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随想--我为什么爱看历史书 -- Mercykiller

共:💬14 🌺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随想--我为什么爱看历史书

罗胖子好像说过: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把创作冲动误认为是创作才华。我已经不年轻了,可还是有这样的误解,没办法,那就写下来吧。

我自幼喜欢看历史书,这个习惯多年以来一直没变,我觉得这应该归咎于我爸。当年他老人家从部队转业回地方的时候,随身除了一台送我妈的缝纫机就是好几纸箱的书。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刚认识了千把字,正是急于体会识字重要性的年月,就连地上捡张有字的破纸片,都要蹲下来看半天,认真的好像在研究中央红头文件。这下看到这么多书,当时那个震惊,无法用语言形容。现在的我虽然顶多算个小知,但读的书恐怕还是比我爸多,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却从来屹立不倒,我估计那时的震惊居功至伟。

呃,跑题了,拉回来。惊喜之后必然是失望,书是很多,不过一半是马恩列思毛系列的政治思想类书籍,那时我还太年轻,欣赏不了(现在也一样没有欣赏能力),剩下的就是历史、哲学类的了,还有一部分是文言的。后来我才知道,我那鸟生鱼汤、英明神武的老爸当年早有防备,把那些武侠小说之类的文学书都藏起来了,以免我走火入魔,玩物丧志。不过遗憾的是,他老人家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显然低估了我识字的热情和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勇气。经过最初几天的彷徨之后,我决定从那些看起来都是字,却怎么也看不明白的东西里挑出一些来娱乐生活。政治思想类的排除(我从小就怕疼、惜命),哲学类的排除(我擅长逻辑那是考完GRE以后的事情了),只剩下历史书了,那就它吧,至少看上去很像故事书不是?开始是白话的,后来是文言的,字不认识咱就猜,好在咱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时候就有先见之明,有时象形,有时会意,有时行声,不由得你不认识。你说查字典?哪有这么麻烦,会影响阅读快感的。长期坚持的后果就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考试,我的文言文部分正确率是最高的,而汉语常识部分则很少拿过分。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简单纯粹的动机总是造成极其复杂的结果,所以每当人们回顾自己过去经历的时候,总是啼笑皆非的居多。从这点来看,当年老爸的那几箱子书给我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以至于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搞清楚。

我看的第一部大部头的历史书是《史记》。说实话这是个巧合,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第一本选它,主要是它的封皮比较精彩(看来形式还是很重要的呀)。不过话又说回来,第一本就看《史记》也是我运气好,先秦时期是我天朝堂堂几千年历史当中最出彩的一段。几百年间,潮起潮涌,纵横捭阖,多少人才烈士,多少枯骨蓬蒿。君不见,迄今为止我们所用的成语、典故有多少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更重要的是它离现在的时间比较长,长到足够使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另一方面,先秦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纯粹的时期,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纷纷为了心中的理想出世入世,为了美好的愿望和信念成功成仁。这些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最能打动年轻人,这种简单而又朴实的道德观最适合我;相比较而言,宋、明以后的纲常、伦理就多少有些虚伪,以至于令人不齿了。可以说,从那时起,“士”的概念就在我心中留下痕迹,并且慢慢的由模糊变得清晰,最终不可磨灭。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我的血还是温的,“眼花耳热后”,还能“意气素霓生”,那本《史记》居功至伟。司马迁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史学家,他以一人之力影响了后世中国两千年的史书体裁;司马迁也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他写的哪怕几百字的小段子都能扩写为洋洋洒洒的大作。再次,《史记》的文言文属于古体文言,语言本身就朴实、清简,再加上司马迁老人家的生花妙笔,很适合我这样的半文盲。如果换作唐、宋时期的骈四骊六,我也不可能坚持读完的。然而,事物都有两方面,万幸中的不幸就是我受他老人家影响过大,以至于讲话过于字斟句酌,写文章文白夹杂,被语文老师唠叨了近六年,这当然是后话了。

