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丘老和北大的事越来越乱了 -- 关中农民

共:💬40 🌺3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

      2006年08月09日新世纪周刊

        学者们认为,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

      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

        -特约记者/于洋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

      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

      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明了北大的态度,他针对的是7月初著名数

      学家邱成桐抛出的“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使得原本逐渐平淡下去的话题再

      次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

      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批评北大

      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他称北京大学一些所谓的学者“全职引进”实际是假的,很多学者并没有按

      当时聘任时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工作满一定期限,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

      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

        邱成桐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广东,17岁

      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赴美深造,师从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82

      年,33岁的他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的华

      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

      技合作奖”。

        邱成桐“炮轰”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 邱成桐多次举北大为例,批

      评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学术环境,引起教育、学术界争议。而近年来,中国学术

      界造假丑闻层出不穷,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呼吁治理学术腐败。邱成桐此言一出,

      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议论尤为热烈。

        北大:回应姗姗来迟

        相比回应“二流大学说”、解释“限客令”,北京大学这次表现“谨慎”。

      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给出了自己反驳的理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有一套较为完整

      的机制,被北大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具有很高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

      经历和较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

      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

      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此回应一出,就引来一片质疑。质疑者认为,北大的回应“答非所问”。北

      大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质量,而邱成桐则质疑这些教授在国内的时间和领取的报

      酬,即使回应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体,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够拿出相关的数据来

      “自证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闻网上又接连出现了两条有关北大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的

      报道,报道中,北大详细解释了引进人才的流程与意义,并列举了若干数据,表

      明几年来“长江学者”所做出的成就。

        对这组数据,多数观点认为未起到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北大反而将自己“越

      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应该督促北大将引进的海外

      高级人才名单详细信息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

      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有些气恼为什

      么舆论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

      40%,邱成桐说绝大多数是假的。我们批驳的就是他说的绝大多数。”但他拒绝

      发表更多的言论,“新闻网上出现的就是学校的态度,别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据的

        据一位相当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说,邱成桐一向只批评国内数学方面的腐败问

      题,但是朋友告诉他,国内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他所

      针对的是北京大学近年来直接引进的“长江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

      院所引进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

      江学者”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

        美国大学通常对教职人员有规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内工作9个月,而“长江

      学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因此这些学

      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国内的全职工作。“他们一般也就在国内呆一两个月”。因

      此“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

        然而,当很多人登录北京大学人事部的网页上进一步寻找证据时,发现北大

      已更改了其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数学科学学院的田刚、夏志宏二人原本是“特聘

      教授”,但此时却被标注为“讲座教授”(讲座教授只要求保证每年受聘高校工

      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虽然北大更改了信息,但有人仍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始名单。田、

      夏两人的名字确实都出现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单中,并都作出每年在北

      大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月的保证。随后他核实了一些特聘教授海外的全职单位:

      田刚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夏志宏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佘振苏任职于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十一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葛力明任职于美国

      新罕布什尔大学……

        针对此问题,北大首于2005年12月做过解释,北大称,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中没有讲座教授设置,教育部特批田刚每年在国内工作4个月。但分析者认

      为,即便是4个月,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田刚也很难完成工作时间。即使是对

      于一些并非全职聘任的“讲座教授”,邱成桐也同样怀疑他们在国外已接受一份

      全职聘任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而在这些北大“长江学者”

      的名单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加

      里·贝克尔。

        “脚踏两只船”并非个别

        “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

      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

      封公开信中要求严惩中科大的长江特聘教授姚雪彪虚报工作时间的事更是引起学

      术界的重视。方舟子认为目前学术界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非个别。在很多

      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据方舟子称,海外学者如果被国内引进,除了表面上的好处(例如明文规定

      的工资待遇) 外,还有外人难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国内的规定,申请到的

      科研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15%到30%)是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人的。他们能申

      请到的往往是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才是“大头”。

        “他们的实际收入是普通教授难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收入。”方

      舟子说。

        而对于“协助造假”的高校来说,除了让公众误以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学校

      名声好听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获得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

      名义建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由

      学校与其他人分享,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在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4年年会上

      的讲话,田刚自被北大聘任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2003年开始担任南京大学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被增补为全国

