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曹操的军需说起 -- 凌云雕龙

共:💬11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曹操的军需说起

      军事需要有很多方式,屠城也是一种需要。

     

      立场有两边:一边拿刀砍,一边被刀砍。兹就此讨论屠城的实用性,特别是曹操使用屠杀的手段。

     

      屠杀有利于军事,可以瓦解战心,像南京大屠杀后,就会有大量的南京伪军成立、发起南京临时政府、还有南京的文人墨客及武将战帅换边站,或者扬州十日后,江南基本没反声,甚至于乾隆在十全武功中,把准葛尔灭族后,从此就没有准独的困扰,因为准葛尔徒剩地理名词,再也不是民族名词或政权名词。

     

      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恐怖战术,先将袁绍降兵一一割掉鼻子,再将袁绍牛马割掉唇舌,吓得袁绍士兵又惊又惧,战后曹操又坑杀袁绍士卒八万人。事实上曹操将领也不断屠城,像曹仁屠宛、夏侯渊屠兴国及徐晃屠太原等,应是遵从曹操明令:「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

     

      这又奇怪了,田单领导齐人时,燕军把齐人降将处以劓刑(割去鼻子),又掘坟墓烧死人,反而即墨人慷慨涕泣,皆想要出战,愤怒万分。同样的行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袁绍的士卒对袁绍并没有深具信心的忠诚度,原本就是被袁绍以武力逼迫才聚集在一起,一但大难临头,谁会愿意死战呢?面临压力,连曹操的属下也都有与袁绍暗通款曲,但是曹操却不问过去,命人悉数焚烧,更不再问。此种度量,就不是疑心病重的人能够实行,只想派监军(平时就是派特务监视),或是以小动作(将属下分为数派,互相牵制),或是临死前讲些言不及义的话之类,可见其中各人的器量。

     

      因为有人宁死不屈,有人见利忘义,关羽及张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及「贫贱不能移」,也有贵为国舅却卖国求荣,或者常日誓为吻颈交,大难来时也纷飞。屠城只对贪生怕死者有效,对有气节有血性则无效,对象决定手段,而态度左右方法。

     

      在《三国随札.血染徐州》曾探讨过曹操屠城徐州的前后始末:

     

      屠城的威力令生灵涂炭,为了一己的野心,而残害生命,难道曹操真是残暴不仁的人吗?

     

      曹操兴兵攻打徐州是为了报父仇,先来看看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怎么被害,与徐州又有何关系。正史里讲得比较简要,只说是曹嵩因董卓乱事,避居山东琅邪,然后被陶谦所害。《世语》则说,曹操本派了泰山太守应劭去接曹嵩,结果陶谦暗中派中数千名骑兵从中追捕,早应劭一步下手。韦曜的《吴书》则说,陶谦派了都尉张闿率领二百名骑兵护送,结果张闿反而私自杀人越货。《三国演义》则采取这种说法,顺便还加上了张闿原本是黄巾余党,贼性难改。

     

      如果照《三国演义》的讲法,陶谦还是脱不了杀害曹嵩的责任,分析如下:曹嵩为曹操之父,曹操应该有所尊贵的人,所以陶谦理应以东道主慎重的以礼接待;而陶谦却派出盗贼出身的人护送,彷佛是派黄鼠狼照顾鸡群,难掩杀机。而事后陶谦也没有追缉张闿,或是主动向曹操致歉,好像陶谦要曹操认为杀父不过意外,忘了就算了一样。陶谦贵为徐州太守,武装部队不在少数,光是可以送四千名丹杨兵给刘备,还有抵抗曹操侵略,就知道陶谦的势力,足以安全送曹嵩回兖州,但是陶谦没有派出精英亲信,却派了土匪;陶谦不是有心慎重对待,却随便派出三脚猫;那么在曹操的眼里,陶谦的确是有心杀害曹嵩。后来即使发生交战,陶谦也无意思表示忏悔致歉或追究凶手,这就摆明了陶谦的不友善,认为不用向曹操交代。

