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水门事件(一) -- 梦秋

共:💬68 🌺2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实在是好看!

我还在淘客那边找续呢,原来都搬这里了。

家园 淘课,嘿嘿,俺这回是真的逃课了,别提多伤心……
家园 这样好的原创是该发到主河道。

俺知道梦秋兄在逃课那边连载这篇大作, 可惜俺很少去那边。现在主河道也有了,就方便多了。

再加上些照片, 够出版水平了。

建议读者选择"分页"阅读。

成功 收藏:请通过自己的家园博客查看

[返回] [关闭]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另外,等连载完了,能不能列一下参考文献? 多谢了。

花谢
家园 Last confessions of Hunt

剛在網上看到的。以供參考。

外链出处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一)

水门事件(二十一)

美国的政治体制当中,法院和国会是总统权力无法触及的机构,所以这两个机构常常给总统找茬。在1972年的夏末,虽然国会议员们开始准备竞选连任,但是还是有人借这个机会给总统找了一点小麻烦。此人就是已过耄耋之年的众议院民主党议员,众议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主席帕特曼。这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众议员意识到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秘密资金与水门“窃案”之间的联系,于是在银行与货币委员会当中提出动议,要求对此事进行调查。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帕特曼要求委员会投票,给予他传讯证人的权力。

银行与货币委员会还没有投票,事情就传到了“管道工”头头那儿去了。迪恩迅速采取行动,打电话到得克萨斯州前州长处去掏帕特曼的老底,准备整点黑材料收拾这个敢摸老虎屁股的家伙。政客身上见不得人的东西多了去了,迪恩没费多大功夫就弄清楚,帕特曼曾经卷入过得州石油企业游说集团的政治捐款丑闻当中。只要揭了这个疮疤,不怕帕特曼不低头。

可是迪恩却不敢用这份材料——并非巧合,众议院共和党领袖杰拉德.福特也有类似的历史污点。迪恩担心正事没办好,还把福特给树成民主党的靶子。对了,此福特就是一年多以后接任美国总统职位的福特。他的名字和官衔这儿都没错。

抹黑的方法用不上,那也不打紧。迪恩设法让司法部的彼德森写了一封信给帕特曼委员会,抗议委员会介入司法部调查会妨碍案件审理,甚至妨碍司法公正。霍尔德曼、米切尔等人则四处活动,尽可能说服帕特曼委员会的议员们在表决帕特曼的传讯权时投否决票。

10月3日这天投票,委员会以20票对15票否决了帕特曼的传讯权。国会就水门事件首次挑战总统的企图就此流产。

1972年8月,独立的总审计署在审查“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账目时查出了大笔违规资金。但是总审计署并没有传讯证人权力。审计署倒是想找“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财务负责人施坦斯和斯隆了解情况。可这两位大爷满腹鬼胎,根本就请不动。8月底,总审计署好不容易弄出一份12页的有关财务报告,本来可以作为证据用来起诉相关人士。拥有司法调查权和起诉权的司法部极其不配合,把这份报告晾在一边。审计署只好干着急,毕竟他们不是法律实施部门。

就这样,迪恩们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地把可能导致水门时间真相败露的地方全部堵住了。在大选前,除了《华盛顿邮报》的两个记者四处摇旗呐喊,整个国家一片平静。司法部门无所作为;总审计署无计可施;国会两院处于选举前的风雨飘摇之中;几个成为被告的人淡定从容,怀着坐牢也可以拿工资的美好想法准备在法庭上顽抗到底。

到了1972年9月底10月初,从表面上看,尼克松可以松口气了。不仅如此,他还打算出口气,只不过行动得更加小心一点。他在和米切尔通电话的时候,半是教训半是指示地告诉米切尔:“下次搞窃听之前跟我吱一声,OK?”对于迪恩在掩盖工作中的表现,尼克松大概很满意。他的评论是:“你这次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像是在漏水时用手指一处一处地堵上一样,很有技巧。”

关于如何收拾给他找麻烦的人,尼克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迪恩向他汇报说,自己已经开始把一些“在此事中表现得不那么友好的人”的具体情况记录下来,等到事情了结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尼克松的回答是:“要用最详尽的语言把这些人对付我们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们想要这一切,他们就一定会得到这一切!”——这话已经说得隐隐约约有点斯大林的味道了。

1973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连任美国总统,达到了他本人政治事业的顶峰。在就职演说里,尼克松说道:“1972年将长久地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一年里,为争取世界永久和平,(我们)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辉煌的进步……”

