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析论空城计札记 -- 凌云雕龙

共:💬17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析论空城计札记

    析论空城计札记

     

      摘要:千古流传的空城计向被认为只是毫无计划的欺敌技俩,事实上网罗形形色色的空城计,进而演绎归纳比较,故能得出更详细的内涵。是以空城计除了消极的虚张声势,故意以欺敌有备外;另有积极的埋伏设陷,故能而示之不能。前者少备故望敌惊吓自退,后者有备却诱敌请君入瓮。

     

      关键词:空城、空城计、空营计、空堤计、空粮计、空将计、诸葛亮、孔明、三国志、正史、三国演义、演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目录

     

      一、前言

     

      二、诱敌见杀

     

       (一)空城计

     

       (二)空营计

     

       (三)空堤计

     

       (四)空粮计

     

       (五)空将计

     

      三、虚张声势

     

      四、真正孔明空城计

     

       (一)千百年前的误会

     

        1.溯源野史

     

        2.改写演义

     

        3.关键所在

     

       (二)正史所述

     

      五、结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献献花

      就不插嘴了

    • 家园 五、结论

       

        五、结论

       

        德国的辩证法讲究矛盾,利于分析;法国的年鉴派崇尚整体,浪漫比较。

       

        一板一眼批评“空城计”时,高度发挥铢锱必较,所以“空营计”不能比(拿孔明与赵云比?)、“空堤计”没有可比性(曹操怎与孔明并论?)、“空粮计”并论太勉强(粮秣与城池不同)及“空将计”根本不同格(白起与孔明沾不上边)等等──皆为对各例的反面批评。但年鉴派向不以人物家谱为中心,网罗愈多不同性质各例,探索璺底空城计与空城计所处世界,故以空营、空堤、空粮及空将等,或许能便彻底洞悉空城计原理所在。

       

        同为一物:采“仔细挑错”固然明察秋毫得其污,但“归纳分析”更得要旨知为白纸,一个是查现黑点,一个是知悉其白,分别为正反两面的态度,黑白各有所指。

       

        面对联合国军队,最好的应付方式,就是凭实力歼灭击败。秦始皇六年,赵、楚、魏、韩及燕五国(1)合纵侵秦,秦军的反应是大开函谷关,立刻出发,痛击五国联军(2),联合国军队败战落荒而逃(3),合纵从此破局(4)。其实秦军可以摆空城诱敌,结局可设陷捕杀或吓跑侵略,总比拙战力拼而难追逃脱。但是秦军也许另有考虑,因为聚会不是常常成行,有人可能有事不能来,或者迟到不能准时等,这种集合的机会真难得,济济一堂非常罕见,所以不独各国珍惜,即便秦军也一定要把握时机。

       

        虎豹之师的秦军甫灭滑国,却在崤谷被埋伏攻击而全军覆没,当场变成消失的地下军团(5)。崤谷正险,又在城外,此为设套袭杀秦军这种强兵最佳处所,埋伏本为用来重创轻敌。当然有人说晋军墨绖,标榜哀兵必胜云云,不过无意于争论服装或士气,因为晋军能重创秦军“匹马只轮无反者”,背后战术的层次远比表面琐碎细节要高。所以耗费考证孔明在空城上所弹曲目是否应“兔死狐悲”曲并不重要,空城计所代表的主动埋伏及背动武吓等战术,或许比细末小枝或心态格调更为重要。

       

        但见毫无准备的豪赌,焉知静安虑得(6)之庙算?不知“好勇疾贪,乱也。”(7)的人,往往以为冒险式的赌博,不过是伪智能,故应有必败的宿命,除了少数不小心的粗心一时被诈欺唬暪所得逞,长期下来应该不值一哂。批评草包成立也好,批评草包否定也好,总之就是与草包的关连,二分法的分水岭不过如此,但是若能跳出井底、走出象牙塔,也许更能见识欣赏空城计的另一面,虽然公式固定,但是变化无穷。

       

        因为空城计不仅局限于被动吓敌,更应含有主动埋伏攻击的意味。

       

        ───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资治通鉴.秦纪》

       

        (3)《史记.楚世家》

       

        (4)《史记.春申君列传》

       

        (5)《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6)《礼记.大学》

       

        (7)《论语.泰伯》

       

        ──────────────────────────────

       

        (全文完)

    • 家园 (二)正史所述

       

        (二)正史所述

       

