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孟良固 -- 铁鱼

共:💬42 🌺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孟良固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 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 ,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 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 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 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 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 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

    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 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最多不过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固险恶的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 “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固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固,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 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固,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固,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固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8.25平方公里的孟良固,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固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

    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 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 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 、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 ,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固进军的国军呢?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固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固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从容撤走。

    • 家园 【文摘】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辽沈战役”

      发贴者:pla1927 2006/08/14 11:00

      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辽沈战役”

      辽沈之战是国共之争的分水岭,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战役。我想对此战谈谈一些个人看法。当然都是纸上谈兵,贻笑大方。

        先看我军方面,毛在48年9月7日,给林一个电报,“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项目的。过去两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一百九十一个旅,平均每年九十五个半旅,每月八个旅弱。今后三年要求我军歼敌正规军三百个旅以上。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我们希望能歼敌正规军一百十五个旅左右。此数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团。要求华东野战军担负歼灭四十个旅左右(他们七月歼灭的七个旅在内),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要求中原野战军担负歼灭十四个旅左右(七月已歼两个旅在内),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要求西北野战军担负歼灭十二个旅左右(八月已歼一个半旅在内)。要求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歼灭阎锡山十四个旅左右(七月已歼八个旅在内),并攻占太原。要求你们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三十五个旅左右(七月杨成武已歼一个旅在内),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欲达此目的,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性关键。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十八个旅)则因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适宜。再则,今年九月至明年六月的十个月内,你们要准备进行三次大战役,每次准备费去两个月左右时间,共费去六个月左右时间,余四个月作为休息时间。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以上意见望考虑电复。”而9月12日,辽沈战役即打响。从这个电报看,我军发起的不是后来看到的辽沈决战(解放全东北,全歼东北敌军)。之所以打成辽沈决战,则是随战事发展而临时打成的。毛的战略是通过三次战役一举奠定东北华北之优势。所以打下锦州后,按照毛的电文,毛设想下一步战略是继续南下,打到华北,将东北和华北连成一片。将东北华北之敌封闭集中在沈阳,北平,天津几个孤立据点。类似于决战前的东北(敌人集中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据点)。所以35个旅的任务就是在上述战略考虑上提出的要求。这个战略气势恢弘,可以一举奠定我军在东北华北的优势,但风险比较大(主要指挥权和兵力分配的问题)。

        林的战略决策过程相对而言则复杂的多。最初由于南下打锦州的风险太大,这里有后勤补给,部队的攻坚能力,沈阳和华北部队的夹击等诸多问题。一旦打不好,东北优势局面则不在,最坏的可能甚至是敌人一战定东北。东北的战略地位位居五大战略区之首,只能胜不能败。有的人认为辽沈很简单,因为我军人多。可要知道打仗可不是光看人多的,不然去台湾就不是蒋了,美国也不敢到处招摇了。再说东北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大体相当,林有70万部队,东北敌人有55万,都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还有海空优势。所以有台湾学者在评价此战时,并不认为我军军事占优势,相反认为国军军力战优。此外我军要面对的情况很多,比如长春的部队突围,沈阳的部队去援长春,沈阳部队直接走营口甚至直接进攻哈尔滨等这些情况战时虽然没有发生,但必须要准备兵力考虑到。此外我军是攻坚战,这个可不比野战,另外华北出援的部队有多少,数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是否跟得上等等,战争可不是游戏。所以林最初的战略是先打长春,如果能吸引沈阳守军来援,就可以围点打援。沈阳守军不援,则打下长春。且打长春的补给线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就算一时打不下,风险也不大。其实这个战略并不差,有人担心这个战略可能会让东北敌人跑掉,但其实可能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沈阳敌人想跑也不是那么简单就敢跑的,从试打长春时沈阳敌人一直按兵不动可以证明。毕竟从沈阳撤退到锦州,长途跋涉,我军又最擅长野战,这个风险比较大。而在技术上,锦州敌人能跑,但也是不可能跑的,想想锦州敌人跑了,东北成什么样了。所以这个战略从毛到朱都是同意的。但林试打长春后这个战略就出现问题了。原因是长春并不好打,要打长春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此时敌人或走或战的主动权就把握在卫的手里了。所以林开始考虑南下作战,另外提一下,试打长春虽然没打好,但为之后的南下做了很多的铺垫,部队期间扩充了兵力,进行大练兵,攻坚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可以说试打长春的挫折对之后的锦州,塔山,黑山作战帮助很大。如果一开始不打长春而直接南下,从打长春的结果看,南下作战恐怕不让人乐观。当然不好这么简单比较,但有一点要明确的是辽沈的胜利是建立在秋季南下的事实上,春季南下结果怎么样历史没有给其证明的机会。