1972年尼克松访问了红色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从越南撤军的协议。在国内,总统的权力加速膨胀,使他不但能够大胆削减福利,操纵国会预算,还能够更加自如地控制政府各个部门——包括联邦调查局。1973年1月26日至28日的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68%的被调查者认可总统的表现。这是1969年11月以来总统支持度第二次达到这个高度。

种种现象表明,总统的声望如日中天。在未来的四年里大有可为。

很可惜,从2月开始,这一势头就逆转了,而且没有再次逆转的可能。

1973年4月8日,迪恩迫于压力,开始向司法部检察官交代自己掩盖水门案件真相的事实。4月14日,马格鲁德也决定向法律投降。白宫内外,一时间乌云翻腾。同一天里,尼克松还试图让米切尔出面顶罪。他派出厄利希曼转告米切尔,总统希望他自己去找到检察官,对他们说,“看吧,我对此事负责,不干别人的事情”。尼克松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现在米切尔已经因为麦科德和迪恩等人的揭发被彻底暴露,他一定会被起诉。如果他能赶在起诉之前向检察官坦白,既可以获得减刑,也可以进一步掩盖总统在水门事件中的角色。

当天下午,厄利希曼带回来米切尔的回答。前任司法部长既不像利迪那样死硬,也不像亨特那样贪婪,但绝不天真。米切尔不愿意当替罪羊。他仅仅对总统说:他无法知晓案情的进展。控制“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人是科尔松,而不是他(米切尔和霍尔德曼以及科尔松之间素有矛盾)。

总统大怒,咆哮道:“把白宫整个抛给法庭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同一天里,迪恩在大陪审团作证并首次披露,亨特和利迪曾经在1971年9月闯入精神病医生路易斯.菲尔丁的办公室企图窃取艾尔斯柏格的病历,以达到迫害此人的目的(在《水门事件》十五中有过介绍)。这个消息此前从未为新闻界所了解。

1973年4月14日,这一天里一切的变化都出乎意料。到了晚间,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这天晚上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白宫记者协会举办了一场年度酒会,总统、厄利希曼、霍尔德曼以及基辛格都在酒会上匆匆露面。

不多久,饭店大厅里的空气就饱吸了酒精的味道。好戏开始上演。喝到凌晨两点,白宫官员和《华盛顿邮报》的人对着干了起来。布莱德利,这位《华盛顿邮报》的主编和他的前下属,现任白宫通讯部副主任的克劳森打起了嘴仗。因为《华盛顿邮报》公开了“加纳克”信件的作者身份——就是克劳森(详情见《水门事件》九),从前对布莱德利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克劳森眼下对这位前老板恨得牙齿发痒。两人在酒会上都喝高了,相见分外眼红,开始大吵大闹起来。布莱德利言语之中还出现了“Son of a bitch”之类的英语国骂。

这两个穿着宴会晚礼服的家伙把想要调和气氛的人都赶到一边,自己躲进一个小房间里继续他们的口水大战。一时间,在场的人差不多都以为两人要去决斗。

另外一个场面出现在《华盛顿邮报》的律师威廉姆斯和总统演说撰稿人布坎南之间。两人谈到了1972年的大选。

布坎南醉醺醺地说:“你们输掉了选举。说话一股酸溜溜的味儿。”

威廉姆斯尖刻地说:“你们倒是赢了。不过你们的胜利是偷来的。”接着他一把搂住身边的伍德沃德,继续说道:“《华盛顿邮报》迟早要憋死你个老家伙。”(The Washington Post just jamming it up your old ass.)

布坎南气量倒是不小,不带火气地回答说:“61%……61%的选票。要不是有水门事件,这个数字会更高。”

“这是个肮脏的结果。”

布坎南笑嘻嘻地回答:“不过是用了一点间谍手段而已。这就是政治。”

这就是政治。伍德沃德后来不带声色地把这段对话写进了他的水门事件回忆录中。这位记者本来没有资格参加白宫的酒会。但是这一年的三月,他,伯恩斯坦以及《华盛顿邮报》的全体人员分享了胜利带来的荣誉:因为在水门时间的报导中有出色表现,《华盛顿邮报》荣膺普利策新闻奖当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奖。他们因此获得了来自白宫记者协会的邀请,虽然白宫里某些人打心眼里不愿意见到他们。

家园 现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察看楼主的更新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二)

水门事件(二十二)