        前二次孔明北伐的曹魏大将军为曹真,前后派出张合及费曜迎战孔明(1),司马懿得等到曹真死后,才能指挥费曜迎战孔明,司马懿曾以大司马的身分参与大将军曹真伐蜀的行动,只是因遇大霖雨未能遇敌而归师(2)。

       

        历史上的孔明比演义的孔明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演义上的空城计只是骗取退兵的时间,但是正史上的孔明,却以空粮伏杀敌将。佯装虚势而让敌人退兵,只是消极的诈敌;欺敌示虚而诱敌入套,馘斩射杀两相宜。综观历次孔明北伐,各次皆有空城类似用计。

       

        第一次北伐为声东击西,扬声箕谷,却兵取三郡,此为韩信故事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翻版。

       

        第二次北伐为散关之役,孔明号称粮尽,结果斩杀追击之王双。

       

        第三次北伐为武都、阴平之役,孔明以虚将诱敌未果,但却收下二郡。

       

        故意小派陈式主攻,以空将计之名,打算诱导敌将来攻,而孔明主力却隐伏建威,伺机行动;结果郭淮不中计而撤退(3),如果郭淮硬要来攻陈式,理应被孔明出兵包围,既然郭淮惊觉而放弃,那武都阴平二郡就不客气收下。原意正为捕捉主力,故以示虚无将,实则主力在旁俟机。

       

        第四次北伐为上邽之役,一开始曹魏就知道孔明就不带辎重(4),所以在等蜀汉粮尽而追击,但结局却是先败上邽,再败木门,除郭淮、费曜败战外,张合还因中矢丧命(5)。蜀汉无粮的情报当然是孔明有意放出,而曹魏也无法知悉蜀汉究竟有粮无粮,所以只能听信蜀汉因无辎重,故判断出无粮的情况。

       

        第五次北伐为五丈原之役,在屯田收割之前,司马懿打死都不相信孔明又缺粮,而孔明又派使者“不小心”说出孔明事繁食少快要死了(同5),但是司马懿却不怎相信这些情报,乃至于“死孔明能走仲达”(同5)。司马懿曾说:“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同2)孔明也对答:“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同5)

       

        正是双方硬拼优劣已分:所以司马懿想守,而孔明欲攻。

       

        而每次的过程都是孔明想攻,然后司马懿守势,等到孔明走后,司马懿才故作姿态追击,当然其中司马懿也曾遣将攻击过孔明,结果先派郭淮、费曜等阻徼,结果孔明破击;再派张合追杀,孔明射杀张合。要是司马懿自度可胜孔明,不妨捉对搏杀,也不必避战、畏战甚至于不战。

       

        司马懿能屈能伸,不但有盈旬擒孟达的闪电作战,也有长达一年的千里长征:攻上庸可以八部并进,同时进攻;平辽东可以耐心等雨,以达合围预定战术。在胜算之下当然值得一战,但是少算之前应稍安勿噪,所以司马懿强攻上庸,但是却缓攻辽东,理由正是前者兵力占优而后者兵力不敌,而且前者敌粮积多而后者敌粮乏少,所以对上庸猛围力斗,故知魏军实力能战攻拔;但辽东兵卒太多,若魏军强攻只会造成驱离效果,公孙渊大不了放弃襄平而逃亡,所以司马懿打算展开包围,一个也不淮走,让襄平守军在饥困下煎熬,降低战力,此时再攻不迟。所以强攻上庸胜算大,强攻襄平胜算小,故采强攻上庸,却缓攻襄平。

       

        “能战当战”素为司马懿的作战方针,前后有上庸及襄平之战例。

       

        而孔明的状况愈来愈糟:除第一次北伐与司马懿无关外,第二次北伐还有斩杀王双的纪录,但第三次北伐可能是诳骗郭淮而得手,第四次北伐虽回光返照,先击败郭淮又射杀张合。但第五次北伐反被郭淮识破用计,反而因有防备而使蜀汉不得进占,况且根据孔明“粗心”的使者表示,孔明食少事繁,也许就快要死了。所有魏将都跃跃欲战,就除了主帅司马懿之外,根据各种情报分析,眼看每况愈下的孔明,此时正是最弱的时候,再玩的花样也有限,不就虚招连连,伪智诈欺而已,曾败给孔明的郭淮都能识穿孔明计谋,看起来以前皆为唬诈不实的花招,此时魏军最好以作战实践,检验孔明用兵虚假。

       

