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欣赏】大牛集合,你都认识吗? -- jwangsci

共:💬25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欣赏】大牛集合,你都认识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 Solvay Congress of 1927

    Front Row:

    I. Langmuir, M. Planck, Mme. Curie, H.A. Lorentz, A. Einstein, P. Langevin, Ch. E. Guye, C.T.R. Wilson, O.W. Richardson

    Middle Row:

    P. Debye, M. Knudsen, W.L. Bragg, H.A. Kramers, P.A.M. Dirac, A.H. Compton, L. de Broglie, M. Born, N. Bohr

    Back Row:

    A. Piccard, E. Henriot, P. Ehrenfest, Ed. Herzen, Th. De Donder, E. Schrödinger, E. Verschaffelt, W. Pauli, W. Heisenberg, R.H. Fowler, L. Brillouin

    图片来源于AIP(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介绍爱因斯坦的网站:

    http://www.aip.org/history/einstein/

    有兴趣的网友有空可将这些人的生平,贡献,简单介绍一下.

    • 家园 剩下几个坑儿,不太好填,待俺歇息一下,重整旗鼓。
    • 家园 厄任費斯脫, Paul Ehrenfest (1880~1933)

      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1880年1月18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99年就讀於維也納大學﹐1904年在玻耳茲曼﹐L.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他和俄國人T.A.阿凡娜斯耶娃(後來成為物理學家)結婚﹐1907年他們一起到了俄國的聖彼得堡。但是由於他的猶太血統而無法在那里得到一個滿意的工作。在1912年秋天﹐當洛倫茲﹐H.A.退休時﹐由愛因斯坦﹐A.推薦到萊頓大學繼任洛倫茲的職位。1933年9月22日在阿姆斯特丹逝世。

      厄任費斯脫在1911年應《數學物理百科全書》主編F.克萊因之約﹐和阿凡娜斯耶娃合寫了著名的《力學的統計方法概念之基礎》專著﹐在這篇著作中﹐他們明確地提出這個理論的邏輯結構﹐闡明了當時統計力學中還存在著的若干概念上的模糊和矛盾﹐清晰地指出各態歷經假說在闡釋時間平均和系綜平均之間的關係中的作用﹐從而引起許多數學家對此問題的注意。他們還列舉出真正建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基礎所必須的一系列有待證明的定理。

      在普朗克﹐M.發表量子論以後﹐厄任費斯脫是首先注意到量子的特殊意義的科學家之一。他在1911年就指出早期量子論的主要特點﹐並且嚴格證明了如果空腔中的黑體輻射能量是有限的話﹐那麼電磁振動的能量只能不連續地改變。這就使人們看出對於黑體輻射普朗克量子假說不僅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他還證明對一個諧振子來說唯一可以量子化的變量是能量與頻率之比E/v。當足夠緩慢地也就是絕熱地改變決定頻率的那些參數﹐惟有E/v 不變。後來他發展了這個只適用於諧振子的結果﹐證明了每個週期運動在其參數的絕熱(緩慢)變化下都具有一個不變的量──一個週期中的平均能量和頻率之比。在舊量子論的發展處於困難時(當時連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這些定律都受到懷疑)﹐厄任費斯脫的絕熱定理對舊量子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厄任費斯脫留下有幾十冊筆記﹐其中記錄了他從中學時代起直到逝世向自己提出的問題。他在科學討論會上經常提出一些使人為難的問題﹐有時會被認為是愚蠢而引起一陣笑聲﹔但他從不退卻﹐直到他弄清了(也使報告人和聽眾弄清了)問題的症結所在。他逝世前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許多關於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和數學方面的帶根本性的問題﹐只有他才會提出這些被別人認為難於理解甚至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但是泡利﹐W.不這樣看待﹐不久就在一篇論文中認真地討論了其中的幾個問題。

      厄任費斯脫為人誠懇﹐富於感情﹐思想敏銳﹐才華出眾﹐是當時國際物理學界領袖人物們的畏友﹐得到他們的尊敬。他坦率﹑平易而有獨立的見解。但是他接替洛倫茲擔任萊頓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之後﹐從他和愛因斯坦的通信中﹐又表露出他的自卑。雖然他的學生G.E.烏倫貝克等人多少年後都認為他是一位難得的學識淵博而循循善誘的老師﹐而他卻從未擺脫受任初期的這種自卑心理。這大概是由於他對自己要求過於嚴格﹐因而時有抑鬱之感。在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之後猶太人備受迫害的惡劣政治氣候中﹐他終於如愛因斯坦所說﹐未能擺脫每一個有良心的年滿50歲的教授一定會遇到的危機﹐在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家园 努森, Martin Hans Christian Knudsen (1871~1949)

