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评论和插图】莫伯治,岭南建筑 -- 丁不二

共:💬40 🌺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评论和插图】莫伯治,岭南建筑

    和一和晨枫兄,也说说区区心中重如WRIGHT的一位大师. 事实上,他超越了WRIGHT,因为他精神上超越了他的环境.

    莫伯治:岭南建筑泰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6 10:24:35

    五十年前的莫伯治。

    莫伯治作品:白天鹅宾馆之“故乡水”。

      小北登峰路,广州的一条老街。每天,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漫步在这条路上,在灰色的钢筋水泥高楼群中,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两处历经岁月冲洗的古老建筑夹杂其中,仿佛在诉说这个城市的历史。

      绿树掩映间,一座灰砖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外墙上,杰出美术家刘海粟“其味无穷”的题词质朴而典雅。那扇高大而厚实的铁梨木大门,两旁是颇具古典气息的对联:“北郭宜春酒,园林食客家”。跨过石门槛,只见里面厅堂陈设古色古香,清幽雅致,回廊各式灯笼摇曳,令人倍添温馨;中间偌大的水庭,竹影婆娑,小桥流水,鱼池石山,奇花异卉;站在廊桥上,听流水潺潺,喷泉敲打池水的叮叮咚咚,宛如一曲悠扬的古典音乐。

      这就是北园酒家。1958年,着名建筑教育家、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来到广州,有人问他最喜欢哪一座建筑,他毫不迟疑地答道:“北园酒家。”它的设计者,正是莫伯治。

      ●成长:立足传统 华丽转身

      上个世纪初,在毗邻广州的东莞麻涌乡的一户普通人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莫伯治。也许没有人想到,他后来会成为杰出的建筑师。珠江三角洲,水网交织,田畴村落星罗棋布,生于斯,长于斯,岭南文化的独特气质深深植入莫伯治的灵魂深处。据他回忆,在12岁之前,他生活在珠江口的农村中,天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人情关系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他形成了一种乡土田园审美习惯,他形容这是“一种直觉的原始感性认识”。

      莫伯治在家中排行最小,他有一个比他年长30多岁的堂兄,拥有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五十万卷楼”。这间有名的私人藏书楼,是莫伯治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在那里,他可以读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等众多典籍,日积月累,莫伯治受到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染。

      莫伯治十多岁时,父亲去世,在当地慈善机构明伦堂的资助下,他离开东莞前往广州念书。高中毕业时,“科学救国”的口号鼓舞着众多热血青年的心,莫伯治选读了理科,进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他开始所学的并不是建筑设计,但大学期间他像海绵一样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他特别爱读着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文章,爱读中国传统建筑经典图书《营造学社汇刊》,这些都使他扩大了审美和思考的视野。

      1936年,莫伯治从中山大学毕业。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他积极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活动中。当时,莫伯治奔走在西南云贵高原、四川等地,参加抢修道路桥梁、修建铁路和机场,这些为其后来转向建筑创作做了工程实践方面的准备。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年近40岁的莫伯治和夏昌世先生到各个地方对岭南庭园和民间建筑展开调研,开始从土木工程向建筑设计与创作转型。

      着名的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与莫伯治是20多年的同行好友。他认为,莫伯治的转型并不是偶然,他具有一般建筑师并不一定具有的传统文化底子,加上他知识基础深厚,知识面广,善于学习,不断拓宽视野,这使本来学土木工程的他在转向建筑设计后得心应手,深深领悟岭南建筑的精髓,并发扬光大。

      ●成名: 园林酒家 一鸣惊人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现在北园酒家所在的地方叫云泉山馆,老房子经历多年风雨侵袭,破败不堪。1957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决定重修设计,用地范围扩展,除服务一般市民外,还要求可以用于招待华侨和海外贵宾,此外,造价必须低于国家指标。在当时广州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莫伯治主持北园酒家的设计工作。他认真考虑了各种方案,最后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深远曲折的综合式内院布局。至于工艺建筑材料,他作出一个决定:到民间去“采集”。

      莫伯治当时先后十多次到珠三角的农村收集流落在旧建筑材料店的废料,并将其运回广州加工整理。为了使这些旧料能改造为最佳的建筑造型和结构,莫伯治经常到现场与老技工一起商量研究。因此,当我们现在惊叹北园酒家旧“满洲窗”上套色玻璃蚀刻的精美、 红木镂花屏风的典雅、楼梯扶手镶边的雅致时,也许想不到它们全部由民间的旧料、废料改造或加工而成。并且,向民间收购,价格较低,当时红木旧料价格每斤不过几元,与木柴差不多;套色玻璃蚀刻也只是2元~5元,比一般杉木门窗还要便宜,因此,北园酒家建筑总造价每平方米只用60元,比当时中央规定的指标低。