        诸如此类的令魏军误认可轻取蜀军,也许正是孔明用兵的初衷,只是司马懿宁可千里请战,也不愿冒险尝试。

       

        ───

       

        (1)《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2)《晋书.宣帝纪》

       

        (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魏书》:“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

       

        (5)《汉晋春秋》

       

        ──────────────────────────────

    • 家园 3.关键所在

       

        3.关键所在

       

        司马懿的反应则是不相信孔明有意放出的情报,宁愿再派斥候调查,因为己方搜索的情报一定比敌方有意无意显露的情报为佳。是以司马懿对西城暂望敌情,却刻意在附近山林侦察,而孔明在布置空城之前,亦预先在山林中先藏伏兵,一个怕被围,一个佯欲围,刚好合理解释双方的行为。

       

        蜀汉早在右翼箕谷不利(赵云疑军佯吸曹魏主力),而左翼街亭又失利时,再来中路的孔明也知应该撤退,但是单纯的傻退必一路受追击所攻,是以孔明在没有发生危机之前,就预先指派张苞及关兴埋伏于山林谷间,在众人所遗忘的“分拨已定”后,方始分兵五千兵运粮。而司马懿也不是怕事的冬烘,忽然邂逅敌方大本营总指挥,状况不外有二:

       

        第一,敌人设计圈套,故意示虚而请君入瓮;

       

        第二,非常幸运,巧遇没有护卫的落单主将。

       

        但是蜀汉大举来袭,兵洒三郡(1),遍蹈箕谷(关中南端)及街亭(关中西端),差一点孔明就重演韩信故事“明修栈道(关中南端)、暗渡陈仓(关中西端)”,虽然曹魏在关南及关西分别双击蜀汉兵卒,但是若太得意忘形,以为一切都事事顺利,那就太不小心。因为孔明的主力不见了,赵云不过是疑军(2),马谡也只是参军(3),大部分的蜀汉主力一直没有出现,司马懿若以为孔明忘了带主力就北伐,蜀汉北伐军顶多就赵云与马谡二人,那司马懿当然可以放手大胆一战,追杀没有主力的蜀汉大本营。

       

        但是蜀汉北伐有可能不带主力吗?

       

        再说孔明也不以个人武艺闻名,儒将通常集结高手或拥兵护卫,只有战将才亲拼力斗,不在乎敌己众寡,身边没有武林高手没关系,武将本身就以个人武艺分高低。司马懿也是儒将出身,生平从未亲手摘过首功,以己度人,司马懿不可能会作的事,想必孔明也应如此。特别在进入天井、天陷、天罗的石穴地形,晓兵者皆知应保其退路,万一有什么不测,可就有去无回。当后方被仁川奇袭时,此时本军若不急速撤退,远征军的未来必定被断后路,不但从此没有兵力再援,也不会有粮弹的补给,下场如何已可预知。正如廉颇宁可保持联络通道,也不愿像赵括轻入长平,被断后路的下场,即使是十几万的大军,也会被围得坐困愁死。

       

        也有人说司马懿其实可以先派人轻取空城,从十五万中随便派兵一万或二万,马上就知道空城的虚实,而且搞不好还能活捉孔明。从后面讲起,司马懿以前没有见过孔明,并不认识孔明是谁,初次见面还久仰其名。

       

        万一这个城中弹琴的孔明是影武者,或者是王龁之类的副将,这不是不可能。

       

        真正的主力却在城外郊区隐匿埋伏,或者是白起之属的主将,非常极有机会。

       

        司马懿此时已身陷圈套,宛若当年赵括,十五万魏军有如昔日赵卒四十五万。

       

        一但到了目视距离,或是耳听琴声的远近,司马懿此时就来不及了,彼此距离不过百步或千步之间,刚好就是弓弩的射程之内。马陵之战的庞涓虽见刻字大惊,但却逃脱无路,正因当时来不及。因此司马懿不敢犹豫迟延,选择立刻离开,反过来说若司马懿真有怀疑的话,其实并不须进攻,只要稍待片刻,或用箭试射,一但孔明的伏兵没有出现,司马懿便可安心大举进攻。

       

        因此《三国演义》便营造出孔明有心在城外及城内故作疑阵,而司马懿也担心被城外伏兵包围,刚好两造谋合,共同演出空城计。只是世人多从孔明“分拨已定”之后开始解读空城计,故不能多识孔明布置几何,多数纳闷司马懿所惧孰在,百思不得其解。

       

        ───

       

        (1)《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2)《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3)《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

