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教育 -- 晨枫

共:💬84 🌺3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谈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这几十年来,可算是一言难尽。说它不好,好些在这个“不好”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人,如今在海内外过关斩将,所到披靡。说它好,问题实在是触目惊心,说危若累卵也不为过。师德、教育管理这些就不说了,教育到底是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没有答案。

    旧中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读书要么为了做官,要么为了修身养性。既然教育不是面向大众的,旧中国教育的功过就不必去评判了。新中国的教育是大众教育但是教育到底是为什么,并不明确。

    大众教育的目的可以有两个:一是养成,二是技能。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但是现在被混为一谈了,所谓素质教育只是用来和学分教育相对应的东西,和素质其实并无太大关系。

    这一点上,加拿大的英式教育体制有一定的优点。举例来说,加拿大高中有一个IB program,全称为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te,相当于国内的重点中学,不过IB是在普通中学内的重点班。IB当然对学业要求比一般的高,也是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每天回来作业如山,一点没有所谓“外国读书不费力”的事情。不过没有问题,中国人(和东亚人)的子女用功,高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光有分数根本不让得IB文凭,必须有50小时社区工作(一般是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工作)、50小时课余文艺(如音乐、舞蹈等)、50小时课余体育。这就是专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国的基本教育中很缺乏这些内容,真是培养出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小姐、贵公子了。

    加拿大最热门的理工大学滑铁卢大学的所有学生全部是co-op的,也就是说,学生读书8个月,然后工作8个月,没有平常意义上的寒暑假,这样循环,5年才能大学毕业,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三个work term。第一个work term一般只和专业方向大致对口,雇佣的公司也把这些新生当一般“苦力”使用,打打杂而已,主要是建立和工业界的联系,学习人际关系和工业界的一般规矩。第二个work term的时候,已经学过一点专业知识,可以派一点小用了。第三个work term已经学了不少专业知识了,基本上可以当入门级工程师使用了。所有work term都是有工资的,正好也可以贴补学业。很多人就是这样读大学的,很多公司也是只要co-op的毕业生,“纯学术”型的毕业生公司里并不欢迎。co-op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需要大学和公司携手,大学及早将学生展现给工业界,为毕业生的出路及早打开路子;工业界贴补大学的学费,使更多人不必依赖教育贷款,同时也可以预选将来的雇员;对于学生本人,赚钱贴补学业当然是一个动力,在工业界的实际经验对今后找工作的作用极大,即使对于学业,见识多“真家伙”后,学习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学习和研究的效果也好得多,这对理工科尤其如此。中国的大学生好像只有做家教或打工赚钱,何不也推行co-op制度呢?困难肯定很多,万事起头难,但这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同样的例子在英国的体现

      英国很多的大学 一般来说是排名相对中低一点的大学 为了吸引生源 他们都有sandwich course 商科 计算机和工科都有 大学生入学以后第一年学基础理论 从第一年的暑假开始到第三年的暑假 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一年的时间去公司进行实习(Placement) 学校专门有placement office 帮助学生找实习单位 给予实习单位的公司一般包括国内的大企业 当地有实力的企业 当地的政府和公众部门

      这些实习当然是有工资的 一年的年薪差不多是在1w2到1w8之间 相对于1k多的本地学生的学费 这一年的年薪基本可以支付全部3年的学费和部分的生活费 对很多不是很富裕的学生而言 相当的有吸引力

      实习的工作相对技术含量较少 但是给了学生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实际社会而且给了他们基本的职业技能 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他们完成实习后回到学校里又能够把他们的经验通过课堂进行传播 他们也可以从实习中找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再从接下来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中更好的锻炼自己的综合实力

      虽然学制从一般的三年变成了四年 但一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很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 甚至于表现好的学生通常可以留在实习单位 从企业或者地方政府本身而言 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基层劳动者的平均素质 其实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同样换到国内的大学生 与其说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投入市场去找一些例如家教 广告分发 打字员等临时而且有时还会面临危险的工作 不如划出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在学校引导下开始在真正职场中历练一番 而且他们的收入可以让很多的家庭减除不小的负担 不过可能执行起来会颇具难度......

      • 家园 同感

        国内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观念。其实coop或placement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和公司双方都有利。学生既赚了一点学业的钱,也积攒了经验和人脉,更理解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公司获得一些廉价劳动力(比正式员工还是要便宜),没有长期承诺的负担,又试用了未来的雇员。双赢。

    • 家园 小声地说几句

      国内大学生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暑期打工的很多了

      另外,加拿大的教育比中国的好吗?

