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姥爷的故事 -- 棒棒

共:💬24 🌺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姥爷的故事

    看了最近发的抗日故事,想起了姥爷,给大家念叨念叨。

    姥爷姓刘,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北方农民,一辈子都生活在白洋淀边的小村子里。村子叫郝庄,但刘也是一个大姓。从村子往西几十里就是清苑县,地道战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姥爷从没上过学,勤劳淳朴,到70多岁的时候还要下地种菜。我现在还记得他种的大蒜特别辣,是红皮的那种,小时候只要吃一瓣就流眼泪。每每说起来他都特自豪,对外地运来的白皮蒜很是不屑。因为菜种的好,姥爷就经常到集市上卖菜籽。因为没上过学,不会算帐,他居然自己发明符号作记录。这生意注定是笔糊涂帐,到最后也没有人知道他业绩如何,盈利几许。好在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从不计较。姥爷不会骑自行车,一直到80年代的时候他还自己推着独轮车走上10几里去赶集。就这样他节衣缩食给三个舅舅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到了90年代,生活好些了,老人家独轮车推不动了,就让儿子用自行车送他去赶集,孙子的婚事他也想帮。

    姥爷应该是出生在1912年,因为自幼丧母,继母后来又有了子女,所以他的生日没有人记得。他又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从小就很能吃苦,老实的甚至有些窝囊。姥爷身材很魁梧,到80几岁的时候还超过一米八。印象中,他一双大手粗糙而有力。

    日本人来得时候,姥爷正是壮年。白洋淀地处冀中,有水路西通保定,东至天津,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交通枢纽。白洋淀的雁翎队主要就是靠袭击鬼子的交通线。姥爷在的村子不是水村,主要还是务农。白洋淀在京广线东边,基本属于敌占区和敌我缓冲地带。据妈妈转述姥姥的话,当年的八路正规军很少能深入到哪里,即使来了也是打了就走,很少常驻。当地抗日主干就是地方部队,就是电影里说的县大队或者是区小队。六十年代北影厂排“小兵张嘎”,还在那几个村子取过景,妈妈还曾经去围观过。

    至于鬼子干得坏事就不用我说了,总之当时的情况是连从小没跟人打过架的姥爷最后也拿起了武器。不用说,姥爷他们的装备是很差的。当时给他配发了一直土造的手枪,土话叫“独撅(Jue)”,其实就是单打一,打完一发子弹,得退膛再装一发。那种枪我没有见过,据妈妈讲,文革的时候还收缴了好多,精度谈不上,只是响声很大,震的手发麻。在当时这也算是不错的武器了,淀里的雁翎队还用打野鸭子的土炮跟鬼子干,照样能打死他们。

    鬼子的炮楼就建在村子不远。下面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一次鬼子的日常骚扰活动中。某年某日,一股日军进村骚扰,人数不详,时间不详(姥姥不记得了,妈妈也就不知道,我也就不知道)。鬼子来得突然,姥爷带着枪逃跑已经是来不及了。拿枪出去和鬼子拼,说句实话,他老人家还真没那个胆量。没办法只好先把枪藏起来。那时候的农村屋里家徒四壁院子里除了猪圈就是鸡窝。姥爷顺手就把枪藏在了鸡窝里。说时迟那时快,有个鬼子兵进得院来。鬼子基本上进村第一件事就是抢吃的。大牲畜,像什么猪啊羊啊,早就没了。所以那小鬼子很有经验,进院也不理站在那里发愣的姥爷,直奔鸡窝。

    当时的心情姥爷没说过,我猜肯定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三下两下,鬼子就把把粘着鸡屎的枪搜出来了。按照常理,姥爷肯定玩完了,不是一刺刀,就是抓走喂狼狗。要是那样,49年才出生的妈妈肯定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也就不存在了。可当时鬼子居然没有动手。原来他发现姥爷人高马大,他居然来了兴致,把大枪一扔,冲着姥爷比划。姥爷肯定是不懂日语的,生死关头既然跑不掉,索性就跟他拼了。比划半天,姥爷明白了,原来这小子要跟姥爷比摔跤。棒棒琢磨着,鬼子兵好多也是十几二十来岁,正是玩心很重的年龄。突然看见一个中国大汉,“罪证”放在那里还很沉着,于是就想切磋一下。

    于是俩人就在院子里撂开了。鬼子的训练和身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可他有个致命的弱点:个忒挫。您想想,一个一米六的摔一米八的,就是再训练有素,也是困难。而且姥爷常年劳动,身板不是一般的强壮。连摔几个回合,鬼子根本占不了上风。当然,让没受过训练的姥爷赤手空拳把小鬼子掐死,也不大可能。