      政协委员。而中国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中心主任称,北大在争办国际

      数学中心时也凭借田刚“回国效力”的名头占了先机,拿到国家1.3亿元的资金,

      之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元的资金入项。

        对此类现象,方舟子认为教育部至少应该承担管理、监督不严的责任。不仅

      应该派驻审计人员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应该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因为他

      们违反合同,甚至涉嫌诈骗。

        岗位性质 岗位名称 姓名 海外全职单位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田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夏志宏 美国西北大学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邓兴旺 美国耶鲁大学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佘振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陈十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鄂维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许进超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讲座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程正迪 美国Akron大学

        特聘教授 天体物理学 刘晓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舒红兵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丛京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程和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刘军 哈佛大学统计系

        特聘教授 古生物与地层学 高克勤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讲座教授 凝聚态物理 汤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特聘教授 应用数学 葛力明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讲座教授 固体力学 曲建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郁彬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讲座教授 理论物理 季向东 美国马里兰大学

        讲座教授 动物发育生物学 林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翰·施特劳斯 美国南加州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詹姆斯·赫克曼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世界史 王希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

        讲座教授 拓扑学 林晓松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

        讲座教授 微流技术 陈勇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讲座教授 神经信息学 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有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巴黎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讲座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施文元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社会学 李中清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名单说明:此名单提供者为中国某高校数学中心主任

        经本刊核实,名单中田刚、 邓兴旺、 佘振苏、 舒红兵、 丛京生情况与名单所述情况吻合

    • 家园 【文摘】北大和教育部,我们该相信哪一个?

      在田刚是否兼职捞百万的问题上,北大终于有所表示了。有意思的是宣传部出面,而不是人事部。不过结合这几个月来,北大动辄利用政治手腕压制言论的行为,北大的说辞就显得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北大宣传部的声明整篇都是在歌颂田刚“白求恩”似的国际主义精神,只是到了最后一段,才提到田刚是按月领薪,只有海外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田刚现在还是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海外收入自然不会低。而且对于一般人而言,对于田刚的海外收入恐怕不会有太多概念,再说了,这按月发放津贴也有猫腻,如果田刚每个月都在北大呆上一两天,是否北大就要付给田刚全年的薪水呢?所以这明显是北大玩弄的文字游戏,而刻意回避正面回答问题。

      北大提到的朱小华明明是浙大的博士和博士后,与田刚合作写过几片文章,北大就说朱小华是田刚指导的。按此逻辑,似乎可以说丁伟岳也是田刚指导出来的。

      再回顾一下不久前北大校长许智宏的讲话,其中说到田刚院士回国出任国家数学中心主任,这“回国”二字不是北大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既然田刚只是兼职,按月捞些小钱,北大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向教育部,中组部上报,把田刚和真正回国全职的姚期智向提并论吗?教育部的吕司长在去年的讲话里就说过,“这两位科学家已经回国开始工作…。”全职自然有全职的待遇,中组部给田刚的待遇自然不会少。北大宣传部是否该明确一下中组部的钱是在北大付给田的钱是一回事吗?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委员如果知道他们在百忙之中,亲自拜访的田刚同志只是无数在国内兼职的海外科学家中的一员,不知会作何感想。田刚涉及的学术腐败问题暂且不论。丘多次批评田刚第一个在海外全职的人去拿国内的房子,当九个月的长江特聘教授,第一个当政协委员,第一个当院士,第一个“全职”的中组部引进,都是证据确凿。另外,田刚在南大,南农兼职的薪水和房子也是人人皆知。

      最后,建议北大应该让中组部出面给个澄清,不然北大和教育部,我们还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

      附件一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aspx?id=104076

      田刚由北京大学按实际来校工作时间按月发放津贴(2005.12)

      为培养我国的优秀数学人才,近15年来,田刚每年都回国工作,他努力调动海外学术资源,积极推动国内数学科学研究。1998年,田刚开始组织和主持 “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他先后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讲授前沿课程,为北大和兄弟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把握最新科研动态、进入国际研究前沿的渠道。1999年,田刚作为北京大学推荐的海外著名学者,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当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尚未设立讲座教授,教育部特别批准田刚每年在国内工作四个月。国家设立讲座教授后,田刚即从特聘教授转为讲座讲授。担任长江学者以来,田刚为北京大学数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组织和主持“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的同时,每年还在北大组织本科生读书班和研究生讨论班,他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他指导的青年教师朱小华先后获得了“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于2005年荣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颁发的ICTP奖。 2004年,在圆满完成长江学者聘期内的工作后,田刚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并开始主持学术活动,由北京大学按实际来校工作时间按月发放津贴。在田刚以及数学学院同事的努力下,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批优秀学者,向着国际化的数学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数学科学研究中心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虽然田刚等人在国内的月津贴只相当于在海外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有的时候还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一些压力,但他们坚持以科学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为己任,坚决维护学术界的团结协作和共同进步,不辞辛苦地往返于海内外,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努力促进内地学术发展,他们称得上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我们坚信,有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共同努力,北大乃至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将会大有希望、大有作为。