所有戏剧化的转折几乎都发生在1973年的4月。尼克松政府的好日子在这个月就要到头了。

随着麦科德、迪恩和马格鲁德相继向检察官和法庭交代掩盖水门的事实,白宫此前9个月的努力全告失效,精心策划的防线开始土崩瓦解。由于担心还会有人继续向检察官和法庭检举揭发以换得自己减刑,所有被卷入水门事件的白宫幕僚彼此之间不信任的情绪开始增长。疑云重重之中,每个人都被迫采取了一些预防性的措施。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装了录音系统,把他们与科尔松等人的对话全部录了下来,立此存照。总统手下这三员大将本来就有不和,如今猜忌之心愈加严重。科尔松和厄利希曼见面的时候带上了自己的律师。反水的马格鲁德也是如此。至于迪恩,他根本就躲着不出面。

政府内部要求这几位老总辞职的呼声愈来愈高。科尔松在3月份已经顶不住压力辞职。4月中旬,国务卿罗杰斯和财政部长康纳利向总统建议,让厄利希曼和霍尔德曼辞职。对水门案件有所了解的司法部副部长彼德森也劝尼克松要求他们辞职。然而尼克松却还想护着自己的三只鹰犬。他提出的方案是让迪恩辞职。迪恩摆出一副无赖相,给总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让俺走,可以,但是你手下的那两个德国佬(即厄利希曼和霍尔德曼)也得卷包走人。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敲诈,尼克松只好暂时搁置辞职一事。

不过总得有个办法让这些人闭嘴才是。尼克松还有招数。他公开表示,鉴于水门案件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凡是涉及水门案件的高级官员,不论他向法庭坦白了什么,交代了什么,都不应该获得法律的宽容,甚至是豁免。毕竟是总统,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先抢占一个道德制高点,把法官给逼到墙角里。还可以断了那些想要继续反水的人和法庭讨价还价的念头。至于那些注定要蹲大牢的家伙,例如迪恩,请管好你一张嘴,不要乱咬人。总统手里还有一张王牌:他可以动用行政特权实行赦免。赦免就是挂在驴子脑袋前的一束干草,老想吃又吃不到,但是能够蒙得驴子不停地转磨。迪恩也指望得到总统赦免不是?那他就是这只驴子。

迪恩要真信了总统的赦免承诺那才见了鬼。其他人似乎也更相信法官西里卡的减刑说法,不去理会总统那饱含威胁之意的“赦免”。 尼克松大概自己也没料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沦落到期待“赦免”的地步。反正,继续有人卖主减刑。4月16日,“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副主席拉茹,米切尔的副手也加入了反戈一击的队伍当中。此人交代出他曾经经手7万美元现金,是给亨特们的封口费的一部分。

拉茹反水的事情是忠心耿耿的彼德森向尼克松通报的。同时通报的还有另一条听起来不太妙的消息。倒戈的马格鲁德通过了司法部的测谎测试,而作伪证的斯特拉岑却没有通过。

4月17日,尼克松被迫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根据他与艾尔文的协商,白宫工作人员将得到允许,可以在艾尔文主持的水门真相调查委员会上作证。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承认了有人企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的事实,最后硬着头皮说:

“我谴责一切掩盖此事(水门事件)的企图,不论谁参与了掩盖行动。”

说完,灰溜溜地走人,把新闻秘书齐格勒留给记者们炮轰。

记者们的问题集中在一处:总统以前说过,水门事件将得到“最彻底、最认真和最广泛”的调查。如今他却说“有人掩盖真相”?这两个说法究竟应该相信哪个?

类似的问题在被问到第29遍的时候,齐格勒已经被折磨得有点精神恍惚,竟然回答道:

“现在这个说法(“掩盖真相” )有效,其余的说法不算数。”(This is the operative statement, the others are inoperative.)

齐格勒言不由衷的表白标志着白宫的承受能力达到了崩溃之前的临界点。4月19日,《华盛顿邮报》又一次狠狠地敲打了白宫一回。他们弄到了马格鲁德在司法部检察官处作证的证词,明确指出,米切尔和迪恩批准并参与组织了水门事件。在水门案发之后,他们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金钱手段迫使7个直接涉案的被告保持沉默。同一天里,《纽约时报》也登出了五个版面的水门事件报导。著名记者西摩.赫什在其中写道,大陪审团的注意力已经从调查水门事件的真相转移到“谁企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

4月19日的重要新闻还不止这一条。司法部部长克莱迪恩斯特因为自己至少有三个手下因为水门事件将受到起诉而提出辞职。究竟这三个被起诉的人是谁,限于手中资料不足,我无法确认。但是负责水门案件全面调查和起诉工作的副部长彼德森倒是安安稳稳地一直干到了1974年年底才辞职。这其中必然还有着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

