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两幅天价油画开始 -- 青铜锁

共:💬24 🌺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两幅天价油画开始

2006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油画《奴隶与狮》以5388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油画世界拍卖新纪录。2007年4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万港元成交,再次创下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新纪录。两幅画作均出自徐悲鸿之手,然而早在1989年2月国家已经明文规定徐悲鸿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那这两幅油画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流落境外的呢?面对困惑不由得引起探寻徐悲鸿本人的欲望。

悲鸿悲鸿人如其名,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徐氏的艺术人生。学贯东西兼采众长,国画油画造诣甚深,艺术成就不可谓不“鸿”;而“悲”天悯人的性格沁入他的生活,贯穿他的人生。徐悲鸿与蒋碧微失败的婚姻更为徐氏悲悯的生活添上厚重一笔。

(一)『多为事实罗列』

1916年徐悲鸿从家乡宜兴到上海发展,拜访前辈乡贤在上海复旦大学当教授的蒋梅笙,徐的人品才貌不但深得这位前辈的赏识,也赢得了蒋家次女年仅十八的蒋棠珍的芳心。后者早有婚配在身,却有勇气与出身寒微而且丧妻的徐悲鸿恋爱。1917年俩人私奔东渡扶桑,在去日本的大海上,徐悲鸿将刻有“碧微”二字的水晶戒戴到她的手指上,“蒋棠珍”由此成为“蒋碧微”【1】。1919年徐悲鸿赢得公派名额,偕蒋碧微赴欧求学,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的留学生活。期间因为国内政局动荡,生活费用时断时续,在法学画困难时候徐氏往往每天仅仅一条法式面包,出入于各大博物馆进行素描临摹,蒋碧微也做些粗活补贴家用。一战后德国生活水平较低,1921年徐氏移居柏林,居德20个月,期间经常去动物园画狮,为其于1924年创作油画《奴隶与狮》积累了大量素材。经多年艺术大师达仰的指点,加以勤奋刻苦的努力,徐氏的油画技艺已登堂入室声名鹊起。

旅欧八年对艺术孤心苦诣的徐悲鸿对妻子的照顾显然不会与艺术并驾齐驱,也肯定不会过多留意另外一个人——他们的朋友张道藩。1922年在柏林的一个酒会上,蒋碧微第一次结识了留学英国学习美术的张道藩。原本只是仰慕徐悲鸿大名而来的张道藩,却被蒋碧微深深吸引,奈何罗敷已有夫,恨不相逢未嫁时。他把对蒋碧微的思念埋入心里,然而却像种子一样根植心中潜滋暗长,积蓄着爆发的力量。1926年2月,蒋碧薇收到张道藩从意大利寄来的一封长信,信中张道藩向她端出了一颗赤裸裸的爱心,但她理智地拒绝了张道藩【1】。后者在极度失望中与一位名叫素珊的法国姑娘结了婚,据说这位法国姑娘还是蒋碧微介绍张道藩认识的。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仍旧醉心于艺术,对妻子少有体贴,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蒋碧薇也长期忽视对丈夫的理解,渐渐产生了感情裂痕。几年后,小报花边新闻大肆渲染徐悲鸿与孙多慈师生关系的绯闻给本来已不和睦的家庭平添一层阴影。1937年七七事变后,历经二十年的夫妻缘分散落到尽头,徐蒋分居婚姻名存实亡。而张道藩婚后,由于东西方习俗的不同,夫妻感情也不融洽。分居后的蒋碧微与张道藩走到了一起【1】。

此时国难当头徐悲鸿正奔走各地办画展为抗战募捐。1939年10月,徐悲鸿在新加坡的一个广场上看到好友王莹演出的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之感动,随后用了约10天时间创作了唯一一幅抗日题材的油画,以诚挚的画笔,以接近真人的比例,将王莹入画,把女主角手持红绸、翩翩起舞的姿态,以及群众围观看戏的心态都细腻地描绘出来。

