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唐诗在扶桑 -- 萨苏

共:💬39 🌺5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唐诗在扶桑

    [平面媒体约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看到这样的诗句,读者可能会一愣 – 如此意境,莫非哪位盛唐大家的作品?

    实际上,这首几乎可以乱真的“唐诗”不但不是唐朝人所作,而且,干脆就不是中国人的作品,这首诗的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历史上,西乡隆盛是被坂本龙马称为“大马鹿”的一介武夫,却能做出这样的诗句,不免有点儿不可思议。不过,如果知道在日本古代无论武士还是贵族,都得对唐诗作一番研究,并以能作几首汉诗作为自己有修养的象征,这也就不是令人吃惊的事情了。

    唐诗,至今在日本的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日本比较传统的企业家办公室里,酒肆茶舍,或者某些文化人的书斋,经常可以看到一两幅书法挺秀的墨书唐诗,如“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或者“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之属,令气氛为之一变而忘俗。近日,日本皇室新添的王孙依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起名“悠仁”,更反映了中国古诗在日本的影响之深远。这种对于唐诗的崇拜,来源于遣唐使时代,以弁正等日本使臣为首的遣唐使,有计划地将灿烂的大唐文化带入日本,诱发了日本文化的大发展,也在流传至今的日文中增加了“唐梅”,“唐伞”等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字句。

    唐朝的“舶来品”里面,唐诗正是璀璨的明珠之一,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在他的《日本人与汉诗》中写道:“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大唐の詩の天空こそ、最も美しいものとして仰ぎ見られてきたといえよう)。熟悉唐诗,在日本是一种很风雅的事情。

    于是,当发现你是个中国人的时候,就颇有一些日本人能够说出两句唐诗中的名句来,表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在日本过新年,则有一项传统的游戏叫做“百人百首”,就是将一百首诗写在扑克牌一样的卡片上,由裁判开始念诗,参加游戏的人来抢属于正在念的诗的卡片,抢得多的为胜,当然,这里面的诗有真正的唐诗,也有日本人自己写的“汉诗”了。

    一来二去,我发现唐诗在日本的传播有其自己的特点,那就是我国的诗词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在日本流传的我国古诗中,却很难同样区分,李杜白三大家自然被追星,而若干意境幽远,对人生充满思索,带有一定出世超尘气质的诗歌在日本也极受欢迎,比如孟浩然的田园作品。此外,日本人喜欢的我国古诗中,有很多在中土影响并不很广,比如在日本很有影响的张正见《钓竿篇》就是其中之一,张诗曰“结宇长江侧,垂钓广川鲟,竹竿横翡翠,贵髓掷黄金。人来水鸟没,楫渡岸花沉,莲摇见鱼近,沦尽觉潭深,渭水终须卜,沧浪徒自吟。空嗟芳饵下,独见有贪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经过日本友人解释,原来,和中国的和尚大有关系。

    原来,当时到日本传播中土文化的大唐使者中,僧侣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其中,鉴真七次东渡更是传为佳话。之所以这些文化教师多为僧侣,原因大概和中日之间的海途艰难危险有关,大约宗教人士的殉道精神使这些东方的“传教士”们比俗世中人对东渡传播文化有着更坚定的信念。我国的古诗,也就是多由这些僧人传到了日本,僧侣这个特殊职业,很难想象他们带去的诗歌会充满了战阵杀伐之豪放,或者男女传情之婉约,“意境幽远,对人生充满思索,带有一定出世超尘气质”难道不正是僧侣们的修养,在诗歌方面的自然流露?