不管怎样,白宫已经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4月25日,《华盛顿邮报》继续痛打落水狗。这一天登出来的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虚假广告的事情(详情请见《水门事件》十五)。臭了大街的海防布雷政策又被挖出来与总统手下的人一起遭到严厉批判。

这是个媒体的狂欢节。所有的媒体都把矛头指向了白宫,连《阿肯色民主党人》这种小报也登出了大消息:米切尔承认在利迪提出闯入水门饭店安装窃听器的时候自己也在场听取汇报。这份报纸的编辑难得理直气壮地评论了一句:“美国人民可以原谅一个错误,但不能原谅掩盖真相。”

小角色也倒霉。4月22日,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乔治.布什(小树丛总统他爹)的助手利茨也辞职了。他是被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揪出来的“管道工”之一。

4月26日,又一个大号倒霉蛋成了政治牺牲品。这一回是联邦调查局局长格雷。参议员魏克尔捅出了一条大新闻:在1972年7月3日,格雷销毁了厄利希曼和迪恩交给他的两包文件——从亨特的保险柜里弄出来的文件。两份文件都有关肯尼迪总统。其中一份文件当中,亨特试图将肯尼迪总统与南越总统吴庭艳被暗杀一事联系起来,但没有成功。另外一份文件是亨特对爱德华.肯尼迪1969年车祸的调查。这两份文件与水门案件无关。但是格雷的做法已经过了火。他倒也知趣,在4月27日宣布辞职。

4月30日,白宫幕僚们的辞职运动进入到高潮。眼泪汪汪的尼克松在万般无奈之下,“接受”了克莱迪恩斯特的辞呈。同时批准了另外两位白宫大佬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辞职。为了泄愤,尼克松没有公开迪恩的辞呈,而是宣布解除迪恩的职务,让公众看了个现行的总统炒鱿鱼大戏。

在公开声明当中,尼克松把辞职的这三位高官称作“最出色的公务员”,“有着二十年友谊的挚友”。至于总统本人在水门事件中的角色,尼克松说,“责怪做出这些事情(水门事件)的人是个怯懦的举动。任何一个机构当中,位处顶端的人都需要负起责任……我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必须保持白宫的团结,不能有掩盖事实的行为。”

在白宫墙倒屋塌一片嘈杂声中传来了类似好莱坞影片似的大团圆消息。4月26日,因为亨特和利迪等人闯入艾尔斯伯格的精神病医生办公室的事实被媒体公之于众,,洛杉矶法院宣布司法部对艾尔斯伯格的起诉无效,解散了艾尔斯伯格案件的陪审团。5月11日,整个官司正式终结。这位因为向媒体透露“五角大楼文件”而被迫害达两年之久的军事专家终于赢回了清白。

《华盛顿邮报》继续勇追穷寇。4月29日,《华盛顿邮报》获得了马格鲁德和拉茹的证词,正式指出科尔松与水门事件有牵连,卡姆巴齐向被告们提供封口费阻碍司法调查。同一天的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只有8%的人相信白宫在水门事件当中的表现是“坦白而诚实的”。另外有63%的人认为白宫“隐瞒了重要信息”。

4月30日这一天,洛杉矶法院法官拜恩揭露,他曾经在本月初与总统和厄利希曼会面。会面当中谈到了拜恩出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可能——当然,总统希望拜恩眼下审理的艾尔斯伯格案件能够以艾尔斯伯格被判有罪告终。根据拜恩出示的一份联邦调查局文件,总统在1971年6月即指派厄利希曼搜集证据迫害艾尔斯伯格。

4月30日对于尼克松来说绝对是一个黑色星期一。尽管尼克松已经焦头烂额,但是同一天从司法部冒出来的另一桩案件让他充分领会了什么叫“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随着克莱迪恩斯特的辞职,司法部已经不在尼克松的掌控之下。这一天司法部根据总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正式指控“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财务部门在总统竞选当中非法获得200,000美元的政治捐款。总审计署当初查出了至少有500,000美元的非法政治捐款,报纸上披露得更多。要是司法部都这么一笔一笔地算账再提出起诉,这官司要打到不知何年何月去也。

作为四月政治风暴的尾声,五月初,中央情报局局长自爆家丑。他在一次出席参议院专门委员会的会议上承认中情局曾经应厄利希曼的请求,向亨特和利迪等人提供微型照相机、录音机等间谍和窃听工具,并帮他们制造假身份证。