    • 家园 2.改写演义

       

        2.改写演义

       

        此一野史传到后来,在《三国演义》变得更多采多姿,首先孔明不再单纯夸大军势,兵力比例则反向倒置,野史以司马懿二十万对孔明一万,但《三国演义》把魏军为十五万(1)对孔明三十万(2),其中孔明身边只领二千五百人,但是孔明另派关、张各领三千,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埋伏在旁,以及左面街亭有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及右面箕谷有赵云及邓芝,以孔明为中心向两翼延伸,形成鹤翼夹击关中之势。

       

        首先为地形,汉中至关中之间为典型石穴(3),四面峻岭峭壁环绕,荆棘纵横碍障难行,宛如当年长平之役的赵军处境。此地或通或挂,既隘且险,不但是重地,而且是争地。当年刘备在汉巴征战中,成功占领要点后就敢狂笑,就算曹操亲来,也无能为力(4),理由正是刘备已抢先占领必争之地,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形势,已享防守地利,攻方再多再强也无能为力,后来曹操果然徒劳无功,只能默引大军归返。

       

        其次为伏兵的位置,没有人规定伏兵一定要躲在城内,春秋战国时代的“悬门不发”、俟敌入城再关门打狗,那是古代的战法,后世早已时代进步,汉武帝在马邑设下埋伏(5),打算以三十万汉军围捕十余万匈奴,默认的战场若设定在城内,应先要考虑城内有无空间容纳三十万汉兵与十万匈奴骑兵举行合战,否则预计在城进行以三十万围剿十万,这个城一定得很大。事实上战国就开始有野外埋伏,魏太子申及庞涓在马陵被伏击而全军覆没(6),当时的魏兵虽拥十万之众(7),又不进入城,但是齐军以万弩齐发,郊外仍可将敌悉数歼灭。“人多又不进城”的魏军,反被“人少却享地利”的齐军,以远处制高点哨位置,点放默认目标,将落入陷阱猎物悉数歼灭。

       

        长平之役更是佳例,虽或受以“秦壁”包围,历来均将“壁”解释成战争“工事”,但是若把人墙式的军容,视为秦壁,也就是人肉组成的“万里长城”。因此更能解释赵卒被秦壁所包围的真相,不见得专指秦军在战时修筑工事(现代工兵也很难在一面作战中一面同时进行建墙筑壁),但是要随机集合敢死队或志愿军,把人群当成城墙,一样能完成城墙的任务。

       

        因此伏兵可以潜隐城内,也可以在藏身郊外。

       

        ───

       

        (1)《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2)《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3)《资别传》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5)《汉书.武帝纪》

       

        (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战国策.齐策一》:“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

       

        ──────────────────────────────

    • 家园 四、真正孔明空城计

       

        四、真正孔明空城计

       

        (一)千百年前的误会

       

        1.溯源野史

       

        野史以为孔明以一万人对抗司马懿二十万(1),用计空城诈欺得逞。

       

        其实光看人数并不足为奇,因为郝昭还以一千余人对抗孔明数万围城军(2),张辽以八百壮士追杀孙权十万攻城军(3),如果孔明只有一万人,守城亦足以应付十倍以上敌军而守城有余。再说孔明北伐军曾以多欺少,在祁山及箕谷的蜀汉兵卒比曹魏兵卒还多,所以后来孔明打算“减兵省将”(4),裁军以求精炼。事实上张合领军破马谡于街亭,曹真以大众迎战赵云(5),东西两地刚光各占一边,魏明帝则是后来亲镇关中二都(长安与洛阳),除去前面的关中、陇右及箕谷,事实上司马懿却远在荆州,刚平定孟达叛乱,至少也要坐镇屯宛,顺便说一句,司马懿用以急行军闪攻孟达兵力,只有四倍于上庸郡的兵力(6),司马懿何能率兵二十万围攻能取拔三郡的孔明。当时曹真猜忌司马懿,所以处处掣肘,可见现时司马懿此时没有有机会掌握大军,也不可能出战孔明。

       

        至少要考虑当时上面还有魏明帝(天子)及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而司马懿仅为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要是能管到雍州、凉州的关中及陇右,恐有越区办案的嫌疑。

       

        陇右

       

          街亭(张合)

       

            关中(曹叡)

       

        祁山 箕谷(曹真)

       

             

       

           汉中       南阳(司马懿)

       

