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辣椒之缘 -- 不思蜀

共:💬35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辣椒之缘

    点看全图

    辣椒是固体的火,有人怕有人爱。

    长江上游的贵州、四川和湖南数省民众都以爱吃辣椒著称。曾有人把同样“嗜辣如命”的四川人、贵州人与湖南人比较了一下,编成一句顺口溜叫“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三者均为“嗜辣”高手,湖南人自命为“辣中老大”,贵州人并不认帐,而四川人则蛮之以鼻。辣椒之火练就了湖南、四川人勇猛的性格。十大元帅中有三人源自湖南,四位来自四川,加上“不辣不革命”的毛泽东,这湖南人与四川人可谓旗鼓相当。都是吃辣椒,吃法却不一样。四川人习惯辣椒加花椒,又麻又辣,俗称麻辣。湖南人则不事加工,就吃辣椒的本来面目。比起来,还是湖南人辣得本色,辣得纯正,辣得足实。湖南人不仅汉子嗜辣,妹子也不例外。宋祖英的“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风靡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虽然我也生在长在长江之边,可我与辣椒本无缘分。这长江之水流经我的家乡时,已经失去了它的激情,即便曾经滔天汹涌,业已变得平缓温顺。我的家乡虽然也潮湿,但人们从来不以辣驱湿。家家户户都种一种柿子椒,植株虽与一般的辣椒无异,可它非但不辣反而带有些许甜味。老家炒菜时喜欢加盐的同时也搁把糖,久而久之,个个性格温和,遇事走中庸之道。历朝历代都是良民,方圆几百里从未出过一个将军。我二大叔算是有些成就,黄桥激战时加入新四军,到苏中七战七捷时已是解放军的副营长,只要再坚持个一年半载的,日后便可享受离休干部待遇了。没成想临渡江时他老人家执意要回家和二大妈成亲,此后就没归队,和二大妈在家乡斯守了一辈子,无怨无悔。这事要是搁在湖南四川恐怕就是个功德圆满的将军的故事。

    我小时候怕的,一是中药汤,苦于入口;二是姜茶,辣得呛人。日后才知道那生姜只是略带一点辛辣而已,哪能和辣椒的火辣相提并论。我第一次被辣是在远离家乡之后。大学毕业实习时,我所在的五人小组被分配到苏南名镇平望。平望镇位于苏州和嘉兴的中央,与驰名中外的同里镇毗邻,是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我们小组里有一位嗜辣的学妹,一到平望她便买了一瓶辣油,据她说那是当地的特产。她用那瓶辣油早上沾馒头晚上拌鱼虾,好不自在。组里的另一位男生问她味道如何,她便挑战我们哥儿俩问我们要不要试试。为了不甘示弱,我也用那辣油沾了一回馒头,毫无准备的我顿时被辣得喉咙起火泪如泉涌。没曾想在平望这样一个江南水乡,有如此令人生畏的辣油,实在是不可思议。实习结束返校前,那位学妹又买了半打平望辣油,说是带回去给家人,原来她是出自一个辣窝!

    平望的辣油辣,杭州的朝天椒也辣。我第二次被辣是在杭州舍命陪君子时经历的。同年级的研究生里一哥们儿来自四川绵阳,学校食堂里没有他想吃的辣味总让他憋得慌。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天我俩步行到解放路上的醉仙楼,他点了四盘大同小异的生抄朝天椒,加上那杭州当地产的虎跑酒,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添了辣椒劲儿更足。那生抄辣椒刚入口时火烧火燎的,而虎跑酒更是火上浇油。酒过三旬,只觉得那一根根朝天椒不停地在眼前晃动,哪里还有任何味觉!那一餐害得我胃痛三日,如今还三思而后怕。

    这吃辣不吃辣,其实并非天生,属于获得性但并不遗传。吃辣椒要具备一种心理承受力,而吃辣椒时也是在锤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当一个人被辣得天翻地覆灼肠穿肚以后,下一餐他还要接著吃辣椒,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明知椒很辣,偏把辣椒吃的大无畏精神。我自当上了毛脚女婿后便常到未婚妻家噌饭,在这期间我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了及其严峻的考验。我这未来的女婿为了能成功地把未婚妻顺到水到渠成,就得讨老丈人丈母娘的喜欢。要完成这一任务不易,一是要陪岳父大人喝酒,二要能耐得岳母老人家的辣椒。历经三载,等倒我和太太结婚时已成酒坛高手,辣林奇人。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炼下的功夫余威仍在,要说下馆子总要五星级(最辣)的,平日里没有辣椒酱便不能开饭。而我太太虽然从小生长在辣椒的环境里,自打结婚后她的能耐日减,现如今对辣椒敬而远之。但我俩有一点依然是共同的,那就是酷爱观赏辣椒。辣椒由于叶绿果红,非常美观,被当作观赏植物由来已久。我家种的几种观赏椒颇有特色:那圆锥椒果实洁白形似鸡心可爱至极;那樱桃椒果虽小却早熟在绿叶之上连成红色一片;还有那五彩椒从开花到成熟能随时转色,在一株上同时有青、白、黄、紫、赤诸果共存;就连那很是一般的“朝天椒”,秋日里也把个前庭后院点缀得色彩斑斓。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据说是哥伦布首先把辣椒带出美洲的。自那以后,这种辛辣的植物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与世界文明一道扩张。如今从热带雨林到高寒雪域的冻土之上,处处有辣椒的英姿。辣椒用它的热烈品格征服了亿万个意志坚强者,我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从辣椒之火中吸取到了几分炽热,几分勇猛,几分坚强。

