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首位华人太空科学家-王泰勒 -- 席琳

共:💬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首位华人太空科学家-王泰勒

    神五上天,举国欢腾,神六也上天,举国再欢腾。上天的三位宇航员,被当成了民族的英雄,也被某大学,招揽为研究生。中国的首位太空院士,也许就在其中。

    其实,有一位少为人知的华人科学家,早在二十年前,就代表人类,遨游了太空。他,就是现在任职于田纳西州首府VANDERBILT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王泰勒(TAYOR G.WANG)

    在美国小学二年级社会学教材中,有两位华人入选,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马友友(YO-YO MA),一位就是太空科学家王泰勒。马友友是在生活方式那一章,单开一节。王泰勒是在美国历史那一章的社区挑战节,作为在交通领域里的发明家,和铁路电报的发明人GRANVILLE T.WOODS一起被立传。

    这在北美华人中,是比较少见的殊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小学课本上没有太多溢美之词,只是淡淡地说:王泰勒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发明家,也是一个大学教授。他想找出科学工作者在太空中工作的新方式,为此他成为一名宇航员。他在宇宙飞船上建立了一座实验室。在太空飞行中,他解决了很多问题。王泰勒和其他一些科学家,目前仍然在使用他在太空实验室里学到的一些东西。课文最后说,王泰乐是美国公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PACELAB 3: CHALLENGER STS-51B. Photograph signed: Commander "Bob Overmyer", Pilot "Fred Gregory", Mission Specialists "Norm Thagard", "Don Lind" and "W. Thornton" and Payload Specialists "L. van den Berg" and "T. Wang". Inscribed by Gregory: " The mission (April 29-May 6, 1985) was the first operational flight for the Spacelab orbital laboratory series developed by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美国太空总署(NASS)的网页上说:王泰勒是上海人,1940年6月16日出生在中国大陆。1972年在美国博士毕业后,他在加州理工大学做高级研究员。1985年4月29日到5月6日,45岁的王泰勒和其他六位宇航员一起,乘挑战者STS-51B号在太空绕地球11周,飞行168个小时,航程达2百90万英里。他在太空中建立的实验室,是第一次可人工操作的太空实验室,因此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很显然,同是华人科学家,同是搞尖端技术,王泰勒比李文和,要聪明和幸运的多。

    2005-12-1

    • 家园 【文摘】王赣骏:我宇航员培训世界领先

      飞太空中华第一人王赣骏:我宇航员培训世界领先

      军事通 日期:2005年10月14日 来源:通网军事通

        晨报在美国田纳西州专访进入太空的"中华第一人"

        “我在太空已不再孤单”

        王赣骏祖籍江苏盐城,物理学家,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进入太空的"中华第一人"。1940年6月16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7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2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1976年提出"零重力液滴状态研究"的太空实验课题,后被选为航天飞机上的科学实验项目。1984年被选定为参加太空科学实验的科学家。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他和其他6名宇航员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飞行期间他用自己设计的"液滴动力测定仪"研究了液滴在失重状态下的行为,并获得成功。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美国田纳西州的夜空已经星光灿烂,范德比尔特大学一栋普通的教学楼内,一位65岁的中国老人紧盯着电视屏幕上喷射出长长尾焰的火箭,兴奋得像一个孩子。20年前,他搭乘异国的火箭进入太空,成为全体华人的英雄和骄傲。20年后,祖国终于拥有了成熟的载人航天技术,一张又一张中国面孔出现在浩淼银河之中———在那里,老人不再孤单。

        “神六”成功进入轨道了!

        在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办公室里,王赣骏激动不已———随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日益成熟,海外华人在太空中已不再孤单。王赣骏认为“神六”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有能力把一名以上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他告诉晨报记者:“‘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和美国在航天发射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大,航天飞行不是赛车,有速度快慢的差别,因为太空轨道飞行的速度和高度从物理上都是可以算出来,中国能够将‘神舟六号’送上太空,表明中美在航天发射技术上已经平起平坐。”

        王赣骏同时对比了俄罗斯与美国的航天技术,他认为,宇宙之大,每个国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间。关键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中国发展水平的航天道路,我觉得中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计划就很好,一步步稳妥发展,做长线。“俄罗斯的航天计划变化很少,每一次飞行大多沿用上一次的设计,好处在于危险少,坏处是缺乏创新。美国的航天计划每一步都强调变化,要用最新的设计,但技术在初始阶段也是最危险的,最容易出纰漏。”

        王赣骏认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借鉴了俄罗斯的经验:“中国和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安全性好,但用途灵活性与美国还有差距,今后要在这方面继续进行研发工作。”

        点评中华英雄—— 

        “中国宇航员培训工作世界领先”

        宇航员训练是其进入太空前最重要的工作。看着电视屏幕上传来的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重复演练过无数次的一举一动,王赣骏认为中国目前的宇航员培训工作是世界领先水平的。

        他回忆自己当年在美国接受训练的情景时说:“在休斯敦航天中心的训练花了2年半时间。我们有2种训练,一种是跟实验有关的训练,还有一种是跟飞行有关的训练。

        首先是航天飞机搭载的14个实验项目,只有2名科学家能够上太空操作,我们都要学会操作这些实验,了解其研究重点是什么,由于很多实验涉及的领域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必须从头开始熟悉,必须花很多时间。还有一种是飞行训练,如果职业宇航员在太空出现紧急情况,全部死掉,我就必须担负起驾驶员的责任,操纵航天飞机回到地球。”