      附件二

      http://www.hainnu.edu.cn/rcpyang/szpxun/ldjh/20050618/233603.shtml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在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4年年会上的讲话

      (四)积极做好高校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的协调服务工作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关心下,通过中组部的大力协调以及财政部、发改委、科技

      部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成功引进了国际著名

      数学家田刚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温家宝

      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看望或接见了两位教授。目前两位科学家已经回国开始工作

      。成功引进这两位年富力强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高度

      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也充分反映高校在集聚国际杰出拔尖人才

      上有着特殊作用,对促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从国外引进杰出人才工

      作有重要推动作用。

      附件三

      http://wanqi.pkuef.org/data/detail.jsp?articleID=4050

      许智宏校长在北京大学第五次校友工作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5.11)

      (五)建立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北大一向以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强大的学科优势而

      闻名,这些优势不能放弃。比如我们新建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得到了国

      家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田刚院士回国出任了中心主任。

      虽然最近媒体在炒作,矛头对准北大数学学院,我认为有失公正。在历次

      评比中,北大数学学院都位居全国高校榜首。在最近教育部评选的“教

      育成功奖”中,北大的数学院是数学领域唯一的教育特等奖。我们每年为

      国家各方面输送了大量的数学人才,如王选院士、杨芙清院士、史青云院

      士等等。数学学院每年吸引优秀的年轻学者任教,招收优秀的数学人才学

      习。成立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旨在吸引更优秀的海内外数学人才从事研究

      ,增强北大数学方面的学科优势。近几年来,该中心每年暑假期间举办培

      训班,由多名海外优秀华人学者讲学,吸引了全国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青年教师等,已成为北大的一个品牌项目。

      • 家园 这种事多了去了,又不光北大

        全国高校都如此,北大只不过是露出的冰山一角罢了。我认识的被引进的这学者那杰出人才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在美国干九个月,回国干三个月,两边都算全职。在国内大学那边暑假回过来教一两门讲座课,指导指导学生,平时人不在就通过email和电话。发的文章两边报工作成绩。

        这些人才自然是得利的,名利双收,两边拿钱拿经费还不好吗?

        美国的学校也无所谓。美国教职多数都是一年工作九个月拿九个月的工资,剩下三个月自己随便干什么,当然可以还在学校里搞研究或者教课(工资另发),也可以去公司或别的学校作客座研究顾问(另外赚钱),当然也可以去旅游。所以从美国学校这边来讲,这些人做法完全是符合惯例的。

        国内学校一个教师工作三个月但是算全职好像吃亏了,但这样引进一个,学校名气经费上都是赚的。所以国内学校也愿意。

        如果说有不合理,那就是引进政策不合理。但是话说回来,老邱自己对这点也昏头了,如果不这样做能引进什么人才呀?一个个学校口气都那么大,都要学术带头人,都要在外面已经有多少多少成就的。有这样水平的谁会放弃了现有的工作环境全心全意回国的?一般引进人才中三类人占绝大多数:新毕业的,或者在外面功成名就只等退休的,或者就是这类三九开的(这种情况最多)。

        所以要我说,这事没什么大不了。初级阶段的必然,急于提高科技水平必要的学费。等以后中国自己科技水平高了自然就没有了。

        • 家园 典型的 “钱多人傻”

          假海龟只占坑数钱,实际上对学校学术上的贡献几乎没有,学校也乐得以他们的名义瓜分国家有限的资源,最后倒霉的是谁?

        • 家园 话说这学费可是纳税人纳上去的,您嘴巴一张就交了?