        话说回来,郭冲以孔明“卧旗息鼓”,使司马懿疑有伏兵,所以不敢攻击,结果却让孔明遁逃。此即千古脍炙人口的“空城计”,成语比喻毫无实力,却虚张声势吓人,影响后世极深。

       

        ───

       

        (1)郭冲三事

       

        (2)《魏略》

       

        (3)《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4)《汉晋春秋》

       

        (5)《三国志.魏书.曹真传》

       

        (6)《晋书.宣帝纪》

       

        ──────────────────────────────

    • 家园 三、虚张声势

       

        三、虚张声势

       

        鲁庄公二十八年时,楚军以六百乘讨伐郑国,结果郑国“县门不发”(1)应敌,楚军以为郑国城内埋有伏兵,所以放弃攻击,连夜遁离。在演义就更加油添醋,以为是叔詹所献计(2),并且把细节巨细靡遗娓娓道来,像是“大开城门”、“甲士埋伏于城内”及“街市百姓来往如常”等。明知无力搏战,虚松防备故作深沉而误敌,此种冒险,千钧一发之生死全掌握在敌人一念之间。

       

        而开门迎敌不一定就示弱,像鲁襄公十年时,晋军围攻逼阳,但是逼阳守军故意“启门”诱敌入城,然后放下悬门,阻断侵入之攻城军,准备关门打狗,来个瓮中捉鳖。在关键之际,忽有一勇士迅速补位,个人支撑起下降的闸门,直到攻城军全部退回。(3)这位勇士叫叔梁纥,历史上没多大名气,很多人不晓其人谁何,但是叔梁纥的儿子很有名,氏孔名丘,世人尊称孔子,素有“长人”外号的孔子,想必遗传自其父“有力如虎”之体格,后人知叔梁纥多因其子孔子而来。

       

        武林高手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至圣先师,说来有趣。

       

        另外一个以虚虚实实的例子也发生在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巧遇秦师行军欲袭郑,于是故作玄虚,假扮郑使劳军(4),故送十二头牛犒师,秦师以为郑城有备,无法偷袭,所以放弃偷袭,弦高的欺敌果然达目的。

       

        悬门不发示虚于敌,以疑敌虑;阵前赠牛示备待敌,故显充裕。

       

        三国也有文聘默城以疑孙权,结果孙权吓得不敢进攻而撤退(5),与郑国“县门不发”而吓跑楚军子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曾为文分析过此事有疑(6),以为《魏略》史料不确,裴松之更是直接认为《魏略》记载此事,与正史相反。唐将张守珪以寡敌众,故作姿态在城上置酒作乐(7);北齐祖珽面临敌人及百姓反叛,亦作默城以解撤守备(8),皆为同样的作法,应守而未守,甚至撤守而寂静,用怀疑来提高敌人之恐惧。

       

        诸如此类的欺敌之计很多,夸大其虚,或掩藏其实,扭转原有劣势,以期达到吓跑敌人或使敌人混乱。

       

        ───

       

        (1)《春秋左氏传.庄公二十八年》

       

        (2)《东周列国志》

       

        (3)《春秋左氏传.襄公十年》

       

        (4)《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5)《魏略》

       

        (6)“《魏略》三探虚实──攻守异说析论”

       

        (7)《旧唐书.张守圭传》

       

        (8)《北齐.祖珽传》

       

        ──────────────────────────────

    • 家园 (五)空将计

       

        (五)空将计

       

        城可空、营可空、堤可空、粮可空,还有什么可以空呢?答案是将领,也就是空将计。

       

        使用平庸或劣将带兵,宛如没有将领统率军队,这种没有指挥没有组织军队,形同临时集合的散沙群众。利用此一心理,即使名将率军,也会故意装作提出不在场证明,以大智若愚的姿态,用以诱骗没有经验的外行人。

       

        秦军以口袋战术包围上党,兵出三面,独缺一面,这种突出形势分明有所企图,所以沙场老将廉颇坚守不出,消极守卫突出部颈位,采取避战防守。(1)赵括自以为谈兵易耳,故力求表现,不过赵括也非泛泛,这从后来被包围而能分兵突袭,不在惊恐中自乱阵脚,可知赵括的确在战术上用兵组织颇有心得,并非无能之辈(2),只是全局战略的方向未能看清,见树不见林总会有所不足。秦军以王龁为将,故意让赵军以为有机可趁,因此秦军只要吸引赵军深入,便可发挥口袋收缩战术。

       

        ===========================

       

        |战前    初战    中战     终战    |

       

