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 矽藻

共:💬40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矽藻

所谓的“阿尔泰语系”,很有点古怪。象日语的发音方式与南岛语系的毛莉语就很接近,与同属于南岛语系的高山族同胞大概也差不多。日本,韩国没有多久的历史,不足以承担语系起源的重任;蒙古,满清的历史更加肤浅。他们的责任只是接受“阿尔泰语” ,形成一个分支。有证据说高句丽人的语言,已经有了“阿尔泰语” 的特征。从日本,朝鲜,东北,蒙古,是一条“阿尔泰语系” 的弧线,它的弧心指向长江三角洲。

近日一条旧闻,揭示了这个源头,尽管源得使人惊讶:

苏州人在“讲外语”,根本听不懂

如果有人告诉你,吴语不属于汉语,你会相信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怎么可能!不过刚到苏州的外地人在听到苏州人对话时常常会惊讶:苏州人说话的语速语调怎么有点像在说外语,根本听不懂!2000年初,周晨在几经论证,推断“吴语属阿尔泰语系而非属汉语”时,他自己也几乎都不敢相信这一论点,但平时积淀的一点一滴的证据告诉他:吴语并不是出自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一脉,它同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乃至日语、韩语等同出自阿尔泰语系一脉。

他认为,方言应该是在方言使用者最自然的条件下所使用的语言。而现在一些方言调查机构采用“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句表”等形式调查询问方言使用者,其实已经从方法上抹杀了方言的本来面貌。面对记者的疑惑,周晨举了个例子:假如你拿着一张已经写着“快”字“方言调查字表”询问苏州方言使用者这个字怎么读,苏州方言使用者很容易因为文字主观和汉语官话音的影响把这个字读作”kuo”(音),而在自然状态下,其实“快”在苏州方言中更为原始更为纯净的一种读法为:”骇赛”(音)。这种原始的吴语发音在苏州普通生活对话中仍然能够被常常听到。而有些吴语的基本词汇,已经不常听到,但偶尔可以见识其遗风。例如在描述“死”的意思的时候,吴语中有一种被戏谑化的读法叫“榻浪”,这个意思的读法在蒙古语、维吾尔语等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竟然普遍存在。不过由于汉语官话代替,“榻浪”已经逐渐不使用。评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纯正的”吴语”,声糯腔润,几乎没有人怀疑“评弹”的吴语的宗脉地位。但是周晨现在却认为,“评弹”中的苏白说表虽表现了更古老的吴语(尤其在语音方面),但评弹中大多数的“弹词开篇”更该叫“吴韵”评弹,它并非严格意义的“吴语”评弹。他说, 90%的评弹唱词都使用的是官话(普通话)句式和词汇,只是在读音上用了吴语的一些音韵。“评弹”唱词语法上与日常生活吴语有较大差距。听过评弹的人也许还记得,在评弹唱词中唱第三人称“他”都是唱“ta”(音),音韵虽然很糯,显得很苏州味,但是仔细一分析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自然的苏州话对话说“他” 时是绝对不会读出”ta”(音)的,生活中多数为“恩纳”(音)。而“评弹”中这个”ta” (音),明显是受到汉语官话 (普通话)的影响。

同苏州话一样,属吴语一脉的杭州话、上海话等也面临着和苏州话一样的汉语官话冲击影响。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都城,大量的北方话逐渐侵入到杭州话中,所以如今的杭州话中往往带有大量的北方“儿”化音,例如杭州话称小孩子为“小丫儿”,甜豆腐浆叫“甜浆儿”等等。但是语言词汇易变,语法难改,杭州话中“吴语”语法句式却几乎未变。 杭州话语法句式虽几乎未变,但试想拿着已经定型的句子去让方言使用者读出,能看出方言真正的表达方式么?在周晨看来, “方言调查句表”更加掩盖了吴语真正面貌。他试举了一个上海话对话的例子:

“你在哪里啊?”(自然表达的上海话:侬拉拉哈里答?)

