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侃侃“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啥意思 -- 鳕鱼邪恶

共:💬24 🌺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王应麟治学被认为是兼取诸家,不名一师,不主一说

道德经传统上不是儒家的正本,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是儒家的,所以就是儒家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其实儒家内部的流派还是很多的,相互之间也争鸣得很历害,十二,三世纪的新儒教运动就是对其自身的扬弃与调合,而且在跟其它的诸子百家的交流中也相互吸取了不少东西。

像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的定义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所以性是恶的,伪是善的。这些都是直接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说。而后还有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恶说。

其实性恶说也不是荀子的思想全部,正如性善说也不是孟子思想的全部一样。荀子只是以此论为基础来争论另一个问题罢了。

关于人性的善恶,实在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没有必要去深究。以王应麟来说,这些争执他再熟悉不过,而三字经的主要目的还是为教化,不是严肃的正式学说。所以我相信他的本意并不是想介入这个无解的争执,于是在解释上留有余地。

家园 鼓掌!

俺认为,王博士的《三字经》,主旨就是顺其自然,顺的是大自然的自然,天地的自然,也是人的自然。

《三字经》的真谛就是教育要顺其自然。

当然,王博士的(人性)之自然与今天的人性是不同的;王博士讲的自然是一种顺序的自然,王博士认为君臣父子就像天地风云那样有其规律是不能破坏违反的。

家园 他推广儒学,当然不能说自已的亚圣不对

不然广大的亚圣粉丝们也不答应是不,所以只是用了一个模糊的性乃迁来概括,而没有明确说性迁恶,小小地和了一把稀泥。倒是荀子好好地演示了一回面对牛人如何使自已立于不败之地,儒家不是讲究立论吗,而立论是整套学说的基础不是,那好,我就把你的立论变成一个无解的哲学问题,我就立于不败之地了。我不跟你争什么是善恶,我就在人性的弱点上做文章。百家争鸣重点还是在这个争上,而咱们的老祖宗是很擅长斗争的艺术以及和稀泥的艺术的。

其实说穿了意思也很简单,那就是如果你不想失去人性,就来我这里交钱接受教化吧,典型的儒家逻辑。不过他这些重教化、厚风俗的思想是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的,而且也明白天下无不变之风俗。话说回来,儒家的生命力也正在它的这种兼收并蓄的扩展性上。古时候中国没有像今天一样的全民教育体系,传统上中国也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佛道两家都是出世的宗教,不带很强的社会性,而儒家就正好填这两方面的空白。

家园 老兄,这个可是一本启蒙读物啊。

难道让小朋友开口就说自己生下来就是“恶”吗?难道教育自己家的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说:孩子,你生下来,本性就是恶的。这种父母我还没见到。

所以三字经以性善开始,决不是什么和稀泥。性乃迁是委婉说法。一来读音上口,二来善迁走了就是不善,就是恶,不过是小恶大恶的问题。但是在小孩子的教育上,小孩子心性不定,迁走了,通过教育还能再迁回来。所以用迁字,可见作者之良苦用心。

抛开了启蒙读物这个主旨,其它都是空谈。

家园 人与身俱来的属性无所谓善恶

这些属性包括那些呢?除了孔夫子说的食,色,还有感情,思想等,都无所谓善恶。人生以后发展起来的善恶,是人的社会性,因此其定义也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人人兼有的善恶性。换句话说,如果人人兼有,那就无所谓善恶。

雪兄以为呢?

家园 正因为是一本启蒙读物

所以才更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影响,这也是我觉得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在此引入善恶论的原因,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只是上面谈到了人性善恶这个命题,就顺手举了出来,说他为了在善恶论上和稀泥而写这个三字经当然是不可能的。就像你说的,三字经的主诣还是推广教化,至于人性生来是善还是恶,如果善迁走了就只剩下恶是否说明人性生来就是善恶同体都不是三字经的主诣。

家园 开宗明义第一句啊。

如果主旨只是推广教化,性恶一样可以在后面发挥,如何通过教育来达到善,不是吗?

所以作者把性善摆在第一句,确实无意引入争论,但是他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是整个三字经的立论根基。

家园 老兄学佛的吗?

正是如此!善恶本是相对的概念,无善即无恶;人类进化到社会形态,有了分别心之后,才有了善恶之分。

家园 我是学唯物主义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