尼克松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了极点。在他的政府当中,几个强势部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部、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全部卷入丑闻当中。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英联邦政治体制的国家当中,总理们只有辞职。美国总统不一样。在任何时候,总统都是强势总统,除非国会启动弹劾程序,总统可以一直在宝座上呆到任期届满。在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总统参与了丑闻的情况下,国会不会启动弹劾程序。

丑闻天天有,媒体每天也在揭尼克松的短,但是总统就是打而不倒。他究竟何去何从,要看国会艾尔文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如何。

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外一篇)

水门事件(外一篇)

真对不起,朋友们。俺这段时间四处奔波,无心写作。手头材料又多少有点零乱,编辑整理出来挺费功夫的。整个写作只好耽搁一下。今天在这儿给贴两张照片,算是补交一份作业吧。

咱们先看看闻名于世的水门大厦。

点看全图

水门大厦是一处庞大的建筑,位于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畔。除了水门饭店之外,整个建筑群还包括政府机构和公寓设施。水门公寓里的房客地位尊贵,其中有共和党参议员,1996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等人,不过水门公寓里的女房客更加令人瞩目一些。在水门案发的时候,公寓里居住着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现在的著名房客则是美国国务卿康多丽扎.赖斯。对了,莱温斯基也曾经入住此处,可惜不知道是谁给她支付的房租。我打赌,希拉里.克林顿一定不喜欢住在此处。

主导整个水门事件前期报导工作的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

点看全图

两个记者经历不同,个性迥异。伍德沃德(穿花格衬衣者)生于中部伊利诺依州,思想相对保守,是个注册的共和党员。他受过良好教育,但是据说他的英语当中带有浓重的口音,让人听上去觉得他是个乡巴佬。虽然他有一支快笔,写作速度奇快,可是语病太多。伯恩斯坦(打电话的那位)是个犹太人,大学的辍学生。就个人经历而言,伯恩斯坦在水门案发时已有近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是个老报骨。他在工作当中胆大无比,奇招迭出,有着非常独特的新闻感觉,就是有时候几近无赖,大有早期狗仔队作风。

水门事件被搬上银幕。主演演员是大名鼎鼎的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福德。

点看全图

这两位长得端端正正,仪表堂堂。霍夫曼与伯恩斯坦非常神似,雷福德则比那伊利诺伊州来的土包子帅气多了。可惜,水门事件不是好莱坞电影,其缘起、发展和结束远远不是一部120分钟电影所能够概括得了的。电影剧本编写非常失败。任何一个对此案不了解的人,都无法看明白电影。俺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竟然梦周公去了。

按照我国传统,现在是轮到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了。这张照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点看全图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创了国际政治关系的新篇章。其中的意义无须我在此班门弄斧。不过,此刻的尼克松不见得轻松。在他到达上海的第二天,《纽约时报》的记者杰克.安德森扒出一则丑闻,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企图通过非法捐款换取尼克松政府干预反垄断法的立法过程,为自己争取有利地位。这则丑闻后来成为司法部长克莱迪恩斯特辞职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尼克松辞职的水门丑闻的组成部分。

让我们回到水门事件上来。

发现可疑问题的水门大厦保安弗兰克.威尔斯,就是他报的警:

点看全图

作为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威尔斯几乎是所有与水门案件有关人员当中下场最惨的一个。他没有遭到任何政治迫害,但也不像水门涉案人一样通过回忆录或者其他方式从案件当中获得滚滚财源。2000年,威尔斯罹患脑癌去世。去世时年仅52岁,身无分文。

如果有人非要和威尔斯一块诉苦的话,此人一定是亨特。

点看全图

亨特是中央情报局的老牌特工。据说参与组织了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还有人说他参与了刺杀肯尼迪总统的阴谋。为此,他在晚年辩解说,曾经有人想拉他入伙,但是他高风亮节给拒绝了。肯尼迪总统之死至今迷雾重重,堪称20世纪未解的重大悬案之一。亨特究竟在案中扮演何种角色,现在已经被他带入坟墓当中了。2007年一月,亨特去世,终年88岁。亨特在水门事件中无可避免地尝到了铁窗之苦。与同案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妻子因为在穿梭传递水门案件封口费的过程当中失事身亡。其中百味,相信亨特自己知道。也难怪后来他勒索尼克松大笔封口费。

晚年的亨特因为糖尿病被截肢,双目失明。这样的日子无疑是极其痛苦的。

尼克松手下有三位心腹大将,分别是特别助理科尔松:

点看全图

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厄利希曼(看看他的形象是不是有点像《黑客帝国》里的特工史密斯?)