“我在火车上。”(自然表达的上海话:吾么拉拉火车高头哇。)

一旦使用“方言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往往句子的读法就变味成了“吾拉拉火车浪”。将重要的吴语语法成分“么”、“高头”、“哇”统统给弄丢了。可见“方言调查表”成了吴语原始面貌的杀手。

“吴语”还活着!

吴语在读音方式、基本词汇,语法等方面(SOV)与“阿尔泰语”有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在汉语的掩盖下,非常顽强的生存着。一点拨,这种被掩盖的共性就一点一滴透露了遥远的信息。

把吴语仅仅解释成属于“阿尔泰语” 就不是很上路了。长江三角州地区的开发,要比阿尔泰语系诸族的文明史要早得多。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直到历史时期,此地的人文史,累层叠代,从未间断。总不能跑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去寻找人的语源吧?有位苏三说“阿尔泰语” 是大批沙陀突厥旧人随南宋过江进入吴方言区。就更显得荒唐。语言的底层只会逐步的消失,而硬加进来的只能是语言表层的东西。还不如说是蒙元或者是满清的作为呢。

春秋时的姑苏城就已初具规模,吴地的语言就已经是很有个性了。比较一下吴语开始的时间,与操“阿尔泰语” 诸民族在历史上冒出来的时间,上古吴语看来是有资格充当“阿尔泰语系”的源头的。有证据表明闽语也具备“阿尔泰语系” 的底层。

如果硬要钩勒出所谓“阿尔泰语系” 的源流,把它理解成黄种人濒海支的语言是比较恰当的。黄种人的濒海支是鱼猎族群。上古吴语大概是在闽粤初具雏形,至长江口,在来自内陆的农耕文化催化下发达,同时也被掩盖;上古吴语大概是因为辗转转移到东北地区以后,农耕条件变得恶劣,而重新发扬光大;阿尔泰血统的基因标记,大概也在这里形成。从此,操上古吴语的族群从这里南下西进,至于塞人操起“阿尔泰语” ,以后又出了突厥,已经是历史时期的事情了。西亚的土尔其则又是以后的事情了。中亚的阿尔泰地区不过是西部阿尔泰语族的源头,抑或是“阿尔泰语系” 的次生源头。

图,上古吴语的流转:

点看全图

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虽然今天的江南是中国的国运所在。从上古到战国,长江三角洲都只是内陆农业文明的游戏地。山西的晋国人不喜欢湖北佬,就跑到这里来挖墙角;湖北楚人的PP被摸痛了,一发威,好了吴越的宝藏全都扫荡到自己的口袋里去了。不然,“越王勾践剑” 怎么会从湖北的坟里面挖出来呢!

猪是很聪明的动物,今天的江南自然是鱼米之乡,猪儿们喜欢,儿孙也满堂。今天的江南还是蛮荒之地的时候,猪儿们是不会把此地当自己的黄金国度的。且放下“阿尔泰” ,还是继续去追踪猪的黄金国度吧。

关键词(Tags): #阿尔泰语(当生)#阿尔泰(当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无语

感觉这位周同学尚未搞明白苏州话就开始发挥

他说的所谓“快” 在苏州话中(包括老上海话)为“Haoso”本字应该为“毫烧”,表明紧急的情况,绝不可以和“快”互换的。

死称“榻浪”?--我这个苏州人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他”称“恩那”?实际在苏州话中她或他是“俚”...