1941年日军入侵新加坡时,徐悲鸿将他在新、马、印三年中所画的数百幅作品及其他古玩、珍本一起托给友,埋入新加坡崇文学校的一口枯井内,其中有徐悲鸿自己认为最珍贵的40幅油画。随后徐悲鸿只身携1000幅作品,登上沦陷前最后一班开往印度的轮船,离开了新加坡。这一去,就是人画分离,油画的主人没想到他会永远失去这批珍宝。离奇遗失的40幅油画中就包括那幅《奴隶与狮》。

1945年的最后一天,徐悲鸿带给蒋碧微一百万元、收藏的古画40幅和本人作品一百幅,包括早年在法国为她画的一幅肖像《琴课》,双方签订离婚协议书,分居八年后徐蒋婚姻最终划上句号。1946年1月14日,徐悲鸿与廖静文结婚。面对年轻自己二十岁妻子的无私爱情,徐悲鸿感觉亏欠太多,在随后的徐氏作品中往往能看到“静文爱妻存玩”类似的题字,以表徐氏报答感恩之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徐悲鸿就任中央美院院长,积极投身画坛创作,积劳成疾引发脑溢血,1953年9月26日病逝北京享年58岁。

(二)『纯属个人臆断』

平面几何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后问题就复杂了,对于爱情亦是如此。然而千百年来白头到老的眷侣如同直线一样平凡,恰恰是那些各色各样涉及到三角的爱情吸引着世俗的目光。人人都说感情复杂,尤其牵扯到三角的感情更是难以琢磨。然而感情是人类情感行为的表象,作为行为就有一定的踪迹可循。我试图剥开徐蒋张的情感行为,寻找徐蒋感情破裂的最初动因。

影响人类行为的最大因素就是个体思想,而思想的形成与个人成长密不可分。徐悲鸿幼年家境贫寒:9岁随父学画;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开始步入社会靠画谋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20岁时在上海步履维艰,谋生不得几欲投江,幸得朋友辅助提携。他的一生视绘画为生命,也正是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改变了他的命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故交,提携新人,南北二石(傅抱石和齐白石)就是在他的大力扶持下为人所知。尤其他的国画作品引入西方素描布局技法,突破传统人文山水的小框框,积极反映时代变迁(如《九方皋》《愚公移山》),民众疾苦(如《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在他身上充分体现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狭义精神。

然而蒋碧薇出生于宜兴一个世代望族,属于社会的上层。她天生丽质,衣食无忧。儿时良好的教育会要求她将来有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跻身望族之列相夫教子。而对民间疾苦未曾躬身亲验,大多停留在家训上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而已。二八佳龄处深闺正是少女怀春之时,蒋碧微又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徐悲鸿一身才气特立独行此时闯入她的生活不私奔才怪。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不同背景下长大的男女,生活态度不一致是必然的。私奔后延续的热恋让双方都不会以此为杵反以此为乐,八年旅欧的生活压力,即使徐悲鸿热衷艺术对自己缺少关爱,即使张道藩嘘寒问暖吐露真情,蒋碧微都能始终如一坚守妇道。但是徐蒋二人生活态度的迥异和对未来的分歧始终是存在的,只是囿于外在的种种原因没有表面化,直到俩人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它终于爆发了。

我不是漠视差异和分歧苛求男女双方能无差别地共享同一原则,然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婚姻继续下去一方必然要对另一方让步,支持一方让步的就是爱情产生的宽容。

徐悲鸿回国之后仍然从事本专业,痴迷绘画,生活要求甚低,对蒋碧微关爱呵护不够,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最为蒋碧微不能容忍的就是徐悲鸿思想左倾,对当局的垂青不理不睬,更有甚者处处对着来,营救被当局关押的田汉,为蒋委员长的政敌桂系服务等等。从蒋碧微的出身看她应该是当局的拥护者,回国后她所向往的是一种高品质的夫人生活,别墅豪宅,贵客盈门,派对常开,而她就是这一切的主人,她向往着实践着。她的夫君却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夫妻二人常为一些小事争吵,这些都源自不同的价值取向,然而二人都个性十足互不相让。徐悲鸿诧异妻子如此世俗般的变化:曾被才气俊朗特立独行俘获的少女在三十过后成为少妇对他的特立独行十分恼火而对婚姻却有了更多物质上的要求。这就是规律,不明白只能说明太幼稚。

