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这是在别个坛子写的帖, 转过来的一点感想 -- 盈盈

共:💬58 🌺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这是在别个坛子写的帖, 转过来的一点感想

    因为中印两国不断鼓励双边贸易, 跟着中方的几位领导人到印度拜访.. 印度突然地掀起一股中国热...

    大约半年前吧!

    中国某省的几家公司的高层领导人来到了印度某城市, 和这里的一些公司洽商.. 有个小型的研讨会, 我是出席者之一.

    研讨会在城里一间六星级酒店举行.

    事件一 :

    酒店负责人在每个公司代表的位置前各别摆上他们的名字, 公司名称.

    某中国代表一进场, 把在工作的酒店服务生臭骂了一顿, 因为所有摆在位置前的牌子有着一个细细的黑框. 无辜的酒店服务生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 哭了.

    事件二 :

    研讨会开到一半有个小小的休息时间, 中国方面的几位代表站在酒店大堂开始吸烟, 酒店服务生很有礼貌的跑过去对他们说, 这里是空调空间, 按规定不许吸烟, 请他们到花园地区吸. 其中一位代表大吼, 用方言回答说 : " 你奶奶的, 咱们是客, 爱那里吸就那里吸!"

    事件三 :

    午餐时段, 主办当局顾虑到中国方面没有茹素的习惯, 专门安排了印度有名的 Moghul 菜, 是印度这里以前属于皇室才能吃到的菜肴.

    一位中国代表拿着一盘食物, 走向我的桌子, 坐了下来, 说 : " 这东西, 是人吃的么? "

    我静静地看了他一下, 说 : " 你手上拿着的那碟饭, 需要36个小时准备, 所用的香料有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印度平民也许一辈子吃不上一次."

    事件四 :

    研讨会结束, 盈盈不觉地帮几家代表做了点小小的翻译, 因为双方对各别的英语口音都不习惯. 中国一位代表对盈盈说 : "翻译小姐, 你待会儿到我的房里去, 我们做点研究研究.."

    我看着他说 : " 我不是翻译, 我只是其中一位出席者, 您有什么需要讨论的话, 我觉得这里很好."

    ----------

    盈盈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 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 必须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从小, 友族过节, 我们同乐. 相互拜访.. 我们从来不觉得有比较的需要.

    印度再不是人住的地方也住了十亿多的人口, 我心痛的不是朋友们对印度的看法, 我心痛的是我自己的人不会过滤想法, 不会尊重别人的文化.

    在印度待了一年多, 盈盈没有一次, 听见过有关于华裔或对中国人的批评. 也许在背后的议论有, 但是至少; 我没有感觉到.

    我身在印度, 心中对这里设备不足, 习惯相异感觉肯定比大家更大. 不过那些不是重点, 重点是, 既然来了人家的地方, 就尽量地了解人家的文化.

    我嫁的时候妈妈对我说 : " 你的奶奶那么疼你, 老是抱你, 亲你.. 你妈妈不能给你的亲昵, 现在你也有了.. 妈妈好替你高兴啊!"

    结婚那天, 我哭了.. 我自己的妈妈很坚强地忍着眼泪, 没有哭. 台下另一角的奶奶, 跟着我一直流泪.

    老公轻声说 : " 你看看我妈妈, 她到底是娶媳妇儿还是嫁女儿啊?" 我虽然流着泪, 也笑了...

    • 家园 挑个小刺

      盈盈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 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 必须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从小, 友族过节, 我们同乐. 相互拜访.. 我们从来不觉得有比较的需要.

      贵地对女佣(菲印)的态度如何呢?

    • 家园 啊,刚发现,这是个05年的老帖...

      不过如果不是这帖,我还不知道盈盈姐以前帖过婚礼帖~赶紧翻翻帖子,找出来,祝福一下~!:)

    • 家园 献朵花吧,不说什么了。

      看到盈盈姐遇到了一些人,和一些事儿。对于这种人和事,实在不知道该算说什么,不过有些人和事儿可以不必放在心上~这种人咱们不认识~!

    • 家园 这个要具体分析一下

      盈盈来自狮城,华、巫、印混居已久,对各方的民族习性、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甚至饭菜都不陌生。而访问印度的大多数大陆人士对印度一无所知,可没有受过新加坡政府关于多元种族的教育,也很少接触外邦人士。到了印度后发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和网络)、卫生条件等各方面远不如大陆一般城市,行前一般也受过诸如印度贫民窟、水质、交通有关信息的恐怖教育,去taj mahal旅游地先是一路堵车颠簸,到达目的地后推销和乞讨的蜂拥而上,会英语的还很郁闷的发现印度英语又快又硬很难听懂,偏偏东道主认为自己英语讲得很地道,印象不会太好啊。

