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曹操杀降 -- MRandson

共:💬75 🌺8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聊曹操杀降

    最近身体一直不好,头疼感冒,感冒头疼。年关将近,闲事一大堆,乱忙。有空的时候,读一读闲书,也就成了放松的方式。

    言归正传。

    中国历史上,屠杀战俘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三国时期这样的事情比较少。屠杀少的原因,不是因为各位军阀信佛教不杀生,而是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太少。各位诸侯普遍感觉劳动力和兵员不足,所以对待俘虏一般是收编。

    当然,少并不是没有。杀降最残忍的是董卓。这个胖子西北豪强出身,当年就是半兵半匪,读书不多,野蛮人一个,对待俘虏手段也尤其残忍。对待俘虏一般是用布缠裹成木乃伊,然后大头朝下倒立在地上,用热油烫死。宴席上活煮俘虏也是这家伙的发明。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个被煮得半生不熟的人来回爬,估计多数人是会吐的。不过这胖子吃得挺欢。

    不过,三国历史记载中一次八万人的杀降,执行者却是一代枭雄曹操。这次杀降的对象,是官渡之战中俘虏的袁绍军。这次杀降的规模如果不是三国之中最大,也是最大之一。

    董卓的思路很清楚,杀人立威,让多数人不敢反叛。那么曹操是一代枭雄,为什么也这么干呢?曹操手下那么多谋士为什么没有人劝谏呢?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曹操先后打败了啕谦、袁术、吕布,收编了张绣,赶跑了刘备。为了争夺北方领导权和对皇帝的控制权,曹操在官渡PK袁绍。曹操的部队是百战之师,全是老兵油子,战斗力超强。相比之下,袁绍干掉了公孙瓒,统一了河北之后,就一直按兵不动。与千里无鸡鸣的中原(曹操地盘)相比河北境内相对安宁,经济稳定,军粮丰富,部队的数量也超过曹操。一个兵精,一个粮足,在官渡撞到了一起。

    最后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曹操偷袭了袁绍的存粮。袁绍军粮耗尽,仓皇北逃。袁绍余部大约八万人投降曹操,被曹操全部活埋。曹操的杀降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

    我认为曹操的行为是必须的,这次杀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具有战略意义。

    这场战争,袁绍采取固守的战略,发扬粮多的优势。在后期,曹操的粮食已经发生严重困难,甚至曾经给自己的头号谋士写信,想暂时退兵。如果袁绍再坚持一个月,恐怕仓皇逃窜的就是曹操了。可以说,这次胜利与中彩差不多。所以,曹操是险胜。如何巩固和扩大胜利果实,是曹操首先要考虑的。

    按照曹操当时的情况,对这些降卒有三种选择:留(收编)、放、杀。

    留下这些士兵的好处是不用说的。如果把这些士兵编入部队,可以大大增加兵力,恢复战争减员。一下子扭转对袁绍兵力对比的弱势。如果把这些士兵化兵为民,八万壮劳力,是一股不可轻视的生产力量。可惜的是,留不住。曹操在官渡之战末期,已经绝粮,自己的士兵都没饭吃,拿什么喂这八万降卒。饭字左边是食,又边是反,没有吃的就要反。曹操因为乱搞男女关系,在宛城就吃过降卒的亏,自己差点送命,赔上了大儿子和典韦。曹操不会再冒这个险了。何况如果有饭吃,也留不住。这些人的家属都在河北,总要回家。只要不消灭袁绍,这些人还是会逃亡的。换个说法,留下他们,迟早还是袁绍的战斗力和生产力。曹操攻下河北以后,曾经说出:“这个地方可以征兵三十万,hiahiahiahia。”结果被崔琰抢白了一通:“你TMD不想安民,光想征兵。”。曹操当时说这话绝对是心里话。所以,如果这些人能留住,曹操是舍不得杀的。

    既然留不住,不妨放了他们,送个人情,也可以得民心。这场战争结束后,曹军无军粮,袁军无士气。如果放这八万士卒回去,袁绍进攻不足,防御有余。曹操由于军粮耗尽所以在一两年之内,也很难有发动大规模连续进攻的实力。如果袁绍在边境上,坚壁清野,防御为主,内部积粮练兵,三五年以后卷土重来。曹操以什么对抗呢?放这八万人回去,无异放虎归山。曹操放不起。