    就在鬼子把相扑的招数都使出来的时候,集合号响了。本来么,就是进村抢粮,也不是自由活动,不可能由着他们性子在村里转悠。要说鬼子军纪还是很严的,那小子抱着钢盔,捡起枪就跑了。留下姥爷站在那里发楞。

    没错,鬼子把枪的事儿给忘了。

    他一跑,姥爷回过神来也撒腿就跑,当然是朝相反的方向。这事就这么完了,后来鬼子也没回来,姥爷接茬种地,照样还是抗日积极分子。具体姥爷还参加过什么战斗已经不可考了。再后来,姥爷还是没有在抗日队伍里继续干下去。倒不是因为被这事吓得,那个年月,即使像姥爷这样老实巴交的人都已经拿起了枪,还有什么可怕的。据姥姥跟妈妈讲,妈妈后来又跟我讲,之所以退出是因为村干部(当然是我党这边的干部)让他去处理一件某位村民的生活作风问题,生性耿直的姥爷磨不开面子,索性退出了。。。

    跟姥爷同时参加组织的后来就进了正规的队伍,再后来改编成正规军,当然大多数人再也没回来。听说一位和姥爷同辈的亲戚,老爷子一直随队伍打到了大西北,直到全国解放。据说他作战勇敢,因为战功当了师长(好像是,也许是团长?)本来他还可以再提拔,只是脾气太火爆。有一次冲锋,部队伤亡太大,部下怕死,他掏枪就要把连长枪毙,幸亏警卫员手疾眼快给推了一下,一枪打在连长的腿上,残废了。因为有军功,老人家没受处分,但是升迁也是没戏了。最后他从师级(团级?)的位子上离休,在兰州安渡晚年,估计现在也已经驾鹤西去。

    而姥爷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没有离开过郝庄,继续种菜。1996年的时候,姥爷去世了,终年84岁。生前医生对家里人说,老人家其实身体很好,脏器都很健康,只是大脑衰竭。所以他走得时候没有痛苦,老人家是善终。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 家园 【原创】继续,爷爷的故事

      写完了姥姥,姥爷的故事,心绪难平。干脆接着写爷爷,都是家事,诸位别嫌我唠叨。

      如果说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农民都像姥爷那样,可以用老实巴交来形容,那爷爷肯定就属于令类了。爷爷家在白洋淀北边的一个村子里,周围没有水,属于纯旱地。祖上家境据说还不错,有三排房子的地产。爷爷的父亲是个颇有几分江湖气的人物。时值清末,列强横行,民变迭起。他和姥爷一样,身材也很魁梧,好像还会点拳脚。爸爸小时候还见过他的铁剑,据说是义和团时候用的。要说曾祖多么武艺高强,棒棒是断然不信的。身处乱世,家境又允许,赶点“时髦”,练点拳脚也是正常的。

      曾祖的生活做派严重影响了爷爷。爷爷出生在上个世纪交替的时候。他从小就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做菜,尤其喜欢饮酒。他去世以后,光从家里收拾出的盘子,碗碟就以筐计。据说他经常把说书人请到家里管吃管住,就图个开心,这点和姥爷的节衣缩食全然不同。妈妈至今还记得,他老人家言必称三国水浒,风趣的很。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爷爷的村子里在清朝出过做官的,民风更加注重文化。最起码村民的识字率还是比姥爷的村子高多了。棒棒小时候还在家里翻到过线装的聊斋和三侠五义,应该是当年爷爷的遗物。读书会让人明是非,同时也爱面子,爷爷正是如此。他哪怕自己多委屈,也不愿让别人看不起。到了晚年,他怕给儿女添麻烦,一直是自己一个人住,直到去世。

      仗义疏财的结果就是家财散尽。等到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爷爷家只剩下了三间土坯房。大家可以想象,爷爷在三间土房里面大块朵颐,大碗喝酒,到也豪爽,呵呵。爷爷有赶车的手艺,所以好歹还能维持生活。那个时候,大伯和大姑已经出生,一家人还算幸福。但是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当时的爷爷已经三十大几岁,过了壮丁的年龄。可是同族一个叔伯的弟弟却是二十出头正当年,这里就称他堂爷爷好了。堂爷爷很快就参加了八路,而且是正规军,从此就离开了家。这事家里人知道,但是不敢对外人说,怕日伪知道了惹麻烦。即使是这样,最后消息还是走漏了。