        但林南下的目标一开始似乎也不是锦州,而是沈阳援兵,这点从一开始林平分兵力可以看到。从这点看,卫担忧林南下是围点打援不无道理。如果廖走的快,先送命的可能就是廖了。但沈阳方面迟迟不动,大军这么摆在沈阳和锦州之间也不是办法,说句玩笑话,数十万人光每天的吃饭就够呛了。林此时才真正决心打锦州,但林也未必是严格按照毛的战略去打的,林一直在关注着沈阳援兵,到后来,毛来电建议林调一个纵队去营口,两个纵队放在沈阳和营口之间,就是为了防止廖走营口。但林就没有那么做,林用三个纵队监视廖,这个姿态不是为了防止廖走营口,而是为了消灭廖。

        所以辽沈开始的并非决战,而是锦,榆,唐战役。战役的目标是攻占锦州,榆关,唐山,封闭卫集团于东北,切断东北和华北敌人的连接。这个战略很是符合毛的风格(气魄大,一举奠定东北华北优势。如果换作是我,哪怕廖不出来,也不会南下,我选择先封死敌出东北之路,等解决了东北后再南下更保险,毕竟毛的那个战略要同时面对敌东北华北两大集团,是由林统一指挥还是林只负责东北?把东北之敌集中封闭在沈阳需要多少兵力?把华北之敌集中封闭在北平和天津需要多少兵力?即动用多少兵力打华北的问题,兵少了可能打不到目的,兵多了则使东北空虚)。但战场的形势千变万化,长春有望迅速解决,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廖又待在新立屯迟迟不动,此时林认为有全歼廖军团之把握,于是电告毛,决定回头吃掉廖军团。毛立刻就同意了,这样一战解决了东北。所以辽沈之所以能演变成决战是随着战局的变化打成的,不是事前设想好的。虽然如果坚决执行毛的战略是无法决战的,但不能因此说毛战略眼光差,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能根据战场之变化而选择正确的战略才是最重要的。

      • 家园 【文摘】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辽沈战役”续完

          再看国民党方面的反映。蒋想决战,林部补给线漫长,锦州有15万大军固守,攻锦必然需要付出极大代价。沈阳方面的30万大军,包括极精锐的廖兵团和华北援锦兵团夹击,一战可定东北。即使战果没那么辉煌,至少也可以重创林部,延缓林部入关;卫则固守原来战略,以守待变。当初卫入主东北,奉行战略即是重兵固守重要据点,拖住林彪,等待时机(包括国际方面的形势)。虽说卫入主东北是众说客之力,但我想卫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很自信的,相信守东北(准确的说是沈阳)没有问题,只要固守沈阳,必然可以拖住林彪,这对于全国战场的支援极大。蒋先前提出将精锐撤到关内,卫不同意。卫除了不愿担负丢失东北的责任以及担心撤退的风险(30万人从沈阳撤退到锦州,在路上全军覆没的可能很大)外,拖住林部,不让林入关是让蒋极为动心的原因。另外在得知林攻锦后,卫可能认为林攻锦是个幌子,目的在于吸引其沈阳主力援锦,林最擅长围点打援,出援必遭伏击。一旦沈阳主力溃败,则守东北无望。所以卫不主张援锦与林决战,即使林破锦州,30 万大军固守沈阳,林想独占东北也不是那么容易。何况在华北部队的支援下,林彪未必打得下锦州。如果蒋不同意固守,则将主力撤到营口,虽然等于将东北拱手相让,但总好过将精锐损失在东北;廖希望沈阳主力撤到营口,撤出东北。当然,廖主要是从军事上考虑,希望保住东北的精锐部队。关于廖的战时决策会在后面讨论,但廖绝对不是一般人想的那么无能。相反,廖的能力很强。廖选择了当时最稳妥的做法,可惜选错了对手。

