是三项新的变化.第一,舷侧火力减弱,首尾火力加强.第二,开花弹的出现,使击沉敌舰的概率大大增加.第三,大型舰只装甲改进,而火炮的弹头风帽和延时引信还没有出现.针对这些变化,各国海军当时都在研究怎样应对.如果看看英国海军当时的主力舰阿迦门农号,日本的甲铁号,德国的萨克森号,各位就会感叹当时设计师的想象力了,真是连恐龙都设计的出来,原因就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军舰应该是什么样的.具体到到大东沟海战,甲午战争前夕,原有的理论已经落后,并没有新的完整的海战理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双方采用什么阵型,都是合理的,谈不上纸上谈兵和食古不化.

北洋舰队采取切割对方的战法,没有去追求T字那一横,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批评观点二,北洋舰队吨位多于日军,主炮口径大于日军,却战败,情理不容

实际上战斗力还包含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水平。如果考虑到这个问题,相对于日本舰队,北洋舰队并不占优势,必须扬长避短才有取胜的可能.注意,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考虑的是怎样打胜,后来清廷的文人只要考虑责任问题.

回到以前讨论过的克里木战争,威风八面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在锡诺普海战之后,和他的黑海舰队就销声匿迹了,直到他带领水兵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多角堡高地壮烈战死.海军为什么成了陆军?军舰呢?

全部自沉了.

原因就是英法舰队加入土耳其方面作战.单看吨位和火炮口径数量,黑海舰队的确不亚于英法舰队,但是英法方面采用的是螺旋桨装甲舰,而黑海舰队还是明轮加帆的木制舰.技术的落后使黑海舰队成了一堆活靶子.

北洋海军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正是存在着这样的技术差距.

有这样严重吗?

所谓快炮和慢炮,到底是什么差距? 一句话,一个有炮弹壳,一个没有炮弹壳.北洋海军的重炮,是没有完整炮弹,只有弹头和药包的,射击完毕,需要先清理炮膛,然后放弹头,一包一包放火药,然后发射(因为火药量不同,射程也不一定).日本军舰呐?只要把炮弹往炮膛里一填就打! 不要讲风凉话,把自己想象成北洋水师的水兵,然后看看这个差距.在密雨般的弹雨下,一丝不苟的进行这样的操作,没有一门炮因为自己的原因炸膛,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当时的水兵,是非常英勇的.<甲午风云>里邓世昌一船的炮弹壳,天上掉下来的吧?有人要问了,当初为什么不买好的炮? -- 您可以问问当年大家为什么使286,北洋海军建成那时候还没有这种快炮呢(广东海军北调的广字号倒是有快炮,但是吨位太小了,没有决定作用),十几年海军不添一船一炮,这就是后果.这只是炮,航速,损管什么的先不提.那可是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有了这个差距,不管您是不是唯武器论者,您也要承认,仗,谁都是靠武器打的.战列舰对巡洋舰怎样? 二战时挪威的旧战列舰诺格就被小的多的德国驱逐舰击沉了.珍珠港呢,大战舰输给了小洋铁皮飞机.甲午海战,日本也有和超勇扬威同样型号的战舰 -- 筑紫.它当时在干什么?已经是二线的练习舰了.超勇扬威还是中国海军的一线主力.

如果一个笨重的汉子和一个灵巧的武术高手搏击,怎样能取胜呐? 第一,扭住他,不要让他围着自己眼花缭乱的机动,限制他的灵活,第二,一拳致命,最好是近身撕搏,不让对方的招数发挥.我想,综合了锡诺普海战的切割,里萨的冲撞,北洋舰队设计的阵型就是这个目的.

忽略技术含量,仅仅从吨位和火炮口径无法判断战斗力的强弱。

批评观点三,北洋舰队不应该摆成横队迎战,应该摆成纵队

如果北洋舰队也象日本舰队那样摆纵队怎样呐?

那么只能横着摆了,如果纵着,就真成了T型的一竖了.中国舰队在浅水区,靠近港口一方,航速慢,如此摆队,不是绑住自己的手脚么,日舰是不会让北洋海军占据那一横的,如果我是伊东,就从中国舰队前或后方分两队夹进去,先打先导舰或者殿后舰,因为那样日舰就会形成沿着中国海军两侧追击,中国海军远端的舰艇只有转过来迎战才能打上对手,而机动,正是中国海军当时的弱点.再说,那样会形成一个怎样的队形呐? 您可以自己摆摆,然后必然觉得很无理.

