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江东航海大发现再议 -- 凌云雕龙

共:💬3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国江东航海大发现再议

     

      一、前言

     

      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时代,来自于探索「新发现」与实现「新希望」之憧憬,多少人洋溢热血洒向远航的未知中,满怀梦想与未来,正是为着财富与荣耀而来(中国则称之「名」与「利」)。那是一段冒险、战争、开拓,搜索遗迹、金银、财宝、香料等特产、寻求航线、建立贸易通路,或者是增加殖民地、开疆拓土、扬名立万为彰显国王的恩惠(牛顿曾称研究科技只是为了认识及荣耀上帝,故自谦仅在海边检贝壳献身服务)等由血与泪交织而成的历史。在重商主义、殖民帝国及资本剥削的时代背景,航海行为有着经济与政治的鲜明目标。

     

      新时代之所以突出,在于比旧时代杰出或优秀。在大航海时代八十年期间所发现的国家与土地,比以往五千年累积的数量还多。发展远洋航行所需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测量及数学等知识成功地突破古老的技术限制,不断学习摸索及累积文明,故能承先启后。但是东吴对外航海的过程呢?既无新航线的建立、亦无新大陆的发现、更无贸易或影响留传后世。若欲把东吴出海相比于欧洲大航海,也先比较当时的航海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便可知悉详情或掺杂水分。

     

      二、与邻国交通

     

      东吴未曾与日本接触,但日本曾渡洋向中原进贡。

     

      至于高句丽、辽东等地均为沿海国家,东吴遣船沿岸南北航行,性质上与江船并无两样,渡洋远航的海船则多了风向、洋流、星象及方位等变数,这与河流舟楫有事没事就靠岸避难,两相程度大异其趣。

     

      唯一比较成功的航海行动,则为对海南岛的攻占,起码也是渡海攻击岛屿。

     

      南洋诸国则语焉不详,有没有经过都成问题,具体对应的地点也难以验符,不可信之处比可信之处还多。而大秦、波斯、天竺等地,情况相同,而且还是东吴派人尾随来客返国,要论航海成就,也应功归别人,而不必净往自己脸上贴金。

     

      东吴的航海,南至南海诸国、北达辽东朝鲜,固然聊备一格。但从日本曾遣使渡洋而来、大秦商人远道诣朝而言,当代航海技术还是别人比较占优。

     

      三、航海比较

     

      达伽马以四艘船一百七十人的船队,历时十月,从卜萄牙里斯本抵达印度。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不管是不是伪书,反正已激发出海动机)以三艘帆船和八十七名水手,费时四十五天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以五船二百七十人,以三年时间绕行全球一周。这些英雄的探险都是海洋史上著名的优秀菁英,不但因建立航线、发现新大陆、同时也证明科学假设,包括以实验证明理论等精神。

     

      诚然孙权时代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是把东吴航海纪录折算比较,也可知其出海成就。

     

      就以孙吴三次出海为例:

     

      「嘉禾元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费时六月。

     

      「嘉禾二年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又依「(青龙)十二月,公孙渊斩送孙权所遣使张弥、许晏首,以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前后大约费时不到九个月的时间。

     

      「(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黄龙)三年春二月...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动员万人,费时十三个月。

     

      归纳出东吴航海:距离为江东到辽东,时间每次均在六个月以上,性质又是近海沿岸缘行,地点为已知经验。

     

      四、传说与质疑

     

      澶洲向来被认为是现今的日本,但是当时的观点恐怕不太一样。

     

      正史《汉书》、《三国志》及《后汉书》诸书,对当时所谓倭国的记载甚详,倭国之一的大和国(Yamato)很有可能就是邪马台(Yamate)。对当时的东汉及曹魏而言,与海外各国的外交,自然会采实际记载倭国,而不以传说中徐福求仙山的澶洲相称。正因东吴不知倭人,所以才要浮海求澶洲。否则就直接到倭国展开屠城掳人的惯例(孙权曾对庐江及江夏屠城、掳掠万人以上。),更可完成孙权当初出海之目的。

     

      再说诸倭大乱,在东汉光和年间,被邪马台日御子(Himiko)统一倭国,此时国力正强。再按《资治通鉴》:「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如果东吴舰队残存千余人(出发万人,疫死十之八九,剩仅千人。),就算登陆日本(以一千汉兵对付万计以上倭兵)也是死路一条。

