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茶的传播史 -- 茶博士

共:💬18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茶的传播史

    虽然还难以断定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但以云南、阿萨姆一带为中心的地区,很可能是茶的发源地。不过,利用真正的茶树创造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茶文化的,应该说是中国的汉族。茶从中国南部传到全国,再由国内通过内路交通或海上航运传播到国外。关于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路线,从各地的对茶的称呼语音上即可窥知一斑。

      日语的(cha)或(sa)的发音来自不同的汉语语音,韩国语的(cha)也是从汉语中来的。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制定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茶”,发音为“cha”。广东语的“茶”与此不同,其发音如(zha),闽南话读(te)。

      俄语、波斯语中的(Chai),有人认为是汉语的茶叶二子的音泽,其实不然。因为最初这些地区的是砖茶,茶的叶片形状并不明显。上述关于俄语、波斯语(chai)的说法,不过是一种主观想象罢了。有人认为(chai)中的(i)不是”叶”的音译。而是因为“茶”的古代音“chai”传到波斯一带。这种说法较为可信。现代汉语的“cha”是尾音(i)脱落后的发音。当然,在俄语、波斯语中,不仅把砖茶叫做(chai),以后传来的绿茶、红茶也部叫做(chai)。非洲的斯瓦西语的(chay),是从阿拉们语的(chay)来的。这并不是因为砖茶传到了坦桑尼亚,而是由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大量从事红茶生产,人们把红茶叫(chai)。

      除了来源于广东话的葡萄牙语(cha)以外,欧洲各种语言关于“茶”的语音,都是在建立东印度殖民统治经济集团以后,从荷兰的(thee)来的。如德语的(tee)和法语的(the)。英语的(tea)是其变音。这些语言都源于闽南话。因此可以认为,茶不是由中国北方经陆路传到西欧去的,而是从中国南方经由海路传播去的。

      芬兰和原苏联接壤,但芬兰语的“茶”,其发音不是(chai),而是(tee),可知芬兰的茶不是从苏联传去的,而是从欧洲的称为(tee)或(tea)的地区传去的。

      英国起先从中国输入茶叶,后来从中国带走了出口受控制的茶树种子和种苗,在印度培植了大片茶园,并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红茶文化。关于英国红茶文化的确立,不在本书内容范围内,此处从略。这里只想对英国人如何从中国将茶树种子偷运到印度去的作一简单说明。

      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树采集家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里,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在航海过程中,茶树种子发了芽。船到了加尔各答,这些茶苗就落到了东印度殖民统治经济集团的手中。不久,便培育了十万株以上的茶树苗木,在印度高地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

      茶传到韩国的历史比日本早。李氏朝鲜取代高丽王朝以后,由于推行“尊儒排佛”的政策,和佛教并生共兴的茶也就逐渐衰微。至今一般民众之间并无饮茶的习惯。

      除日本外,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从中国引进饮茶习惯,并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只有越南。在越南南部,饮茶并不那么普遍,而在北部,念去声的“cha"却是一般家庭或大众化茶店常见的饮料。译成英语的话,当是“green tea”,但那是一种稍经发酵后的绿茶。越南人用比酒盅稍大一点的茶盅来喝这样的发酵了的绿茶。圆筒形的陶制茶壶上,有两根铁丝的提把。为了保温,他们把茶壶放在带棉套的竹笼子里。这也是曾在中国农村常见的一种保温方式。

    通宝推:地球人在中国,
    • 家园 品茶之中又赏文,受益匪浅!
    • 家园 再品一典故,黄山毛峰

      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新任黟县县令熊开元春游黄山,因迷路,投宿一寺中。寺僧敬客以茶。此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冲泡以沸水,热气绕碗一圈后,移至碗中心,然后腾然升起,呈白莲花形,幽香满室。熊问寺僧,知此茶名黄山毛峰。熊知县离寺时,寺僧又赠以茶一包、黄山泉一葫芦,并告诉他,只能用黄山泉冲泡此茶,才能得见白莲花奇景。熊回衙后,适逢同窗旧友太平县令来访,熊即以此茶待之。太平县令大喜,即将此茶进呈皇上,希邀功请赏,但试验之下,未见有白莲花的奇景出现。熊开元得知后,知是没有用黄山泉水冲泡的缘故。于是熊又去黄山取了泉水和茶,终于在御前获得了白莲花奇景的出现。熊亦因进献有功,被升任为江南巡抚。

    • 家园 诸位,再品一个,“铁观音”的由来

      一说: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饮茶成癖,尝遍名山名茶。一次微服游历江南,进入福建,品尝了一种茶,其味甘醇爽滑,有一种特殊的天然兰花香气,色泽祸渌,如铁压手,饮后赞誉此茶香美寒赛观音。以后方知此人乃当今皇帝,于是遂命名“铁观音”,名气大振。

      二说:清乾隆年间,安溪松村头乡林民魏饮笃信神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献于观音菩萨像前。一天,魏饮进山,发现乱石隙中有一棵茶树,在朝阳辉映下叶片闪闪发光。魏好奇而移植屋旁,精心栽培,春来枝茂叶繁,遂采撷嫩芽制茶。发现茶叶较其他茶叶为重,且暗渌似铁,人们便顺口称它为“重如铁”。重如铁茶香气浓郁特异。由于这种茶常被魏饮作供佛之用,故改称为“铁观音”。