此外,中国海军的舷炮并不出色,主力舰定远,镇远在反对侧都存在很大的射击死角.而日本军舰出色的就是舷炮,看看吉野的图纸就会有印象(当然三景舰上那三门废物大炮另说,但是实战中这三门炮无一命中,摆什么队形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中国军舰呢,比如扬威,首尾的炮塔是固定的炮廊,对侧面要转过火炮从固定的窗口伸出去打,操作很成问题. 摆这个队形,正好发挥日舰快炮多,打的准,机动性强的特点,可以说是日本方面想怎样打就怎样打.

当年和青岛潜艇学院的朋友摆了几次,最后的结论是 -- 如果这样摆阵,就算是再给丁军门两条船,也一样的输,而且没有反本的机会.照实战打,还有希望些.如果实战中真的摆了这个队形,那才真叫食古不化,纸上谈兵也.

批评观点四,北洋水师的战败是当时的军人作战不利

实际上,某以为这次海战的失利,和阵型,军人个人的胆量都关系不大.甲午,是一个国家输给了一个国家.责怪参战的军人,是不公平的,从战斗过程看,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大东沟之战,所有沉船舰长都遵循英国海军的传统,以身殉舰.威海卫,海军除了年轻的萨镇冰,叶祖圭等留下来成为中国海军复兴的种子,高级将领全部自杀殉国.从军人精神角度,北洋的海军军人所为无愧任何一支古今劲旅.从专业技能角度,他们也无愧于当时的翘楚.听萨镇冰的原话:"别人给太太打金镯子,我的金镯子,是戴在我的船上的." 而且,现在的海军中,也没有达到每个舰长都精通英语呢.

简单的说,如果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带足弹药(实际载弹只有半个基数,丁汝昌曾经百般催迫,无奈清朝官吏的效率大家都可以想象 -- 比明朝稍好,明朝是如果不行贿,就不发给你武器. -- 虽然如此,护航的任务不可能延期,所以只好带半数弹药应敌,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如果击中的炮弹全部爆炸(不但是海军,陆军炮弹中了不炸,在清军几乎成了正常,参见龟井兹明的<日清战争亲历记>),结果就完全不同.

军人可以打赢战争,但是有的战争,无论如何军人都是无法打赢的.

在抗战的时候,因为日军炮火猛烈,记者们纷纷义愤填膺,指责政府无能,在<大公报>上联合给中国军事当局提出建议,他们的观点似乎很好.日本人虽然炮火猛烈,我们的武术厉害,和他们打近战就是了.

问题是怎么能够穿过炮火去和对方打近战呢? 日本人有大炮为什么要打近战呢? 记者先生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大刀队,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无论怎样的武术高手,大多数时候,他们的90%,都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一相情愿.

为什么海军不更新装备? 颐和园? 看看陆军在旅顺丢掉的克虏伯203毫米后膛大炮.不,限制李鸿章才是真正的潜台词.

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 卖国成性? 清朝的官员也是中国人,他们何尝不希望中国强大? 当时的清朝是一个胡桃,壳已经敲开,里面只有好吃的胡桃肉了.看看北京的防务,当时全北京的守军是多少? 1.5万. 1.5万人,能守住北京? 一个虚弱的王朝.

为什么日军在中国势如破竹? 看看当时东北居民打着"大明遗民"的旗帜欢迎日军的照片,这是一个人民对国家没有概念的民族.

.....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是一个整体的失利,而不是一个阵型的问题.

[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没有必要为北洋水师辩护。它就是当时国家的缩影

看看当今的伊拉克,再看看那些买了些先进武器就自认为世上第几强国的国家,真为它们悲哀。

至于说道技术层面,古人云:兵无常法,水无常型。应根据己方的情况,以发挥火力最大效能为出发点灵活运用。

讨论甲午海战时许多人总是比较中日两国海军当时的吨位如何如何,恰恰忽视了在热兵器时代火力决定一切,这也包括发射速度,舰船速度。

家园 说得好!!---&quot;甲午,是一个国家输给了一个国家&quot;.
家园 当时清军真的无兵可战了?迁都再战的提议是否可行?