      某年某日,深夜,鬼子直接冲进了村子,把爷爷从炕上揪起来抓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已经退休的大姑跟我说,当时突然听到鬼子的大头鞋咚咚响,然后就凶神恶煞的闯进来。吓得不到十岁的姑姑缩在奶奶的怀里直发抖。过了好长时间,姑姑晚上一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就心惊胆战。鬼子把爷爷绑在树上,家里人都不敢去看。后来听乡亲们说,当下就是一顿毒打。他们一方面想从爷爷嘴里知道点啥,一方面也是对军属的报复。爷爷被橡皮棍打的昏死过去,脸上,身上被鬼子用刺刀划了大口子。可爷爷到最后什么也没说。说句实在话,爷爷当时真的也没什么可招的。弟弟参军抗日,说出来也是死。据棒棒的猜想,爷爷常年用酒精和评书培养的豪气也起了作用:爷爷不想丢人现眼,反正心一横,豁出去了。

      爷爷很快就气息奄奄。也许是命不该绝,一个伪保长因为以前是爷爷的酒肉朋友,出面说情。鬼子也折磨够了,眼看没什么收获,放下爷爷走了。爷爷是被抬回来的。听姑姑讲,之后的半年里他都不能下地走路,大小便失禁。脸上的伤疤在晚年的照片上仍然清晰可辨。

      说到这里,棒棒要插句嘴。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怎么你的姥爷,爷爷都跟抗日扯上关系了?其实这在冀中平原很正常。七七之后,华北最早沦陷,国民政府组织不力,上层社会纷纷投敌,把普通民众推到了前台。在日寇眼里,普通的百姓根本就不是人。像爷爷,姥爷这样的普通人所面对的是如何保留自己活下去的权力和做人的起码尊严,这也恰恰是国家危亡,民族绝续所仰赖的。不是百姓革命觉悟有多高,而实在是无路可退。爸爸听老人们讲,有一年八路军打了胜仗,在爷爷他们村边开庆功会。不想事情被敌人知道了,早上大家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被敌人包围了。平原地区无险可守,那一仗军民损失很惨。后来清理出的尸体整整填满了一个大坑,当时的损失可见一斑。

      总之爷爷算拣了条命回来。堂爷爷也继续在部队上干,直到日本投降。之后就是国共内战,堂爷爷的部队在河北同国军作战。堂爷爷在抗日最艰苦的时候挺了过来,在内战之中却做了逃兵。清风店一战,部队损失很大,堂爷爷晚上从死尸堆里爬出来,人彻底垮了。他一路跑回家,做了逃兵。更让爷爷这些族人看不起的是,他倒插门到临村做了上门女婿。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好面子的爷爷和他关系日渐疏远。

      同时,爷爷家里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老爷子还曾经赶着大车去支援平津战场。五十年代的时候,奶奶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不久辞世。当时棒棒的父亲只有 13岁,最小的姑姑只有8岁。中年丧妻的爷爷性情开始暴躁,加上年纪大了,索性不再赶车,回到村子里帮着养牲口。或许是跟奶奶感情深厚,或许出于在乎自己在人前的脸面,爷爷在后来的二十年里一直是孤身一人。那时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拿着儿女孝敬的钱到供销社买酒,然后在巷口晒着太阳和乡亲侃大山。

      1976年,和姥姥去世相隔几个月,爷爷也走了。爷爷的走多少有些宿命。有一天,爷爷自己在家里喝酒,出门的时候没留神摔了一跤,不想摔断了颈椎。在最后的日子里,堂爷爷把爷爷接到他们家照料了一段时间,想来是上年纪以后开始念旧情。当时的爷爷已经不能活动,语言也困难。妈妈曾经抱着刚出世的棒棒给他看,老人家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棒棒,满脸的幸福。

      死后爷爷葬在了村边的祖坟,紧挨着奶奶。

      • 家园 老人家有古风啊

        至于您的堂爷爷,抗战后冀南地区很多是八路的天下,减租减息已经搞了不少年,农民日子好过了些,战事一停,跑回家的可不是三个五个.

        而且,清风店一战,非常艰苦,我妈的一个同事,我叫周大爷,就是那时候丢了一条腿.

      • 家园 其实也正常

        抗日打的是日本,内战毕竟打得是中国人,打不下去也正常。再说抗日的时候肯定想的是等打完日本回家好好过日子,没想那么多了。

      • 家园 来来,坐沙发
    • 家园 真英雄!
    • 家园 【原创】姥姥的故事

      承蒙各位的抬爱。

      其实姥爷正好是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缩影。如果不是贼寇入侵,或许他一辈子都将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辛苦而平静,与世无争。可是国破家亡的年代,让这样一个老实人都无法自安。无需任何道理的说教,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生活,他们所爆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这就是民族的韧性。

      姥姥家的境遇稍有不同。她们家也在郝庄,祖上好像出过什么读书人之类,所以在民国以前属于乡绅。等到了姥姥出世的时候,家道中落。连年的战乱,国家贫弱,所有的农村家庭都到了破产的边缘。姥姥只有一个弟弟,在农村里这就属于人丁不旺。所以后来姥姥就嫁给了姥爷,因为他人心肠好,有力气。

