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请大家讨论讨论新历和旧历到底谁科学 -- 饽饽饽饽

共:💬27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24节气只适用于中国部分地区

以前看考证文章说,24节气的名称很符合3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物候。现在势变时移,24节气在中原地区都不一定准,更不用说推广到漠北海南,甚至其它国家。

另外,中国旧历是阴阳混合历,推算24节气的实际日期比较复杂;24节气在纯太阳历的西历中反而有固定日期,极便记忆。还有旧历闰月设置,也是一切太阴历(比如回历)的极不方便之处。

家园 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范围内?

世界范围内,太阳历早,古埃及就使用了。

中国范围内不是很清楚,似乎商周起就是阴阳历,而要准确的定阴阳历,则必须知道太阳在黄道的运行,起码是最基本的两分两至,我想节气就是这么来的。

家园 ~~呵呵~~

我是抱残守缺的,潜意识里总是觉得祖宗的东西好

家园 24个节气在新历里更好算

在这个旧历里,节气跟日期没有必然的换算关系。但是在阳历里,节气是跟日期有紧密联系的。比如清明一定是公历4月5日,一个中国的节气/节日,跟旧历对不上号,跟外国来的新历却一一对应,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无他,节气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而旧历是阴阳合历,月份按月亮公转算,并不反映农时。

也正是因为旧历月日本身对季节变化不能直接反映,才不得不引入24节气的概念。如果没有这24节气,旧历可真的不能叫农历,叫渔历可能还差不多。

而太阳历就根本不需要加入任何附加信息,只用月日就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我国古代有24节气的概念这个事实本身,并不说明我们的先民对这方面有更早的认识。古代历法方面的成就,应该更多的去看它们纪年的精确度。

关于中国传统历法,任爱杰和履虎尾两位老师曾经在文化百家发表过很精采的讨论,请参考:

http://www.cchere.com/thread/996147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40724

家园 再说一个旧历的缺点:置闰

为了把月亮和太阳拌进同一个历法,古人不得不发明复杂的理论来改进中国古历的置闰,以便不发生1月跑到夏天去的怪事。例如南朝祖冲之著名的《大明历》,采用391年置144闰月来代替以前何承天《元嘉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以求消除岁差。《元嘉历》延用古代闰年的办法,19年中有7个闰年,虽然比较规则,但是每200年会差1天。而《大明历》的误差就小得多,据计算,按现代观测值,大明历的一个平均年长的误差只有六十万分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一个伟大成就,从精度来说领先西方1000年。

但是由于这个阴阳合历系统天生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大明历计算闰月的方法还是比较麻烦的。大明历是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但实际上中国过去是按年号或者干支纪年,干支是60一循环,不能被19整除,年号干脆就乱七八糟,因此要知道当年在19年闰周里是第几年就很不容易,脑子不清楚记性不好就不成了。而要知道在391年的闰周里这是第几个19年就更让人头大,得翻书啊翻书……可这古代哪有google呢?这几百年里,朝代已经改了好几次,即便一直实行大明历,何时开始这个11年4闰也是要有比较明白的历史记录才能搞清的。如果恰好碰到乱世,国家天文台工作受到冲击,那就没有人知道到底该不该闰,最好的情况是还是走19年7闰的老路子,直到下一个圣明天子当朝,再出一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重新算日子颁布新历。事实上大明历由于朝代更替也只实行了80年,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真的用到那11年4闰的调节单元。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有通过官方发行的日历才能知道当年是否真的要闰,而假如需要推算以前或者以后若干年的精确日期,就算专业人员也有点头大呢。

这个闰月问题导致的最大毛病,就在于我们这套阴阳合历的年长是变化的,闰和不闰差整整一个月亮周期。仔细论起来,过所谓农历生日,其实是一会跑前一个月,一会跑后一个月,这一岁有时候长点,有时候短点,而且差得还不老少呢。现在的小朋友喜欢玩星座,可是按农历算生日的老朋友玩星座就麻烦了,出生那年生日还在狮子座,娶亲那年就跑到处女座去了,得,还是回去玩生肖吧。要是按这算国家年生产总值,哟~厉害了:今年比去年增长8.3%,皇上一瞧,不错啊,健康增长,赏~ 户部回话了:启禀皇上,明年还得跌7.7%哪。