日本也不一定拖得起啊!

家园 甲午的命运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两种不同的变革兴起时就已种下

既使我们能侥幸获得一二次的战术胜利,也难逃最终的战略失败。制度的腐败,体制的落后是根本原因

家园 【文摘】历史真相--剥下丁汝昌,邓世昌虚伪的脸皮

历史真相--剥下丁汝昌,邓世昌虚伪的脸皮

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引为耻辱的战争,中日双方的吨位和战力都相当,却打了个五比零的惨败。为了给自己心理找一个平衡点,那些老学究们就总结了很多的理由,翻翻中学历史书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造颐和园。海军武器质量低劣、舰龄老化。同时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我们,卖给我们的都是次品和哑弹,掺了很多的沙子。而且日本海军进行偷袭,

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因为弹药储备不足没带齐武器弹药,但是我们的北洋水师仍然用着劣势装备和优势的敌人英勇作战,出现了一大批如丁汝昌、邓世昌等宁死不降者,但因为有方伯谦那样的怕死鬼出现,海战打了个大败。于是乎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被捧为民族英雄,慈禧、李鸿章、方伯谦之流则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全体人民聚在一起就缅怀烈士,痛骂汉奸,充分获得了心里的满足。和那一句“不是皇军无能,是土八路太狡猾了”的解围心理如出一辙。

  先看看那些冠冕堂皇、不堪一击的理由吧。

  ⒈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

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⒉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

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希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

  ⒊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

  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相距五千三百三十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十七时四十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

绞杀宣告结束。

  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他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

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我又看到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

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

  ⒋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不如日本吗?

  “定远”级战列舰共二艘,即“定远号”、“镇远号”,一八八五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七千三百三十五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三百五十六毫米,舷侧为三百零五毫米,甲板为七十六毫米,舰桥为二百零三毫米,装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四门三百零五毫米二十五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三具三百八十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二十一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

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

  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都是五千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

,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⒌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

  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三百零五毫米炮四门,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济远”双联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两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炮,“经远”、“来远”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两门,“致远”、“靖远”三门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平远”一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日本舰

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二门,毫无用处的三百二十毫米固定炮一门(这是日本舰队的最大败笔,后面会有介绍)“比睿”、“赤城”、“扶桑”为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西京丸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奇袭舰队“吉野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浪速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高千穗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秋津洲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

射炮六门,“千代田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门。

  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

  “定远”和“镇远”装备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三百二十九公斤,抛射火药九十一点九九公斤,初速五百米/秒,射程只有三海里(五千五百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一百六十五公斤,命中速度三百米/秒,一枚就可以把四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

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五小时战斗中有十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但是如此大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是双方在两三公里内直瞄射击的结果。

  看看双方的攻击效果:

  “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的“吉野号”。而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三至六倍。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想不到命中率低的速射炮居然比命中率高的重炮效果还要好

?就象冲锋枪的命中率比狙击步枪还要高?鱼雷是新型的水下武器,威力比同重量的炮弹要大好几倍。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吉野号”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

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

  但是,北洋海军平时进行军事演习时,无论是用舰炮还是用鱼雷进行实弹射击,都能在行进间命中目标。李鸿章在光绪十七(一百九一年)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就说:“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夜以鱼雷六艇,试演泰西袭营阵法,兵舰整备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

  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

  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作豆腐渣来建设的呢?

  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一八五三年,十六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一八六一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一八六八年,三十二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一八七四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

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一八七七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一八八八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