    所以,杀是最后的选择。这是最残忍,也是不得以的办法。经过这次杀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曹操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战略防守转入战略进攻。至于以后在攻打过程中,会遇到相对顽强的抵抗,那已经是次要问题了。

    有观点认为,曹操用七年时间平定河北,是杀降的结果。

    在我看来,曹操用七年时间平定河北,是缺粮的结果。读《三国志》,经常有曹军缺粮食的记录。曹操与吕布作战的时候,甚至发生人吃人的饥荒。曹操的地盘都是经过长期战乱的地方,人口数量极少,经济极为困难。可以估计到,曹军虽然勇猛,军粮却总是供应不足。曹军的进攻类似当年志愿军的星期攻势: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有军粮就打,没军粮就得停,等秋收以后再说。当然,秋天还要是丰年,否则还要再等一年。

    还有观点认为,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对河北袁绍的地盘,可以传檄而定。也就是说,发个传单,各个城市就望风而降。

    望风而降一般需要有几个条件:己方的首脑被斩首或者不知去向。这是最关键的,只要神经中枢瘫痪了,什么都好说;对方有继续进攻的潜力,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减少伤亡)暂时引而不发;己方的政治斗争,造成内部分裂,弱势一方主动投降外敌;己方的部队彻底丧失斗志,纷纷开小差。于是抵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放下武器成为明智的选择。

    官渡之战结束的时候,袁绍并没有被俘或者被杀,也没有失踪,而是逃走了,后来病死。曹操拥有大量俘虏的时候并不能确定袁绍几个月以后会不会死。所以第一个条件并不成立。曹军当时也是粮绝,是强弩之末。一两年之内,没有继续大规模进攻的潜力。第二个条件也不成立。袁绍死后,儿子争权,大儿子主动投降曹操。但是因为不能预见袁绍必死,所以这个条件也是未知数。官渡之战中被俘虏的八万人没有斗志了,其他留守部队呢?可以说袁绍的留守部队只要监守坚城,挫败曹操的锋芒,斗志不是不能恢复的。

    传檄而定的四个条件之中,只有半个。

    事实上,赤壁之战后,也没有发生东吴传檄而定的事情。而且,周瑜在扩大战果的时候还中了一箭。(当然,如果在华容道斩了曹操,那就是另一回事。但是那样的事情的发生,对刘备集团可能是灭顶之灾,所以,曹操顺利地逃走了。诸葛先生保住了刘备集团,顺手敲了敲刘备集团中最不听话的头号武将关羽。呵呵,三十来岁的人有这样的手腕,不愧是三国时期头号谋士。不过那已经超出本文章讨论的问题了。)

    把自己的未来压在传檄而定上,未免太乐观而且太大胆。曹操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宁为宁世犬,不为乱世人。身处乱世,不是杀人就是被杀。许多事情是必须做的,尽管这样很残忍。

    另:这个帖子不该贴在这里,但是我分不清青史和春秋的区别,暂且贴在这里,斑竹看看,该转哪个版面转哪个版面。

    • 家园 您这到底是讨论历史还是小说啊,咋华容道都出来了,还是去演艺书场吧
    • 家园 继续与老安探讨

      老安言:

      曹操如果不杀这些降卒,很可能和袁绍打成拉锯战。最后直接或间接(比如战争中的饥荒和徭役)死于曹袁战争的人数未必比这些降卒少。我不是说杀人有理,而是说在那个时代,不论怎么选择,总要有大量的人口死亡。唯一结束百姓痛苦的方式,就是通过战争尽快统一。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有效的辩护。但老安有没有考虑过,后世的屠城杀降者,完全可以拾起这个论调来为自己的杀戮计划进行辩护,然后去理直气壮地滥杀无辜??