    关键词(Tags): #辣椒#苏州#杭州元宝推荐:懒厨,
    • 家园 花顶!
    • 家园 送花!偶属于不怕辣的~~
    • 家园 我对辣椒是叶公好龙,只能吃微辣

      我家人则是怕不辣。

      花。

    • 家园 辣的好

      花一朵

    • 家园 【击节送花】好一篇辣文!痛快!

      方圆几百里从未出过一个将军

      将军管什么,您那块土地可出了江湖二位老大啊!

      • 家园 江胡要是也爬一回雪山过一回草地不知是否会跑回老家?

        这一江一胡似乎为当地增色不少,可这事争议很大。其一他们要是也爬一回雪山过一回草地,不知是否象我二大叔那样也跑回老家。其二自老江发迹后,扬州人忽然改称自己为江南人了。他们逢庆必唱“好一朵茉莉花”,“采茶舞曲”等等。这事让我总是很纳闷,长江是不是改道了。

        关于老胡的生世还有争议。他的祖籍是安徽,虽然泰州沾他的光升为地级市, 但在公开的场合,他只承认自己是安徽人。梅兰方倒是公认的泰州人,这是泰州人可以光明正大地以他为荣的。

        杨州自隋杨帝后,还有八怪,鉴真和尚等等, 颇为另人尊敬

    • 家园 好文。

      苏杭地区的辣椒真还没吃过,一般都是灯笼椒,也就是不辣的那种。

      自己以前也是不吃。后来工作,在云贵跑得多了,不由得你不吃辣,于是吃辣水平突飞猛进。至少把老妈给排到后面去了。

      至于辣椒的来历还有什么说法没有?本草纲目中已经列入蜀椒等几种椒的药性。果真哥伦布乎?

      • 家园 辣椒的来历zt

        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进入中国后,辣椒才有了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辣、秦椒等名称。

          现在最新研究表明,辣椒可能最先传入江浙、两广、贵州、湖南等地,后又流布于西南等地区。

          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从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开始,贵州地区大量食用辣椒了。乾隆年间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

          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嘉庆时有记载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1862年─1874年)贵州人是“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包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并不十分普遍,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间,湖南食用辣椒已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都要放辣椒了。

          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都没有种植和食用辣椒的记载,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年间。从四川嘉庆年间种植和食用辣椒的地区来看,主要在成都平原和川南、川西南和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开始普遍起来,以至辣椒在四川“山野遍种之”。光绪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更为普遍,除在民间广泛食用外,经典菜谱中已经有了大量食辣椒的记载。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各种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有热油海椒、海椒面等,特别是川菜中的回锅肉正式见于书面记载了。在清代末年,食椒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云南在什么时候开始食辣?邻近贵州的云南镇雄在乾隆时期食辣椒,但在乾嘉时期云南食用辣椒并不十分普遍。到光绪时期的《云南通志》中也无辣椒的记载,但民间早在光绪年间,便开始大量食用辣椒了。据清代末年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他的父亲在雅安发现每年经四川雅安运入云南的辣椒,“价值近数十万,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于川人也”。故清末徐珂《清稗类钞》称:“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据《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嘉庆年间江西已经种植食用辣椒了,光绪时期,江西地区食辣椒已经较普遍了,今江西南康辣椒酱便十分著名。

          辣椒传入中国约400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花椒的故乡四川盆地内,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从饮食中大量退出。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威力无比的辣椒使传统的任何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只是这场革命,由于那时的交通和信息的制约,显得有些缓慢而已。

        • 家园 我看到的一篇文章认为辣椒是自缅甸孟加拉路线传入西南的
        • 家园 谢谢补遗,没敢往那边靠

        • 家园 我觉得古代物种的传播不慢啊。

          首先参见下面帖子里引用的本草纲目里的话。

          链接出处

          再看你转贴文中第一段,

          进入中国后,辣椒才有了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辣、秦椒等名称。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3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而哥伦布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

          如果从辣椒从美洲传入为真,那么本草纲目中已经使用秦椒的名称,我觉得1551年以前(1578-27=1551)应该已经传入中国,并且之前还应该有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秦椒这个名字。假设哥伦布1500年带回种子。那么也就30-40年就传入中国了。

          看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似乎不是印象中的那么封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