点看全图

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

点看全图

因为有着明显的德国姓氏,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被称为总统手下的德国牧羊犬。这三个大将在水门事件当中无一例外地全部倒台,并被送进大牢。

总统鹰犬还包括米切尔:

点看全图

尼克松手下分为两派,以科尔松和米切尔为一派,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为另一派。两派的关系说不上融洽。米切尔担任“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一职后,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就通过总统在“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当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企图架空米切尔。米切尔本人则对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在政治间谍方面表现出的无知和低能嗤之以鼻。许多“管道工”,包括利迪和亨特以及麦科德对这两个德国牧羊犬的间谍水平表示出深深的怀疑。

对了,说到了亨特这个“黑风双煞”之一,得说说另一个天煞星利迪:

点看全图

一看这行头,就知道利迪是块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在水门事件当中,唯一没有向法院投降的只此一人。也因为如此,他被判刑最重。很多年之后,此人依旧痴心不改。当今社会,难得找到这样的死硬分子,不由得俺不佩服。

尼克松倒台的最主要原因是两个人对他的背叛。一个是在水门现场被抓获的麦科德:

点看全图

作为前联邦调查局人员,“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安保负责人的麦科德,骨头实在是软了一点。经不住被法官接二连三的恫吓,他就把自己知道的有限详情全部招了出来。虽然西里卡威胁说,如果不招最多可以判处30年徒刑。可是到了最后,那位死硬到底的利迪也不过被判两年半而已。嘿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站在局外人立场,俺的确觉得麦科德缺少一点革命意志。当然,换了俺就另当别论吧。

另一个背叛尼克松的是约翰.迪恩:

点看全图

约翰.迪恩被任命为总统的特别法律顾问的时候年仅32岁。这个青云直上的年轻人是总统策划掩盖水门事件活动里的中心人物。老谋深算的尼克松没想到自己会被这个年轻人所出卖。而出卖总统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在监狱里少呆几天。一句老话,怎么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说到“出卖”,也许这个词语带着过重的贬义色彩。迪恩很清楚自己面对着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身后的总统权力虽大,但是能够扛得过法律的压力?

在整个水门事件当中,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一直在磨洋工混日子。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甚至要求将水门事件的官方调查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格雷

点看全图

格雷这么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迎合尼克松的需要,这样自己的乌纱帽上那个无比难听的“代”字就可以去掉。谁不想名正言顺地干第一把手?他也许此后可以享受着像胡佛那样的威名,成为国内安全机构的头头。他甚至有可能像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没上台前那样,被人们编排出一个“灰衣主教”的头衔并以此沾沾自喜。但是格雷失败了。他的黯然下台标志着联邦调查局过去五十年来独立王国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总统手下的另外一个跳梁小丑是他的新闻秘书齐格勒:

点看全图

此公是尼克松主要的谎言扬声器,也是总统在面对新闻记者时的重要挡箭牌。他对尼克松保持了终身的忠诚。

在水门事件当中,法官西里卡是迫使尼克松缴枪投降的主要人物。他的主要事迹会在后文当中提到。

西里卡(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尼克松遇上这尊瘟神,真个是交运华盖!)

点看全图

西里卡以62岁高龄出任审理水门案件的法官,此后蜚声法律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华盛顿特区地方法院的首席法官而已。对于他在水门案件当中表现出来的勇追穷寇的精神,有人猜测他的动机是为了摆脱自己籍籍无名的状态而最终留名青史。这么看,他的目的是达到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西里卡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体制的成功。在这个体制当中,一个人的正当目的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而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当中,国家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简而言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诉求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对尼克松在掩盖水门案件中的行为进行了彻底调查,并导致国会提出了总统弹劾。委员会主席艾尔文功不可没:

艾尔文(中间执铅笔者)

点看全图

虽然艾尔文委员会的产生本身是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这种政治斗争,单靠《华盛顿邮报》水门事件就不可能进行到底。如何将政治互动转化成为有益国家的动力,而不是血淋淋的政治内讧,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最后要提一下这个神秘人物:

点看全图

右边的这位是伍德沃德,左边的是……您猜猜看?

对了,他就是“深喉”。他的身份已经在2005年正式曝光。谜底已经揭穿,但是俺不想在现在就说出他的身份。有心的朋友自己查一下就知道了。不过,千万不要拿着大喇叭在俺的一亩三分地上四处乱吼就是。

好了,照片贴完。鲜花哪里地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你的,拿来!