     

      再来就是为人所诟病的徐州屠城,不过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叛变、犯上都是杀无赦,如果严重一点,除了夷三族,还有夷九族。在当时一但叛变,下场不是成为帝王,就是被杀害,所以要起兵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曹操后来的征战中,有很多战役都是对方主动投降,这种屠城的威力,也是考虑之一。

     

      与曹操对战,一定要打败他,如果打不过曹操,曹操可是会屠城。

     

      除非向曹操投降才不会被杀死,就算将领不怕死,但不保证属下怕死,所以曹操与吕布对战时,陈登及陈珪父子的献降,不是没道理。以现在的道德眼光来看,屠城是不人道的,但是成大事者,经常不择手段。既然已经用了屠城的手段,还未见陶谦对曹嵩的交代,莫非陶谦真的主动杀害曹操之父而无法解释吗?所以任何的安抚,避免不了曹操的复仇,以孝廉出身的曹操,拥有征战的手段,陶谦不献出人头,曹操恐怕不善罢休。

     

      而且,曹操才刚刚崛起,就有人下马威,如果曹操没有反应,恐怕以后没有人会再重视曹操。徐州太守就算没有杀害曹嵩,曹操也是要攻打,志在天下的人,借口何其少。刘虞何以制不住公孙瓒呢?是不是公孙瓒不把上司刘虞的命令放在眼里呢?后来公孙瓒还发兵攻杀刘虞,可见,被别人不尊重的下场,是有可能死亡。

     

      从当时的孝道、战略及背景的观点而言,曹操有必要重创陶谦,否则将不会有人把曹操当一回事。

     

      ──

     

      孝廉复仇不惜一切,事关曹操的尊严,陶谦轻视反击就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这才是曹操屠城最大的原因,宁负天下也不令人所负,既然不能好话说尽,那就只好坏事作绝,不管是不是陶谦主谋,曹嵩人在徐州死亡,身为徐州牧的陶谦一定要给个交代,若是强烈遣责或深表遗憾,尽推说不可比或是没有关连云云,这就是曹操下毒手的动机。

     

      后来陶谦以血的代价亲尝教训,若知后来会如此,除非当初己莫为。

     

      但是曹操也从此失去民心及士气,未附者不愿亲来,已附者众叛亲离:

     

      (一)兖徐在野:乱世什么最贵,人才最贵!当时兖徐地属山东齐鲁,著名的大儒名士皆出于此,但是屠刀血洗后,士林离家背井,从此南迁,像孔明从小就离开兖州,从此定居于荆州,其它幸存者也各有归宿,如果没有机会在战争被杀的话。诸葛三兄弟在三国各有所归:「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很少人思考其中为什么。

     

      (二)曹操集团:在前方血洗徐州不必太得意,因为后方兖州已着火。最初,曹操统治兖州,后来侵略徐州,成功后合计统治兖徐两州。但是留守兖州举全叛变,除了荀彧及程昱亲领三县外,张邈是曹操托咐的好友,誓师出发前遗言家人以曹操若不能回来,曹操家人可以投靠张邈渡过下半辈子,此为曹操识人的眼光。但是张邈竟然勾结吕布,背叛曹操,而且范围还扩大到兖州各郡各县,按《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兖州辖属八郡、八十县、七十二万户、四百万男女,兖州全境悉叛曹操,除了三县以外。

     

      站在被屠的一方来看,还有可能会被屠的一方而言,伴君如伴虎,所以英雄士民并不乐业,而已附着也大多思叛。这也是曹操集团的文臣武将多数来自于战争降将的主要原因,因为既不能宁死不屈,也只好投降效命,这些人都是战争的失败者,虽然仍有少数正常招募或主动加入。拿刀的人总想屠城,武吓种香菇非常得意,但是立场常不如预期,若能思考为何每每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为被屠的人想一想,其实屠城者也不必得意太早。