有了良好的开端和物质基础,再接下来就需要适当的客观环境了。事有凑巧,小学五年级那年,我们家搬家了,从原来的厂区大院儿搬到了稍远的一个小院落。可想而知,适龄儿童的数目是同人口总数成正比的。所以这次搬家的直接后果就是,我这个原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统南北两院,手下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孩子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退休干部”的生活是无聊乏味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年轻人炙热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找到发泄渠道,自然而然读书就成了我自娱自乐的常用方式之一(其他方法不在本篇之内,以后有时间再蒸包子),而且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然而好景不长,我这个老革命不久就遇上了新问题。升入六年级,随着升初中考试在即(我们那个时候上初中还是要考试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幸福),打着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旗号,电视被关了,玩具被收了;我平时所看的文史类书籍也被老爸指责为“闲书”,贴上了“封条”,打入了“冷宫”。遗憾的是,他老人家显然无法理解,“禁止”这两个字在处于“青春叛逆期前期”的年轻人心目中是一个什样的含义。《红楼梦》里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也是社会上广大不法书商每每以“禁书”二字吸引眼球,扩大发行量的不二法门。显然,对于我这样身心健康的年轻人来说,被逼着看课本和禁止看,却偷着、藏着、掖着也要看闲书,这二者的革命积极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历史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革命者的脚步,在母亲大人“睁一支眼,闭一直眼”的绥靖政策下,这场斗争的胜败可想而知。由于长期坚持在战斗第一线,我练就了一颗红心和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千里眼,明察秋毫;无论这些“闲书”被藏在哪个犄角旮旯,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我发现。顺风耳,听风辨形;十丈之内,仅凭细微的脚步声,我就能判断出上楼的是老爸?老妈?还是对门儿的叔叔、大妈。无影手,斗转星移;偷书、藏书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在老爸鼻子底下就能把《XX战争史》神不知鬼不觉的换成《小学语文第X册》。春去秋来,岁月如梭,如今二老也不会再替我做“图书分类”工作了,但是看历史类书籍已经渐渐成了我的一个习惯。闲来无事,总要打开一本,翻上两页,感叹一番;或是上网找几篇相关杂文,冲上一杯咖啡,闲坐个把小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关键词(Tags): #历史#回想#史记
家园

历史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她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家园 惭愧

罗胖子好像说过: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把创作冲动误认为是创作才华。

借问一句,这个你所提到的罗胖子是何方人士?

惭愧
家园 罗永浩

前新东方教师,曾有老罗语录录音版风靡网络!

家园 没错,就是他。

不过更早应该是钱钟书说的,“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家园 握爪握爪,同好之人啊

历史书,我的最爱

家园 看来河里新东方的一门师兄弟不少啊

我没上过新东方,也没考过托考过G,只考过IELTS,也都是自己复习的。难怪不知道罗胖子。

下次有机会去上上新东方,听起来那么好玩的。。

家园 花同好
家园 出来混的兄弟,一般就是两条路。

要么TOEFL、GRE,要么IELTS。

惨淡的往事不堪回首呀。

家园 《史记》看了3遍, 出国这么重还带着。
惭愧
家园 这句话钱钟书先生似乎说过

罗胖子侵权了

家园 不过我认为其实您老爸对您也是采取了

“睁一支眼,闭一直眼”的绥靖政策

要不然,您孙猴子还翻得出老佛爷的手心?

家园 读史可以明志,可以知荣辱

虽然读史,没有月里看花,高山流水,甜言蜜语般如此缠绵诗意,但却可以明志,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关键词(Tags): #读史
家园 新东方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新东方了

要想体会当年的盛况,必须要几百号人,拥挤在一间空空荡荡的车间厂房内部,人员不要太多,只要达到虽是大冬天,但绝对不需要开暖气的效果即可。也不可太少,如果夏天坐在里面不出汗,那么绝对是浪费空间。灯光不可太亮,否则电费太贵,也不可太暗,以免公安来找麻烦。

入此门者,每人人手一册红宝书,挎包一个,不是甚大,只不过能够放进大号水杯,三本历年的试题、红宝书以及牛津、或朗文、或新英汉字典一部,坐垫(妹妹专用)等即可,你如果一定要带饭盒,恐怕是不行。新东方附属的包子铺买卖兴隆,据说老板娘是于敏红他妈,物美价廉,童叟无欺,只不过里面有没有人肉,妖道是不知道的。

每个人有一个号, 按号入座。如果运气好的话,坐一个天仙妹妹旁边,也是赏心悦目阿(你考不好可是不好怪别人)。当然,坐在几个恐龙级中间,有利于你考高分,所以无论坐在那里,都是好的。

每天来上课,要做风尘仆仆状。或地铁,或公车上,一定要人满为患才行。左手抓一扶手,无名指与小指间架上红宝书,右手抓紧提包,或者拿一包子,或者提一水杯,口中要念念有词。如是者,必有好事者问焉:

“加强班的?”“不是,是短期班的,”“准备8月的?”“是啊,趁着放假,赶紧搞定。”“我也是……”

几句套瓷下来,立马熟络了起来。

这个时候,必有人插话,“你们是多少号阿”“哎呦,这不是X老师么……”如果是漂亮妹妹,老师更是口若悬河,讲的是天男散花,是天花乱坠。要不是漂亮妹妹,那只好等到上课时候再看老师表演了。

上课时,必有包袱无数,加时事评论,加党政军新闻评说。很多名嘴没去说相声,绝对是中国曲艺界的损失啊。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那个时候,一个钟头拿人家两个月的工资,给谁也不回去说相声不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