      丹麥海洋學家。1871年 2月15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海斯馬克﹐1949年去世。1890~1896年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1899年起在母校任教﹐1912~1941年為教授﹐其間曾任校長。1909~1945年先後任丹麥科學和文學皇家學會的會員和幹事﹐1930~1936年任物理海洋學協會主席﹐1933~1947年為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CES)副主席。1895~1896年參加丹麥“因格拉夫”號海洋調查時﹐建立了海水氯度測定法﹔1900年前後﹐在他的領導下確定了海水氯度和海水鹽度的定義﹐建立了兩者間的關係以及與海水密度的關係﹔1901年發表《水文表》﹐該表在國際上使用了近70年﹔1908~1945年負責製備國際標準海水 ﹐1938年用純銀作為標準海水的永久標準﹐提出了氯度的新定義﹐一直沿用至今。曾獲倫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A.阿加西獎﹑丹麥一級勛章等。

    • 家园 玻恩, Max Born,(1882~1970)

      玻恩(Max Born,1882~1970)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他建者之一,晶格动力学的奠基人。1882年12月11日生于普鲁士布雷斯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受父亲(医学教授)影响喜欢摆弄仪器和参加科学讨论。1901年进入布雷斯劳大学。1905年慕名人格了根大学以便听希耳伯特、阅可夫斯基等数学、物理学大师讲学。于1907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受聘为格丁根大学讲师。1921年成为格了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和理论物理学教授。

      从1923年开始,他致力于发展量子理论,年轻的海森伯当时是他的助教和合作者,1925年海森伯提出他的“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理论”后,玻恩当即支持海森伯理论,认为其表达形式与矩阵代数一致,他和海森伯等人合作发表了长篇论文,用严整的数学形式全面系统地阐明海森伯理论。1926年薛定谔以波函数为基础,提出与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等价的波动力学,并把波函数看作是对实在的物质波的连续描述。玻恩从具体的碰撞问题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波函数的二次方代表粒子出现的概率。由于这一贡献,他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提出使格丁根大学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物理中心之一。在玻恩的领导下,格了根群英苦革,自由讨论空气清跃。形成了可以和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相媲美的格丁根物理学派。

      玻恩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讲课出色,常组织名家讲学,他热诚待人,诲人不倦,奖励后起之秀,对年轻人的成就给予很高评价。他还善于向晚辈学习,如他认为他从其助手泡利那里学到的,比泡利从他那里学到的要多。

      1933年希特勒上台,玻恩由于犹太血统,教授职位被剥夺,财产被没收,流亡到了英国。1936~1953年任爱丁堡大学教授。退休后回德国居住,仍继续进行科学与写作活动。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了近30本著作。于1970年1月5日在格丁根逝世。墓碑上刻着他发现的著名公式:pq-qp=h/(2*Pi)。

    • 家园 威尔逊, 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 (1869-1959)

      查尔斯·汤姆逊·里斯·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年2月14日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格伦科西,父亲在苏格兰因试验牧羊农场而很有名。威尔逊189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西得尼·萨赛克斯学院,后在剑桥大学一面做实验研究,一面当医学系的实验演示员。当时卢瑟福等一些青年科学家都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生,威尔逊经常和他们一起参加茶余饭后的讨论。1894年,威尔逊在英国第一高峰苏格兰的本内维斯峰的天文台度过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在那里,他看到了阳光返照云彩的奇景,使他想在实验室中再现它们,这就使他走上了发明云室的道路。

      1895年,他设计了一套设备,使水蒸气冷凝来形成云雾。当时人们认为,要使水蒸气凝结,每颗雾珠必须有一个尘埃为核心。威尔逊仔细除去仪器中的尘埃后发现,无需尘埃,而用X射线照射云室时,云雾立即出现,这证明凝聚现象是以离子为中心出现的。?经过四年研究,他总结出,当无尘空气的体积膨胀比为1.25时,负离子开始成为凝聚核心;当膨胀比为1.28时,负离子全部成为凝聚核心。对于正离子来说,膨胀比为1.31时开始成为凝聚核心,膨胀比为1.35时全部成为凝聚核心。另一方面,他还指出,离子的电荷对水蒸气分子产生作用力,有助于雾珠的扩大。1912年,威尔逊为云室增设了拍摄带电粒子径迹的照相设备,使它成为研究射线的重要仪器。用这个云室拍摄了α粒子的图象。