      不禁想起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之事来。后世史家也曾为这种禅让大声叫好,认为统治上层采取这种相对和缓的方式完成政权更替,不会影响到下层民众的生活,岂非很有道德的大好事一件??嘿嘿,可惜得很,自打曹丕开逼宫禅让首善之日起,对君主缺乏忠诚之风愈刮愈烈,不过数十年光景,曹家如何巧取豪夺汉家天下的,司马氏有样儿学样儿全盘照搬又夺了曹家的天下,然后是五胡十六国的姚苌 高洋 一个比一个猛地篡夺从前主子的帝位。“禅让”发展到这个时候,无可避免地会殃及下层民众的生活了。

      从逻辑上这很容易理解:最初谋取借助禅让来实现篡位的,顾虑是很大的,前瞻后顾左右思谋清楚了 该照顾的方面都照顾到了,才敢出手。这种情况下的确对社会的伤害很小,可以有正面评价。但这种事情一旦成功,其对后世的示范效应却必然会引发许多野心100分能力20分的袁术式的人物肆意谋求禅让篡位来。这种人由于能力有限,借助这种手段篡位后,往往罩不住那些仍忠于旧主而军权在握的猛人们,于是战端频仍,血流成河。还说对下层百姓无害??

      我的意思很简单:我不否认曹操坑降时有一定不得已的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曹操轻于杀戮的本性。另外更不宜因为曹操此杀似乎对当时社会的作用是正面的(加速了北方统一的进程从而减少了人民伤亡),就认为这种杀戮对整个历史也具有正面意义 --- 这一点正是我上文举禅让所论证的。另一个更近些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所谓 pre-emptive strike. 即使伊拉克真的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单方面开打,即使真的防止了一起流氓国家糟害邻国的暴行,这种公然践踏国际法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其他强国对与其有矛盾的弱国采取同样举动...

      -----------------

      回到三国和曹操。的确,曹操的绝对人望并不低。但他的相对人望 --- 相对于其人的才能和其势力的强大而言 --- 却实在不算高。毫无疑问曹操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刘备和孙权,但为什么曹操南征荆州之时,荆州有少一半名士能人宁可跟随刘使君颠沛流离也不愿去曹丞相那里享福兼共举大业??如果曹操没有屠徐州 坑降卒 杀皇后等一系列恶行暴行,为什么荆州会有那么多人不愿事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曹操没有那些恶行劣迹,荆州绝大多数名士能人皆愿效犬马,诸葛、庞统这样的人物皆投靠曹营,曹操混元宇内的成算绝对会大增!可现在这些人物都坚定地加盟曹操的政治死敌一方,此消彼长,曹操统一全国的概率大打折扣。

      所以,当为曹瞒坑降暴行辩护时,说他是为自保而不得已,我可以接受,但如果硬说他如此暴行对整个社会是件减少人员死伤的好事,这样的辩词就恕难接受了。

      一言以蔽之:曹操靠坑降赢得了对袁绍集团的北方争霸战,却也因坑降而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曹瞒坑降有不得已的因素,但亦是其轻于杀戮的本性所然;曹瞒坑降对整个社会有利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他的坑降之举虽助其统一了北方(从而减少了北方人民的死伤),却令其丧失统一全国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全国范围内人民的死伤)。

      • 家园 hehe

        你接受是不得已而为之就行了。我没说屠杀是好事,你也不必拔了之后说是我说的。

        树一个靶子,贴一堆标签,然后一同凶猛的批判。呵呵。

        • hehe
          家园 老安别上火。我并没有把您没说的话硬安到您身上然后再批

          老安说过:“我不是说杀人有理,而是说在那个时代,不论怎么选择,总要有大量的人口死亡。唯一结束百姓痛苦的方式,就是通过战争尽快统一。... 我理解这次杀降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有战略意义,为统一北方埔平了道路。”

          在这里你为曹操坑降的行为 赋予了正面的积极的历史意义,其逻辑依据就是 坑降极大削弱了袁绍一方的抵抗能力,令曹操只用了不太长的时间(7年)就结束了北方战事,统一了北方,减少了北方人民的死伤。

          我则认为这个line of reasoning有些问题:

          1 翦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当然可以起到削弱对方的作用,但如果翦灭敌方军力所采取的是有违普适道德的手段,则势必会激起敌方阵营的极大愤慨,从而进行殊死抵抗。所谓“哀兵必胜”当然是夸张了,但哀兵会以决死的意志发挥出超常战力,这个则是个事实。曹操自己就曾感叹过河北军民抵抗意志之坚定。这难道不是反而增强了对方的抵抗力量、增大了自己结束战争的难度了吗?