    [区区按,注意控制造价也是莫老较之WRIGHT优胜的地方,经过战乱和拮据的人们才真正懂得不要浪费资源,即使是以创作的名义]

      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有段小插曲:当时,有人对这种设计作出批评,认为它太古老、太浪费;有人顶不住这种舆论压力,要将它拆掉重盖。当时主持城建工作的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则坚决主张继续施工。没有当时广州市领导的开明和支持,北园酒家及莫伯治后来的一些作品就无法面世。

      北园酒家融合了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风格清新,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莫伯治深受鼓舞,在1960年和1962年分别设计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其后,随着白云山庄旅舍、矿泉别墅等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的陆续落成,莫伯治声名鹊起。

      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系主任、国家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叶荣贵教授认为,莫伯治设计的园林酒家,合理组织岭南园林中的山、水、植物等诸要素,创造性地利用广东旧民居中的建筑构件和工艺品,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庭园空间,这个影响是久远的,当时北方同行还在致力于古建筑和庭园调研阶段,而莫伯治显然已走在继承和发扬的实践大道上了。

      “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这是莫伯治希望自己的建筑作品能达到境界。“白云山山庄旅舍等把建筑融合在山林环境中,从传统和地方建筑艺术中吸取养分,演绎完全现代化的空间结构,为岭南新园林建筑树立了样板,影响持续达数十年。”叶荣贵教授说。

     

    • 家园 挑个错,北园酒家不在小北登峰路,而是小北路

      这个酒楼快破产了,最近给收购了。

    • 家园 白天鹅宾馆,这是新中国建筑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建筑开始打破了十大建筑的框框,走上现代主义的路。白天鹅宾馆造型简洁,但不呆板。大厅内的中国花园成为后人拷贝的楷模。莫老先生可以说是一手开创了岭南学派的建筑,是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初开风气之先在建筑上的代表。相比于北方的很多建筑界大老,莫老先生不光说,还亲手做,了不起。

      那个时代的另一个里程碑是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可惜后来淹没在后现代主义的喧嚣中了。

      • 家园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应该说在中国一直就没有断。

        现代主义建筑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动和主动传入中国后,一直保持着发展。不过受到了各种思潮和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民国时期的所谓“民族固有形式”,和新中国建立初的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形式”甚至“构成主义”(constructionism)的影响,到后来的“民族形式”的追求等等,一直到改革开放,虽然现代主义建筑一直在中国保持着某种状态的发展,不过从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建筑在体系、体制上基本完全“现代化”了,但是“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并没有真正生根,直到现在。因素很多,包括工业化程度,经济发达程度,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传统建筑成就的留恋等等。

        莫老的设计受上世纪初的“装饰艺术派”(Art-Deco)和作为现代建筑的前奏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影响较深。莫老作品的一些细节有强烈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贝老的香山饭店设计于1979年,其时正值国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兴起,到处都在声讨过分单调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式”(The International Style)泛滥造成的千城一面的灾难性后果。“后现代主义”极力鼓吹回归建筑的矛盾和复杂性,通过对传统建筑表面化和符号式的“拼贴”、“隐喻”向传统和象征主义致敬。中国传统建筑本身就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和传统,贝老其时致力于发展出一套现代的中国建筑语言,自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国内建筑师来说,在与国门外面的世界隔绝近三十年后,国门再次打开带来了各种建筑流派、理论和思潮的冲击。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建筑迅速“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一条捷径,虽然很少有中国建筑师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含义。表面化和符号式的“拼贴”一方面满足了官员、大众和建筑师的对“中国民族特色”现代建筑的期望,另一方面也非常符合刚刚发展起来的全面“商业化”的中国社会氛围。因此与其说贝老的香山饭店被“淹没在后现代主义的喧嚣中”,不如说它是中国“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冲锋号。

        • 家园 一点商榷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应该说在中国一直就没有断

          或许说现代主义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扎根更确切?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形式服从功能”,而现代中国的重要建筑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以象征主义为主要设计要素的,不是要象征传统,就是要象征时尚,但就是很少考虑与功能的统一。连排兵营式的工人新村倒是形式服从功能了,但这毫无建筑艺术可言,毫无美感。形式服从功能是美与功能的统一,环顾神州,这样的建筑,实在是凤毛麟角。

          改革开放后对后现代主义的崇尚,与其说是真正的赞赏,不如说是追随时尚:“后”现代主义,那比现代主义还要现代主义,当然是最新的,最时尚的,也就是最好的。至于后现代主义的地区主义(vernacular)和对传统的隐喻,那对中国人根本是对牛弹琴,隐喻都隐喻到半生不熟的“欧洲风格”去了。从这一点来说,贝老致力于发展现代中国建筑语言,但中国建筑错失了这条路,我同意这一点。这也是很遗憾的。希望苏州博物馆能完成香山饭店没有完成的事。