在徐蒋二人的争吵中,张道藩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不管他有意还是无意为之,因为他用行动为蒋碧微建立了一个榜样。对徐悲鸿,大师级的人物无法望其项背;对蒋碧微,一个为爱而生的女性多了几分不解;对张道藩,只有崇拜。

张道藩,祖籍南京,贵州人氏,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衰,他自幼喜爱读书,因家境贫寒,常常要靠打短工来维持学业。1918年底西渡英国,凭着一身才气,于1921年入伦敦大学大学院美术部就读,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他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但不读死书,1923年加入国民党,任伦敦支部评议长。1926年回国,他做出一个决定他一生的重要选择。伟大的儒门学子,他继承了中国读书人的光荣传统。姚鼐、胡林翼、曾国藩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张道藩一个人代表了中国读书人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抉择,他不是一个人!张道藩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投身国民党CC系。1929年,蒋张二人国内重逢,张道藩时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兼南京市政府主任秘书。随后几年中张道藩仕途一帆风顺,1949年离开大陆时,已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长。可以想象徐蒋每次争吵后,作为俩人的共同朋友张道藩调停后面对的是蒋碧微的抱怨,而徐悲鸿更多的是离家到中央大学的画室,在这里他遇到了孙多慈。吵架伤感情,加上徐悲鸿和孙多慈的绯闻,本已不多的缘分正逐渐消逝殆尽。徐悲鸿更多的时间不在家里,蒋碧微更多的时间和张道藩在一起,夫妻二人分居两处。1937年七七事变后两个月为了躲避轰炸蒋碧微搬去张道藩家的地下室,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用身体实践了出轨。张道藩在徐宅外面徘徊瞻眺11年后,终于等来了红杏。

徐蒋的婚姻因为第三者而导致最终破裂,而蒋碧微却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出现在张道藩与素珊的婚姻中,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49年前在大陆,49年后在台湾,她幻想俩人的爱情会让张道藩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后者也一直允诺着。直到1958年蒋碧微60岁生日,张道藩已经位居立法院院长,面对仕途和爱情,他的态度依旧暧昧。男人能相信,猪都能上树。

生日过后蒋碧微离开了张道藩拒绝了他的一切资助,十年后再次见面时,已是张道藩弥留之际。独居的日子里蒋碧微打开回忆,寄情于笔端写了五十万字的回忆录,分上下两卷。上卷集中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记录了与徐悲鸿一起吃苦厄难奔走的岁月,名曰《我与悲鸿》;下卷集中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回忆了与张道藩有名无份铭心刻骨的爱情,名曰《我与道藩》。1978年蒋碧微在台北逝世。她去世时书房里挂着张道藩为她作的肖像:面容憔悴、神色惨淡,头发上还插着白花。卧室里则挂着徐悲鸿为她作的肖像《琴课》:脸部微斜、脉脉含情,专注地拉着提琴。两幅画中最相似的是眼睛明亮深情【1】。

三个人的爱情和婚姻都有些拥挤,但没有谁对谁错,唯一不该的就是在错误的时间让他们互相结识;而一旦结识,只有悲剧收场。所谓爱情如是而已。

注【1】《蒋碧薇生死恋》——吴基民

关键词(Tags): #徐悲鸿(当生)
家园 好文,送花.当初看蒋碧薇回忆录也是感慨万千啊.

男人虽然靠不住,张道藩毕竟给了蒋三十多年的关注和爱护.即使从37年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后来的十年同居生活,其实也与夫妻无异.人生最辉煌时期的二三十年啊,也是大半辈子了.相比之下,素珊才是真的可怜.