          我想,其实还有个更庞大的战略,就是东北华北一体,傅以部分兵力阻击我华北部队入关,集中精锐主力入东北参战,不计较华北土地之得失,先消灭东北林彪,这样国共之战有望改写。当然,这个战略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以林彪之才辅以东北地利,未必能消灭林。但如果能和沈阳主力合兵一处,则救东北精锐出东北的成算很大。不过以国军的组织结构和人事系统,进行如此大的战略失败的可能倒是很大。

          在战争初期,就初时的形势判断,卫的主张倒非常稳妥,出击极有可能遭到林的伏击。撤退则在战争未打之前就认输,将东北拱手相让。可惜蒋是领袖,没办法,只好组织廖兵团出击。当然,如果廖兵团一开始就全力出击,先死的可能很大,但如果先解决廖军团,则锦州和侯兵团压力必然大减,战事会如何发展也很难说了。如果时机选择在林全力攻锦时,可能效果不一样。这对林的压力,锦州部队的士气,华北部队的士气可能都有影响。不过这个时机很难把握,毕竟林打锦州的时间太短。稳妥的做法就是廖那样,切断林的补给,看林的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如果林长时间无法克锦,阻援又不力,此时全力援锦一战可定,最不济也能解锦州之围,变东北被动为主动。所以锦州战役的成败取决于锦州能守多久。但锦州战役的重心则是塔山,锦州能守多久,很大程度取决于塔山能守多久。

          

          战争打响后,侯军团全力攻击塔山。锦州则固守待援,廖军团不是西进援锦而是北上占领彰武而。后人在评价此役时,多指责廖的无能。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廖的立场看,廖的决定是符合战场形势的。廖的想法是在尚未清楚林的真实意图前,不能冒进。因为围锦打援是林的拿手好戏,贸然出击极有可能中林圈套。卫就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打赌说廖军团出辽西必定全军覆没。廖北上不是消极避战,而是待机而动。占领彰武,切断林的补给线,这个对林的打击的确很大,要不是后来我军组织了一列火车及时运送了1700吨军火到锦州,战事还很难说(象塔山那边就说了,我不要人,我只要手榴弹)。然后廖开始静观林打锦州的情况,一旦林久攻不克,或付出极大代价克锦,就立即挥师和侯军团夹击林,重演四平之战。万一林克锦,则率部退向沈阳或营口。廖对自己率部撤退的能力极有自信,在缅甸就曾大放光彩。可以说这个决策就战时来看,无疑是非常稳妥的,可以说是相当完备。这些都反映了廖的军事才能是相当优秀的。也不能指责廖撤退的时机太晚,这个不是廖的过错。廖无论是继续西进还是回沈阳或者走营口都是关系到东北问题的战略大事,回沈阳意味着固守东北,走营口意味着放弃东北,继续西进是送死,这种战略决策不是廖这个兵团司令能决定的(19日蒋在北平召集卫,傅,杜开会讨论)。15号锦州城破,到20号晚上廖接到命令,花了5天时间,但这5天就判了他死刑。打完锦州战役,毛在打锦葫不宜太迟的情况下还建议林休整15天。但林休整了5天,19号就提出了歼灭廖的作战设想。另外说一下,我觉得长途奔袭去围歼廖,风险同样很大,一旦廖缩回沈阳,则可能前功尽弃。单凭四纵未必能挡住侯军团收复锦州,而我主力在新力屯附近,打沈阳准备不够,打锦州则士气,补给都未必好,且部队疲惫。廖他不知道毛的战略,也不知道林的想法,但他在黑山受阻后,毅然决定撤退而不是死打黑山(凭廖军团的战力,多打几天没什么问题,如果不是我军改打锦葫芦为他的话,他是有足够的时间行动的),不能不说其有相当的才华。可惜他遇到的对手太强。当然,从战后看,换个头脑单纯点的能够坚决执行任务的人去指挥援锦也许效果更好。