      • 家园 加拿大的教育有它的问题

        但就我的观察(不一定对),比中国的要平衡。人文教育,公民素质,独立探索,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比较欠缺的,或者说只是口头空谈,很少具体做到的。而且就人口比例来说,加拿大学校里的尖子也是相当低厉害。各级学校里,亚裔学生常常在功课上名列前茅,但在综合能力,尤其是领导才能(包括学术上和组织上)常常不如。

    • 家园 晨枫好观点呵

      我们一路走来,思想上有很多相契合的东西。

      美国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鼓励做义工。到高中更是普遍地打工,做义工。虽然其动力是挣钱和为今后申请大学赚工分,但不可否认,他们这么做,增进了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比较好的大学,会对入学申请人就高中四年学业成绩,课外活动,AP/IB积分,教师推荐等进行全面衡量。SAT/ACT等标准入学考试成绩,只占整个入学评分的15%左右。

      大学的课时也很少。本科生每学期一般就4门课,每周共12课时,加1-3小时的自选兴趣课。但重实践,学理工者的课程,实验课可高达每周十小时。每学期很短,不足四个月,还要扣除一周以上的假期。

      大学生暑假也是普遍打工,或到企业/公司行号/学校实习(Internship),有些学生毕业时就被所实习的公司录取。

      中国大学工科一直保持了集体实习的传统。其它的不知是怎么和实践相结合。文革从整体上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打击面太大,改变也太剧烈,在1966-1970年间对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灾难。但后来许多教改实践,和美国的做法是暗合的,可惜后来差不多被全盘否定。特别是中小学,这二十几年在一级一级的入学升学的压力下,对学生实行变本加厉的压迫,灾难也是不可估量的。

      • 家园 目前国内工科大学的集体实习制度已经部分over了

        至少在我了解的几个专业,本科生已经是没有任何实习和课程设计了。另外考试制度也非常松懈,所以现在毕业生整体素质(也有相当优秀的)大幅度下滑的非常厉害。就软件业来说,不是没有工作岗位,是大部分毕业生根本不具备上岗的能力,大公司还好点,可以化几个月时间来培训,小公司根本受不了这个成本。现在很多小公司只找那些经过青鸟培训的中专生,大专生,但是综合素质又和科班生有差距。

        • 家园 出乎预料,但又似乎是必然的

          问题可能不是学校不愿意,而是要找到那么多的工厂接收象潮水般涌出来的学生很难。在目前这种激烈竟争的环境下,有多少企业还愿意提供这种义务培训呢。

          • 家园 如果整个工业界连实习都应付不了,那哪里还有那么些工作岗位呢?

            这不是一个先期信号吗?

            公司对实习也是有挑精拣肥的权利的,这也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一次选择,算一次期中考试吧,免得到大考时一次性总算帐。

            • 家园 我估计不完全是应付不了

              而是他们觉得没有这个义务。以前是计划经济,加上部校挂钩,各企业都明白自己负有这个义务;决策者也大都经过这个过程,受过益。我85年和一个同事带40多个学生去仪征化纤实习,只要给老同学打过招呼就行了,连介绍信都不用开。

              当然,这种大班人马涌下去本身的作法,效用,也是可以检讨的。

              • 家园 这种大班实习的勾当我以前也干过

                想起来效果也不是太好,大半人到工厂看热闹,少数人真正得益。对工厂来说,一下子来40人确实吃不消,但来3-4个人还是可以的。像我们这样的一个site,有6个工厂,加上机关(包括项目管理),每年吸收各5-10个coop一点问题也没有。工厂那么多,何必要集中到一两个地方呢?加拿大的工业界规模和美国不能比,但每年吸收本专业的coop还是没有问题。如果中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话,我想吸收这样的小规模实习也是有能力的。

        • 家园 集体实习是社会保险

          现在是学生能自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就自已实习了。那些找不到实习单位的,才参加集体实习。

          现在大学扩招太猛,教育大跃进。从二十多年前的年招二十几万,到现在的年招六百万。大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跟求职没有了关系。

          按人口比例,现在每年博士生的招生数量,与二十多年前的本科数量相当。“素质”也就只能这样对应。

      • 家园 真是不敢苟同!

        这东西要看大环境和小气候,说起来都容易。

        在中国,有生存压力,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在校学生;还要做义工,这分明是和民工抢活干么。

        • 家园 大学生如果和民工抢工作

          那就是找错了地方。有很多大学生能做而民工不能做的工作,否则这大学真是读出问题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