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丘老和北大的事越来越乱了 -- 关中农民

共:💬40 🌺3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点都不乱

      我看了各种报道以后,倒是觉得一点都不乱.

      丘成桐说“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北大新闻发言人回应说丘成桐“歪曲事实”。

      仔细分析,北大新闻发言人实际答非所问。

      就算北大“引进”的人才大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东郭先生即使有,也是个别的。那么北大说,引进人才没问题,还要公布数据,我们都可以信其真。但是北大说的这些人才到底“引进”没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丘成桐说北大假,就假在这里:就是没有真正引进,这些所谓“长江学者”和“长江特聘教授”,并没有按国家规定的要求,在北大按法定时间任教,实际上只是客串一下,来去匆匆,内外各拿一份薪水。对北大来说,引进人才是“吃空饷”,没在北大教多少书,是“假引进”。

      北大回应中,说人才是真实的,但恰恰回避了“引进”的人才,到底在北大呆了“多久”、教了多少课、搞出了什么名堂这个关键问题。北大不敢回应这个指责,否则一定露馅。北大新闻发言人的话,其实答非所问,没有正面回应。

      所以北大引进人才,就类似来料加工“贴商标”,做一件衣服交点费用贴上“皮尔卡丹”之类商标,名牌是名牌了,但不是你自己的名牌。

      • 家园 最贴切的比喻是这样

        丘:你卖东西十次有八次短斤少量,是个奸商

        北:我的货美国技术,俄罗斯原料,日本专利,海关工商质检全部通过,而且有一回足斤我还加了三

        事实上他们都没撒谎

    • 家园 丘老说

      我的批评主要是讲国内高校的老师现在花很少的时间在学生身上。没有好好教育他们。我们哈佛大学的老师的工作基本上规定要教本科生。同时,我们必须要跟本科生有很接近的来往。我们基本上一个教授能影响许多的本科生。我希望我们高校,尤其是前几名的高校,能够鼓励教授将教育精力多花到本科生身上去,让我们本科生得到鼓励,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样我们追上美国名校是没问题的。爱因斯坦曾说掌握基础知识并培养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比专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

      别抓住某些细节去攻击他,该看到他提出的动机是善意的,他所提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你在美国是全职,在北大也是全职,总有个地方你有问题,网络时代也不可能说什么都网上解决,要是你人一直在北京,那么美国那边的全职该如何解释?对于国内的学术腐败早已经司空见惯,丘老不过揭了盖子而已,他肯定要遭人嫉恨,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传言,因为他损害了很多人的实际利益,但是去解决问题比去追逐这些细节重要得多,虽然也会艰难万分,他只是个学者,他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但是如果他可以触动上层对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的重视,那么他的确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也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尊敬。

      • 家园 好强!居然碰到一个哈佛的!

        我们哈佛大学的老师的工作基本上规定要教本科生

        那么哈佛是如何教育本科生的体制,兄弟能否来篇大作瞧瞧?非常感谢!

        • 家园 弄错了

          老大,我的标题是丘老说,前面那段话是丘老原话非我所说,呵呵,我连大学也没读,不过在浙大混过一阵子,对学校里面一些东西稍微知道一点皮毛。

          国内的体制很有问题,在科研领域一样如此,很多教授都是让底下学生做事,老师的重心放在了跑项目,弄资金上面,然后大量购置仪器,甚至某些海龟跑回来的时候发现国内不少实验室比海外名校的设备还要好,还要先进,但是成果嘛,就暂时不说了。这样,真正能做事的学生,往往老师不想让他们走,甚至卡着不让毕业,有些时候会有积极影响,有的时候却会是消极影响。

          我朋友做一个863课题的时候,国家规定是博士毕业两年以后才允许申报,但是老师相信他可以做,帮他申请到项目,当然,经费是归老师,他把项目搞定就成,所以当时虽然他只是硕士,一样把这个课题给了他,然后他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课题。(现在他跑英国去读博士了,不过他学完还会回来的,他属于公派,以后还是回浙江大学的)

          这个例子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我们所谓的博士才可以申请明显有问题,这条束缚了真正有才干的人去做事,未必只有博士才可以做科研,有的哪怕本科生都可以做到,按照学历去衡量能力是我们一贯的标准也是一个错误的标准,第二,许多在他们那里呆过的博士后,海龟,实际动手能力或者专业领域理论还真不如他,否则老师也不会视那些人如无物而坚持用他,我也偶尔听过老师议论到,手底下人多,但是能干事的还真少,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恐怕是普遍现象,国内的学术水平还真不可以用名气履历什么的去衡量,就看成果,能够扎扎实实拿得出成绩的才是水平,看实验室里人来来去去,不少都只能说是在混日子。

          不过现在形成了一个怪圈,能拿项目经费的老师,就有钱购置大量设备,有了设备以后可以招募更多的人员,同时可以在申请项目上更主动,毕竟可以炫耀我这里设备先进怎么怎么地,但是经费用途是有限制的,到后来没有花完部分又不想交回去,只有继续去添置设备,好的实验室就会存在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而有设备,聚集的人多,很多都要署名老师指导的,或者干脆第一位就是署名这个老师。那么虽然这个老师平时并不怎么在实验室,大部分时间在外面跑,他的成果却远远多过其他条件不如他的老师,而有了成果又可以让他理直气壮的出去跑经费,所以,真正埋头干科研的往往不如这些跑关系的混得好,这个怪圈不打破,中国的学术界就很难有所突破。

      • 家园 同意。我认为不去给本科生讲课的教授,不算好教授

        送花。

    • 家园 有什么不可以公布的猫腻?

      什么论文抄不抄的,外人也不好搞清楚......再说...

      合同什么的,如果没有猫腻,怎么不可以公布?那全是纳税人付的钱呀....

      北大首先要澄清田刚那个北大全职教授是怎么回事...但我估计没办法澄清,本来就是黑的,怎么也成不了白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久都不澄清了......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北大和田刚,就是同流合污,一起从国家骗钱呀...

      影响极坏...

    • 家园 怎么不可以公布?

      前不久SF Chronicle就用加州大学和一些明星教授的工资合同做了一个专题。公立大学这些材料是公开的,不属于隐私范围。

      http://www.sfgate.com/news/special/pages/2005/ucsalary/

      http://berkeleyaft.org/sfchron/execpay/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