     

      就曹魏的眼光,只知有被统一的倭国而无所谓澶洲记载,至于孙吴不知澶洲及倭国,更无法得出澶洲即日本的结论。

     

      隋朝大将陈棱,只用三天时间便能率兵从义安抵达当时的流求(现况地名为冲绳,以后若可能更改,以后再改。),(前后长达月余,估计准备补给及等候海象)而冲绳大约位于会稽外海百余公里,明朝及中山国均有官民互相往来记载。很奇怪的是,孙吴也不知冲绳的存在,以《吴书》中的夷洲来看,似乎有点古怪。

     

      沈莹《临海水土志》:「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两千里。」两千里似乎太长了,若换算成公里,顶多一千公里,按《江表传》:「初权在武昌,欲还都建业,而虑水道泝流二千里,一旦有警,不相赴及。」从武昌到建业差不多一千公里,略可引证。但是临海从最近的冲绳不过一百公里、台湾不过一百二十公里、菲律宾大约也仅要五百公里左右,而澳大利亚则是五千公里左右,因此卫温及诸葛直究竟所到何方,与沈莹所谓夷州,至今仍然成谜。

     

      东吴水军出海十三个月,北不知倭国,南不及冲绳,旷日而费时。若真像欧西航海家留下详细的航海日志纪录,真想看看东吴水军究竟所到何方?一年多的时间,周瑜与程普都打下南郡了。

     

      五、结论

     

      海船与江船的规模不同,包括龙骨结构及补给水粮等,情况完全不同。特别是海船几乎完全得仰赖补给而无法像江船可就地饮鱼而自食其力,光是「淡水」就无法光等得下雨而支撑。江船则没有太多的空间用来储藏水粮,从三国时的蒙冲、走轲及斗舰(而且都是吃水浅的平底身),几乎都是战斗用途的武装船只,而非满载测量员、制图员及探险员的远航海船。

     

      再依《东吴航海略表》的十一次航行,孙权的航海目的不外乎几个目的:

     

      一、掳人:抢辽东男女及求澶洲及夷洲。

     

      二、侵略:攻占珠崖、儋耳等。

     

      三、拓土:策封辽东及高句丽为藩属。

     

      四、宣威:遣使促以进贡互市。

     

      这些行为基本上延续孙权在陆地上的政策:讨伐山越,攻击叛军而掳掠军民;出兵攻击黄祖、争三郡、攻襄樊而围合淝等;还有策封汉中太守、幽州牧及冀州牧等。而且当时的刘备及曹操(就算换成刘禅及曹丕),孙权不太可能遣使让他们进贡。可见东吴在海上的动作不改在陆地的旧行,这就是所谓的东吴大航海。

     

      评笔东吴大航海不过如此,尚无达伽马的寻求新航线、哥伦在的发现新大陆或是麦哲伦环球壮举,结论是根本称不上所谓的「地理大发现」。

    关键词(Tags): #航海大发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别妄自菲薄,只看一部三国就写三国显然远远不够

      南洋诸国则语焉不详,有没有经过都成问题,具体对应的地点也难以验符,不可信之处比可信之处还多。而大秦、波斯、天竺等地,情况相同,而且还是东吴派人尾随来客返国,要论航海成就,也应功归别人,而不必净往自己脸上贴金。

      南洋有没有经过都成问题?还是东吴派人尾随来客返国?

      没查过《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初学记》、《艺文类聚》这些书么?这些书里所引三国吴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以及葛洪《太清金液神丹经》里采录的《南州异物志》内容难道还不清楚吗?

      《梁书·诸夷传》记载吴时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这个记载确凿不确凿?三国事未必只记在《三国志》中。

      如果对此记载有怀疑,那么可以看看当事人吴使者康泰写的《吴时外国传》,朱应写的《扶南异物志》。在《太平御览》、《说郛》中对这两书都有相当引述,后者中引文辑录名为《扶南土俗》,记载了他们出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风貌,朱应和印度使者的首次会面就是在海外。印度南部且不说了,有部分海内外学者甚至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红海沿岸。

      写这种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研究》、《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西文化交流史》这些最基本的资料和前人考据总要看一看才好说话,不要妄自菲薄老祖宗。

    • 家园 【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