           31小时攻克锦州,这无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克锦之后,蒋认为林部消耗极大,已经撤退了,于是命令廖军团和葫芦岛各军南北夹击,收复锦州(蒋任命杜聿明指挥葫芦岛、锦西部队向锦州攻击。杜赴东北,结果其徐州攻略被刘等改得面目全非,等他从东北回来,中原战场也已经岌岌可危了,东北一仗可谓损失惨重)。卫依然主张固守沈阳,这在当时是很明智的。走营口是有很大风险的,走营口的时间以及国军的海运能力未必够廖撤退,而廖身边还有3个纵队在监视着他,林的主力正在兼程疾进准备消灭他。但如果退沈阳的话,一来和沈阳距离近,二来有沈阳方面的接应,此时我军将不得不开始第一次战役,将继续南下,打榆关和唐山,而这个战略前面说了,是有一定风险的。

          战术方面,31小时下锦州(四野的攻城战术尤其是四野的炮步协同作战能力值得总结,这点朱瑞功不可没),10月15日破锦,只休整了5天就开始了围歼廖的战役。廖有10万精兵,尤其是新一,新六是精锐中的精锐。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来准备,实在是太可怕了。当然,林对大规模围歼战极有心得,即使是之前不擅长的攻坚战如今也今非昔比(攻锦,塔山,黑山阻击),可见部队的战力有了如何的提高,所以今天看来比较行险的战略在林看来可能倒是极有把握的。另外林在指挥围歼廖军团时所采用的战术值得后世研究,可能有人认为完全是廖军团自己的溃败。我个人认为,可能不是那样。廖经历过缅甸之战,率部撤退极有心得。廖的新一,新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都经历过缅甸之战,败未必乱,且廖当时是主动撤退而非战败。另外,围歼廖军团后,有部分国军将领不服,说林打仗偷偷摸摸的,有本事双方摆开架势好好打一场。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林指挥的精妙,决非廖军团自己的溃败那么简单。

           综合辽沈战役,我军以伤亡6.7万人的代价歼国军47.2万,解放全东北,战果可谓极其辉煌。其中2天全歼廖军团,用兵堪称经典。

        按:出头的椽子先烂呀,如果把张灵甫和廖耀湘换一下,形势还会一样?

    • 家园 主贴与驳文,战役的最基本状况都没搞清。张灵甫既没那么愚蠢,也没那么崇高

      谈孟良崮,先搞清几个最基本的要点:

      1。“中心开花“是张灵甫自己确定的?答案:不是,他原本可没那么悲壮的想法。所谓单骑闯营的崇高牺牲精神,或者是匹夫之勇愚蠢的自作主张,不过都是别人强加的想象而已。张灵甫既没那么愚蠢,也没那么崇高,现在却众口铄金搞得象真的一样。建议去看看张军长上山当晚他曾经有过的意图及后来收到的几则电报命令。

      2。张灵甫不顾大本营垛庄?建议先研究张军长撤退到孟良崮之前当天一大早发布的命令,看看他原本要退到哪里,命令中各旅分别应到达什么位置,他的师部设在哪个位置(垛庄的后方!),再说不迟。看明白了这些,也就知道他那时根本无意单骑闯营搞什么“中心开花“。