        ===========================

       

        |秦秦秦   秦秦秦   秦秦秦秦秦  秦秦秦秦秦 |

       

        |秦 赵赵  秦赵秦赵  秦赵秦赵秦  秦 秦 秦 |

       

        |秦秦秦   秦秦秦   秦秦秦秦秦  秦秦秦秦秦 |

       

        ===========================

       

        廉颇并非畏惧王龁,而所领赵军也未必比秦军还多,因为秦国并不是一个比赵国还小的国家,在赵将对秦、赵卒对对秦兵形势皆未明之下,没有必要大意轻敌。不要以为长平地方很小,能有多少伏兵,在赵卒四十余万的前提下,占享极大的人数优势。因为秦国以强兵闻名,史书虽言战时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参战(同1),孰知战前业已投入多少兵力。四十万在三十万之前也许很多,但是四十万在五十万或一百万的面前相形见小。山西大学靳生禾教授就估算秦军兵力应在一百万以上(3),所以才能包围赵卒四十五余万而不使逃脱。也许长平当地可能理论上容不下如此多的人数,而以一般技术水平也可能无法供应如此行军动员,但没人规定一定要秦军进入长平,若是布重兵于长平之外,照样能完成包围赵卒的任务,只要秦军比赵卒还多,那赵卒就死定了。

       

        在“将孰有能?兵众孰强?”前提下粗算:赵括自比王龁强,而赵卒四十余万又认为比秦军多,将比将胜,兵比兵胜,于是全面发动攻击。此时刚好误中秦国空将、空兵之计,因为真正的情况应为白起比赵括,秦军百万比赵卒四十余万,真正将优兵多的一方为秦军胜算。很多人就拿长平顶多只能容纳三十余万,所以认为再多不可能,也许赵括就是如此估算,一般长平当地只能挤进三十万,如今赵卒已带足四十万,一定在兵力占优势,再加上秦将昏庸,有将等于无将,就兵力、就将领──均为赵军胜算。

       

        但是轻敌往往是失败的开始,秦军有将而故意示之空将,正因隐藏白起这类良将,准备有所作为。附带说一句,当时不叫屠,而是坑或破,所以《史记》称之破赵卒(4),而非屠赵卒,当时的“破”字含意杀人不多,才四十五万赵卒而已,还放走二百四十名赵卒未杀,仅为破赵卒四十五万,并非屠赵卒四十五万。老是有人说破比屠杀人少,也不顺便问候一下长平被破的赵卒四十五万,明明是坑是破,效果一点也不亚于用屠。

       

        秦已有实力吞赵,故求决一死战,但赵将廉颇不为所动,秦军只好故作空将之计,以佯骗赵将入局,果然赵括中计,结局为秦赵两军斗阵交战,以实力决定优胜劣败。

       

        秦军在战前就知道能战,先胜而后求战;赵军在战时还不知死活,先战而后求胜。

       

        ───

       

        (1)《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

       

        (2)《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3)《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书名,靳生禾、谢鸿喜着,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3月第1版

       

        (4)《史记.秦始皇本纪》

       

        ──────────────────────────────

    • 家园 (四)空粮计

       

        (四)空粮计

       

        孔明北伐散关,号称粮尽退兵,结果曹魏将军王双以骑兵奇袭追击,孔明回师邀战,歼破来袭敌势,并同时斩杀敌将王双。(1)后来孔明再伐上邽,不带辎重而使敌误判粮运不继,结果先迎击郭淮及费曜(2),又在撤退中射杀追击的征西车骑将军张合(3)。二次对敌宣传蜀汉粮尽已空,所以假装不得不撤退,结果敌人皆轻信而追击,魏将却在对蜀军交战中双双失利。要是多来几次,曹魏能有多少将军可供牺牲?

       

        其实孔明向以谨慎著称,冒险无粮则犯大忌。兵出上邽之役尚可解释利用木牛运粮,故不采丘牛大车式之辎重装备。但再对照起五丈原之役前后七个月(同1),对恃屯兵百日(同3),而无粮尽之患,则知其中必有缘故:

       

        1.或以为当地因屯田可缓颊缺粮,但是蜀汉兵卒前后行军超过半年(二月至八月),在五丈原当地仅对峙百余日,三个月的时间顶多收割一获,在丰收之前,蜀汉供粮全属自携。要是再误判孔明军队在屯田收割之前必然粮运不继,因而趁虚追击,此时便落入空粮之陷阱,也难怪司马懿在五丈原退缩不肯交战。

       

        2.回头再看散关之役耗时不过二十余日,亦号称粮尽,必然不实,因计算屯田收割之前,已有能力运粮补给,既有能力渡过长时(百余日),怎可无力支撑一时(十余日)?