      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检讨,许多地方(省市县)的单位出国人员不懂得外事礼仪,没见过太多世面,生活习惯(如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尤其是在旅游点和餐馆,随地吐痰)不佳,形象极差,偏偏能出国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在一亩三分地上威风,外语不好,没有国际知识,身边都是跟班拍马的,也听不得规劝,所以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很不好。一些发达国家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国,对此就很反感。小地方出国人员有些坐井观天,觉得外国的楼不高不新,马路不宽,人不多不热闹,东西贵,参观文物古迹也觉得一般(当然中国历史太长也是一个原因),对访问地的历史风土人情也不感兴趣。所以有中国出访代表团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停车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反是中央单位或是大城市的出国人员懂得入乡随俗,保持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

      当然有些是中国人的习惯,无所谓好坏,却不太容易改,却有时被外国人认为很奇怪。如到任何地方都要求能喝到热水,午睡,习惯吃中餐而很不习惯西餐,更不用说印度饭菜了。这个和肠胃以及作息习惯有关。

      其实日本、韩国、台湾经济起步后出国公干或旅游增多时,毛病也不少,被西人评说。中国出国人员增多也是最近的事,国家太大人太多,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问题也是正常的,需要在国内提醒教育。

      黑框是犯了忌讳,公共场合吸烟不应该,饭菜肯定吃不习惯,但是外宾访华我们招待中餐,中方一般还是注意对方忌讳的,也不会上稀奇古怪的东西,所以我还没有看见有老外不能吃的。关键要注意到对方的感受。

      关于翻译事情,也不必感到被冒犯。我经常是会议代表兼翻译,不觉低人一等。因为盈盈不是中国代表团成员,但是会华文,中方可能觉得一些内部需要讨论才能对外表态的事宜,不宜在外方面前讨论而已。

      我访问过印度一次,去过Singapore多次,基本都是开会,印象都很好。开国际会议时和印度代表接触有一些,和政府(主要)、企业、学术界都有接触,我的同事风雨声90年代中期在印度工作过一段时间,写了一些帖子,谈了他的印象。我以后有空也说说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经历,包括一些磨难和苦笑不得的事,我不认为是印度的问题,任何国家发展都有一个阶段,我们也曾经历过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阶段,也不乏夜郎自大的表现,关键是客人和主任都要有平常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所谓国际惯例就是大家基本上都能接受的做法嘛。

      • 家园 您说的很好,不过有个小地方我估量着是您没看明白

        楼主原文

        研讨会结束, 盈盈不觉地帮几家代表做了点小小的翻译, 因为双方对各别的英语口音都不习惯. 中国一位代表对盈盈说 : "翻译小姐, 你待会儿到我的房里去, 我们做点研究研究.."

      • 家园 盈盈和leeuk都是炎黄子孙,同花
      • 家园 讲得好。花。
      • 家园 于素质无关,误会了,盈盈作为马华和国内人士观点有所差异,原因是

        于素质无关,误会了,盈盈作为马华和国内人士观点有所差异,原因是他们当你是大陆人,你当他们是马华了,被表面流爽的中文给蒙骗了,其实很多观点是不同的。

        事前多多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就是了。

        在新加坡吃过所谓的印度王公宴,把那盆黄呼呼稀泥式的什么印度贵族菜捧上来,在座的中国人没有谁敢下箸,主人还说所用香料还是比黄金还贵。 印度菜吃过不少,除了抛饼和小羊腿,个人觉得可取之处不多,烹调以加香料和调料为贵,调料多为辛辣,食物本味失去太多,大概以南亚高温瘴疠之地难以保存食物所演化出来的种种烹饪技法为国人难以恭维。

        试想,当年接待的欧美人,为了摸透人家的饮食习惯,我们都是请教外院的老师, 外事宴上谁敢上狗肉,蛇肉野生动物什么的。请中东来人,那更是麻烦了。 我倒是觉得接待方没有做好工作。

        比方敢说方言的那个老兄,如何能听懂老印的英文?

        敢这么说的也许心中有气什么的,呵呵,我到觉得国人有点挺起脊梁的味道。 一般我所见的国内干部素质还是很高的,至于要不要和国际接轨,何不让国际和我们接轨。我周围那些老美的素质才比较低。比方这次,布什访华安全人员极其无礼,可是何人敢说他们素质低。比方这次,华为和中兴在印度受挫,和故?

        黑框的确是印度方作错了,国内是过世的人名才上黑框的。

        在这里,填表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给我一支红笔,我绝对会坚持要支兰笔或黑笔的。

      • 家园 老兄说得有理,不过还是顶一下盈盈

        不管怎么说,海外华人确实比大陆的更彬彬有礼一些,我们,特别是那些地方领导们,差不多都把礼貌、客气忘光了。

        盈盈到底生活在佛之母国,那种雍容的气度是别人学不来的。

    • 家园 祝盈盈虽作他乡异客犹亦幸福平安!
    • 家园 说些挨砖头的话

      其实,我觉得这些人恰恰是典型的中国人,代表了国人的大多数.

      中华民族常常自诩为"礼仪之邦",听起来好像国人各个都应该彬彬有礼.其实不然,此礼非彼礼,这里的"礼仪"其实是一种秩序,而非礼貌.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国人心中尊贵卑贱的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这些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可能是好人,但是一旦遇到他认为地位比他低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霸道起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