      3。他为什么会上山?建议去研究一下他撤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看看地图上1纵箭头在哪里,当时是几点钟,他还能往哪里走,再谈。用叶飞的话说,张灵甫不上山,半天就灭了他;让他跑上山,华野差点打出长征的后果来。虽然有点夸张,也可见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对他上山与不上山的看法。

      张灵甫毕竟身经百战,对于身处的战场凶险,自然比我们这些纸上谈兵者懂得多。为什么在明知缺弹少药的情况下去做肉包子馅?他难道不懂国军”各自为某,同床异梦“(张自己的话)?他不明白孟良崮地形?恕和尚说句大话,恐怕没几个人看过张军长自己的战报,要知道在出发进攻坦埠前74师已经在孟良崮若干山头与小股的解放军转过好几圈迷藏也搜过山,早知道那山是咋回事,并非如某些书信誓旦旦所说,张军长撤到这里看见这山地势险要,突然拍脑袋要上去寻死。

      不寻常之事,必有不寻常之因。要谈孟良崮,先了解剖析74师从出发、进攻到撤退、上山,其间一连串的变故,光凭市面上的大路货很难谈出道道。

      另外,所谓黄百韬拼命救,也就25师自己在表功,早干吗去了?王凌云战役结束前一天赶到25师去了解情况,说老黄还留着主力在观望尼于是俺们整9师也停一边学模一起看焰火咧。反正死人是不会为自己辩护的,呵呵。

      74师有残余,“驳文“说的两个理由也都不正确。建议去看看粟裕的回忆录。

      关键词(Tags): #孟良崮#张灵甫
      • 家园 这两天有事,我再侃几句:

        因为你一直在“指导”我阅读有关资料而对观点阐述较少,所以请允许我从文中判断下你的主要观点。

        3。他为什么会上山?建议去研究一下他撤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看看地图上1纵箭头在哪里,当时是几点钟,他还能往哪里走,再谈。用叶飞的话说,张灵甫不上山,半天就灭了他;让他跑上山,华野差点打出长征的后果来。虽然有点夸张,也可见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对他上山与不上山的看法。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张上山(抛开命令因素),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

        这点我认为是不妥的。张上山包含命令因素,也是他的主动选择。无论他如何诉苦抱怨,具体到行动,脚长在自己腿上,还不是自己定。

        敌人一围就找地方守,是实力原因?

        这是张的主动选择,他要是那么听话,那么意气,那么对自己实力无信心,15日下午就不突围了嘛,为什么还要突围?

        如果他15日下午真不突围倒还有一线生机。一般常理,攻比守消耗大,守比攻更能有效杀伤敌人;何况他以突围为目的的进攻,可以说是主动消耗了自身最后一点有生力量。

        “战至黄昏,74师非但没能突围,而且因伤亡惨重被解放军乘势反攻,所占阵地相继失守,被压缩在孟良崮、芦山南北不到2千米、东西不到3千米狭小区域,只控制着几个山头,74师师部退到600高地的一个山洞里,汤恩伯通过报话机指示张灵甫向万泉山突围,以求与距离最近的83师会合,但74师此时已无力组织突击了。”

        如果他守到底,虽亡但共军必将付出更大代价;从战略上讲,开花不成但有可能造成聚歼对手的有利态势,也算一功。

        一线生机。

        “16日17时,孟良崮战斗彻底结束。这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这场雨要是早下一天,或是半天,74师也就不至于饱受缺水之苦,不仅士兵可以再坚持作战,而且74师营团火力骨干是美制M1917重机枪,是水冷式的,必须要靠水冷却,由于孟良崮没水,74师很多重机枪都无法正常使用,其火力大受影响,似乎冥冥天意?”

        张能守到雨至吗?能,但他主动放弃,耍宝突围,耍宝耍宝,耍的是宝,最后一点家底让他抖落了,这是意志力的原因,不算老天爷不帮忙吧?

        守到雨至不光有上述好处,还有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天不亡我,谁能亡我?