家园 照例花之

家园 约翰.迪恩这个家伙好象因为害怕被牵连,偷偷给尼克松录音,B4
家园 迪恩没有条件给他和总统录音。

倒是总统把他们之间的交谈全部录了下来,最后成为尼克松被弹劾的最直接原因。

家园 以前的记不大清了,是这家伙揭发怀疑总统可能有把谈话录音
家园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三)

水门事件(二十三)

开始填坑喽。有鲜花的拿花来填,没花的……嗯……自己跳下来吧!

阶段性总结

如果把整个水门事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话,第一阶段应该从1972年6月17日到10月15日。这个阶段以发现有人破门进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为始,以《华盛顿邮报》发表未经证实的新闻遭到白宫抨击而终。在这个阶段,水门事件仅仅是总统竞选运动中发生的小小花边新闻。虽然新闻记者处于全面攻势,牵扯出了非法竞选资金和总统手下政治间谍和破坏活动“管道工” 组织(plumber)等情况,但是整个案件之后隐隐存在的巨大政治阴谋和蓄意掩盖这些阴谋的企图并未昭示于天下。在这个阶段里,能够制衡总统行政权力的国会和法院基本上无所作为。

因为《华盛顿邮报》的报导失误,随之而来的总统竞选当中尼克松又轻松获胜连任,水门事件的第二阶段以尼克松政府由守转攻开始。但是尼克松的攻势并未维持太久。1973年几个阶段性的事件使得事态急转直下。首先是一月份法院对直接参与水门案件的七个被告的审判揭开了整个事件的冰山一角。接下来,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Patrick Gray)在听证会上的误言以及麦科德(James McCord)为了减刑向法官西里卡(John Sirica)主动坦白将尼克松置于绝对不利的境地。随着4月份总统圈子当中的核心人物迪恩(John Dean)向法庭缴械投降,大批尼克松的心腹人员纷纷中箭落马。1973年4月30日,总统被迫批准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Bob Haldeman)、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厄利希曼(John Ehrlichman)以及司法部长克莱迪恩斯特(Richard Kleindienst)辞职,并解除迪恩总统特别法律顾问职务。此前因此去职的总统心腹还有“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米切尔(John Mitchell)、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总统助理科尔松(Charles Colson)等人。

水门事件的第二阶段,新闻记者们的努力已经退居其次。国会和法院等机构开始行动起来,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力对总统手下进行全面的调查。总统及其手下滥用权力,大肆进行窃听、监视和迫害政治对手的行为被逐一曝光。大量证据表明,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之后试图掩盖事件真相,妨碍司法调查。

水门事件的第三阶段从5月17日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又称艾尔文委员会)开始第一次公开听证。虽然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初并没有预料事件调查会最终对总统产生极端不利的影响,但是委员会的调查工作实际上一直围绕着总统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展开。最后事情无可逆转地导致了对尼克松的弹劾案。

第三阶段的进展就是本节以及其后章节所要描述的主要内容。

1973年4月30日是尼克松政治事业的分水岭。在这一天里,他失去了几乎全部最忠实的政治助手。白宫的顶梁柱大半坍塌,只剩下他的新闻秘书齐格勒留在身边。至于那位前总统国家事务助理,现任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此公倒是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候和他抢风头。霍尔德曼与基辛格素存芥蒂。眼下前者去职,基辛格心中如何考虑不得而知,但是他肯定不愿意多管白宫这个烂摊子。

5月3日,身心疲惫的尼克松躲进他在迈阿密比斯凯延海滩(Key Biscayne)的休假别墅,将自己与公众彻底隔绝开来。不但如此,意气消沉的总统谁都不肯见,连自己的妻子都拒之门外。这让一直追随他的齐格勒(Ronald Ziegler)心中焦急万分。霍尔德曼去职之后,白宫没了大管家,几近陷入瘫痪状态,一直由齐格勒勉力支持。一个无所作为的总统领导的一个不能运转的白宫比一个被恐怖分子用飞机撞成废墟的白宫更加可怕。齐格勒几番努力之后,在霍尔德曼推荐之下,前基辛格高级军事顾问,亚历山大.黑格将军(Alexander Haig)临时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

在这项任命之前,黑格本来要转任陆军副参谋长一职。他是穿着军装进入白宫的。基辛格对这项任命大为不满。这倒不是因为基辛格小家子气,非要和霍尔德曼的推荐过不去,而是因为基辛格觉得黑格是个只会说“yes sir”的人(也就是唯唯诺诺,对上级意见和命令从不存疑)。老奸巨猾的基辛格从来就不打算和霍尔德曼等爱惹是生非的人混在一起。但是今天白宫已经糜烂至此,他早就嗅出了风向不对,希望总统身边有个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护着主子。黑格显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一个1969年还是上校,1973年在48岁时成为四星将军的军人,除了身陷在白宫这个大泥潭里,还能指望他干出啥成绩呢?