弹词中苏白实际是受官话影响的吴语。这和苏州话的关系类似京剧念白中韵白和京白的区别--弹词中说苏白的都是出身官宦之类的角色。

吴语的字词同标准汉语几乎可以完全一一对应,句式也绝无特殊的地方,吴语只可能是一种汉语方言,绝对不是别的独立语言。

无语
家园 请您注意一下引文内容

有关苏州话、周同学和阿尔泰语系的

近日一条旧闻,揭示了这个源头,尽管源得使人惊讶

明显是用第三方角度,报道周同学的“发现”,并且刻意突出

如果有人告诉你,吴语不属于汉语,你会相信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怎么可能!不过刚到苏州的外地人在听到苏州人对话时常常会惊讶:苏

我有把握说,这是一条在普通媒体上发表的新闻,而且不是那种严谨的、向世界公布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教新闻,属于八卦类型的社会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只要不引起社会动荡、引起司法诉讼,你就是报道中国人是月球人的后代,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我个人经验,认真的学者,特别是那种在某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不会通过大众媒体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甚至会有意避免和记者打交道——你一个外行,我给你上一学期课,你都达不到我教的本科生水平,我跟你说什么?俺一个学界前辈,出书,非商务印书馆一律免谈。这种学者的尊严与信誉,不是发烧友所能理解的。不说这周同学是否真有两把刷子,就凭他在这篇文章中的表现,诸如

他自己也几乎都不敢相信这一论点
,会让学界笑掉大牙的:您是商业炒作,还是学术研究啊?

我个人建议:网友在网上,发表突破性的消息,最好引用来自权威性专业杂志的东西。这样会提高你文章的可信度。或者使用一些基础史料,说清来龙去脉。如果申手逮来就是大众媒体,等于承认自己是外行。

矽藻先生的文章,涉及语言学及语言学史、移民史、人类学、人种学等多个学科,考证某个地区的族群是来自什么地方的移民,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论证……

家园 经常有人嘲笑自然科学领域的民科

现在觉得社会科学的民科也颇有一些。

家园 这位兄台是在戏说吧

还是很有趣的,虽然不能当真

家园 我觉得作者没有基本的历史功底,就随意海想

象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草原帝国》等普及类读物,都没有看过,就开始海想。

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家园 什么?吴语与阿尔泰语有关系?这也太扯了吧

吴语的语序语法是地道的汉语,无论哪一支。

再像这么考证下去,估计粤语也是其他语系的了,

上海话也根本不像日语,说像的人肯定既不懂上海话也不懂日语,再不然就是故意装傻。

再补充一句,

“我在火车上。”(自然表达的上海话:吾么拉拉火车高头哇。) 将重要的吴语语法成分“么”、“高头”、“哇”统统给弄丢了。

_________太胡扯了。“么”、“高头”、“哇”什么时候变成语法成分了?请举例说明。

“吾么”其实就是“我嘛”,“高头”就是“上头”、“上面”、“哇”是可有可无的语气词,就像北方方言经常在结尾时加上“哈”。

这句话用普通话说就是“我嘛在火车上面呢”。完全是口语的表达!

家园 看到过一个研究报告,楼主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根据金力的中国人起源的DNA研究,楼主并非是在戏说,特在网上摘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我虽然不是学生物的,但感觉金力研究小组的结论,能解释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现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解释说,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

  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汉藏同源

  无论是从外貌到文化,都很难让人相信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但分子人类学家对此深信不疑。

最早提出汉藏同源的是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原本在语言学界认为南方的侗傣语和汉语最接近,后来发现与汉语最接近的是藏语。

  藏语中大多数字的发音在中国东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义相同。

  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在语言上,汉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关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他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宿兵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其实中国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的张亚萍、褚嘉祐,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傅颂滨、李璞,中科院细胞遗传学的徐久瑾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李辉说,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2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

  李辉说,更重要的是,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这样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李辉说。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华人在渭河流域磨砺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秦人,他们盘踞在关中,积聚着统一中国的实力。还有一部分华人则出了潼关,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

  秦汉时期,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从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汉族的整体意识真正形成。加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就没有再出现分化。而文化上的强势让汉族像是一滴浓酽的墨水滴在了中国的版图上,他们带着M117突变迅速地向四周渗透。

模糊的南方民族身份

经过研究,李辉发现,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你看我的眉骨向下弯曲的弧度很大,这就是澳泰语系人群的显著特征。”李辉说。

去年,李辉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

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3000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M7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DNA链上位点在M134的基础上发生了M7的突变。