          • 家园 哈哈,苏州博物馆更不可能。

            你说的“现代主义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扎根”确实非常对。“现代建筑”不光在建筑设计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是“现代”的,还有整个建筑工业体系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这些是基础,更有决定性意义。

            说到苏州博物馆,它仅是个特例,贝老在这个项目上使用的设计方法不适合推广到苏州历史城区以外的地方,甚至苏州新区都不合适。苏州博物馆的馆址在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紧挨中王府和拙政园,是苏州老城区非常重要的历史街区。在这里建造新建筑即要求“神似”又要求“形似”于周围的众多传统建筑群,因此贝老在平面组织、建筑形式等方面直接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所以说苏州博物馆是为这个馆址量身订作的,不适合作为“普适”的建筑语言或者通用的解决方案解决其他地区的问题。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手法可以看出是和香山饭店以及日本的秀美美术馆(Miho Museum)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为文化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思路。

            你说的“地区主义”(vernacular)应该是“本土主义”,它比“地区主义”(Regionalism)历史更长。现在的建筑学界在关注建筑的地区性以及消除“全球化”(Globalization)负面影响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批判的地区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思想。

            • 家园 献花

              贝老的新馆落成后陪朋友去过一次,兜兜转转,和美秀类似是一定的,距离香山饭店却有些不同。

              贝老所运用的建筑语言,看似不被苏州人认同,这点上除了这片土壤不能承受大师外,本身是不是也有不足呢?

              说一点,贝老的檐口设计与传统仿古建筑大不同,这就有一问题了,苏州本多雨水,且空气质量不甚理想,有很大的可能会造成含粉尘的雨水沿檐口直接流向外墙的情况发生,所谓粉墙黛瓦一段时间后就可能污秽不堪,而传统做法中的瓦屋面檐口大多超出外墙,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另外对于接待大厅的立面造型、庭院中水池池壁的规则设计、宋亭(招标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的不锈钢构架,都有些费解。

              对于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一直是一个难题,张锦秋先生、郭黛恒先生先后在陕西和杭州做了这样的尝试,贝老的这次尝试,不知道后人是如何评说的,后生倒是感觉,做减法远比做加法要困难的多啊。

              关键词(Tags):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
            • 家园 那真是可惜

              我还盼着苏州博物馆可以在中国建筑界中找到一些追随者呢。当年香山饭店有一批追随者,但光说不做,最后还是不了了之。Miho Museum以前还真没有听说,多谢介绍。贝老也是有趣,他在西方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国际风格,基本上没有“地区”或者“本土”的因素,但在东方的作品都很本地化,是不是近乡情怯的缘故?韦兄对Geoffrey Bawa感兴趣吗?我对他在斯里兰卡的一些建筑很感兴趣,不过这个路子也和Miho、苏州博物馆等在本质上相似,应用路子比较窄。

              • 家园 我对Geoffrey Bawa没什么了解。

                “地区主义”或者叫“地域主义”也有很多“流派”,主要的有所谓Concrete Regionalism和Abstract Regionalism。香山饭店是偏向Abstract Regionalism的,用符号、象征手法表达地域因素。Miho Museum和苏州博物馆偏向Concrete Regionalism,在建筑形式、造型、布局等方面直接借鉴地域因素。用什么手法来设计也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而且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取得结果的途径。所以学习这些设计也应该学习它们的设计方法,而不是最后的建筑形式。

            • 家园 稍微严肃一点的推论,地产行业的垄断化会更加窒息本土主义的发扬

              万科等大型发展商不顾水土地复制,中小发展商沿海有什么就抄什么,把青石街填了做水泥路,整片整片旧城的推倒盖些不知所云的东西等,让人心痛不已. 只能能做多少,做多少了.

              • 家园 这个急也急不得,老调重弹的话:这也是必经阶段吧。

                可以注意到的趋势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本土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在建筑设计中表达本土精神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也在积极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建筑语言,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 家园 赞一个!就等着这天了!

                  这个也和民族自信心有关。民族自卑的时候,谈什么“本土”,那是自找讥嘲。那些39.5度的高烧不能算,那是本质自卑的保护性极端反应。真正自信的时候,才能心平气和地寻找自我,寻根。看来这日子快了。

            • 家园 【插图】那让我们来看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吧.

              http://gz.dayoo.com/gb/content/2005-07/10/content_2129119.htm

              何(镜堂):为了能够找到感觉,我和助手们曾经两次到南京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并在评选当天亲自到场介绍。现在国际建筑界有种误区,崇尚新奇古怪的设计作品,然而,我认为,建筑应该首先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如果追求新奇古怪则不切实际,只会浪费金钱,并与城市不协调。国外优秀的成果需要接受,但重要的是要与大环境相结合,与民族文化,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创造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