       

        很简单的对比:蜀汉可长达暴师半年,却称无法度过二十余日,后者必有蹊跷,前者亦藏原因。

       

        事实上孔明在散关之役围攻陈仓不果,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技术困难,是以以数万攻城兵奈何不了千余守兵(4),这才是真正撤退的主因,但为诱敌出击,只好对敌宣传粮尽退兵。所有敌已双方情报之中,就属来自敌方的情报最不可信,万一此为敌方有意的误导文宣,实情可能完全相反时,下场只得自行承担。

       

        第一次先称蜀汉粮秣已空,魏将王双挺而追击,但是没有回来;

       

        第二次再称蜀汉粮秣已空,魏将张合亦行追击,结果有去无返;

       

        第三次亦有蜀汉粮枺空乏,就等待司马懿追击,可惜未能发生。

       

        因为空粮暗示蜀汉在屯田收割之前,曝师于野,旷日费时,可能粮运不继。但是司马懿此时却坚忍不拔;甚至孔明以使者有意放出孔明事繁食少,即将死去,司马懿仍畏其佯扮空虚之意。因为这些来自敌方的情报并不可靠,万一只要蜀汉有粮,孔明无恙,司马懿大胆轻入的下场,请参考前二将。虽然孔明的状况愈来愈糟,但是魏将的下场愈死愈多,司马懿在战与守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

       

        双方的形势强弱已明:

       

        故孔明自知能战,是以激敌求战攻势,不惜示弱空粮;

       

        司马懿忖度不敌,宁可千里请战演戏,也必守势避战。

       

        ───

       

        (1)《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2)《汉晋春秋》

       

        (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魏略》

       

        ──────────────────────────────

      • 家园 既便孔明有粮,也不表示司马懿出兵必败呀.

        万一只要蜀汉有粮,孔明无恙,司马懿大胆轻入的下场,请参考前二将。

        是不是蜀魏两军差距真的很大?而且张合之死我认为是司马懿借刀杀人,跟粮没什么关系.

    • 家园 (三)空堤计

       

        (三)空堤计

       

        曹操以少胜多的秘诀,通常在冲敌之不意,白狼山远征乌丸一役,在人寡被甲少的劣势,仍能打败虏众重甲的敌,正因直挑敌阵之不整,使其组织瓦解及在震摄中击溃敌人的作战意志与交战能力。(1)徐州之战曹操将卒无论在兵力及战力,远远落后于吕布的人强马壮,正规作战一定不是对手,因此曹操必须使用诈计以赚吕布。

       

        当所有士兵都外出取麦,守营的士兵不满千人,此时外有吕布率众来袭,曹操本来已经死定,此时曹操改用美人计因而脱险:曹操使妇人在短墙后备战,而西面堤防后则为一片幽深树林,这些举动使吕布起疑,以为背后藏有埋伏,所以先行撤军。(2)这种诈术的手段总是似曾相识,以虚诳疑、以假乱真。等到吕布翌日再来,曹操果然发动隐藏在空堤之后的伏兵,钳击轻进的吕布,此举如预期奏效,甚至还追击到吕布大本营。

       

        以少击多以诱敌轻进,再利用伏兵进击,形成合攻钳击,闪击战术贵在切断将领指挥兵卒的关系,或者打乱原有的配置,众将兵若为群龙无首只不过是一群待宰羔羊,吕布未知曹操伏兵究竟多少,甚至惊恐落入圈套而被包围,所以各将兵无法按预期战术作战,不得不撤退,曹操也因此而趁敌疑心而反加利用。出奇不意、冲敌不备,常能达成意料之外的收获。在农兵大都为强征而来,或者士兵的战力全在将帅的英明指挥之下,切断没有指挥支配下的士兵,精兵善卒也会被打回普通平民而已,这是曹操能击败乌丸的众兵厚甲,或者擒勇猛闻名的吕布之最大原因。

       

        当然,曹操使用示虚欺敌,对扭转局面有着加成的效果,否则回归一般作战、在兵力及装甲皆不足之下,曹操硬拼力敌只会吃亏。后来曹操围攻吕布于濮阳,即被吕布所破,只好回头向袁绍讨救兵五千人,始能还取兖州。(3)