        尽管训练紧张,王赣骏依然对一些有趣的细节记忆犹新:“学习开飞机其实还是挺好玩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我的飞行教练,有一次上天飞行训练,我索性放开胆子乱开,结果在空中几圈开下来,到了地面,他对地勤人员说,你们把飞机好好检查一下,我怎么闻到一股焦糊味,这名中国人的飞机开得真够疯狂的。”

        点评“神六”意义--这让中国空间实验水平获得了突破

        “神六”搭载了更多的宇航员,这意味着飞船上能够有从事专门工作的人手,这使得长时间空间科学试验成为可能。

        王赣骏认为,“神六”的发射,让中国空间实验水平获得了突破。

        “空间科技实验比地面上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失重环境。例如,在太空,我可以把一个液体球悬浮放在半空中,它不会掉在地面,形状完全由液体表面的张力控制,我可以随意旋转液体球,观察其变化。这一切,在地面环境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中国上空慢跑

        1985年4月29日,这一天王赣骏成了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12日,这一天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进入轨道,王赣骏已经是全美国知名的华人教授。在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他教一门课,带了2个学生,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王赣骏每个星期上2天课,其他时间都在做实验,目前所做的一项生物物理学实验项目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还要再忙1、2年,以后就该考虑退休了,不在学校里任教,但还要继续做我的实验。”

        1985年,王赣骏在太空中没有忘记故土的茶叶,他每天都用无法煮开的水泡出“温茶”享用。他回忆说:“航天飞机每天飞越中国四次,两次黑夜两次白天。早在任务开始之前,我已经根据太空总署的预定表,写下所有飞越中国的时间、轨道。我很想看看这个生养过我的地方。在等待中,我怀着近乡情怯的忧郁之心。中国上空老是多云,让我不能很清晰地看见它,在长江口上空我拍了照,连海南岛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航天飞机从广西入境,从东北出境,历时七分钟。我在舱内用环带扎腰,在中国上空慢跑。

        我想着:故乡,我来了!就这样静悄悄地,我走过大江南北。尽管只有短短七分钟,已经让我这个游子感到安慰。”

        飞上太空,已经身为美国公民的王赣骏携带了一面五星红旗,这在中国曾引起轰动。王赣骏回忆这一细节时微微笑着:“我当时是希望国家安定团结,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带中国国旗,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忘本。我还带了儿子和太太的一些东西,还有我大学时的一些东西,这是我的私人物品,不用于商业目的,跟政治没有关系,NASA没有权力干预。”当晨报记者问及王赣骏是否有意搭乘中国飞船进入太空时,他呵呵一笑:“这是年轻人的时代,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作为华人世界的年长者,他已经在太空做了足够多的事情。尽管身处海外,王赣骏依然情系故土,并为祖国也能拥有载人航天技术这一“超级大国身份证”而备感欣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文摘】访“太空中华第一人”王赣骏

      访“太空中华第一人”王赣骏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65岁的王赣骏观看了神州六号发射升空的过程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随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日益成熟,海外华人在太空中已不再孤单。

        王赣骏说:“‘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和美国在航天发射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大,航天飞行不是赛车,有速度快慢的差别,因为太空轨道飞行的速度和高度从物理上都是可以算出来,中国能够将‘神舟六号’送上太空,表明中美在航天发射技术上已经平起平坐。” 

        在观看了电视里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重复演练过无数次的一举一动后,王赣骏表示,中国目前的宇航员培训工作是世界领先水平的。 

        王赣骏认为,宇宙之大,每个国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间。关键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中国发展水平的航天道路,中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计划就很好,一步步稳妥发展,做长线。 

        王赣骏还指出,“神六”搭载了更多的宇航员,这意味着飞船上能够有从事专门工作的人手,这使得长时间空间科学试验成为可能。 

        王赣骏认为, “神六”的发射,让中国空间实验水平获得了突破。“空间科技实验比地面上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失重环境。在太空,我可以把一个液体球悬浮放在半空中,它不会掉在地面,形状完全由液体表面的张力控制,我可以随意旋转液体球,观察其变化。这一切,在地面环境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新闻人物 

        王赣骏,祖籍江苏盐城,物理学家,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进入太空的“中华第一人”。1940年6月16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7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2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1976年提出“零重力液滴状态研究”的太空实验课题,后被选为航天飞机上的科学实验项目。1984年被选定为参加太空科学实验的科学家。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他和其他6名宇航员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飞行期间他用自己设计的“液滴动力测定仪”研究了液滴在失重状态下的行为,并获得成功。 

      原载新闻晨报 转自新华网

    • 家园 【文摘】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王赣骏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王赣骏

      王赣骏 (Tailer Wang) 原籍中国江苏省盐城市。物理学家,博士。1940年出生于江西,曾在上海读小学,10岁随父母到台湾,先后在高雄、台北两地上学。1963年赴美国。196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毕业,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在该校研究院深造,攻读固态物理、流体力学和声学。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母校任助理教授一年。1972年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喷气推动实验室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人。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征求太空科学实验计划,他提出的“旋转中的液体平衡状态”研究计划在1980年获通过,成为五百多个应征的实验方案中的14个入选者之一。1984年6月被选为第一位到太空操作自己设计实验的“搭载专家”。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主持 “失重状态下的流体力学情况”实验获得成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

      1985年7月偕妻子冯雪平及儿子访问中国时,将他带上太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赠给中国政府,以表达他对故土的深切情意。

      著有《我能,你也能》一书。

      (他后来到台湾时也有一面带上太空的中华民国的旗赠给蒋介石。他说他很为难,因为他是不玩政治的,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 家园 王赣骏
      • 家园 哈,是我寡闻了。

        是昨天翻看小孩的课本,偶然看见的。国内的新闻,不大知道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