    至于一些在中国地位较低的诗人在日本大受欢迎,原因就有点儿啼笑皆非了。原来,中国到日本传播文化的僧侣,受到地域的限制,出身东南沿海的较多,因为这里接近日本,航海文化发达,这些僧侣在日本文化中贡献极大,乃至连日语中汉字的读音都多了一种,叫做“音读”,意思是中国人对汉字的发音。不过,这种“中国人的发音”,今天的中国人却大多听不明白,其原因就是这些汉字的发音并非当时中国人的标准读音,而是东南沿海古汉语的发音,也就是这些僧侣的方言,称为“吴音”。

    因为“吴音”的缘故,许多我们用今天普通话读来朗朗上口的古诗,到了日本人的口中,就变得拗口难念,而另一些在本国未被重视的诗,用这种发音读出来就抑扬顿挫,因此,就发生了上面所说“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忽然想到,郭沫若和鲁迅都曾经用“仿佛牛乳洗过”这样的词形容日本的文化,或许,这种超尘的气质里面,也有着唐代和尚们的一份贡献呢。

    不过,由于日本近年来汉字使用的频率下降,外加西洋文化的兴盛,唐诗的影响在日本也有衰落的一面,今天的日本人,能够完整的背诵一首唐诗的,多半是凤毛麟角,对他们来说,能够记住几句唐诗中的精华句子,用来应对就已经足够了。没办法,日语中有平假名,有片假名,还有汉字,和只有二十六个字母的英语相比,学习难度固然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和中文相比也未免太繁琐 – 别忘了中文可是只有汉字的。今天的日本孩子,认识的汉字数量已经越来越少,没了汉字这个载体,唐诗文化的衰落,也是难免的了。

    也许,将来的日本人又需要回到去中国学唐诗的境地了吧。

    [完]

    关键词(Tags): #唐诗#日本#悠人#汉字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唉,國人都好不了多少

      現在國內雖然還有寫傅統詩的人,但普及程度又是多少呢!!

      記得當年聽陳湛銓老師講學,他講到中國傳統義理、詞章及考據三學的凋零而其中以詞章學的幾亡,所表現出的深切痛念,其景恍如昨日。

    • 家园 月性

      傳說中西鄉青年時立志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詩句: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其實此為以訛傳訛。原詩為幕末尊皇攘夷派僧人月性所作,原題「將東遊題壁」,可能是西鄉引用過,而數十年後毛澤東又引西鄉語,在中國廣為人知,因此才有此誤傳。上述的西鄉詩句亦有多個版本,可見訛傳之甚。月性原詩如下:

      男兒立志出郷關,

      學若無成不復還。

      埋骨何期墳墓地,

      人間到處有靑山。

      外链出处

    • 家园 西乡还有首诗也很不错

      偶成

      几经辛酸志始坚

      丈夫玉碎耻砖全

      一家遗事人知否

      不为儿孙买美田

    • 家园 萨啊,这两句MS是毛主席的大作吧。。

      记得读过毛主席诗词,里边有一首诗,有这两句

    • 家园 五柳先生可不是唐人。
    • 家园 总算找到有谁"吴音"的了!

      至于一些在中国地位较低的诗人在日本大受欢迎,原因就有点儿啼笑皆非了。原来,中国到日本传播文化的僧侣,受到地域的限制,出身东南沿海的较多,因为这里接近日本,航海文化发达,这些僧侣在日本文化中贡献极大,乃至连日语中汉字的读音都多了一种,叫做“音读”,意思是中国人对汉字的发音。不过,这种“中国人的发音”,今天的中国人却大多听不明白,其原因就是这些汉字的发音并非当时中国人的标准读音,而是东南沿海古汉语的发音,也就是这些僧侣的方言,称为 “吴音”。

      我是苏南人,在北方上学期间,和家里打电话用方言时,被同学听见后都说跟日语很接近,后来细细观察了一下,苏南地区的方言确实跟日语发音很相似,颇有点能以假乱真的意思.后来牵强找到一个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年徐福东渡扶桑时是从江苏太仓浏河港出发的(部分史书如此说),所以带走的童男女和工匠中估计有不少当地人,因此......哈哈.

    • 家园 扶桑不是日本

      王元化已经论述过了,事实上没有一本中国古籍或一首古诗提及扶桑为日本。把日本当作扶桑是日本人给自己脸上贴金。

      还有西乡隆盛的诗颇像明诗,起语很粗鄙,接着来两句警句。

    • 家园 怎么不见萨大提提白居易?

      对日韩影响最大的唐朝诗人,首推白居易,李杜反在其后。原因嘛,乐天的名讳已有概括,一曰“白”,二曰“易”。由此可见千年前大唐流行文化和今日好莱坞之类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喉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