     

      曹操一手建立的曹魏王国,最后被司马家所篡,基本上为一面倒,孰能指望屠刀下所产生的忠诚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蒙古人也到处屠城。

      不过,现在它还是回到它的阴冷的戈壁。对人数众多的民族进行屠城的时候,很容易买来仇恨,而对付这仇恨,不得不进行更多的屠杀,清入关以来,就是靠着不断的屠杀来巩固它的地位的,至于说,扬州嘉兴之后,没有了仇恨,没有了反抗,那纯属你的揣测,赤手空拳对付满清铁骑是脆弱的,没有一个领袖,没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准备期,以及对晚明和农民军的失望,使得史书上没有了一个轰轰烈烈的记载,有的只是人口的突然性的减少。对人数少的民族进行屠城的时候,从战术上会是比较成功,但是在社会学上,是一种倒退,一种强盗逻辑,可谓是成也不名,尽管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而在内战中进行屠城,不过是一种恐怖政策,一种强盗的法律,一种人性阴暗面的赤裸裸的体现,买来的是失望和反感,其指使者没有做政治家的资格,如果你要唱赞歌,不过说明你比较无知而已,很容易断章取义。成就天下者有可能屠过城。但是,如果你认为因屠城而能取天下,就贻笑大方了。

      • 家园 蒙古人的屠城和汉晋时代屠城并不一样

        文献记载中汉晋时期的“屠城”,多有攻克破城的意义,有时候伤亡较大(也不绝对)。而且曹操攻克对手的城池时“屠城”,变成自己的领地后建设也很积极。蒙古人在建设这一步上就差远了。

        • 家园 历史不是想当然.

          汉晋时期的屠城不是屠城,不知道你从哪门子史料中得到的结论?你谈到建设,蒙古人不也在金人的尸体上建了元大都.其实,莫谈韩晋,至少从商周时代,已经开始屠城(村)了.这里谈的问题,不是你我的祖先是否有过屠城,而是这是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 家园 这里

            以前有过探讨。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92745

            • 这里
              家园 很明显,那篇文章讲的内容跟你的理解不一样。

              那篇文章是探讨古文中的表现,尽管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现代文,应该没有什么歧义。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晋古文中,“屠城”也与与“克城”“破城”混用,与屠杀未必有关系,

              这是原文,你是望文生义了。看掉也和未必,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 家园 花一个,凌云雕龙的观点太片面
    • 家园 杀威棒,打与不打,还真是个难题呢

      孙子上、中、下兵的说法,也就是说不战而胜的理想境界了。死磕的战法,伤人一万,自损八千,就算胜了,也是负的。

      作为曹操,开局之时这屠徐州的杀威棒,从总体上来说,应该是打的富有成效,失小利而得大利。

      有很好的借口在先,又有严厉的示范效果在后。对刚开局的曹操来说,避免了随后征战过程中因为直接对抗而造成的兵力损失。不要说不减员就是胜利,更何况因为对方的投降而增员呢。

      至于说因此而造成的人才流失。实际情况,可能也未必和曹操屠城有关,而与对曹操的“名不正言不顺”道德评价有关。

      燕军把齐人降将处以劓刑(割去鼻子),又掘坟墓烧死人,反而即墨人慷慨涕泣,皆想要出战,愤怒万分

      这个是因为暴行在前,而被围之人既怒更怕,狗急可以跳墙的状态。而屠徐州,已经是占领之后,对别人也就只会是“怕”的效果。

    • 家园 欢迎欢迎

      好久没见了。

      曹氏后来的结局,司马氏后来的结局,真让人觉得因果报应了。

    • 家园 凌云兄回来啦,上花欢迎

      偶不甚同意老兄的观点,但誓死欢迎凌云兄回河

    • 家园 沙发花,花完再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