       

        使用计谋或召集额外的兵力,皆可补充原有兵力之不足。

       

        ───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魏书》,王沉着。

       

        (3)《后汉书》

       

        ──────────────────────────────

    • 家园 (二)空营计

        (二)空营计

       

        面对曹操亲率大军来袭,赵云虽有武勇,亦寓智谋,故意撤退不恋交战,而且入营后大开牙门,偃旗息鼓以示空虚。曹操虽向以多疑闻名,以为赵云设有伏兵,谨慎的曹操打算撤退,但是此刻时机已晚,赵云动如雷霆,发起攻击命令,全线射击,曹操军伍在密集伤亡下充满惊吓与恐慌,除了自相蹂蹈、践踏,还有很多人因此堕落汉水而死亡。(1)

       

        或释之诸葛连弩射程过短,齐射“一弩十矢俱发”(2)之威力虽大,但辄苦其射程太近,无法远射,常常无法追击远遁射程以外的目标。单兵弓弩常因装弹耗时、命中率低,机动之骑兵只要以其高速移动灵活运动,往往能趁虚造成极大的创伤,所以单兵弓弩往往集结聚阵连手对抗骑兵,以弥补装填间隙或命中不足,用兵器数量补充操作不利;除了在弓弩射具数量取胜,箭矢弹丸亦能发挥数量取胜,“一弩十矢,十矢俱发”的乱枪打鸟,往往能突袭轻敌冒进的敌骑。单兵之点放被全面之射击网所取代,以密集火力重创骑兵之机动性。所以赵云胆敢胸有成竹,备战以待,使用戎弩,故不采步兵肉搏,所以当然撤兵后缩战线,理由在发扬射击范围,避免误伤友军。

       

        赵云已有实力及对策与曹操所率对战,唯一缺点只怕敌人不来,所以佯虚以待诱杀。

       

        ───

       

        (1)《云别传》

       

        (2)《魏氏春秋》

       

        ──────────────────────────────

    • 家园 二、诱敌见杀

       

        二、诱敌见杀

       

        (一)空城计

       

        三国惟一的空城计见诸江东黄盖,成功欺敌而诱击追剿。

       

        荆州武陵蛮夷起兵叛乱,当时武陵太守才领郡兵五百人,以大开城门的方式,故意暴露守备不足的松弛。蛮夷果然没有头脑,纷纷大胆进城,结果黄盖果然发动伏兵,在蛮夷半入时下令反击,一口气斩首数百,其余蛮夷败北逃亡。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黄盖扩大侦缉,尾随收网,直破巢穴,诛杀所有魁帅,除了投降者给予赦免之外。(1)

       

        表面上是一起以少击多的战役,但实际上仔细观察过程却不然。开门伏击或可用计以弥补兵力不足,但外出追捕则凭硬碰硬的实力。而郡兵规模五百人也太少,江东同期的驻守郡守动辄拥有三、四千名的兵力,而攻击出兵的郡守更在万人以上。(2)若是郡级才数百人规模,类推县级岂不降到数十人,全郡十二县曾经出现高达二十五万人口(3),政府军队只有仅仅数百人,其中必有原因。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黄盖在耍空城计,佯伪无兵缺人,实际上却拥有大量的军队,所以才能追击平定各地叛乱。而武陵蛮夷不知死活,以为郡门洞开就是里面没人的表示,一脑子冲进去的结果,正好遇到守株待兔的黄盖将卒。另外也有武陵蛮夷的主力在攻城时重创过深,所以黄盖才能轻松对付各地零星叛军,但是就过程而言,攻城蛮夷的伤亡也才数百人,暗示其它武陵全郡十二县的所有叛军并不超过于此,此论当然成立,因此认为黄盖可用五百人平定全郡云云。但是实际郡兵若能出现成千上万的规模,比起不到五百人的欺敌文宣,也许更为合理。就出身而言,黄盖曾在赤壁之战建有战功(4),戌卫地方担任武装郡守,没有被孙权冷落或下放边疆的可能,而武陵郡所属荆南四郡更是孙权与刘备的冲突必争之地,前线的位置非常重要。

       

        因此黄盖应实有优势兵力,只是表面耍诈欺敌,所以摆出空城以诱敌。

       

        ───

       

        (1)《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2)《三国荆州武陵太守校考》

       

        (3)《后汉书.郡国志》

       

        (4)《江表传》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