          2 我们不能只将视线集中在北方,而应着眼于全国。

          如果曹瞒没有屠徐州,没有坑降卒,即使他彻底击败河北军会花费比7年更长的时间,但相信他后来南征荆州时可以得到荆州当地 地主士人和军事将领阶层更为广泛的支持,其政治对手(刘孙)的反曹政治宣传就势必缺乏号召力,基于此,曹操统一全国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认同老安说曹操坑降出于不得已,但不认同说曹操坑降于当时的社会和人民有正面作用。

          我并未树个靶子贴很多标签然后说这些东西都是老安你说的,然后再猛批。这些看法好像都是老安自己说的呀?

          • 家园 无法跟贴在老安下面,只好回在我自己下面了

            "我理解这次杀降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有战略意义,为统一北方埔平了道路"

            这段话我的理解是:曹操杀降不仅“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所以杀降不仅仅是被迫的。

            而且您后面还跟了一句“(杀降)为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从而缩短了北方人民承受战乱之苦的时间”。

            这难道还不是赋予了正面意义吗?

            • 家园 hehe

              被迫的(无粮喂降卒)

              必须的(防止袁绍卷土重来)

              有战略意义(彻底改变了军事力量对比)

              所以,为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

              后面那句谁让你加的?说你拼接说错了?你的理解是你的理解,不要把你的理解作为我的观点。然后凶猛地批判。

              • hehe
                家园 还是引用老安自己说过的话

                “于公,结束战争是对天下最大的道德。... 统一北方结束混战的是曹操。没有曹操北方可能会继续动乱更多年。... 曹操如果不杀这些降卒,很可能和袁绍打成拉锯战。最后直接或间接(比如战争中的饥荒和徭役)死于曹袁战争的人数未必比这些降卒少。”

                这是老安在两个帖子里面的三段话。将这三段话联系起来,我的理解就是:

                1 结束战争是有正面意义的。

                2 曹操结束了北方混战。

                3 曹操不杀降,北方混战很可能会长期迁延下去,不利尽早结束北方混战。

                基于上面三点,按照正常逻辑推演,我自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曹操杀降比不杀降,更有利于尽早结束北方混战,因此更有正面意义。

                如果老安还是坚持说我是断章取义 硬把自己的观点栽到你头上,请老安明确指出我上面的引证哪里不妥了,哪句话我在引用的时候故意略去了这句话所在特殊语境 从而进行了曲解。大家都熟悉俺的特点,如果是我搞错了,我是会承认并道歉的。

                • 家园 hehe

                  按照你的说法演绎一把。

                  你家着火了,你从二楼窗户里跳出来。命保住了,腿摔断了。

                  1、逃生有正面意义。

                  2、你逃生成功了。

                  3、你不跳出来可能被烧死。

                  所以按照你的推理方式,你跳楼摔腿有正面意义。于是我说,你自己认为的腿摔断得好啊。

                  多数时候,没有那么多意义,就是一个不得不。

                  • hehe
                    家园 这个类比一开始就有问题

                    “逃生有正面意义” 与 “结束北方混战有正面意义” 没有什么可比性。

                    结束混战确实有正面意义,但逃生谈不上什么意义,只是人的本能。

                    另一个问题更大:曹操杀降可视作他彻底击败袁氏结束北方混战的手段,而某人跳楼后摔断腿却不是他采取逃生行动的手段,而是他采取逃生行动后的结果。

                    所以老安这个类比...

                    • 家园 呵呵,历史贴子玩起逻辑来了

                      呵呵,例子不变,把摔断腿去掉就可以了。

                      杀降是手段,跳楼是手段,两个类比吧。

                      • 家园 绕回来了

                        如果你说“曹操杀降目的是为自保”,就与这个例子 -- “某人跳楼目的是为逃生” 具有很好可比性了。因为 ---- 自保 和 逃生 都没有什么正面意义,只是不得已而已。

                        可你几处表述连在一起的意思却是“曹操杀降不仅是为自保,还有某种正面意义”,这就是我们争论的根源。

                        现在你不肯承认自己有“曹操杀降具正面意义”这层意思,我也不想再争什么了。

                        好在现在我们双方都统一了认识 --- 曹操杀降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 家园 你刚读懂我的文章的本意啊

                          文章中反复出现“残忍”、“没办法”。

                          回帖中我也引用了,“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兵者凶器,古人不得已而用之”。

                          回复中我描述历史背景,就象着火的例子中描述跳楼前的火势。

                          你刚读懂我的文章的本意啊。

                          惊讶中。

                          不讨论了,到此为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