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

。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大家都非常崇拜的丁汝昌的手下邓世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军舰快被击沉的时候指挥战舰向“吉野号”撞去。被“吉野号”的鱼雷击沉。他和他的狗一齐被淹死了。这就怪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带着狗来干什么?由他和狗的感情上看他们呆的时间还不短。看来我们的邓世昌将军平时经常在军舰上遛狗了。而且别人都不以为诧,反以为是风雅。不知道现在的省长市长们到哪里开会的时候牵着两条狗去,恐怕官职马上就要丢了吧。而在他丁老人家眼里却见怪不怪。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方伯谦的案子。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倒霉的方伯谦成了冤大头。但是关于方伯谦是否怕死至今还没有公论,更多的可能是方被抓成了丁汝昌的替死鬼。当时方伯谦的主要罪状是在甲午海战前的丰岛海战中挂白旗逃跑,在黄海海战中又带头逃跑并撞沉了“扬威号”。除了撞沉了“扬威号”是自摆乌龙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对海军规则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海战中打白旗和撤离战斗是常有的事情,不能算投降。因为一艘军舰造价昂贵,形成战斗力很不容易,例如美日中途岛大海战中日本比美国多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导致了日本海军元气大伤。所以在海战中一直有这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战斗中受了重伤,可以打撤退旗的。就象现在打仗不攻击野战医院的道理一样。当时“吉野号”为了要求停止攻击连大清龙旗都挂了。而在黄海海战中战线拉的很长。主将受重伤,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因为日本当时也跟着运兵船。中国的“

平远”“广丙”及“福龙”艇尾追日舰运兵船。打的早就不知去向。大家都在混战,没法联系,“济远”撞沉了“扬威号”后自己也受了伤,和“广甲”一齐脱离了队型也是可以原谅的。日本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号”也在战斗不久撤离了战场。“来远”、“靖远”受重创后撤退到浅滩,战场一度仅余“定远”、“镇远”两舰与日舰“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号”激战。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

日本舰队。

  日本唯一的失误就是为了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在其主力舰“松岛”、“岩岛”、“桥立号”上装备了固定式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个大败笔,无法移动的火炮在这种作战中毫无用处,反而降低了行进速度和徒增危险。后来“定远”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导致大爆炸,使得日军旗舰也撤离战场。

  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黄海海战失败后,日本获得了制海权,在威海卫战役全歼了北洋水师的剩余兵力,丁汝昌等畏罪自杀。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正是这场关键的战争引出了八国联军的前奏、抗日战争的惨状和五十年的殖民历史。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但总括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而战前李鸿章因颐和园等工程挪用海军款致不足更新装备之数更仅不过区区六百万两而已。一着之差,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至今,重读这段历史怎能不令人悲叹。

家园 供老萨和大家批判。我不赞成本文观点
家园 嗯,同感
家园 我也不赞成

而且认为此文比较肤浅,不太值得参考。

家园 从日本后来在台湾作战的表现看

它的战争潜力还是挺大的,迁都,恐怕清朝自己的统治都要发生危机,那就是“事情越闹越大”了。

家园 我觉得文中强调的&quot;纪律&quot;和&quot;训练&quot;着两点没错.

其他可能有待商量, 但这两点对于作战的成败关系太大了.

家园 水镜兄,这篇东西看着实在憋闷

想想这也不是咱们西西河自己弟兄写的,且关起门来批它一把,过年了,去去晦气。咱们没有专家,只能从普通人角度肤浅的比划一下,可就不足与外人道了。

如果要驳的话,这位作者的文章千疮百孔,简直不知道从何入手。比如冒出来一句日军都避开定远镇远的前主炮。定远镇远是中央炮塔舰,主炮一左一右,哪儿来的前主炮?!还有说吉野号鱼雷打沉致远,且不说致远根本就不是中雷沉没,对着冲过来的致远迎头发射鱼雷还能打上,日本人真够拽!《甲午风云》的电影都不敢这样写。吉野的鱼雷发射管在哪儿?作者说中国福龙号鱼雷艇攻击西京丸忘记了鱼雷定深。哪儿来的消息?福龙攻击西京丸,是因为那时候鱼雷发射都要往深水钻的,距离过近,所以从西京丸下面穿过,上哪儿定深去?说到底,那时候鱼雷艇是打固定目标的,这个是性能局限。日本鱼雷艇也从来没有打中过活动的目标!