所以,蒋碧薇还是很感激张道藩的.垂暮之年,眼看扶正的希望不大了,她才松手,让素珊回来与张团聚,成全了张的"有为有守"的形象,也为她的一生,添加了一个总算不俗的结尾,她的回忆录,写起来也理直气壮得多.

平心而论,蒋的回忆录写得不错,尤其以那个年代看,又是个女性,也可以说出类拔翠了.只是,即便以她自己的文字看,她也是个倔强而很自私的人.徐和张,都不太值.

引用一点她给张道藩的最后一封信:

"我现在感到非常满足,不仅由于一切的凄恰,悲酸,矛盾与痛苦,都已成为过去,而且,我十分感激你给了我那么多温暖甜蜜的回忆.我的一生还是幸运的,因为我曾享有你热烈深挚,永矢不渝的爱."

"现在好了,亲爱的宗,往事过眼烟云,我们的情缘也将届结束,让我们坚强一点,面对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情爱问题必须告一段落,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弥足珍贵的果实.甜美的回忆尽够我们度过风烛残年.

欢迎素珊和丽莲的万里归来,祝贺你们乔迁新居,重享天伦之乐.素珊的细心熨贴,将会使你的桑梓晚景,过得舒适安谧,请你平抑心情,恢复宁静,不必再惦念我,就当我已展翅飞去,永不复回.

我将独自一个留在这幢屋子里,这幢曾经洋溢着我们欢声笑语的屋子里,容我将你的身躯关闭在门外,而把你的影子铭刻在心中.我会在那间小小的阳光室里,沐浴着落日余辉,看时光流转,花开花谢,然后,我会像一粒尘埃,冉冉漂浮,徐徐隐去.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我还是坚持那么说:真挚的爱无须形体相连,让我们重新回到纯洁的爱之梦中去.宗,我请求你,别再打破我这人生末期的最后愿望,我已经很疲累了,而且我也垂垂老矣!"

哈哈,花甲老人,足够缠绵.而且,这一段把她自己拔高了.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朋友家曾经有一幅徐悲鸿的国画

朋友的姥爷是我们省的老水利厅厅长,所谓老其实也只是资格老,30出头就牺牲在抗洪一线上了,家里原来有一幅徐悲鸿亲自送的国画,文革的时候,因为家里只有孤儿寡妇,被无良的同事骗走,再也没要回来。

家园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她)们一辈子

都活在矫情里,悠然自得而不自知。对我们而言的矫情对他们来说却是贯穿人生的生活态度吧。

家园 是啊。只是做为一个普通人的看法罢了,

人和人是不一样。

家园 唉~~~~
家园 【文摘】男人能相信,猪都能上树。

男人能相信,猪都能上树。女人哪

家园 确实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生活丰富多采的一个实例。

三个人的爱情和婚姻都有些拥挤,但没有谁对谁错,唯一不该的就是在错误的时间让他们互相结识;而一旦结识,只有悲剧收场。所谓爱情如是而已。

家园 似乎是 男人靠的住,母猪能上树

男人能相信,猪都能上树

家园 很多年前看过蒋碧薇的自传, 当时觉得徐悲鸿真是一个

不负责的人, 在时局动荡时对家庭基本上不管不顾,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当然,这不损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家园 跟别人姘了八九年才肯离婚,临走又敲了徐悲鸿一大笔钱及大量的画

徐悲鸿拼命加班加点才能满足她的要求。到办手续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俩从来没正式结婚。

家园 不妨也看看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
家园 可怜徐悲鸿一顶绿油油的帽子戴在头上八九年还要被人骂
家园 时不时最好也听一听他另一个妻子的看法?

兼听则明嘛。

话说回来,蒋碧薇为徐做了些什么?她自己说的不算,她的孩子们是怎么做自己的选择的?亲身经历的孩子们难道也瞎了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