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搏出位”的媒体人(1) -- 老土豆

共:💬108 🌺137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说“搏出位”的媒体人(1)

    就李大同的情况,有两个人可以做类比,恰好这两个人都和新闻媒体行业有关。

    哪两个人?一个是马立诚,一个是焦国标。再说说我所知道的情况吧。

    马立诚,被某些网站称为《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这个职位不知道是人家抬高他还是他自高身价——他名声大噪之前,身份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

    而这个“主任编辑”虽然比“主任”多了两个字,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一个职称,副高职称(相当于副教授)。

    40好几的人了,副高职称,在北京的媒体单位里可以说不算出色的。一般来说,中央媒体单位高级职称比例高,工作10年、35岁以前获得主任编辑职称是很正常的。40好几还只是“主任编辑”,只能说他进步慢。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表明了他在本单位的地位,以及更重要的、背后业务成就。

    在《人民日报》评论部这么个工作岗位,正常情况下,写两篇重头社论,获个什么奖,职称进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那么就马立诚的情况可以判断,他的业务能力和成就应该打个问号。

    当然他也不是没试图闪光一下,比如那本《交锋》他也是编者之一。这本书,据说得到了江CORE和元老万里的夸奖。但有些同行评论说,这样的书“攒”出来很容易,找点历史资料,在一个“正确”的大口号下拼拼帖帖,所以书里面都是“编者”而无“作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希望土豆兄能多聊聊,很受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很难跳开自己的框框来看问题的,尤其是自己认为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以后更是如此,我认识的很多人栽跟斗也就栽在这一点上。而且是一蹶不振,翻身都没机会。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 家园 有空多交流

        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不要把个人境遇都归咎于社会缺陷,尤其是那啥新闻舆论自由啊。其实那几个的问题,和新闻舆论自由确实不怎么沾边。

        任何社会都有缺陷,人更不是完美,一个人碰到挫折时,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局限,可能更有益人生。

        • 家园 极为赞成

          任何社会都有缺陷,人更不是完美,一个人碰到挫折时,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局限,可能更有益人生

        • 家园 确实如此,社会上容易栽跟斗的,都是个性不完善的人。

          某些方面缺少自我批判精神,不会实事求是。这一点我也是很晚才明白的,所谓“点背不能怪社会”。这话不是牢骚,是智语。

    • 家园 送花,要逐一送花,土豆兄所说的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 家园 问一下一个关于李大同的传言

      有人说李大同在事发后某次饭局中表现的很高兴,不知是真是假.

      正好此人还说\"这下他们所是发大了\",那么,李大同名下到底有没有挂着什么研究所(也可能是民间组织)的职务呢?

      • 家园 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其BLOG上得到几分验证

        袁文刊出到冰点整顿大概有两周左右?期间李大同自己的BLOG上的兴高采烈就够充分的。

        明白的说读者反对意见很多,而自己不过暗笑,一概不理。然后就嘲笑一位给他打电话提意见的老者。说是因为老者说了一句:“我知道现在媒体都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说实话,老者的提问和李的嘲笑的确是让人吃惊。李的人品固然已不可论。我是在看到土豆兄的背景介绍才放了点心的--土豆兄去国方一年,总体情况应该是可靠的。

        补充:另外对比李在整顿前BLOG上写反对意见的话和他后来的什么公开信里写关于反对意见的话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知道为什么说是‘表演’了。

      • 家园 我目前不在国内,不清楚

        我那两个中青报的朋友也没说这方面的情况。

        也许吧,按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事情出来后一般会有人找他给钱,甚至请出国,不奇怪,以后就会听到VOA等多一个评论员了。

    • 家园 【原创】说说“搏出位”的媒体人(6)

      焦国标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一下(当然是我个人的理解):他一直遭遇某种挫折,或者说他自认为的挫折,但遇到这种问题时,他没有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有什么缺陷,而是直接归咎于矛盾的对方。

      在他看来,一个大博士,获得过多种奖学金,又有传媒界的泰山北斗“赞许”,要在某个国内媒体工作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事实却不如他的想象。他的才能,也许确有不适合媒体工作的地方,读书好也并不意味着工作好,甚至也不意味着做研究好,这个道理他可能并不明白。

      这种思维下,他自身的缺陷永远得不到改正,人生也一直无法进展。而他又进一步归罪于整个社会体制,并想着在另一个社会下会有所改观,希望用某种“出格”的举动来改变自己的境遇,最终走上了大家都看到的那条路。

      说白了,我认为他的问题不是“言论自由”与否,而是他能正确对待自己与否。

      可能是小人之心吧。但1996到2000年那些年间,自己确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明明自己在学校还不错,为什么成绩不如我的某甲现在比我还好?为什么我还住在筒子楼宿舍里而某乙却分到了房子?为什么某丙平时蠢蠢的甚至自己都看不起,最后却得到了一个大奖?而我的作品就被批评?

      自问是个普通人,也预设了别人的定位不会更高,但还是庆幸自己,如果那段时间没挺过来,没有多反思自己,说不定也就成了X大同或Y国标,甚至更出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