而现行的公历,也就是16世纪颁布的格里高里历,对于置闰只有两条很简单的法则:非百年则4年一闰日,百年则400年一闰日,这个简单的算法就可以保证每3300年只误差一日,对于老百姓来说足够简单也足够准确,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就能编出几千年的日历来。(经过现代天文学家的修正,又加上2条:3200倍数不闰;4000倍数不闰,这就更精确了,不过到现在为止暂时还没用上。)更好的是年长也基本稳定了,不是365天就是366天。每年0.27397%的增长率和0.27322%的下跌率,皇上是没心思管的,不算欺君哈。

元宝推荐:海天,
家园 再说明一下定闰月的事

其实农历定闰月也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就是“无中定闰”,意思是没有中气的阴历月就定为闰月,名称跟前一月,比如前月是7月,这月没有中气,就叫做闰七月,下月叫做八月。

什么是中气呢?24节气里,每隔一个,有一个称为“中气”,比如春分就是一个中气,后面的清明是节气,然后谷雨又是一个中气。因为一个回归年有365.24天,那么理论上每两个中气之间隔约30.5天,把一个年平分为12份,可以用作阳历月的标记。

一个月亮周期是29.5天左右,假如我们把一个阴历月的月中对准一个中气,那么经过一个阴历月,二者岔开1天,日积月累,慢慢的就岔开半个月,前一个中气跑到了月末一天,后一个中气还要30天半才来,而中间这29.5天的一个月里,就没有中气了。我们前面的分析知道12个中气表示一个太阳年,那么假如一年12月,每月分一个中气,正好可以把月和年校准。那么这个积累出来的没有中气的月,我们不给它编号,把它当作一个多余的月,不是恰好可以作为修正阴阳合历的月份数的标准吗?所以中国的古历里,采用“无中定闰”的办法,要求非闰月必须有一个中气,假如没有,就不算数,编号同前月,作为闰月。这样一个年里还是1到12月,只是偶尔会多一个不算数的闰几月。这就是用来调和阴历月和阳历年的办法。

19年7闰,本质上也是按这个办法计算出来的。而更精确的观测,就导致了391年144闰的算法。不过在一开始,古人还是把闰月加在特殊的月份上,比如秦历,闰月就是13月,并不是无中定闰。无中定闰是汉代才开始实行的。

既然有章可循,那好像定闰月也不难嘛——知道节气日期和朔望日期就成了,为什么还说老百姓其实也算不准闰月呢?这是因为老百姓如果拿不到官方的年历,他们的节气和朔望就算不准。这两个东西算不准,自然闰月也算不准了。

而算不准节气和朔望的原因,在于在中国历法里,存在称为“平气”和“定气”,“平朔”和“定朔”的不同方法。

首先说说“定气”“平气”:

地球绕太阳的运转,是在一个椭圆轨道上进行的,如果我没记错,一个叫开普勒的西佬曾经告诉我们,这种运动,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扇形面积相等——而我们知道在这个轨道上半径是不断变化的,那这个运动的角速度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节气是按黄道角算的,自然,真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在实践上,如果按照精密的天文测量来定节气,那么这就叫定气;如果把一年十二等分,按平均值来定节气,那么这就叫平气。

地球在冬至日,运动到近日点,这时候角速度大,所以定气法测得的节气间隔短一些,而在夏至日,运动到远日点,角速度小,所以定气法规定的节气间隔长。(因此采用定气法的闰月多在夏季,而冬季很少)

显然,如果用平气,只需要把一年12等分就可以了。而如果要采用定气,需要的观测精度是比较高的。我国对这个不均匀运动,我查到最早是北齐的张子信观察到的,而最早提出定气法的,是隋朝的刘焯,真是够早的。

同这相似,为了规定月份,也有平朔和定朔之分:

如果取月球公转周期的平均值作月长,那么每个月都是29.5天左右,大月30天小月29天互相间隔,这叫“平朔”。而如果按精确的天文朔时规定一月的开头,就叫“定朔”。其实所谓朔,也就是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连线在月球轨道平面的投影点上,而随着地球公转,这个时间也是不均匀的,在冬季会较长些,夏季会较短些。所以按定朔法,阴历的月长实际也是不定的。如果注意农历日历,就会发现有时会出现连续的3个大月或者小月。因而如果没有日历的帮助,老百姓是算不出用定朔法规定的大小月的。

