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柳芽摊饼 -- 爱莲

共:💬52 🌺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柳芽摊饼

    今天是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路上行人为何欲断魂呢?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到祖先的坟上去,拔一拔杂草,添几把新土,烧几褡纸钱,嗑几个响头,再拜上一拜。有更孝顺的还要嚎啕大哭一场。这个风俗在我家乡虽然不知是从何时兴起的,却一代接一代地给传了下来了。

    我的家乡在清明节还有另一风俗,吃柳树嫩芽做的“摊饼”。

    做这柳芽摊饼一定要用小麦面,元麦面、大麦面都不行。过年时,家里就把做摊饼的面粉留下来了。

    采嫩柳树芽是十来岁的小孩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我总是在清明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夸上个小竹蓝,到河沿上去找柳树,采柳芽。

    初暖还寒,妈妈叮嘱“穿上小棉袄!”

    哪里听得进去,批着件外套褂子,飞也似地冲出家门。

    “小心,别滚到河里去!别爬树!”妈妈不放心,在背后喊着。

    采柳芽跟采茶和采桑都不同。采茶从茶树的头上掐嫩头,采桑叶(桥木桑)则要爬到树上去。而柳树枝条纤细倒挂,常长在河沿近水的地方,站在河埂上就能够得着。一只手拉着柳枝垂下来的枝头,另一只手从上往下一撸就是一小把柳芽。二十来根柳枝撸下来就有小半蓝,这就足够做一回柳芽摊饼的了。可我每次都很贪,直到小蓝子快要装满了才称心,住手回家。

    回到家里,撸柳牙的那只小手掌红红的,还有点发麻。顾不得手了,赶紧把采来的柳芽倒到筛子里,把褐色的芽鞘挑掉,留下碧青碧青的嫩芽。

    洗干净,摧妈妈赶紧拌面糊糊。妈妈兜一瓢面粉放在瓷盆里,边搅和边往里加水,加水加到象稀饭那样,拌匀没有疙瘩了,再把我刚刚采来的柳牙搅拌到面糊糊里面去。

    我给妈妈生上火,等锅热了,妈妈倒一小勺菜油到锅铲上, 用带着油的锅铲在锅沿上划一个圈儿,这样油就地顺着锅壁流下。再用锅铲的背在锅壁上圈两圈,油在锅壁上就均匀地铺开了。这一道油不能多,多了面糊糊沾不住。

    锅热了,妈妈兜上一大勺带柳牙的面糊糊再沿着锅沿划一个圈儿,面糊糊贴着锅壁铺开来,空缺的地方再用锅铲的背补一补。稍候片刻,在凹底的铁锅里摊饼就成型了。

    盖上锅盖,加把柴火。等上一小会儿再揭开锅盖,又加小半勺油、撒上些许盐。让锅开着,再加一把柴火,柳芽摊饼就熟了。

    妈妈用锅铲的角在摊饼上先划一个十字再加一个交叉,这样一锅柳芽摊饼就被分成了八瓣,一层层地叠在盘子里。摊饼刚出锅时柳芽还是碧绿碧绿的,菜油的油花受热后胀成一颗颗汗珠一样的小泡泡,很烫。可弟弟妹妹早已等不及了,一人一块先上。我也不甘落后,抄上一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然后是话很少的爸爸来上一块,妈妈总是最后一个吃。

    八块很快就吃光了,再来一锅。一锅接一锅,直到大家都说不要了。

    一年又一年,这柳芽摊饼一直吃到我离开家乡。

    十几年后,妈妈随我到了北京。清明节的前一天,妈妈问我:“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北京有没有杨柳树?”

    “京城这么大,哪能没有杨柳呢,未名湖边就有好多啊!”

    第二天大早到湖边一看,那杨柳还在睡大觉呢,有柳无芽呀!这柳芽摊饼在北京就没吃成。

    二十几年后,妈妈又随我来了美国。此时我的妈妈已升格做了奶奶,我的儿子眼看着就到了我小时候采柳芽的年龄了。昨天奶奶提醒说:“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再做一次柳芽摊饼吧。”

    我灵机一动,这可是一个给儿子灌输点中华传统的好机会。睡觉前,我跟儿子说明天早晨带他去采柳芽。小家伙听了很兴奋,问了好多好的关于爸爸的小时候的问题才睡去。

    今天早晨我把他叫醒,平时磨磨蹭蹭的他一个咕噜就爬起来了。我帮他穿上衣服,带他出门。孩子他妈在后面喊着:“再加一件衣服,小心别滚到河里去!”

    何其相似!担心什么,有老爸我陪着呢。

    采着柳芽,我告诉他这是爸爸老家的传统,柳芽摊饼是爸爸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儿子听了好高兴,我也很欣慰,我这老家的传统在这异国他乡可以继承下去了。

    一会儿工夫,就采了小半蓝子。儿子还没过够瘾,我说得赶紧回家啦,还要上学哪。我们父子俩回到家,奶奶已把一切准备就绪,三下五除二就熟练地做出了我小时爱吃的柳芽摊饼。

    儿子已急不可耐,不管烫不烫,上来就是一大口:“爸爸,不好吃!”

    我也来了一口,苦不堪言。

    奶奶还不信,亲自吃了一口,“美国的柳芽怎么这么苦?”

    月是故乡的明,柳芽也是故乡的亲!

    关键词(Tags): #清明节#爱莲生活元宝推荐:emilyGerm,马鹿,
    • 家园 胆子真大

      我朋友一再警告我,在国内能吃的植物在美国不一定能吃,即使长得一模一样。。。

      不过,想来柳树还是问题不大的

      • 家园 其实动物的差别更大,比如说狐狸

        要不怎么就有那么多野鹿、野鸭、野鹅呢,肯定味道不咋的,没人吃

    • 家园 这是哪里的习惯?

      我家门口的小河边以前也有很多柳树,不过我们那里没有用柳芽做饼的习惯,很想尝一尝

    • 家园 还有这个习惯啊。

      我们那里清明,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

    • 家园 看着真诱人。但没吃过。
    • 家园 呵呵,又是清明了,时间过得好快~~不过你说的那个偶没吃过呢
    • 家园 又是清明喽,路上行人欲断魂——

      莲兄啊,俺想起来了,俺少时也吃过杨叶,柳叶。树叶都是苦的,煮过后,要在冷水里泡三天,才能把苦味泡没有了,再吃就不苦了。

      • 家园 虎老师

        榆树叶吃过没?这个嫩的时候不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伤感伤感

        • 家园 吃过啊,

          榆叶、榆钱都吃过;还吃过槐树叶和槐花。

          莲兄啊,榆钱与槐花,今天都成了难得的美味喽——

          • 家园 这世道

            颠过来了。

            撑得难受还是比饿得难受好啊。糖尿病怕什么......

            还是进步了。

            • 家园 是啊是啊,俺老娘还在的时候,

              对门邻居敲门,送给俺一袋子红薯,说是给伯母尝尝鲜。俺嘴上千恩万谢,接了过来。等关好门后,俺老娘笑着说:这玩意儿,十辈子不吃我也不会再想它了。

            • 家园 楼上两位真是一对活宝,争着抢树叶吃,象长颈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