      1927年,威尔逊因发明云室而与康普顿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尔逊还研制了灵敏静电计,用拴住的气球升到不同高度测量大气中的电场,发现在晴朗的天空中,总存在方向指向地面的电场,电位梯度为100V/m~200V/m,整个地球的负电荷总量约为5×10^5C。威尔逊从他的云室研究中知道负电荷核心聚集的水滴较大,他认为雨云一定是顶部带正电,底部带负电的,因此雨水落下来使地球带负电。

      1959年11月15日,威尔逊在苏格兰卡洛普斯去世,终年90岁。1956年,当他87岁时,他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年纪最大会员,还向学会递交了最后一篇论文《雨云电学原理》。

    • 家园 康普顿, Arthur Holy Compton,(1892~1962)

      康普顿(Arthur Holy Compton,1892~1962)美国物理学家,1892年9月10日生于俄州伍斯特。1913年在伍斯特学院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1914年获硕士学位,1916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20年起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主任,1923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1945年返回华盛顿大学任校长,1953年起改任自然科学史教授,直到1961年退休。

      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的两年多时间里,康普顿完成了两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一项是提出电子半径为1.85*10^(-10)厘米的假设,用以解释他用实验所确定的x射线强度与散射角的关系;另一项是确定了磁性晶体的磁化效应,并科学地预言了铁磁性起源于电子的内禀磁矩,后为他的学生于1930年证实康普顿最重大的贡献是康普顿效应及解释。1919~1920年间,康普顿去英国在。J.汤姆孙和E。卢瑟福的指导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他进行了γ射线的散射实验,发现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实验结果。回国后他用单色x射线和布喇格晶体光谱仪作实验,通过从不同角度在靶周围测量散射互射线波长,发现散射波中含有波长增大的波,该现象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指出:散射应遵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出射X射线波长变长征明了X射线光子带有量子化动量。1922年,他采用单个光子和自由电子的简单碰撞理论,对这个效应做出了满意的理论解释。康普顿效应是近代物理学的一大发现,它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揭示出光的二象性,从而导致了近代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康普顿效应也阐明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因此,无论从理论或实验上,它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康普顿因此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在康普顿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实验根低排除了学术界对康普顿理论的异议,为康普顿的工作做出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贡献。1930~1940年这10年中,康普顿致力于宇宙线的研究,发现了逆康普顿效应。该效应在天体物理中有重要意义。

      康普顿的主要著作有:《X射线和电子》和《X射线的理论和实验》。康普顿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1934)、美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39~1940)、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主席(1942)。1962年3月15日因患脑溢血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逝世。

    • 家园 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

      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和企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于1911年创办,邀请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前沿问题进行讨论的会议。由于前几次索尔维会议适逢20世纪10年代-30年代的物理学大发展时期,参加者又都是一流物理学家与化学家,使得索尔维会议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会议概况

      第一次索尔维会议于1911年秋天在布鲁塞尔举行,主席为德高望重的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参与者有德布罗意、庞加莱、居里夫人等人,爱因斯坦也参加了会议,并且是与会人士年龄最小的。最著名的一次索尔维会议是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加会议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与会者中著名学者有:埃伦费斯脱、薛定谔、泡利、海森堡、德拜、布里渊、康普顿、福勒、W.L.布拉格、爱因斯坦、狄拉克、M.玻尔、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居里夫人、洛仑兹、努森等。

    • 家园 布喇格, 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1971)

      英國晶體學家。1890年3月 31日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市﹐1971年7月1日卒於英國伊普斯威奇。他是W.H.布喇格的長子。1908年獲阿德萊德大學數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劍橋大學繼續學習數學﹐一年後轉學物理﹐畢業後﹐在卡文迪什實驗室做研究工作。1919~1938年﹐任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物理學教授。1938年任劍橋大學教授。1954年到皇家研究院工作﹐1965年退休。