这些不胜枚举。

捡大的说吧,这位对军事可能是真正外行,居然说“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这个想法和当时满洲大臣感觉一样,难怪北洋舰队没有经费。干过工程师的都明白,设备都是三分在购买,七分在维护,如果算到美国一条航空母舰的全程寿命,其购买费用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维持一支舰队的费用是相当高昂的,因此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大型战舰拆的拆,卖的卖-- 它养不起啊。作者要是当英国首相好了,只要把这些军舰泡在水里锈着,就依然是世界第一第二的海军大国啊,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唉,英国人敢情都是白痴。

当时的问题是朝中都认为这支舰队已经是亚洲老大了,没有必要在改进。所以也以为光是可惜,科技在进步,敌人也在进步,北洋舰队成军以后,多年确实没有添置过一炮一械。军队经费一场窘迫,甲午战前被迫靠用军舰作客运生意赚钱,那可不是管带们要贪污,是真的没钱啊。那十二门快炮说来心酸,北洋舰队已经注意到日本的装备超过了自己,大声疾呼,要求更换快炮,有谁听呢?大概大人们都和作者一样,认为“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你们还哭什么穷啊。最后李鸿章没办法,从北洋水师内部挖潜,节省日常开支准备购买这十二门快炮。据我所知,直到战役结束,北洋水师也只有广字号装了国产的快炮,这十二门炮啊,也是镜花水月。

作者对“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觉得不可能,这是他根本没有查当时的资料。中国海军炮弹采购的确存在弊端,未必是“帝国主义”怎么样,而是经手官员从中盘剥误国。日本龟井兹明伯爵曾经记录在旅顺和清军的作战,地点好像是松树岭炮台,清军的炮弹打成了交叉火力,日军面前弹如雨下,但却极少爆炸!而日军则炮炮开花,清军俘虏称为“天弹”。结果当然不言而喻了。这种事大东沟海战日军也有明确记载,作者大概没有看到过。豆腐渣工程现在九江还有呢,和帝国主义有什么关系?

关于弹药问题,库存弹药不等于携带弹药,种类也不同。当时清军作战准备的确不足,战前丁汝昌屡次催促天津速发弹药,结果就是没能发足,这是历史事实。北洋舰队出海作战的弹药本来主要应该用榴弹,就是开花弹,现在被迫使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和实心的穿甲弹,因此威力大减,并不是炮弹数量的问题。

作者品评了一番日军火力和中国军舰火力,然后得出结论中国舰队火力不弱于日军。因为日军命中中国军舰的炮弹数量多。唉,这就是断章取义啊。这是因为中日双方统计方法不同。中方统计日军命中的“几百发”炮弹大都是指的机关炮,而日军统计中方命中炮弹中,没有机关炮的射击结果,这个可以去查日本方面的资料。大口径炮日军三景舰无一命中,而中国镇远定远确认命中十四次,每次中弹的日舰不是重伤起火就是退出战斗序列,如果不是前面说的弹药问题,的确胜负难料。这个中国方面的命中率超过日本。问题出自中口径炮,中国是慢炮,日本是快炮,所以中国方面无论速度还是威力都吃了大亏,中国军舰没有能用中口径炮重伤一艘日本军舰,而被击沉的军舰全部葬身在日本中口径炮之下。

关于震落飞桥和阵型问题我不驳了,没什么好说的,战列舰都定义到帆船时代去了,佩服阿佩服,怎么不让丁汝昌升起风帆来打呢?那不是更惟妙惟肖?

接着说道邓世昌和方伯谦,作者一味的贬邓褒方,兄弟以为除了哗众取宠很难找到别的理由。除了方家亲友的《冤海述闻》,没有任何人否认方伯谦的逃跑,从中弹数量上看,济远中十五发炮弹,就“重伤”,来远靖远中弹数百发反而能够坚持到最后,岂不奇哉?!此事,战场上济远逃跑,广甲随之逃离,来远曾经开炮阻拦,击中广甲舰内厕所;清朝灭亡后采访北洋水师老兵,叙述中称方伯谦为“满海乱窜的黄鼠狼”,都是有据可查。居然敢翻这个案子,厉害阿!!!

还是那句话,有的战争单靠军人是打不赢的,没打就输了。甲午海战大概就是这个局面。作者慷慨了一番后开始悲叹,真不知道他要是早生一百五十年,是不是我们早就可以让航空母舰去海湾逗萨达母玩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要点

关键清政府是个绝对的少数民族政府,他打不起,要是换了估计还要死打。

家园 不懂就别乱说话!
家园 好老的一篇文章了,也被翻出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