但是尼克松想基辛格询问谁才是合适的白宫大管家时,基辛格聪明地沉默下来。

迪恩被尼克松炒掉之后,总统仍旧需要一个特别法律顾问对付来自国会的调查和协调白宫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立场。他找来了国防部的法律顾问布兹哈特(Fred Buzhardt)。70年代以来,军方每次在国外捅了马蜂窝,布兹哈特总有份参与他们的善后工作——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给美国大兵揩屁股,例如美莱村惨案、五角大楼文件案、军方空袭柬埔寨和军火承包商贿赂案等等。作为军人,布兹哈特在接受总统任命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要是他知道他今后的角色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接受这项任命之前一定会三思)。他和黑格将军的位置将使他们两人成为水门事件第三阶段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5月4日和10日,黑格和布兹哈特分别走马上任。

尼克松在砺兵秣马准备对付下一轮的进攻,他的对手们也没闲着。迪恩告诉法官西里卡,他曾经将部分白宫的秘密文件转移到自己的保险箱里。西里卡从他那儿拿到了保险箱的钥匙。保险箱里的秘密文件虽然与水门事件没有直接关系,却暴露了尼克松进行大规模政治间谍活动的起源——即1970年尼克松对国防部工作人员进行窃听的“休斯顿计划”(Huston plan)。同时,国会对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情报部门交出了与水门时间的有关材料。中央情报局的资料表明,尼克松早在1972年6月23日,水门案发的一周之内就与心腹人员开始讨论如何将司法部门对水门案件的调查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联邦调查局自从格雷下台,换上了新任代局长拉克绍斯后,新官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算自己前任所作所为,同时在前任“未竟”的事业上再推一把。但是拉克绍斯所推的这一把是负力,对尼克松没有任何好处。5月14日,联邦调查局宣布,在白宫厄利希曼办公室保险箱里发现了17盒磁带,全部是尼克松手下监视、窃听新闻记者和白宫官员谈话的记录。

一时间,双方公开和暗地里的较量如风云涌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5月17日,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开始第一次听证会。水门事件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非常明确的:

一,确认到底是谁批准了对国防部官员的非法窃听计划(即休斯顿计划,包括“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秘密调查)

二,确认究竟是谁要求中央情报局插手水门事件调查以阻止联邦调查局继续追查来自墨西哥的秘密资金(听起来很复杂不是?不要忘记迪恩曾经要求中央情报局出面,承认水门“窃贼”们的资金和技术得到来自中情局支持。如果中情局答应了迪恩的请求,联邦调查局对秘密资金的调查就会撞到中情局这堵大墙上,弄得大家都没趣。)

三,确认到底是谁批准了对政府官员和新闻记者的秘密窃听

四,确认政治间谍和破坏组织“管道工”在白宫内部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同时调查“管道工”与艾尔斯柏格受到政治迫害一事的联系

这四项调查听证任务招招指向尼克松政府的死穴,不由得让尼克松心惊肉跳。参议院显然还是对这种穷追猛打的做法感到不满意,又祭出了一项新招。因为司法部前任部长克莱迪恩斯特自己卷入水门丑闻以及另外一个政治捐款丑闻之中,参议院对司法部的工作态度极其不信任。5月18日,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责成现任司法部长理查德森(Elliot Richardson,克莱迪恩斯特的继任者)任命一位独立检察官,独立地,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地开展水门案件的司法工作。

当天,理查德森任命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考克斯(Archibald Cox)担任独立检察官一职。

考克斯这个新职位的行政关系非常奇怪。他是理查德森任命的,对理查德森负责。理查德森本人是尼克松政府官员,必须对尼克松本人负责。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尼克松是考克斯的上级的上级。但是考克斯是独立检察官,不受任何行政势力的干扰,这就意味着除了任命他的理查德森,任何人都无权过问考克斯的工作。即便是理查德森本人,也只能在人事任免上可以支配考克斯,对他的工作概不能过问。我们随后就会看到,这种合法的上级无法管理下级的现象将给尼克松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关键词(Tags): #水门#总统#检察官
家园 坑也得跳

先扔朵花垫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