          这交学费三个字在国内可是臭大街的。提高学术水平我看还是其次,引进来多骗点经费大家多分点倒是首要吧。

          • 家园 跟某些学费相比,这笔学费不贵吧

            纳不纳税人这个东西,现阶段还是不要多提吧。恐怕不利于安定团结。当初霉国闹独立,提的口号不就是“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光交钱说不上话)吗?

            如果我能说得上话,根本就不该搞这什么引不引进人才,要找也要从刚毕业的人中找有水平的,让他们和中国科技一起进步而不是去拽两个高枝来攀。

            前一阶段科技方面的多个拔苗政策,现在种种问题都开始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只能说明这是全国的问题不是单单北大的问题,是政策本身的问题不是执行偏差的问题。

            • 家园 相比较不太贵(其实还是很贵的)就不该骂了?

              偷100w是偷,偷1000就不是偷了?

              米国鬼子怎么啦,我们也学人家卖黑人?

              你是说法不责众么?另外,政策咋样是一回事,北大你这事情做没有?做了。那我就骂你咯。

              烹小鲜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这不是不能骂的理由,你不骂就不会有改善,就不会有进步,顺久了就骑你头上了。我的意见,碰到这种事就要骂得他长点记性,有责任的挨批的去挨批,面壁的去面壁。反面例子,有,中国足球,过去都说理解支持,几年过去了,越踢越假,他当球迷傻冒呢,现在还那么多人在看,所以还是滥;要谁都骂他是个人就骂他谁都不去看球,他活不下了自然会想着上进了。

        • 家园 言之太有理啦

          兄弟是这两天来第一个说出欧的想法的人,握握手。多谢 还是河里牛人多

    • 家园 【文摘】无风不起浪的“北大造假” 事实是最好的证据

        

        近日,北大深陷造假门不能自拔。在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炮轰北大40%的引进人才都是假的之后,北大沉默了二十多天。在8月1号发布的会上,北大终于做出了辩解。然而不说也罢,大家顶多也就认为北大吃个闷头亏。北大外交照会式的回应一出,遭到网友的痛贬与炮轰。然而北大没能拿出证据,丘成桐也不说证据,网友也没去查证据。似乎就等北大或丘大师上法庭打官司了。

        然而,有心人会发现,丘大师与北大的过节,不是一天两天;北大造假一说,也并非空穴之风,无故有之。

        丘先生和北大是老冤家了,打假英雄方舟子先生似乎对北大也不客气。“北大造假”说,在一年前就已经提出。源自于丘成桐和他的学生田刚的一场口水战。田刚作为海归学者,被北大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遭到丘大师炮轰,除了说明田刚的人品与学术抄袭外,丘成桐直指北大在引进人才上造假,更直言北大引进田刚是为了建数学基金以套取1亿元的国家经费。

        此言一出,引发一轮轮的揭露造假的风潮。

        下面是笔者整理的网上公开资料所指的“北大造假”资料。

        第一,北大引进的长江学者造假没?

        北大全部长江学者名单 (来源:北大官方网,北大人事部公布)

        北大涉嫌脚踏两只船的长江特聘教授

        田 刚:美国princeton大学数学系

        佘振苏:美国UCLA大学数学系,武大生命科学院长,北大特聘教授

        夏志宏: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

        陈十一:美国Johns-Hopkins大学工程力学系,北大特聘教授

        舒红兵: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北大特聘教授

        程和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北大特聘教授

        刘晓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北大特聘教授

        以上资料来源于《方舟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学术规范 —2005年11月27日晚在浙江大学的演讲实录》,文中所提北大教授是特聘还是客座可在北大公布的长江学者名单中查询。

        肖瑞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特聘教授。 来源:《澄清北大长江特聘教授的事实》

        杨震:美国公司 Vivo Quest, Inc 的创始人、全职雇员。来源:《北大,有系统的造假》

        邓兴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和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来源:湖南大学官方网关于聘请邓兴旺为兼职教授的公告。

        另,关于叶新山:《北大8名骗取国家经费的特聘教授》一文说 他同时供职于美国Scripps研究所 ,但有人指出叶已经于五前离开Scripps研究所,并且五年内没去美国。见《关于北大医学院叶新山教授》、《他讲自己的故事 ——叶新山教授小记》。

