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西域大夏国名解析 -- 笨鸟先飞

共:💬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西域大夏国名解析

    西域大夏国之名,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与西方历史做比较,大夏究竟是指哪个国家,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

    1) 大夏即希腊人所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持此说。

    2) 大夏即吐火罗,如《辞海》(1999年版)等持此说。

    由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地理学》第11卷8章2节中,记载了吐火罗(Tokhara)等四民族渡药杀水(锡尔河)南下,从希腊人手中夺取巴克特里亚的事件。而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几乎与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同期,这为确定大夏究竟是吐火罗(Tokhara),还是被吐火罗(Tokhara)推翻的巴克特里亚增添了难度,以至于至今也未能达成一致。

    目前,持大夏即巴克特里亚一说的,大多将吐火罗对应于原籍在中国后来西迁至西域的大月氏或为大月氏的一部分[5]。而持大夏即吐火罗一说的,则大多认为大夏人原籍在中国,后来西迁至西域并攻占了巴克特里亚。

    一、大夏与大月氏

    在正史中,大夏之名始见于《史记》,与大夏经常同时出现的国名则有大月氏。此后的《汉书》、《后汉书》等对大夏和大月氏的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三国志》中未见大夏和大月氏之名。《晋书》在“大宛国”条中提到了大月氏,但未见提到大夏。

    《魏书》和《北史》中始见有吐呼罗国,同时还都列有大月氏国,但皆未见大夏之名。此外《北史》中还列有吐火罗国。《隋书》中列有吐火罗国,在“康国”条中提到了月氏之名。《旧唐书》中无大月氏国和吐火罗国,但在“罽宾国”条中提到了大月氏、在“波斯”条中提到了吐火罗。《新唐书》中列有“吐火罗”条:“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按《新唐书》的说法,《魏书》和《北史》中的吐呼罗就是吐火罗。《新唐书》中还记载:“挹怛国,汉大月氏之种。大月氏为乌孙所夺,西过大宛,击大夏臣之。治蓝氏城。大夏即吐火罗也。”《新唐书》所提到的大夏,显然是指汉时大夏,而现在则是吐火罗。

    观古籍可知,大夏之名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而吐火罗之名(或同音异字)则见于《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大夏和吐火罗之名分别出现在两个时期,即汉时西域有大夏、大月氏而无吐火罗,北朝及以后的西域则有吐火罗、大月氏而无大夏。

    鉴于北朝及以后的史籍中吐火罗和大月氏并列出现,所以将吐火罗对应于大月氏显然不妥,就是对应于大月氏的一部分也是很牵强的。相反,大夏与吐火罗之名的分期出现,则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带来了较为有利的信息和旁证。

    二、大夏与吐火罗

    主张大夏即吐火罗的学者认为,“大夏”正是吐火罗(Tochara)的精确音写,或为西方记录中所载“Tokhara”之对音。但究竟如何“精确音写”或“对音”,却一直未有学者做明确的表述。下面试图从语言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晋末年,中原大地发生了所谓“五胡乱华”事件。《晋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因躲避战乱而纷纷南迁至长江以南地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此做了大幅描写:“汉族人大量流亡,落后族大量内迁,是从西晋末年开始的,到隋文帝灭周才告结束”。十六国时期,数十万匈奴、羯、鲜卑慕容部等族入塞,最后均融入汉族;北朝时期,鲜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魏国,这期间,北方各族更是大规模南迁。经过几百年的各族迁移,结果是“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

    语言学家们认为,经过五胡乱华事件后,中国北方方言的语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说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跟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是大大简化了,而南方各方言,却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音成分。如吴方言在声母方面保留了古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区别。”因而“现在的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按语言历史学,晋以前北方地区的语言是中古北音,晋末以后则演变为现代北方方言(普通话)了。

    既然“现在的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那么就用现在的吴语来读一下“大夏”两字吧。以下便是用吴语中的上海方言所读“大夏”两字的音(采用国际音标注音):

    用上海方言读“大夏”,其读音与“吐火罗”读音很接近,而与“睹货逻”读音则几乎一致。这完全证实了北朝以后用北方方言所读的“睹货逻”之音就是晋以前用中古北音所读的“大夏”之音。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吐火罗”正音为“睹货逻”,可见这是唐玄奘亲耳所闻之记录,非常准确和忠实。同时也反映出自北朝至唐,北方方言一直在变化之中。

    综上分析,大夏与吐火罗(睹货逻)完全就是同音异写,大夏即吐火罗,正如《新唐书》所说的那样。

    结 语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史籍的比较分析,由于史籍中大夏与吐火罗从未同时期存在过,而吐火罗与大月氏则有同时出现的情况,所以将吐火罗(Tokhara)对应于大月氏,将大夏对应于巴克特里亚的说法显得过于粗糙。

    通过语言历史学的研究分析,用现代吴语(即中古北音)读“大夏”,其音与用北方方言(普通话)读“睹货逻(吐火罗)”之音相同,因此可以证实:大夏即吐火罗。

    从地域角度看,无论是巴克特里亚、大夏,或是吐火罗、大月氏,它们都曾经被用作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的地名。但作为国家或民族,巴克特里亚、吐火罗、大月氏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而中国史籍所记载的西域大夏国,应当是后期史籍中记载的吐火罗,也是西方史料中的吐火罗(Tokhara),而决不是巴克特里亚王国。

    关键词(Tags): #大夏#巴克特里亚#吐火罗#大月氏
    • 家园 这个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有些想当然吧

      上海解放前后冲进来N多北方人,连比较近所谓苏北音都没继承。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一个北方来的和尚碰到来王羲之的三个儿子,侃了一通,后来有人问和尚他们聊聊什么,和尚说就听见三只白嘴乌鸦叫。因为王的三个儿子是在江南长大的,说的是当时的吴语,和当时的北方话不同,和尚听不懂。所以到底哪种方言最后得势不好说。还有个例子,清朝有湖广填四川,但现在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