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从目前来看,在此次“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中涉及关于中国人迁徙路径的研究已相当清楚,现在只需要做些收尾和补充工作。

比如如今有研究发现,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形成兴隆漥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家园 没看出你所说的联系

吴语不是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方言。

如果阿尔泰语与所谓的吴语有联系,那还不如证明阿尔泰语与汉藏语系有关系。可是语言学家对此没有发现。

家园 联系,是有可能存在的--请看摘录:

我并没有说吴语和阿尔泰语存在直接的联系,但按金力小组的研究结论,这二者的演进路线上,的确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过地域重回。这算不算是点联系呢?按金力他们的结论,吴语和越语完全不同,而操越语的百越民族和阿尔泰语系民族,在基因上有直接联系。看来,如果楼主分析越语和阿尔泰语的联系,可能性会更大一点,更靠谱一点。

金力小组的几个结论,我上边有所引述了:

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形成兴隆漥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一点补充:澳泰语系民族从长江三角洲到达西辽河流域的路线上,现在没有发现遗迹,很可能是因为2万多年前华北地区还是一片海洋,就如同一时期澳洲先民从马来亚地区依据澳大利亚的路线上,至今没有发现遗迹。

家园 "阿尔泰"与汉语是有关联的,只是这种关联是由于同源,还是由于

"阿尔泰"与汉语是有关联的,只是这种关联是由于同源,还是由于"涵化",互相渗透所造成,待考。

吴语之为汉语方言是不错的。但在一个方言中剔出了许多"非我族类"的信号,是非常值得深究的。

承传已知只是科学的一部分,科学的要义在于见微知著,"大陆漂移学"初起的时候,那是疯子中的疯子才能想像的。

周同学有成套的语音,语法类比阐明观点,有兴趣批判的人可以看看。

拙见就吴语之现状,周同学的高论应定在上古吴语。

---97ed.com---

家园 和阿尔泰联系比较直接的,恐怕应该是古越语

上古吴语是如何的样子,难说。按金力的研究,吴语人群的形成,大概是在3000年前,是苗瑶族群和南迁汉族融合形成的,而阿尔泰语系的形成要追溯到2万年前了。按这么说,吴语基本不可能是阿尔泰语系的来源之一了,顶多共同承载了点古代语言的遗迹。因为现在看来,吴语和阿尔泰语系直接的联系,在于吴语和阿尔泰语系的前身语族存在地域上的紧密关系。

而阿尔泰语系族群的产生,和澳泰语族的一支,也就是百越族,有直接的基因联系。从吴方言中找出的非我族类的因素,如果说是古代百越民族语言的遗迹,似乎更靠谱一点。

家园 这个没错

吴语词汇有很少的一部分有古越语的残留,但问题是周指出的所谓吴语阿尔泰语的联系没有事实支撑,我看到的是他连现代苏州话都不太懂。

这里再举个例子,比如他例证中说的“高头”这个完全是北方语影响下的新上海话,旧的苏州话上海话没有这种说法的。

家园 布希曼人肤色也非常接近黄种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肤色还是和长期居住的地方有关系。

比如黑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大多数两三千年前都在现在的西非,然后逐渐分布到整个撒哈拉以南。而肤色就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南非的祖鲁,科萨人肤色就偏黄,虽然到达南非不到一千年。而西非的黑人就是黑黝黝的,透亮的那种。

这不过才两三千年的差距。

布希曼人是在两万年前就跑到非洲最南端的,肤色就比较浅了。

家园 这种联系和全世界人类均出自东非而产生的联系,在量上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联系和全世界人类均出自东非而产生的联系,在量上没有什么不同

韩语不懂,但吴语和日语的相关性,除了均有汉语单词外,实在看不出什么联系。

任何稍微有点日语基础的人都能看出语法结构天差地远。汉语语法中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在日语中都是不存在的。说白了,日语根本没有谓语。这两种语言能有多大相关性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