        其中,最有嫌疑的最数田刚和杨震。

        田刚:05年丘成桐炮轰北大造假的主角。丘成桐批评田刚在MIT和普林斯顿两所美国大学任全职教授,而他每年必须在美国工作九个月。田刚在北大的年薪高达100元人民币,但却只有少于2 个月的时间留在北京。田还在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好几所中国大学兼职。见戴开元:《丘成桐对大陆学术的忧思──数学大师访谈录》,《世界周刊》第一一四三期,二○○六年二月十二至十八日。

        笔者按,丘教授指责田刚无法作为特聘教授在中国至少工作九个月,但在北大官方网公布的名单上,田刚是客座教授。然而即使是客座教授要求的最少在中国工作三个月的时间,田刚亦无法满足,更何况在不仅在北大,还在南大,南农大等高校有兼职。

        杨震:杨震在北大的网页里放了一份英文简历。简历里说明杨震自己与别人一起在美国创办了一个公司,叫Vivo Quest, Inc. 杨震既是创办人之一,又是该公司的全职雇员。该公司的网页上有这么一句:He currently maintains an academic appointment as a Changjiang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根据美国法律,杨震每年可有三星期的假期。也就是说杨震每年为长江特聘教授工作的时间可能有三星期。

        来源:《北大,有系统的造假》,2006年1月20日载于新语丝网站。

        佘振苏:美国UCLA大学数学系全职教授,他在UCLA每学期都要带课,在UCLA授课的信息网上可查。

        来源:《北大8名骗取国家经费的伪特聘教授》

        陈十一:担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职教席,同时还兼职于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IBM Watson研究中心和EXA软件公司等处;

        来源: 钟物言:《北京大学百万年薪的工学院院长、美籍华人陈十一的中国发财梦》

        第二,北大套取经费了吗?

        1, 田刚

        田刚的收入:田刚在北大的津贴是按实际工作时间按月发放,月津贴数额相当于田海外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田在美国的年薪大约是二十万美元,这是九个月的薪水,每月两万多美元。北大至少发放六个月津贴,就是四万多美元,再加上中央发的十万美元,加起来就是一百多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田得到的房子等其它好处。此外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额外收入,其中有一项就是杰出人才基金。

       经费:在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好几所中国大学兼职,拿几个单位的大量科研经费。

        北大:北大凭借“引进田回国工作”,跟中央要一亿六千万元在未名湖边盖一个两万平方公尺的数学中心,后来这笔钱减为不到一亿,亦是很大一笔数目。

        北大数学院号称要引进两千名数学家。事实上,全世界没有哪个数学研究所能招来这幺多数学家,哪怕加上短期的访问学者。他们这样做就是想夸大他们的能力来得到更多的好处。

        来源:戴开元:《丘成桐对大陆学术的忧思──数学大师访谈录》,《世界周刊》第一一四三期,二○○六年二月十二至十八日。

        2, 陈十一

        经费:他在北大数学学院另立的一个“科学计算中心”据说已花光北大一千多万的211和985计划经费。陈十一申请的经费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项目、国家人事部引智计划基金、国家杰出研究团体基金等,涉及金额数千万元。陈十一在许多公开场所炫耀他拥有北京大学计划的工学院建院经费3个亿的支配权,现已到位数千万。

        来源: 钟物言:《北京大学百万年薪的工学院院长、美籍华人陈十一的中国发财梦》

        第三,引进的人才学术水平都很高?

        1,田刚

        田刚的学问距世界第一流数学家相差很远,即使在所谓几何分析这个微分几何的分支领域里,他在中青年学者队伍中也只能排在十几名开外。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1小时演讲,是中国数学会推荐的,当时北大和他们的同路人操纵了整个中国数学会。

        他不仅胁迫不少年轻人在论文上署上他的名字,窃取他人学术成果,还多次利用自己的名声替自己谋求私利。如今他觉得自己成了天才,可以公然凌驾于学术和道德规范之上。写文章错误连连,却从不修改。他以前曾经每周三次到我家中,我把一些重要的思想教给他,他只字不提的用在了自己的文章里,完全当作自己的成果。更令人气愤的是,最近甚至抄袭我和德国一个数学家的著名论文,略加一点点推广就说全部结果都是他做的。而他对这个领域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当年肖荫堂教授也多次指责田抄袭他的工作,还给我写信揭露田。