        你文中还有几处不严谨的地方,我不一一指出,把我的主要观点说得差不多就行了。

        战役过程我本不是太清楚,所以偶然碰到就想集中转几帖,刺激刺激想法,留到以后有时间再看,不过经你一番“指导”,我也弄的差不多了。

      • 家园 你的口气也不小,

        第3条就有问题,还“半天就灭了他”;上山好?张灵甫当时也认为上山好,上山到底好不好?

        “到十四日上午,敌第七十四师发现我军已迂回到他们的翼侧,有被包围的危险。便仓猝收缩南撤,企图通向垛庄。但撤退中发觉垛庄已为我所占,只得退缩到孟良崮、芦山地区,并不得不把美式重炮和许多现代装备丢在山下,因而丧失了它现代化的“优势”。”

        攻占垛庄是当时最后一个战机,我想没什么疑义吧。张不乏勇气,但却想求更大的战机,用心不一,兵家大忌;否则最多鱼死网破,粟何能全胜?

        “我第六纵队则从鲁南之白彦地区兼程向垛庄急进,以断敌退路。”

        “第六纵队于十四日晨到达距垛庄西南二十余公里之观上、白埠地区。”

        十五日拂晓,我第六纵队在第一纵队协同下攻占了垛庄,第八纵队则攻占了万泉山,三个纵队打通了联系,最后封闭了合围口”

        “当时第六纵队距垛庄约一百公里之遥,一路山区,他们十二日接获命令后,立即收拢部队,急速开进,十四日即抵达垛庄附近。”

        点看全图

        张灵甫回师发现垛庄被占,即掉头上孟良崮。

        我以为不妥。此时,包围圈刚刚形成,活动空间较大,可选择多种攻击突围方案,何弃攻取守?

        我认为,可选择垛庄为主攻方向,总结一下,垛庄有五可攻:

        一、攻占垛庄可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并严重打击敌围歼我之信心;

        二、垛庄地势平坦,正当公路,便于与友邻协同,便于部队展开,便于发挥机械化、重武器威力,进可攻,退可守,随机应变;

        三、以逸击劳。6纵王必成十二日得令,十四日到垛庄,急行军一百公里山路,可急攻,不使有喘息之机;

        四、以强击弱。74师,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士兵训练有素,久经战阵,作战经验丰富,虽被围但建制完整,士气高涨;且装备精良,信息通畅,有空中掩护和空投物资;

        五、以胜击败。王必成是张的手下败将,这样的对手,你不打他,他就是复仇的疯狗,你打他,他就是整个包围圈上最薄弱的一环。

        战机稍纵即逝,却寄望于外,何不智若此?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看这些人云亦云又煞有介事,老衲实在忍不住口气变大

          呵呵,和尚说话向来谨小慎微,不过这件事嘛,看这些人云亦云又煞有介事,老衲忍实在忍不住口气变大。

          请先搞搞清楚啊:

          1。74师撤退走的是哪条道?

          2。看看地图上1纵箭头指在哪里,当时是几号几点钟?

          2。张灵甫上山的时候垛庄丢没丢? (“张灵甫回师发现垛庄被占,即掉头上孟良崮”?嘿嘿,多看看原始资料可好?人家煞有介事误导,您可别跟着他们一般见识才好。)

          3。即使一边在上山,张灵甫同时还在干什么?凭啥说他没在尽力打通退路?知道一直打到了几点?他可是比您还急着回垛庄尼!

          4。如果当时情报给他大本营尚安,他是否可以考虑翻山绕过阻力尽快退回老家?

          5。“垛庄有五可攻”?您以为等到战局恶化至垛庄失守的地步,张灵甫还能集中兵力只专心一路对付王必成?那叶飞、陶勇、许世友、王建安们另四个纵队都在孟良崮山脚下睡觉?

          再说一遍,张军长上山原本不是为了死守。我已经说得够多的了,自己都觉得快成祥林嫂了。

          还有楼主上贴照片,把张自忠也拉来这里做啥涅?