      1912年他開始在劍橋大學用X射線分析晶體﹐拍攝了NaCl和KCl等晶體的勞埃圖並進行分析﹐提出布喇格方程,定出NaCl和KCl等的晶體結構﹐開創晶體結構測定方法。他和他父親一起測定了金剛石﹑硫化鋅等一系列的晶體結構。他們父子因用 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而共獲19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礦物的晶體結構》和《X射線分析的發展》等。

      布喇格父子

      英國物理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都在X射線晶體學方面﹐並將X射線衍射理論和技術應用到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土壤學﹑金屬學和生物學等領域。

      W.H.布喇格(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1862年7月2日生於威格頓。1881年經考試獲得劍橋大學的獎學金而入學﹐1884和1885兩年連續獲得該校數學比賽優勝獎 ﹐1885年畢業後去澳大利亞﹐1885~1908年擔任阿德萊德大學教授﹐其間1903年兼任澳大利亞科學發展學會天文數理組主席﹐1907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09~1915年任英國利茲大學物理學教﹐1915~1923年任倫敦大學教授﹐1923~1942年任皇家研究所教授和所長。

      W.L.布喇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1971)1890年3月31日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在阿德萊德大學學習數學﹐1909年隨父回國轉入劍橋大學改學物理﹐1911年畢業。 1912年經考試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一等榮譽獎﹐隨即在湯姆孫﹐J.J.的指導下工作。1919~1937年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192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1953年擔任卡文迪什實驗室教授和主任。1954~1966年擔任皇家研究所教授和所長。曾被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名譽會員。

      W.H.布喇格從1904年開始研究放射性物質。通過實驗與分析﹐他指出不同的放射性物質所發射的α粒子的初始速率﹑射程﹑電離能力都不同。

      1912年秋﹐勞厄﹐M.von等發現了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作用﹐引起了W.L.布喇格的注意而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他指出﹐晶體中整齊排列相互平行的原子面可以看成衍射光柵﹐勞厄等照片上的斑點是這個光柵反射X 射線的結果﹐並推導出著名的布喇格公式(見X射線衍射)。這個公式反映了X 射線的波長和晶面間距之間的定量關係﹐因而既可測定X 射線波長﹐又可作為探索晶體結構特徵的有力工具。1913年W.H.布喇格製成了第一台X 射線攝譜儀﹐測定了許多元素的標識X 射線的波長。他們父子二人利用這台儀器測定了金剛石﹑水晶等幾種簡單晶體的結構﹐並研究出晶體結構分析的方法。這就從理論及實驗上證明了晶體結構的週期性與幾何對稱性﹐奠定了X射線譜學及X射線結構分析的基礎﹐從而為深入研究物質內部結構開闢了可靠的途徑。為此﹐1915年布喇格父子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布喇格父子在學生們和各國來訪學者的合作下﹐繼續改進他們的工作。他們首次推算了晶體中正負離子的半徑﹔改進了X射線攝譜儀及計算方法﹐可以測定X射線的衍射強度及多至11個參量的複雜晶體結構﹐包括當時所能得到的各種硅酸鹽結構。他們的研究領域從無機物擴大到有機化合物﹑金屬和合金乃至生物學等。在 W.L.布喇格的指導下﹐A.J.布萊德雷和H.利普森等人發展了X射線粉末(多晶)衍射法在金屬研究中的應用﹐研究了許多複雜結構(如γ-黃銅和 α-錳)﹑合金的有序-無序現象﹑永磁材料﹑相平衡等等。W.L.布喇格大力支持了他的學生們對血紅蛋白﹑脫氧核糖核酸 (DNA)結構和肌肉收縮時的滑移機制﹑金屬位錯理論等的研究工作﹐從各方面推動了 X射線光譜分析和晶體學乃至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卡文迪什實驗室爭取到醫學研究委員會的資助﹐建立了居於世界前列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實驗室。 1957~1958年間﹐他和學生們合作﹐用置換重原子的技術和測定同構衍生物結構的方法解讀出了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三維結構。

      布喇格父子﹐特別是W.L.布喇格在綜合與組織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還十分注意科學教育工作﹐培養以及與他們合作的各國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在內)近百人。英國皇家研究所從1826年法拉第﹐M.開始﹐就有每年聖誕節舉行學術報告的傳統﹐在他們前後30年的主持下﹐從未中斷﹐並常親自主講﹐吸引著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注意。