      • 家园 请教茶博士:铁观音和乌龙的区别,我老是分不清,尽管我每天都饮
        • 家园 Re:请教茶博士:铁观音和乌龙的区别,我老是分不清,尽管我每天都饮

          乌龙茶是茶叶中的一大类,以创始人清朝苏乌龙而得名。因为是半发酵茶,制作工艺和品质都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基本工序包括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和干燥六步。其发酵过程经过特殊的工序中止后,形成了"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外观。因为其色泽特点,有时又被称为青茶。

          乌龙茶闻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称。冲泡之后,有一股如梅似兰的清香。其滋味醇厚回甘,品饮时有“喉韵”的特殊感受,即茶汤过喉徐徐生津,而有回味,细加品味,似嚼之有物。香气清冽,浓而不涩,以第二、第三泡为最佳。

          乌龙茶的主要产地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以闽北的武夷岩茶、闽南的铁观音、广东单枞和台湾的冻顶乌龙茶为最佳。

          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一种,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说。“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1996年,500克"观音王"在广州拍卖会上卖到16万-18万元人民币。

          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为闽南乌龙茶中之极品。主要产于福建安溪。该茶采自铁观音茶种,叶色暗绿,叶面光洁,叶质柔软肥厚,且叶片边缘略呈铁红色,故“沉重如铁”,经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由于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在茶叶边缘初步发酵后即通过杀青停止发酵,因此叶面深绿,边缘铁红,人称绿叶红镶边。

            

          铁观音分为:春茶、夏茶、暑茶和秋茶。春茶最香,秋茶次之(香气高锐,一般采于白露前),暑茶再次之,夏茶较差(叶薄香低而味涩)。关于“铁观音”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清代安溪松林头乡有一魏姓信佛者,晨起时必以清茶一杯供于观音像前。一日上山采茶,偶见石岩缝隙中有一茶树,叶面发光,即移于家中在盆中栽植,悉心栽培。后采制成茶叶冲泡后竟然极为香醇可口,独具风韵,遂视为“观音所赐”,又因其叶面厚实,色深黑似铁,故名。铁观音茶以压条法种植,采制成乌龙茶中的名品,流传极广,名闻遐迩。

           

          该茶特点是:条条肥壮,身骨重实,清洌涵香,滋味浓郁,人口微苦,回味甘醇。叶片边缘呈朱红色,中间呈墨绿色,有‘清蒂、绿腹、红镶边、三节色”之说,称为“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又因“美如观音重似铁”,有“铁观音”之称。

            

          品质好的铁观有条,叶面上有一层“沙绿”,即叶面起一层薄薄的白霜。因铁观音茶焙制方法与武夷岩茶有所不同,其萎凋程度减轻,“做青”延长,发酵程度也相应减轻,能保持较多的茶多酚和香味。为使条索紧结,“杀青”后要用白布包裹茶叶。一边揉捻,一边收缩茶包,几烘几揉再烘干后用低温慢烤,使叶内咖啡碱升华、凝聚于叶面,而形成“白霜”。此为优质铁观音的标志。

            

          该茶泡饮方法别具一格:先将小巧玲珑的陶瓷小壶(大小如墨水瓶)和小盅烫热,装进约占茶壶十分之七的茶叶,然后冲入沸水,随泡随饮,可连续冲泡三、四次。饮时先闻香,再品茶,慢啜慢饮。上等铁观音极耐冲泡,其茶香独特,具天然兰花香,香味足且持久。

          更多信息,可以浏览外链出处

          • 家园 谢了,补充一点

            乌龙茶,又名青茶,岭南俗称功夫茶,以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名声最响。

            老广喝功夫茶,繁劲能赛日本茶道。一般多用小茶壶泡茶,茶壶先用热开水烫过,在茶壶中放入足够数量的茶叶(常比冲泡红绿茶数量多2~3倍),冲入热开水覆盖茶叶,盖上壶盖,立即从壶嘴倒出初泡茶汤,称为洗茶.然后再向壶中冲满热开水,4-5分钟后,往小茶杯(大酒杯了)中倒出茶汤即可饮用.当有几个人同饮一壶茶时,可以按人数放好用热开水烫过的几只小茶杯,沏茶时依次向一排小茶杯中来回沏茶,这样可使每杯茶浓度基本一致.第一杯喝完后,再往壶中加热开水冲泡,这样反复操作,饮至茶叶淡薄为止。

    • 家园 看来,茶博士并非妄得虚名。在这里我也跟一贴吧--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

      西湖龙井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品饮龙井茶,宜用玻璃杯冲泡,3克茶叶加200毫升80℃左右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就可闻香、观色、品味了。

        西湖龙井茶,过去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狮”字号为龙井狮峰一带所产,“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五云山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一带所产,“梅”字号为梅家坞一带所产。其中公认狮峰所产者香味品质最佳。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已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

        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是风景旅游胜地,西山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胜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还有海登法师练功处石公山等十大景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

        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1芽1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蜀茶,还是不懂二位,还有一个小故事,接着品。

      “碧螺春”茶的由来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姑娘都嚷着:“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字不雅,便赐名为“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炒制时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因此外形卷曲如螺,昔毫毕露,细嫩紧结,叶底如雀舌,水色浅,味醇而淡,香气清高持久,回味隽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