        来源:《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

        2,陈十一

        没有以北大为主要单位以他为主要作者发表过任何像样的论文,甚至连他的那篇表性文献(可参见2005年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报告)也只是以他为第3作者的前提下以北大为第3单位,充其量都比不上北大力学系一名普通研究生的工作。而按照长江学者聘任合同,应聘期间陈十一所有论文和专利等知识产权都只能以北大为唯一依托单位。

        来源: 钟物言:《北京大学百万年薪的工学院院长、美籍华人陈十一的中国发财梦》

        3,佘振苏

        迷信人体特异功能,迷信严新气功,是严新气功学会的科学顾问。

        来源:戴开元:《丘成桐对大陆学术的忧思──数学大师访谈录》,《世界周刊》第一一四三期,二○○六年二月十二至十八日。

        第四:官方资料

        高等学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中,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见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

        第五,最新战况

        07月18日,薛涌在美国声援丘成桐:

        另一位朋友知道我总写文章批评自己的母校和中国的名牌大学,就半开玩笑地说:“手下留情吧。以后在美国找到个名校的教职,到国内可以当个‘挂薪教授’,假期带着老婆孩子回去免费旅游,口袋里装一大把钱回来。看看,现在在美国教书的教授,并非不知道国内的大学黑。但大家都很客气。你把人都骂了,谁还请你?”

        北大不是私立学校,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北大从国家那里拿了不知多少亿,给学生的最高奖学金才5000-6000 元,而且覆盖面很小。钱都花到了哪里?难道纳税人无权过问吗?上次审计,包括北大在内的几个重点大学,都有经费下落不明的现象。既然查处财政上的漏洞,那么应该谁负责任?纳税人至今还没有讨得一个说法。

        8月3号,闾丘露薇在哈佛科技中心数学系里和丘成桐谈论此次北大造假风波。 见闾丘露薇在凤凰网的博客:《和丘成桐谈北大》

        丘成桐的矛头是指向北大数学系,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北大标榜的第一个引入的海外人才,长江学者,其实他在国外仍然有全职,而特聘教授的定义是需要全职在一家大学工作,他质疑的其实就是,北大的这些特聘教授里面,不少在国外有全职,全职的意思是需要九个月的时间在一家大学工作,那末一个人如果有两份全职,哪里有足够的时间?

    • 家园 第一点逻辑不对

      但田既能被评为教授,说明他的学识一定不错。如真为抄袭,他的教授已被撤掉了

      什么逻辑啊?学识不错就不可以抄袭吗?如果真为抄袭又不撤,那又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不是愤青,但中国的确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说实在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又不被撤,太正常了,比起其它那么多事,这算什么啊??

      • 家园 兄弟别急呀,田刚的教授是美国人评的,这跟中国扯不上关系
        • 家园 我理解的是这样的

          田刚是否抄袭,只是小圈子的人能知道。编辑和外人无从知晓。肖荫堂怀疑他是因为田刚听了讲座之后,就发表了类似文章。其他人也见过他读了肖荫堂的预引本。田刚从未提过这些因素。

          田刚是否真的独立思考过这些问题(当然也有可能),只有他和丘成桐知道。丘成桐作为导师,弟子每天做什么研究,心里当然清楚。只不过当时护短,硬撑住而已。现在丘成桐觉今是而昨非,再翻出来,可惜时过境迁,没有用了。

          普里斯顿没有证据,当然无可如何,但田刚也只好离开吧?

          看看肖荫堂对丘成桐护短的说法:“我的Kahler-Eingtein metric及finite symmetry的结果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结果。此结果,就是不算我在Boston区Seminar的演讲,我也曾在几处公开讲出。要在听过我方法后背着赶紧马上发表相若方法的文章,不见得能讨到什么便宜。就是能讨到便宜,也不见得值得上所付的代价。所利不能乐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缔交十余载,数度携手,尚且如是(此处指丘成桐护弟子,不顾老友,不胜伤痛失望,感叹不已。”

          内心之痛,之无奈,旁观如我亦不禁动容。

          • 家园 支持

            欧认为丘老有点问题,顺着自个儿的都是好的,否则都不对。对田刚就这样,是弟子的时候,什莫都好,现在不顺自个儿得意了,就一棒子打死。北大当然有很大的问题,但他好歹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品牌,可以为我们吸引一些人才。我们不应该在海外把它的名声搞得太臭,这也不见得有利于高校改革。孩子有问题,在家里教育,别四处给邻居嚷嚷,欧家孩子真不是东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