平朔和定朔,可以相差一天左右,平气和定气,可以相差到两天。

我国唐代以前,采用平朔平气,这还好算,唐代以后,采用定朔平气,从清朝开始,采用定朔定气的方法确定历法。所以今天老百姓自己用简易办法算的农历常常出现和官方历法不符的情况。在定闰月这个方面,如果算错一天,日历上的标记就差一个月了。

此外,即便有了精确的朔望和节气时分,在中国历法里,还有一个“历理闰月”和“民用闰月”的区别。即便是现在,也有混淆的可能。

比如说,一个定朔的阴历月是公历1月1日0时0分开始,1月30日12时结束。而轮到的中气,是1月30日下午2时,那么按着民用闰月,这个中气,因为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里,就要算进这个月,于是该月不闰。但是如果按照“历理闰月”,这个节气已经是在新一个月的朔之后了,算下个月的,这个月就要闰,下月不闰。对比两种闰法,民用闰法考虑节气点落在哪个日历日里,不在乎实际的时间包含关系,所以如果转过几个时区,这个闰法就不对了;而历理闰法才是实际考虑了两个朔点对一个中气点的包含关系,放之全球而皆准,是精确的算法。

1995年曾经闰了一个八月,当时好像搞得一些群众很紧张,我记得台湾还出过一个叫"闰八月,决战中国海"的游戏。而这回闰八月,恰好就是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有人就争论说,按历理闰法,那年应该是闰9月的,倒是非常有道理。具体请见:http://www.chinesefortunecalendar.com/1995DBL9GB.htm

闰八月还是闰九月,在古代是个很紧要的问题,除了算命,还关系到史书怎么写,怎么解读。在今天,我们有个比较好懂的公历,管他农历闰的几月,反正知道那段时间大概要闰一次就成了。

从前面的这些分析里,可以看出,为了做出一个更好的阴阳合历,需要的天文数据精度是比较高的。而我们的祖先为了调和阴阳,把本不相干的两个周期弄得和谐起来,可是费了不少脑筋。与此相对而言,单纯的阴历或者阳历,对天文观测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西方在格里高里历前的儒略历,没有百年逢400闰的规定,而是4年必闰,误差是128年一天,比我们的19年7闰还不如,呵呵。我们的古代文化实在是很了不起。

元宝推荐:爱莲,
家园 24节是阳历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亮高”讲的是阴历。

历法史上,各个文明地区都有从阴历到阳历过渡的过程。

“阴历”或“月亮历”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绕地球的一个周期是最容易被早期人类观察到并用作记时的(当然。。。不是严格的一周。。。)。

而观察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行时间周期并把这个时间精确地定下来,是需要相当的科学技术积类的,而这个一年四季的确定,对农业生产又非常重要。所以,各个文明地区都是从阴历到阳历演进的。

中国的传统历法中的“某月某日”是“月亮历”,而“24节”是“太阳历”,所以中国的传统历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是阴阳混合历。

家园 我国古代的休假制度

汉朝实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可不是休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轮到哪天休哪天,这一天还有个名字叫“休沐”,在这一天,官员们可以回家。

  隋唐时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称成“旬休”,还有了今天黄金周的概念,他们每逢新年、冬至会休息七天。这七天时间是带薪假期。除此之外,能想得出来的理由也可以休假,除了我们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阳外,还有皇帝的生日(由于皇帝经常变,所以这一个假期也经常变),让人吃惊的是连如来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

家园 农历是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以前天官的一个主要责任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时间

在阴历里面这个计算颇为复杂

检验的方法是测量冬至日的日影长度

算错了是要被砍头的

家园 祖冲之定《大明历》也是一项很高的成就

以当时的测量水平达到那样高的精度是很了不起的。

家园 那时因为汗隋唐管员跟的皇帝比较好

要实干是一个朱元璋这种精力超级充沛的,他一年只让公务员们休息三天。元旦(春节),冬至,他自己生日

家园 是的,太阳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月球作用不大

不过古人够有耐心的,在以月球位置为标准建立的阴历加入节气是个多浩大的工作啊,阴历和阳历是以17年为周期重合的,这个阴历得编得多复杂才能给农民用啊。

可能中国宁可用这么复杂的日历也不编纯阳历史因为中国传统上对太阳不太重视,很多民族神话中太阳神是大神,中国好象不是,俺知道的太阳最有名的角色是靶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