      W.H.布喇格於1942年3月12日逝世於倫敦﹐臨死前兩天還在工作。W.L.布喇格1966年退休後仍關心晶體學研究及科學普及工作﹐1971年7月1日在英格蘭的伊普斯威奇逝世。

    • 家园 德拜, 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 (1884~1966)

      美籍物理化學家。1884年3月 24日生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1966年11月2日卒於美國紐約州伊薩卡。1905年畢業於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獲電機工程師學位。隨後赴慕尼黑大學做A. 索末菲的助手﹐1910年獲博士學位﹐1911年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回國﹐任烏得勒支大學教授。1914~1920年﹐任格丁根大學實驗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教授。1920年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任實驗物理學教授和物理研究所所長。1927年去萊比錫大學﹐任實驗物理所所長。1935年去柏林主持改建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1940年到美國任康奈爾大學化學系主任。1946年加入美國籍﹐1952年退休。

      德拜一生在物理化學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1916年和他的研究生P.謝樂創立了 X射線粉末法(德拜-謝樂法)﹐適用於多晶樣品的結構測定。1911年提出了分子的偶極矩公式和物質比熱容的立方定律(德拜公式)。1918年和他的助手休克爾﹐E.開始研究強電解質理論﹐並於1923年成功地得出了強電解質溶液的當量電導表達式(德拜-休克爾公式)。1929年提出了極性分子理論﹐確定了分子偶極矩的測定方法﹐為測定分子結構﹑確定化學鍵的類型提供數據。人們把偶極矩的單位定為德拜。1930年後他致力於光線在溶液中散射的研究﹐發展了測定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的技術。

      他因利用偶極矩﹑X射線和電子衍射法測定分子結構而獲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他一生中獲得過16所大學的名譽學位﹐成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性科學院的院士﹐曾獲吉布斯﹑尼科爾斯﹑普里斯特利等重要獎章。其主要著作收入《德拜全集》(1954)中。

    • 家园 德·布罗伊,Louis de Broglie,(1892—1987)

      路易-维克多-皮埃尔-雷蒙德,第七世布罗伊公爵(Louis-Victor-Pierre-Raymond, 7th duc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简称路易·德布罗伊(Louis de Broglie),法國物理學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國外交和政治世家布罗伊公爵家族的後代。1928~1962年在亨利·龐加萊學院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29年因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以及他對量子理論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

    • 家园 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 家园 我晕,又错了,玻尔在这里

        尼尔斯·亨瑞克·戴维·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丹麦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工作为理解原子结构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玻尔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玻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3年,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1911年获博士学位.随后,他曾在曼切斯特大学卢瑟福的实验室短期工作。基于卢瑟福的原子核理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说,1913年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按照这一模型电子环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外层轨道比内层轨道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子;最外层轨道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如果外层轨道的电子落入内层轨道,将释放出一个带固定能量的光子。

        1916年,玻尔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并与1920年起开始担任刚创建的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他在此后的四十年,一直担任这一职务。1922年,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认识到他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只是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混合。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描述微观尺度的量子过程的基本力学。为此,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对应原理”,即宏观与微观理论,以及不同领域相似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原理指出经典理论是量子理论的极限近似,而且按照对应原理指出的方向,可以由旧理论推导出新理论。这在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玻尔的学生海森堡在对应原理的指导下,寻求与经典力学相对应的量子力学的各种具体对应关系和对应量,由此建立了矩阵力学。对应理论在狄拉克、薛定谔发展波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193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了许多中子诱发的核反应。玻尔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重核的裂变。

        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丹麦,为避免被德军扣留,玻尔被迫于1943年逃离丹麦,后来辗转到达美国。在美国期间,玻尔曾担任负责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顾问。1945年,玻尔回到丹麦,此后致力于推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1962年11月18日,玻尔在哥本哈根去世。

    • 家园 狄拉克, Paul Adrie Maurice Dirac,1902—1984
      • 家园 狄拉克在这里

        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因狄拉克方程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狄拉克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和数学两个学位之后,于1926年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描述費米子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给出反粒子解;预言磁单极;费米—狄拉克统计。另外在量子场论尤其是量子電動力學方面也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在重力論和重力量子化方面也有傑出的工作。

        他一生著作不少.他的《量子力学原理》,一直是该领域的权威性经典名著,甚至有人称之为“量子力学的圣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