      当时的八路都是把伤兵放在老百姓家里,这些战士好多是南方人,从长征开始一直跟随队伍,直到东进抗日。因为姥姥家家境稍好,至少温饱有着落,所以就曾经收留了这样一位战士。现在想起来应该属于一位老红军,老八路。据姥姥说,他是安徽,江西一代人,说话口音很重。因为缺乏人手,这位八路战士伤好之后就帮着下地干活。本来都是农民子弟,家里人也把他当亲人,同吃同住,视同己出。

      前文说过,郝庄不是根据地,到太行山还有100多里。而且战争年代,部队都是处于不停的转移,战斗。老八路一嘴的南方口音,出行不便,伤好了想归队可就难了。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姥姥忘了,妈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老八路可能是想家了。现在推算起来,他应该在30来岁,离开家也有10来年的样子。当时的日本人已经快不行了,于是他决定回南方老家。

      他后来的命运已经无法知晓。或许他平安到家,娶妻生子;或者不幸落入贼手,为国捐躯。后来的日子里,一直到解放后,他都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想对于救命之恩,一个真正的战士不会忘记的。所以,尽管希望渺茫,我却宁愿相信他的命运是前者。

      当时的姥姥已经出嫁,家里的弟弟一年年长大了。等到日本投降的时候,弟弟也成了人。冀中一带属于最早被解放的地区,国民党的势力只是局限在主要城市。46年以后,村子里开始土改,为即将到来的国共决战作铺垫。因为姥姥家就一个儿子,姥姥出嫁了,在村子里没有势力。在当时暴风骤雨的形势下,有人站出来说姥姥家是剥削阶级,理由是雇佣了一个长工,就是前面说到的老八路。在现在看来,这是明显的欺负人。可当时的农村,基层架构的建立就是粗线条,没有道理可讲。于是,姥姥家被划为富农,财产很快被分掉。其实所谓的财产不过是一头牲畜(驴,骡子?妈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是让这个家庭真正承受不了的是姥姥的弟弟参军了。

      我相信,大多数的民众还是踊跃参军的,毕竟土改给大家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可是多数参军的战士多是弟兄几个,这样能保证家里有基本的劳动力。可是到了姥姥家头上,事情有些微妙。按照妈妈转述姥姥的话说,八路来了先征富农,中农的孩子,当然是劝说和动员,每家还要给两麻袋粮食。国军来了,就先抓贫农的孩子,是绑。国共之争在这一点上有着朴素而深刻的体现。就这样,姥姥的弟弟走上了内战的前线,从此一去不回,音信全无。据同村参军的人说他是在解放石家庄的战斗里牺牲,但是家里根本不知道具体情况,尸首更是无从找寻。当时战况紧急,部队的新兵好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阵亡了。姥姥的弟弟应该就是那千百万烈士之一,倒在了破晓之前。

      我无法想象姥姥的父母当时是何种心境,因为49年出生的妈妈没有任何印象。他们作为小人物,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结束的时候,也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姥爷家是理所当然的贫农,所以姥姥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姥爷的后母却不够厚道,因为娘家没有人,所以她只能逆来顺受,辛辛苦苦养大了4个儿女。在76年的时候,本来好日子已经不远了,姥姥却因为积劳成疾,病死了。

      爸爸一直说姥姥是个很要强的人,家里的东西再破也要收拾的干干静静,一尘不染。在做人的道理上,也比不识字的姥爷有见识。或许,这是家门的影响。许多年以来,姥姥并没有对生活有太多的抱怨。只是偶尔会跟妈妈说起自己的弟弟,在姥姥的心中,他永远是10几岁。毕竟,跟过去的日子相比,能够平静的生活已经是幸福了。

      棒棒小的时候,经常把弄一个翡翠的烟嘴。白洋淀地区的女性有吸烟的习惯,是那种小小的烟袋锅。那可能是姥姥留给我的唯一存念了。

    • 家园 老人家福大命大啊,摔跤那段真险
    • 家园 好文一定要支持,而且您说的这单打一

      我还真看见过.

      说起来也神奇,是在我十几岁时候,在一个亲戚家(当年的老民兵),无意翻出个锈得一塌糊涂得铁件,仔细一看,居然就是这单打一.

      加工很粗,没有膛线,不过就算有也早锈没了.扳机附近有一个转轴,枪身上有个卡子(就这么叫吧),别上卡子,枪就是一体的,松开卡子,枪管部分可以绕转轴向下转动,同时机构联动,弹壳底部会被勾住拉出来,手动帮助,可以退壳,再上下一发,枪管转回,别好,发射.

      由于锈得太厉害,玩了几下退壳机构就被我玩坏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