          • 家园 见内,

            又看了下,你第一个帖子说得挺好,不过为什么你看不到两帖对的地方,你看人事总是只看错处?以证明自己英明神武?

            话说到这儿了,我就再续续。

            1恕我无用,等哪天有机会我一定去芦山看看,张是从哪条芦山以北的哪条沟里往回撤的;

            2“第一纵队(附独立师)以一个师攻占蒙阴以东的曹庄,阻击敌第六十五师,主力从敌第七十四师与第二十五师的结合部楔入,割断该两师的联系,阻击敌第二十五师,并协同友邻第六、第八纵队攻占垛庄、芦山,断敌第七十四师退路,从敌右侧后攻歼该敌;”

            恕我无能,因为这是一个连续的行动,我实在不知道这个

            当时
            是什么时候;

            “至14日上午,1纵以攻占曹庄、黄斗顶山、天马山等要点,割裂74师与25师的联系,并占领285和330高地,切断了连接垛庄的急造军路。14日上午10时,74师师长张灵甫得知天马山等要地均被攻占,而且垛庄附近也发现解放军,意识到解放军有围歼全师的企图,立即向垛庄南撤,并组织力量向1纵迂回部队发起反击。粟裕见其南撤,也随即指挥各部发起攻击,74师在解放军各部侧击、尾击下,只得于当晚退守芦山、孟良崮以北地区。”

            3我错了,垛庄还没被占,把这句话改为“张灵甫回师发现归路被堵,即上孟良崮。”“掉头”也不严谨,把它删了,还有什么问题?

            4这正是我要说的,张尽力了?打通了没有?他就这点本事?还是一纵坚不可摧?

            “张灵甫预感到已处绝境,于当日(15日)下午决定突围,首先在飞机掩护下兵分两路向垛庄突围,被6纵击退,再向西突围又被1纵打退,继而向东,虽然夺回雕窝高地,但突围还是被9纵所阻。”

            15日下午尚能组织力量突围并一度夺回许和尚主攻的雕窝,为什么此时不尽力打通归路?

            5不知你所说的“大本营”是指何处,是张的直属上司李天霞所在的青驼寺?是垛庄?还是黄百韬的桃墟或蒙阴?

            是垛庄的话,就是要和叶飞、王必成抢时间了,人走平路,你走山路,且无法携带锱重,险但似可行;王牌主力一遇敌便弃锱重而走,是不能战还是不敢战?

            6

            战局恶化至垛庄失守的地步
            ,你是说垛庄失守,战局就“恶化”到了无法挽回的程度,张就只有等死一途?

            张的确不能集中兵力只专心一路对付王必成,因为叶不用管黄百韬,王不用管李天霞,陶、许可以插翅,四路全力夹击,呜呼哀哉,张早该败。

            若只顾突围,则张14日即可向覆浮山、界牌、天马山攻击与黄百韬汇合,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对违命有忌,回垛庄求新功以折罪,何用上山,上山容易下山难。

            “74师副参谋长李运良力主坚守孟良崮,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配合外线友军与解放军决战,参谋长魏振钺认为此地孤山绝地,为兵家大忌,不宜坚守。师长张灵甫认为自己部队建制完整,战斗力又强,外围友邻相距又近,虽然弹药、粮食、饮水都很缺乏,但坚持一两天没有问题,而一两天足以实现中心开花的战役企图,正是建立殊勋的时候,因此立即调整部署,依托孟良崮等险要山头进行防御,同时要求空投粮、弹、水接济。”

            固守孟良崮到底有没有张灵甫的意愿在里面?

            本只是转贴,但你的回复害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先整到这儿,累了。

          • 家园 祥林师傅、和尚阿嫂

            普度众生要耐心,多讲几遍不要紧,象阿拉一样,为跟和尚的贴,上半天登不上,下半天再来,不屈不挠

            声音大一点有时倒也是要滴,以示不是吃净素滴

            和尚兄好。

          • 家园 这个和尚阿

            也有上火的时候耶。

            -- 有日子没见,打个招呼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